韩文婷,王玉莲,孔 娜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山东泰安271000)
小儿腹泻是儿科门诊就诊和住院病例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是一种由多种因素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病原体及喂养不当和环境气候变化引起的消化道综合征[1]。该病主要发生在6个月~2岁的婴幼儿,其中1岁以内患儿约占50%[2]。全年均可发病,但以夏、秋季节发病率最高,腹泻可以导致小儿营养不良、运动体能下降、生长发育迟滞等。临床症状以腹泻为主,以大便次数增多及性状改变为特征,同时出现恶心呕吐,进而导致水电解质紊乱或酸碱平衡失调,部分病例甚至出现发热、腹痛等,严重时威胁患儿生命[3]。为阻断上述病理变化,静脉输液自然成为一种常用、有效的治疗手段[4]。但由于患儿年龄小、恐惧针刺、对静脉输液的依从性差,使静脉穿刺难以顺利实施及影响静脉穿刺成功率,不利于及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护理管理。有报道显示,对腹泻患儿及时进行静脉输液、结合科学合理的护理方法是提高静脉输液安全性与成功率的重要保障[5]。2022年6月1日~10月31日,我们对41例需要进行静脉输液的腹泻患儿实施循证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同期住院治疗的82例急性腹泻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经临床诊断确诊为小儿腹泻者;②需要进行静脉输液纠正脱水及电解质紊乱者;③家长具有良好的理解能力和沟通能力,同意参与本研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排除标准:①合并急腹症临床症状的患儿;②合并消化道先天性畸形患儿;③口服补液盐可以纠正脱水的患儿。将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男21例、女20例,年龄3个月~4岁、平均(1.87±0.78)岁;病程1~7(2.32±1.15)d;腹泻原因:病毒性腹泻16例,细菌性腹泻14例,喂养不当8例,药物性3例。观察组男22例、女19例,年龄3个月~4岁、平均(1.85±0.98)岁;病程2~7(2.35±1.14)d;腹泻原因:病毒性腹泻18例,细菌性腹泻12例,喂养不当9例,药物性2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护理。密切观察患儿有无严重脱水征象,观察患儿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如大便次数、性质等,做好饮食、皮肤护理和腹部理疗。保持患儿的输液环境安静、配备稳定的输液装置,语言鼓励、安抚患儿配合穿刺,穿刺过程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穿刺成功后,告知家长在输液过程中需要观察的项目和注意事项,如发现异常需及时报告主管护士并给予相应处理。
1.2.2 观察组 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循证护理模式,具体内容如下。①循证问题:循证护理小组在患儿入院后及时介入,仔细观察患儿脱水相关情况,追溯腹泻原因,制订有效输液计划。②循证支持:根据文献检索相关资料,分析小儿腹泻输液的相关问题。首先总结常规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儿童心智发育不成熟是主要因素,部分孩子胆小或经历过肌内注射,对静脉穿刺存在恐惧心理,在静脉穿刺过程中可能出现较强的对抗情绪和肢体扭动,影响静脉穿刺操作及成功率,延迟临床护理及治疗。同时,护理人员未掌握静脉穿刺技巧,不能遵循既往的相关证据制订静脉穿刺及输液方案,导致护理及治疗过程缺乏全面性、科学性、针对性及准确性,易出现护理缺陷等情况,进而降低一次穿刺成功率,引发家长不满情绪。③循证观察:根据患儿腹泻、脱水情况,结合文献报道有关输液护理知识和既往的临床输液护理经验,为腹泻患儿制订针对性的输液护理计划。④循证应用:a.进行输液知识培训。科室内定期举办小儿腹泻静脉输液相关技能培训,重点是饮食指导、病情评估、常用药物适应证、血生化结果的判定等理论考核。统一安排科室护理人员进行静脉输液技能比赛,提高静脉穿刺技能及静脉输液管理水平。b.全员参与培训。护士长负责培训与评价,护理人员随时记录静脉输液注意事项及穿刺技巧,记录护士长对静脉穿刺人员的建议、静脉输液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家长的建议和要求,穿刺技术过硬的护理人员现场演示,观摩人员从中汲取经验,严格交接班制度,减少护理纠纷。c.评价病情。观察患儿一般状况,根据皮肤弹性及温度、精神状态、前囟及眼眶凹陷、尿量及血生化结果评估患儿脱水程度,及时给予补液,以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输液过程中记录患儿尿量、出汗情况、大便次数及性状、呕吐情况,根据上述情况及时调整速度、液体张力及补液量,监测并控制患儿体温。根据患儿腹部体征适量饮水,患儿呕吐时将头偏向一侧预防误吸。d.心理护理和家长护理。家长陪伴,尽快消除患儿对病房环境的紧张、恐惧感。输液前通过语言、手势等安抚方式取得患儿配合。详细告知家长患儿腹泻的可能病因、症状、预防腹泻的方法、拟采取的静脉穿刺部位、输液护理方法等,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到静脉输液护理配合工作中,并嘱家属根据气候、室温变化适时为患儿增减衣物,防止受凉或过热,同时结合家长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改进,全面提高静脉输液护理质量。e.静脉输液护理。静脉穿刺前采用鼓励式护理对患儿进行干预,如“你真棒”“你好勇敢”等赞扬、鼓励性词语,以患儿喜欢的语言或播放动画片转移注意力。患儿哭闹时可给予物质奖励,进而提高患儿在静脉输液过程中的配合度。此外,选取小号静脉留置针实施穿刺,以减轻疼痛,也可以采用双人穿刺法,做到动作轻柔且准确,以提高穿刺成功率,保障静脉输液及时、顺利进行。f.饮食护理。根据患儿腹泻、呕吐情况,及时调整饮食结构,轻症患儿嘱家长维持原喂养方式包括母乳喂养。及时消除呕吐症状,以营养均衡的配方奶或半流质饮食为主,少量多餐、多饮水,避免添加新的辅食,禁食饮料和瓜果,防止刺激性腹泻。g.臀部皮肤护理。每次使用温水轻轻沾干会阴部皮肤,并均匀涂抹护臀霜或湿润烫伤膏,使用“尿不湿”时需要及时更换,避免发生皮肤湿疹。
1.3 评价指标 ①临床症状缓解时间:比较两组腹泻、呕吐、发热缓解时间。②住院时间;比较两组住院天数。③静脉穿刺情况:比较两组1次、2次及>2次穿刺成功率。④静脉穿刺依从性:比较两组静脉穿刺过程中依从性,评价标准为完全依从:患儿无哭闹、肢体抗拒动作,能够安静配合医护人员的静脉穿刺;部分依从:在进行静脉穿刺时患儿情绪低落,有哭闹、抗拒情况,在护理人员和家长劝说、鼓励下可以完成静脉穿刺及输液过程;不依从:患儿哭闹、肢体对抗,不配合静脉穿刺操作,家长劝说无效,需要强制肢体制动完成静脉穿刺。依从性(%)=(完全依从例数+部分依从例数)/总例数×100%。⑤家长满意度:采用家长满意度量表[6]进行评估,包括护理支持、信息沟通/支持、尊重支持、情感支持4个条目,积分采用Likert 4级评分法,得分越高表示家长的护理满意度越高。⑥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两组静脉输液过程中并发症发生率。
2.1 两组临床症状症状缓解时间、住院时间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住院时间比较
2.2 两组静脉穿刺情况比较 见表2。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见表3。
2.4 两组静脉穿刺依从性和家长满意度比较 见表4。
表2 两组静脉穿刺情况比较
表3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例)
表4 两组静脉穿刺依从性和家长满意度比较(例)
小儿腹泻是婴幼儿时期一种常见的儿科消化系统疾病,以5岁以下儿童多发,致病因素较多,如病毒、细菌、真菌等病原体感染及滥用抗生素、饮食不洁等。临床症状主要为恶心呕吐、腹泻、发热等,体征以脱水、电解质紊乱为主,慢性腹泻可以引起患儿营养不良及生长发育滞后等,严重时可危及患儿生命[7-8]。静脉输液可以快速补充液体,是治疗小儿腹泻最为有效的方法,但静脉输液存在一定的护理难度。为了消除静脉输液过程中的护理隐患、保障静脉输液安全顺畅及临床治疗的安全性和及时性,采用科学、合理、精准的护理方案至关重要[9]。本研究从82例腹泻患儿中选取41例为研究对象,在静脉输液过程中采用循证护理模式,取得了初步效果。
循证护理这一概念是由加拿大ALBA DICENSO教授于1991年首次提出,其核心意思为“遵循证据”的护理学。循证实践中要求护理人员根据患者需求,通过提出问题、检索相关文献、结合以往的科研结论、临床经验等制订科学合理、具有个性化、针对性的护理方案,在实操过程中及时查找不足并加以修订,从而实现循证护理效果[10]。本研究在护理人员掌握循证问题后,结合文献检索及前期护理经验为腹泻行静脉输液患儿制订并实施针对性的护理方案,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能够充分满足患儿及家长的合理诉求。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消吐时间、热退时间、止泻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1),静脉穿刺依从性高于对照组(P<0.01),提示循证护理方法可以安全有效地应用于腹泻患儿的静脉输液治疗中,可及时缓解患儿的脱水、发热等症状,提高患儿输液依从性,改善治疗效果,进而缩短住院时间。分析原因:循证护理的实施,通过输液知识培训及考核、文献检索及学习、全员参与、评价病情、心理护理等措施,充分调动了护理人员的自我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其技能培训的热情,全面提高静脉输液护理实践和管理水平;从患儿方面分析:通过实施循证护理,静脉输液过程中对患儿心理、行为及依从性进行支持,有效提高患儿对静脉穿刺治疗的配合度,全面提高护理质量;在家长方面分析:良好的静脉输液知识健康教育促使家长主动参与到静脉输液的护理配合中,提高其护理参与度,通过听取家长的建议和反馈意见、结合患儿具体病情随时改进、完善护理计划,提高了护理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科学性[11]。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1次静脉穿刺成功率、家长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1),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分析原因:循证护理通过静脉输液理论测试和技能培训,增强了护理人员的静脉穿刺技能和工作信心,而护理人员在静脉输液中表现出的专业性、熟练性也得到家长认可,也是提高护理效果和家长满意度的因素[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