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衬托、画面与主旨探析

2023-05-22 18:52徐晓璐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3年4期
关键词:故都的秋解读

徐晓璐

摘 要 《故都的秋》值得探讨的内涵很丰富,衬托手法主要流露出作者对故都的渴望与怀恋、喜爱与亲近、自豪与赞美。典型画面主要表现作者对北国之秋优美意蕴的发现与欣赏,表现出独特的审美意识、家园意识。文章主旨是表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国家前途的担忧,折射出孤寂凄凉的心境。

关键词 《故都的秋》 解读 衬托手法 典型画面 主旨意蕴

郁达夫《故都的秋》入选高中语文教材以来,引发了不少研究者的解读兴趣,发表了不少文本解读成果。本文拟就《故都的秋》中的衬托、画面与主旨进行探析。

一、《故都的秋》中为何如此钟情衬托手法

郁达夫《故都的秋》文中衬托手法的运用到底有哪些作用?

1.衬托中流露出对故都的渴望与怀恋

《故都的秋》开篇使用正衬手法,以其他什么地方的秋天之好,正面衬托北国的秋更好。所以,作者要“不远千里”,从杭州赶上青岛,又从青岛赶上北平,就是想“饱尝”故都的秋味。作者的“饱尝”之愿,是想对故都之秋的深沉领略,他“不远千里”地一路从杭州、青岛赶来北平,这种马不停蹄、风尘仆仆的劳顿奔波,正是对故都急切的渴望使然。

作者在文中第二段采用反衬手法,以江南秋的不足反衬北国之秋味、秋色、秋姿、秋意能让人看饱、尝透、赏玩得十足。作者说,江南秋的不足,表现在“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作者有切身体验,说江南的秋是“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给人“混混沌沌”的感觉。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以十年之久的时间,突出对北国之秋的难以释怀;以每年“总要想起”北国景致,突出对北国之情怀恋的浓烈。反衬中流露出作者对北国之秋的深情怀恋、无限神往。

2.对比中充满对故都的喜爱与亲近

第五、六段分别写秋蝉、秋雨,运用了对比手法。以“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作对比,突出秋蝉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什么地方,都能听得见秋蝉的啼唱。作者甚至将秋蝉比作蟋蟀、耗子、家虫,说秋蝉“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丝毫不掩饰对秋蝉的喜爱与亲近。说到秋雨,作者也以南方的雨作对比,以排比句式坦言北国的秋雨似乎比南方的要“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这种“奇”“有味”“更像样”其实是一种心理作用,是作者对北国秋雨的偏爱之情的流露罢了。虽然北国秋蝉的嘶叫是一种“衰弱的残声”,北国秋雨也平常得很,但作者却运用对比手法以南方的秋蝉、秋雨来衬托北国的秋蝉、秋雨的种种妙处,字里行间洋溢着无限的喜爱与亲近之情。

3.衬托中表达对故都的自豪与赞美

第十二段先以“当然”肯定南国之秋“有它的特异的地方”,并例举了“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然后用“可是”一转,总说南国之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这里用正衬手法,以有特异之处的南国之秋突出北国之秋的更有韵味。然后用对比手法,以黄酒衬托北国之秋如白干般火辣、刚烈、有血性;以稀饭衬托北国之秋如馍馍般有嚼劲、实在、让人受用;以鲈鱼衬托北国之秋如大蟹般能横行天下,能给人带来鸿运、财运;以黄犬衬托北国之秋如骆驼般有韧性、能负重、适应恶劣环境,能冲破困难,走向胜利。无论前面南国之秋有特异之处的正衬,还是后面四组对比,无不流露出作者对故都之秋的自豪与赞美之情。

二、《故都的秋》中典型画面的蕴涵

郁达夫紧扣北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描绘了五幅画面。每一幅画面都有一定的蕴涵,表现出郁达夫特定的情感心理。这里以庭院秋景、秋雨话凉为例略作分析。

文章第三段描绘庭院秋景图,先说“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北国的芦花、柳影、虫唱、月、钟声,这是以典型代表普遍,算得上从面上写北国之秋的美好,令人遐想神往。然后由面到点,具体描写幽居皇城小院,晨起品茶,静坐望天,能够眼见“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有愉悦之感;能够耳闻“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有兴奋之情;可以从槐树叶底“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神态专注、陶醉其中;可以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沉醉忘情,迷恋自失;甚至可以遐想着在牵牛花底“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浮想联翩,喜不自禁。这幅形色俱备,富有生活气息的画面,既显示出郁达夫欣赏自然风景的悠闲惬意,又流露出他个性化的审美意识,表现出对富有诗意审美生活的独特发现、尽情享受。

文章第七至九段描绘秋雨话凉图,先总说北国秋雨下得“奇、有味、更像样”,再写“息列索落”的雨随“一阵凉风”忽而来了,突出北国秋雨来得急,下得骤。然后,“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突出北国秋雨去得快,雨去云开,忽雨忽晴之奇。于是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出来了,他们或“在雨后的斜桥影里”,或“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与熟人缓慢悠闲、微叹着互答闲话。这幅画面不只是表现对北国秋雨的喜爱,更表现一种家园意识,表现对闲适生活的向往,期待像“都市闲人”那样过着无忧无虑的平淡生活。

三、《故都的秋》的主旨探析

《故都的秋》通过对北国之秋五幅画面的生动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景,蕴含着深沉的故都之恋,能唤起人们对美的追求,流露出作者忧郁、孤寂的心境。这可从文章最后一段分析挖掘。

作者说:“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为什么担心留不住呢?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任何地方的自然风景,都会周而复始循环呈现的,北国之秋自然也不例外。例外的是作者赏秋的心境。

郁达夫的前期曾充满活力地从事办刊、写作与革命斗争活动。1926年3月,为追求革命而去广州任教,1928年秘密加入太阳社。1930年2月发起组织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后又参与发起成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3年1月加入中国民权保障同盟。说明郁达夫的前期思想进步,精神振作,斗争勇敢。由于国民政府的猖獗、日本的侵略、革命陷入低潮,1933年4月郁达夫举家离开上海移居杭州,过着“隐士”生活。远离上海,远离革命斗争的郁达夫醉心旅游、写游记小品,表现出乐于天命的思想和悠游闲适的情趣。

结合当时的社会形势与郁达夫的思想变化,北国的秋天在郁达夫眼里应该不仅仅是优美的自然景致,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象征,是中国老百姓渴望的和平安宁生活。郁达夫因为国民政府的猖獗、日本的侵略而对当前的时局有担忧,显示出他心境的孤寂凄凉。但又不甘完全沉沦,期望革命高潮的到来。其实他后来加入了革命斗争行列,被选为新加坡文化界抗日联合会主席,成为新加坡华侨抗日领袖之一。1945年9月17日被日本宪兵杀害于苏门答腊丛林。

综上,郁达夫担心北国之秋留不住,表现出他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国家前途的担忧,是他孤寂凄凉心境的折射。这也是《故都的秋》的深刻主旨之所在。

[作者通联:江苏常熟市尚湖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故都的秋解读
以《故都的秋》为例谈谈如何指导学生有效学习
新时期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个案解读
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特色的解读
“导读思练写”模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从《故都的秋》教学中看六步点拨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