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晓龙
摘 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背景下,古城作为城市文化资源集聚的地区,更新改造后成为游客进行文化旅游的目的地。本文首先阐述文旅融合发展的趋势与古城更新改造的发展历程,在此基础上总结古城更新改造面对的困境主要有“新与旧”“形与神”两种,并以万载古城更新改造项目为例提出古城更新改造策略。
关键词:文旅融合;古城更新;万载古城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越来越多人选择通过旅游去其他城市感受当地的民俗风情,品味其地域文化,以获得愉悦之情,文化旅游成为更多人的选择。一个城市的古城区域是最能体现其地域特征与文化精髓的地方,因此通过功能性更新和适应性改造重新利用古城区域,以保护和传承古城的历史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文化产业,以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体验城市的魅力与特色,促进旅游消费与城市经济增长。
旅游是指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离开常驻地前往旅游目的地进行短期游玩活动,并在此期间产生的各种行为和关系的总和。传统旅游是游客前往其他特定景区,并在景区及其附近展开吃、住、行、游、购、娱等六种活动,传统旅游业提供相应的服务产品,以吸引和接待游客[1]。而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旅游中的休闲性与体验性成为游客的诉求点,游客开始青睐主题游、深度游和度假游,注重旅游带来的文化精神体验[2],而非传统的观光旅游,这使得旅游业与文化产业开始融合。
文化旅游是以文化为主要内容与灵魂,旅游业为载体,相较于传统旅游,文旅融合发展所产生的文化旅游有着更加丰富的内容、更多具有高附加值的新产品、更强的体验参与性、更强调创意性等优势。2021年我国在“十四五”规划中强调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文旅融合发展成为时代的潮流。
(一)城市化进程中古城保护问题凸显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快与人口的快速涌入,城市有限空间资源被各利益方不断争相占用以转化为经济效益,而历史上就位于城市中心地带的古城,更是首当其冲。前几年的古城重建热潮席卷了我国众多城市,一边是许多地方大肆兴建仿古建筑、街区乃至重建恢复整个已消失在历史长河的古城,然而另一边历史建筑尤其是传统民居得不到修缮,岌岌可危[3]。例如,山东聊城在古城重建过程中,将古城内大量古建筑全部推倒拆除,并在此基础上新建了大量的仿古建筑,成为古城更新改造的负面典型。
(二)从古城保护到古城更新
我国在古城保护问题上往往带有较强的文物保护色彩,古城保护策略通常以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形式出现在政府文件中。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空间资源逐渐捉襟见肘,单纯以文物保护的形式去保护位于城市中心地带的古城,已经无法满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古城成为城市更新中重要的空间对象,并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古城更新目前主要有3种导向来促进城市的发展。
一是以商业为导向的古城更新。主要是将古城中原有的建筑改造为商业经营场所或新增商业设施,从而引入商业性经营活动,吸引人群前来消费,以直接创造经济效益。
二是以房地产开发为导向的古城更新。主要是拆除古城内不具有历史价值的旧建筑和设施,通过重建附着物、接触设施提升服务质量,并在古城内新建现代化的住宅和商业体,从而改变古城的风貌形象,使之成为更加现代化的商业与居住区域,推动古城以及周边地区的发展。
三是以文化旅游为导向的古城更新。主要为深入挖掘古城的历史文化资源,将古城内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与文物古迹按照具体情况分层次进行保护、修缮、改造,并增设旅游相关的配套服务设施,将古城打造成吸引游客体验城市历史文化的核心区域,使古城能承接文化旅游产业和服务产业,从而推动城市的经济创收,保护和传承城市的地域文化。
3种导向在古城更新改造的重点各有偏侧,在现实改造中,地方政府不会仅选择一种导向对古城进行更新改造,而是采用多种导向组合制订古城更新方案来推动古城改造,以达到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和保护传承地方文化的目的。
在城市化进程中,古城更新改造存在各种问题,如何处理更新改造过程中的“新与旧”“形与神”问题是我国古城更新面临的主要困境[4]。
(一)新与旧的徘徊
对于拥有古城且急需发展空间的城市而言,是保护个性与缺点共存的古城,还是拆除古城重建整齐划一的新城,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古城代表了城市的过去与传统,是承载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强烈的人文色彩。
与此同时,古城的基础设施和生活环境令人担忧,表明传统古城与现代生活方式的不匹配,并且古城内大量不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浪费了城市稀有的核心发展空间,阻碍了城市的发展,使古城成为城市的负面资源,也使古城保护失去了可持续性。有的城市以改善居住环境与更新城市面貌为由选择拆除古城,建设新城,如舟山定海古城内的街区在“旧城改造”中多次被拆毁,定海古城的原真性和完整性遭到了破坏,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5]。如何在保护古城原真性的同时更新改造古城,使古城与现代生活模式相兼容是古城改造面临的首要问题。
(二)形与神的割裂
古城更新改造往往是出于城市发展的需要而进行的活动,这使得古城更新改造过程中逐利的色彩十分浓厚。古城开发更多的是一种经营性的活动,而不是文化传承活动,对古城的更新改造更注重物质环境的保护和更新,而忽视了对城市文脉的保护和传承,这使得古城的物质形态与城市文脉出现了明显的割裂[6]。古城是由其物质形态与城市文脉构成,物质形态层面的更新改造并非古城更新改造的全部,只有实现城市文脉的传承和发展才是古城更新改造的根本任务。
万载古城位于江西省宜春市西侧的万载县,古城内留存的古建筑以祠堂居多,并聚集形成祠堂群位于古城中心。万载古城内还有许多近现代建造的民居也保留了地方传统特色。万载古城内的建筑层数多为一至二层,红砖青瓦,屋顶形式为坡屋顶,山墙面设有马头墙,是典型的赣派建筑特征。
(一)新与旧的共生
在万载古城更新改造中,设计团队从“新其所新、旧有所旧”的角度出发,通过承古、展新和融合3个层面实现古城更新的新旧共生。
1.承古——传统文化特色的传承
万载古城历史文化悠久,古城内保存有众多明清时代的祠堂古建筑,且结构保持较为完好,这些祠堂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是典型的赣派建筑风格。
设计团队对这些保存较为完好的祠堂古建以保护为主,最大限度地保护历史建筑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设计团队对祠堂古建群的现状进行分析,确定其受损状况,遵循“原材料、原工艺、原结构、原样式”的原则对祠堂古建进行修缮,以保护其原有的历史韵味。这些历史古建建成后进行过结构、布局、造型等方面的改造,设计团队参考历史资料以探寻其最初建成的状态,并进行合理性与可行性的分析研究,对于无法找到相关历史依据的部分,则保持现状,尽可能实现“整旧如故、以存其真”,最大限度地保留古城的真实历史意味,以此传承和保护万载古城的传统特色文化,并吸引游客来体验万载的文化。
2.展新——现代生活模式的发展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民众对现代生活的渴望和对发展的追求也更为强烈,万载古城的居民也是如此。设计团队对古城内不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单体进行拆除,并对落后的基础设施进行重建。
古城外围的沿街商业建筑采用现代风格,建筑高度在一至三层,尺度亲切宜人,并提取万载古城中古建筑的建筑符号如坡屋顶,将其重构成连续折屋顶,进而使沿街界面具有连续性及沿街天际线具有变化和趣味性。建筑立面采用大虚大实、虚实结合的方式,大面积使用玻璃幕墙,营造现代商业气息,同时加强室内外的沟通与交流。
3.融合——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
除了保护修缮古城内原有的历史古建,对于古城内一些历史文化价值较低的民居单体和古商街,在保留原有赣派建筑风格的基础上利用现代技术手法进行更新改造,从而使新与旧的印记在同一建筑上呈现,并且作为古城中历史古建与新建建筑的过渡,将两种具有不同时代印记的建筑群融合起来,使整个古城达成一种和谐。
万载古城中的新旧共生并非仅是现代与传统两者的共存共生,还是两者在多层次的渗透融合,即历史古建与现代功能相融合、新建建筑与传统元素相渗透。
第一,历史古建与现代功能相融合。万载古城内的历史古建大多为祠堂,其原本的功能已逐渐不再适应现代生活,在发展文化旅游导向下,基于这些历史古建本身的特色引入新的功能或突出部分功能,如将易氏大祠引入研学展览等功能,使之成为国学研习与科举文化馆,高燕山公祠突出宴会功能,以祠堂宴为核心,成为万载古城的宴会中心。将历史古建与现代功能相融合不仅可以使游客更为深入地体验古城文化,也能保护和发扬万载古城的历史文化。
第二,新建建筑与传统元素相渗透。古城内沿街商业建筑均为新建建筑,提取古城传统建筑中的建筑符号,通过重组、材质替换等重构手法将其融入新建建筑,如提取坡屋顶元素,重构成连续折屋顶,使其兼具传统与现代两种精神特质。同时运用部分具有地方文化特征的建筑元素对新建筑进行点缀,如将红砖马头山墙提取出来,渗透成为新建建筑的立面部分,使传统元素从历史古建中延伸至新建建筑,使两者相呼应。
(二)形与神的相合
在文化旅游中,吸引游客的是古城的文化底蕴,因此以文化旅游为导向的古城更新改造就是保护和开发古城的特色文化资源。古城既有如历史古建类物质载体,还有民风民俗等非物质载体。对于万载古城,设计团队除了对古城进行物质上的更新改造,还可以挖掘万载古城本身的非物质文化,将饮食文化、民俗艺术等复合功能置入,如祠堂宴、花炮制作、傩戏表演等,使来万载古城的游客不仅能感受到赣派建筑的风情,也能感受到万载的民俗历史文化。对于古城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和开发能够为古城居民提供相应的就业机会,使其留在古城中,以保护古城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连接点——古城居民,进而使古城改造后能够形神相合,达成物质形态与文脉传承的统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更倾心于旅游地的特色文化,文旅融合成为旅游产业未来发展所向。在此背景下,古城受到越来越多旅游者的青睐,因此很多古城选择以文化旅游为导向进行更新改造。文章以万载古城更新改造项目为例总结了古城更新改造策略。古城的更新改造需要注重对历史文物的保护,做到“整旧如故,以存其真”;古城中的新建建筑需要汲取当地传统建筑的特色进行新的演绎而不是一味仿古,做到“新其所新,旧有其旧”;除了对物质形态进行改造,还需要对古城中的非物质文化进行传承和发展,为古城中的居民提供转产转业的途径,将古城中的居民留在古城,从而实现新与旧的共生、形与神的相合,使古城能够实现文化的传承与经济的发展。
[1] 邵金萍.再论文化旅游产业的特征、作用及发展对策[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8):29-32.
[2] 张海燕,王忠云.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运作模式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3(1):169-172.
[3] 阮仪三,袁菲,肖建莉.对当前“重建古城”风潮的解读与建言[J].城市规划学刊,2014(1):14-17.
[4] 王佃利,王玉龙,黄晴.古城更新:空间生产视角下的城市振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3-5.
[5] 王文洪,林信康.城市化进程中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以浙江定海为例[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3(1):28-32.
[6] 寶莲,曹昌智.历史文化名城的形态保护与文脉传承[J].城市发展研究,2009(11):133-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