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轮省志编纂实践与思考
——以《安徽省志(1986—2005)》为例

2023-05-21 11:52
广西地方志 2023年5期
关键词:志书安徽省资料

张 军

(安徽省地方志研究院,安徽 合肥 239031)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①《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7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我们做好地方志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省志是全面反映全省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是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中规定的层级最高的志书。全国第二轮省志规模多近于100部超5000万字。②据统计:《宁夏区志》设25卷170余部专志,《黑龙江省志》设104部分志,《福建省志》设97部分志,《湖北省志》设92部分志,《山西省志》设91部分志,《重庆市志》设90部分志,《广西通志》(自治区级志书)设88部分志,《云南省志》设42卷85部专志,《湖南省志》设32卷82部专志,《山东省志》设78部分志,《吉林省志》设69部分志,《江苏省志》设60卷50部分志10部专志。《安徽省志(1986—2005)》(以下简称《安徽省志》)由78卷87部分志组成。现在,《人物志》仍正在按程序送黄山书社审稿,同时向省委宣传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报备,并报中央宣传部审核,其余86部已经在2020年全部出版发行。笔者参与了《安徽省志》编纂的大半过程,无论是宏观还是微观,都有一些粗浅的思考和想法。现就《安徽省志》编纂过程中一些成功的经验和部分遗憾,据平日所思所想,继续作一些探讨。

一、慎重调整编纂方案

志书编纂方案犹如建筑工程的设计图纸,是编纂出版志书的前提和指南。一部省志犹如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精心设计才能施工投产。《安徽省志》编纂方案坚持科学分类和现代社会分工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吸收承编单位和经济、社科、党史、档案、方志等各方面专家意见,反复论证、集思广益,强化方案的相对稳定性,避免出现过大的调整,同时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也注重及时修正,不断优化。这种坚持科学的和符合安徽本地实际的做法表现在志书体例、结构形式和主要内容等方面,用以指导收集资料和进行编写修改,是个由粗到精、由繁到简的过程。2007年3月26日,安徽省省长王金山出席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会议暨《安徽省志》续修启动工作会议并发表讲话,标志《安徽省志》编纂正式启动。6月,印发《〈安徽省志(1986—2005)〉编纂方案》,共有38卷、118部分志、152个承编单位,随后绝大多数承编单位成立了分志编纂委员会和编辑室,落实了机构、人员、经费。方案实施后,出现了新的情况。如,有的分志篇幅一再扩容,有的承编任务却再三难以落实。2012年,根据省政府办公厅的意见,对《安徽省志》篇目进行了大调整,归并和删去了《总目》《索引》《总述》《附录》等27个分志。《安徽省志》调整后为89部分志,由136个单位分别承编,分为65卷出版。后来,部分原来拟合出的分志因内容丰富和赠送需要又想单独出版,于是在2014年8月4日,省编委会再次将《安徽省志》卷次调整为7大类78卷。2016年,又归并扩展成90卷。后来部分志书实在编纂出版无望,又调整出《巢湖志》《黄河故道志》《方志志》,最终形成今天的78卷87部分志。这些卷次的增减调整都是皮毛,属外在形式,删去和归并了数量众多最初规划的分志却是对《安徽省志》的伤筋动骨。

《安徽省志》最初规划方案是多卷综合体,后来为了便于实际操作,使每部分志都能落实到具体承编单位,而且各负其责,遂改为小篇体。“小篇体的优点在于容易结合实际,突出地方特点,也易于调动部门修志的积极性。缺点是门类分得较细,事物间的联系不够紧密,整体性较难体现。”[1]省志工作全面启动后,一些修志积极性不高的承编单位,不是没有启动就是进度滞后,还有个别分志没有办法落实承编单位。截至2010年底,全省151个省志承编单位仅有75个完成初稿,还有3个从未启动修志工作。省编委会最初规划的第35卷安徽文化卷含《徽州文化志》《皖江文化志》《淮河文化志》三部分志、第36卷大型企业卷含《马钢志》《铜陵有色志》《江淮汽车集团志》《海螺集团志》《淮南矿业志》《奇瑞志》《皖北煤电志》《淮北矿业志》8部分志、第38卷附录卷等都有始无终。后来又不得不相继调整出《总目》《索引》《建置区划》《地名录》《经济开发区》《铁路》《地方志》《黄河故道志》《巢湖》《太平湖》《酒业》《附录》12部分志。应承编单位恳求,将《国内贸易志》和《对外贸易志》合并为《商务志》,《人物传》和《人物简介》合并为《人物志》,将《资源志》《编制志》《信访工作志》《农业综合开发志》归并到其他分志中作为部分内容记述。反复撤并调整,不排除个别合理外,多数都是囿于编纂工作实际而极大伤害了编纂内容。

《安徽省志》 记述时限编纂方案规定的是从1986年至2005年,但是,部分分志因创修或单位成立时间短等原因,记述时限分别是:《海关志》上限不限下限2010年、《参事文史馆志》1953年至2005年、《淠史杭灌区志》1958年至2005年、《古井贡酒志》1959年至2012年、《检验检疫志》1960年至2010年、《公安志》1976年至2005年、《审计志》1983年至2007年、《中共安徽省委志》1984年至2008年、《国有资产管理志》1999年至2008年、《市县概览》上限不限下限是2015年。《安徽省志》上下限的不统一,尤其是下限最长相距10年,不仅给省志严肃性和权威性带来负面影响,也给三轮修志带来诸多困绕和藩篱。

《安徽省志》在记述时限内,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政府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变化,社会分工愈加细化,政府机构以宏观调控和管理服务为主,成为有限政府、服务政府。分志由各厅局在上述大背景下承担编写任务,造成了在具体记述上普遍存在重管理、轻事业的现象,因为管理资料是现成的,易于收集便于编写,事业资料是活的,收集和编写相对较难。省物价局承担的《价格管理志》最初名称是《价格志》,虽然省物价局是管理全省商品价格的主管机关,但是市场价格涉及少,商品价格、非商品收费等众多内容却难以记述,只能退其次站在管理者的角度对价格进行记述,所以不得不改名为《价格管理志》。有此一例,其他综合经济志也多改为管理志。由于经济体制改革,政府行政主管部门的管理权限、范围等与过去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管理篇在分志篇目中有的设在首篇,有的设在中篇,有的设在末篇。按照逻辑顺序,先有经济基础,后有上层建筑,先有事业,后有管理,各管理篇放在末篇为宜。但是,部分分志为了突显自己、突出权威,多设在首篇。

各分志在编纂过程中,由于内容的丰富、字数的增多,原来拟为合出的分志,是坚持原来方案合出还是根据实际情况单独出版?《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志》最初在《安徽省志》编纂方案中规划是10万字,实际撰写增加到了30万字,是全省第一家召开评议会的分志,2015年12月正式出版时为37万字。《质量技术监督志》 最初方案规划的也是10万字,2015年11月出版时字数有120万字。《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志》虽然增为37万字,但是单独出书仍较困难,于是在是单独出还是合出以及同哪部分志合出的问题上意见不一。单独出版便于使用、赠送、收藏,合出既要考虑两家工作相近又被字数所限。最初方案是《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志》同《统计志》《工商行政管理志》三志合出,三部志稿经方志出版社审稿后,取得了书号。后来,《统计志》又再次增加内容,坚持单独出版,并于2015年6月率先出版发行。在此情况下,《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志》同《工商行政管理志》两部分志只能一起出版,不得不再次送方志出版社重新审稿。虽然耽误了时间后重新取得了书号,但是,是全刊还是合本以及在内容编排的顺序上承编单位同出版社意见又不能统一,所以出版时间被迫一再延后。

二、选好主编非常重要

地方志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也是一项对编纂人员的政治修养、文字水平、工作责任心、业务素质、职业能力和敬业精神有着较高要求的工作。志书能不能编好,选准、配好编纂人员至关重要。省志与市县志的最大区别就是没有专业的编纂人员。《安徽省志》形成专家主纂、众手成志、群策群力的修志格局,组成一支精干稳定而有战斗力的修志队伍,特别是选好合格的分志主编,这是《安徽省志》成功的关键。由于参加《安徽省志》编纂的人员比较多,一部分志稿出现前后矛盾、内容重复、行文不一,甚至观点分岐等瑕疵在所难免。所以,只有经过主编总纂,并进行统稿审校,才能成为合格的志书。各分志编辑室里,有的是新进单位的年轻人员,有的是聘请退休老同志。年轻人员对情况不熟悉、文字功底也有待提高;退休老同志情况熟悉,但是在收集资料和行政推动上相对动力不足。在职人员因是兼职,特别是各厅局工作岗位调整大,人员流动性强,经常是刚熟悉了地方志编纂规范又被调到其他岗位。新接手的又要重头再学起,如此反复折腾。《安徽省志》分志通常在编委会下设有编辑室,多则近十人,少则二三人,挂名虽多,但是有的真正干活的就一个人。《工商行政管理志》就一位办公室副主任分管,编辑室由一位兼职的事业编工作人员在做,送审后,这位工作人员就退休了,只好再另选他人。有部分志,在两年的时间里,因岗位变动,先后换了三位主编,其进度自然滞后不前。

地方志编纂工作是一项学术性、业务性很强的工作,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干的,更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干好的。一部志书质量高低,取决于修志人员的素质和主编的学识水平。在组建分志编纂队伍时,可以大量地吸收编外人员参加,特别是一些离退休的老同志、老专家,他们熟悉情况,有文字功底和时间,又静得下心来,这是修志工作的宝贵资源。省林业厅聘用的《林业志》专职编辑是几位在厅里连续工作超过30年的退休科技工作者,经历了林业的进退起伏,对全省林业工作和历史变化驾轻就熟,具备较高的林业知识,又有一定写作能力,并且对中青年言传身教。他们在编纂《林业志》过程中做到大事不遗漏,小事有线索,按篇目分工各自编写时,既互不干扰,又能互通资料,取长补短,交融共进。

2011年3月,省国资委作为13家后进修志单位参加《安徽省志》编纂推进会,会后即选聘退休的办公室主任为主编,其不仅政治水平高,协调能力强,而且文字造诣较深。很快,省国资委印发了《国有资产管理志》编写方案和大纲,成立编纂委员会,设立编辑室,同时落实编写人员、分解编写任务和进行动员培训。《国有资产管理志》编辑室以及参编人员共60多人,积极搜集整理编写资料、撰写志书初稿。将断限定为1999—2008年,增设了省属企业专篇,以利于具体反映国有资产监管和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成就。省国资委要求各处室和各省属企业、各市国资监管机构参与《国有资产管理志》编纂工作,并将编纂任务分解到单位、落实到人,明确各项任务完成时限,同时明确机关各承编处室局的主要负责人和各省属企业分管负责人是相应篇章编纂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国有资产管理志》编纂前后历时3年,2014年9月正式出版,主编功不可没。

全省分志编纂室除了省军区、省水利厅等少数单位有常设修志机构外,其余多是临时机构,有的单位甚至没有修志机构。多数分志编纂队伍人员流动性较大,以至人才断档,后继无人,严重影响了修志的进度和质量。从业务角度来说,主编应是分志的实际组织者,协调者,也是真正总纂者。现有体制下,部分分志主编多是单位负责人或分管负责人,他们署分志编纂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名份也许更合适些。一位优秀或合格的分志主编首先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其次具备综观全局的能力和经验,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最后要有一支笔统删定文的能力。《质量技术监督志》主编在书稿总纂完成后,由于熟悉了地方志业务,责任心强,又被《人民政府志》选聘为主编。《人民政府志》总纂后又被《农业志》选聘为主编,是又一个选聘好主编事半功倍的典型范例。

三、资料是志书的基础

资料是编写《安徽省志》分志的基础,是地方志质量高低的决定性因素,在整个志书编纂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资料全面、系统、翔实、准确,既是《安徽省志》的质量保证,也是《安徽省志》的价值所在。《安徽省志》断限范围内,机构改革和人员变动多次,出现了有些档案资料收集不及时或保管不善、有些资料来源或收集方法单一、有些资料无主管部门负责需要面向社会征集资料等现象。同时,对志书、年鉴、工作总结、调研报告等现有资料的深入挖掘不够,资料价值不大、重复使用等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个最大的感触就是:资料收集工作常态化、制度化、科学化水平需要不断提升,依托现代化手段,建立地方志资料年报制度势在必行。

《安徽司法行政志》针对司法行政系统工作内容多、涉及面广的实际情况及修志工作繁琐性、合作性的特点,按照地方志编纂“众手成志”的内在要求,在认真调研、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确立了“宝塔式”的编纂模式,即各部门先编纂部门志,《安徽监狱志》《安徽劳教志》《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志》《安徽法学会志》精简压缩作为分卷向《安徽司法行政志》供稿,《安徽司法行政志》编纂完成后,再精简压缩向分志《司法行政志》供稿,层层递进,形成了续志工作的完整体系。在编纂完成后,既促进了全系统部门志的编纂完成,又广泛地收集了资料。

《林业志》编纂启动后,广收博采,从1986年后20年的行政档案、林业期刊、出版书籍、文件汇编、图册、年鉴、会议报告、统计年报中,采用多种办法把分散在各处的切合志书篇目内容资料尽量发掘出来。编辑室人员逐年逐月查阅时段内积存的全部档案摘录复印有用资料,收集120期《安徽林业》期刊摘取资料,在1987—2005年《中国林业年鉴》中摘取受中央瞩目的安徽林业重大改革资料,厅属各单位按篇目分工报送的相关资料,广泛征集个人的著作、报告、文件汇编、纪念册、专项调查、项目竣工报告等资料,市县上报的地方林业志和专题材料;赴基层有目的寻访和补缺材料等,收集图册和专著110余册,各类照片3000余幅,30多本林业统计年报和历次森林资源调查数表等各类资料3800余份约1800万字。编纂《林业志》的原始资料从无到有,集少成多,最后集装成130多个资料盒。

《环境志》编辑室广收资料,从建设厅复印了20卷200多件800多万字的档案资料。收集了1952年《安徽日报》创刊至2005年的电子微缩资料,复印了关于废物利用、物资回收、消灭四害、野生动物保护等涉及环保资料约400万字;收集了《安徽农业60年》《安徽林业50年》《安徽水利50年》等书箱;从省地方志办购买了1984—2009年全套《安徽年鉴》,并从环境保护部购买了全套《中国环境年鉴》。省农委于2010年3月正式启动《农业志》编纂工作,经过4年多的艰苦努力,共收集资料700余万字,7次进行修改完善,保证了重要资料无遗漏、无错误,完成《农业志》评议稿120万字。《教育志》最初规划是50万字,由于通过各种方式广泛征集资料,不断丰富记述内容,2020年4月出版时是152万字。

1986年至2005年,这段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经济社会发展最快、变化最大、应记述内容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丰富的时期,然而由于机构多次撤并,档案保存不全,口述、影像等资料保管无序,有的分志过于单薄,甚至退出分志序列,实为遗憾。《安徽省志》编纂工作于2007年启动,国家宏观经济已经由计划经济转变成为市场经济,多数分志虽然能明确承编单位,但是,也有一些应记必记的事物却找不到具体的主管部门。最突出的就是,多数市场化资料的提供找不到相应承担的部门,《工商行政管理志》《价格管理志》在此大背景下尤显突出。安徽境内交通发达,有多条铁路贯穿,由于行政上互不隶属,找不到修志牵头单位,协调难度大,所以导致《铁路志》在《安徽省志》整体中被调整出去。最初规划的8家大型企业志因资料收集难,动力不足,后来也不了了之。

为了丰富《安徽省志》的资料属性,附录和图表成为保存重要资料的不可忽视的载体。附录是省志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正文的佐证性、补充性、说明性资料的荟萃,为了解和把握安徽重大事件的原貌,还原历史本色,同时也为保存一些重要历史文献留下了一个重要空间。《安徽省志》把附录定位成是完全独立,具有独特功能的体裁,而不是可有可无,无关紧要的正文附庸。通常收录地方性法规、重要调研报告、文献辑存、重要经济科学资料及数据、补遗纠错等,容纳正文无法消化的资料,使许多有价值的资料不致遗失。由于附录内容是原文照录,因此,其原始性较强,使用价值较高。《海关志》附明清芜湖抽分厂主事履历考,尤为详备,价值非同寻常。《统计志》附录占全志五分之二,保存2000年至2005年6年间的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是优是劣,自待历史检验。

《安徽省志》记述的内容是江淮大地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洪流中发生巨大变化的20年,部分记述内容既无主管部门管理,又无行业协会管理,几乎完全按照市场机制运行。在此情况下,如果满足于就汤下面、蜻蜓点水式的记述,缺少社会调查的资料,这部分内容,记述上就会成为空白。对于市场化的资料,广东、浙江等地较早就做出了很好的尝试,可以借智借力请大学和科研机构开展专题社会调查。“要提高地方志工作成果的品味和社会影响力,就得借助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专家学者的力量,光靠地方志工作机构和地方志工作者自身的力量是不够的。”[2]事物总有两极,也有个别分志重广度,不重深度,力求搜罗一切资料以求横不缺项,抓到篮子里的都有菜,却往往浅尝辄止,成了编年的流水账,或是又臭又长。

四、要有高度

编纂《安徽省志》,就是对过去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录和再认识。省志是反映全省全貌,一定要有全省的高度。要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指导地方志工作,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统领地方志工作,并把科学理论贯穿于地方志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各分志要有全省高度、全局观念、整体思维,站在全局、整体的立场上去看行业局部、个体,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不能把记述局限于本行业本部门。各分志要真实记录安徽全面走向复兴、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历史进程,志书是为党为国为民立言的重要历史传承。省志是一部总志,从整体到特色,从内容到形式,从体例到文风,都要有全省的高度。

由于省志要站在全省和历史的高度,往往记述偏于宏观,一些具体的亮点鲜有可陈,这样就造成了部分篇章雷同,部分管理职能、发展成就与其他志书相比,区别不大,甚至只是数字不同。有的分志各篇章看不出相互间的影响和逻辑关系。省级机关的工作多以组织会议、下发文件、制定计划、总结工作等形式出现,这是机关工作的重要方面,但这些都不是志书记述的重点内容,应该记述的是已经做成的事情和具体事件及其发展过程,所以,省志内容不能满足于会议、文件、决议、总结所提供的资料。这些资料不能反映事物的全貌,不完全等同于客观实际,多数只能作为事件的线索进行深入的挖掘。

特色主要指地方特色、时代特色、行业特色。要坚持实事求是,注重继承与创新、科学性与可行性的有机统一,充分记述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特点,记述安徽在改革开放发展过程中,经济上出现的地方特色、在全国比较有名的经济模式。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志》中亳州是国家火炬计划亳州中药特色产业基地。《安徽省志》编纂中,将记述时限内的安徽情况写完整,地方特色和时代特色就基本体现出来了,而行业特色如何记述却是编纂实践中的重点和难点。《古井贡酒志》是全国首部名酒志,对搜集来的古井集团800多万字的历史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围绕历史、工艺、文化、管理、科技、品牌等六个方面特色,记述了古井集团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作坊成为中国名酒企业,成为安徽白酒业代表的过程。

《安徽省志》用生产力标准和历史价值观判断是非、记述得失,努力做到思想性、科学性和资料性的统一。但是,往往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安徽省志》普遍存在着下限不统一,分志内容交叉,记述内容不完整、特点不突出、脉络不清晰,罗列文件内容等现象。部分《安徽省志》编纂周期过长,进度不平衡,质量参差不齐。个别分志不能立足本行业本领域本专业,只写本单位所直接管辖或直接管理的部分。一些分志没有很好的挖掘本地创新举措,写改革开放照抄全国背景资料多,本地改革开放的创新举措记述的不具体。对资料的加工筛选粗放,资料堆砌的痕迹严重,年鉴化的倾向明显。

关于领导人照片入志,笔者一直坚持,既要遵守国家规定,又要有灵活的处理形式。浙江省有成功的经验值得全国借鉴:在卷首图版中涉及党和国家领导人,包括原来为正省(部)级领导、在该志书出版前已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其照片须在《人民日报》《浙江日报》和新华社公开发表或发布过的(不包括新华网上发布的照片),才能入志。涉及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浙江相关活动的照片,选择由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等单位编纂、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画册中的有关照片。理由是,这些编入画册的照片,都是选自新华社等公开发布过的,出版前编纂单位已报中央有关部门批准。

《安徽省志》宏观上没有铁路志、方志志,中观上缺乏市场化的内容,微观上缺少今天看似普通却最有存史价值的基本信息。对全社会普遍关注的住房、教育、医疗内容记述的深度不够。有的志书记载1978年一般职工月工资只有几十元,2005年增长到2000元,于是说20年间工资增长了几十倍。这样用不同年份价格进行的比较没有实际意义。《安徽省志》也没有很好地执行上下限,在具体编纂工作中灵活性较大,续修的分志上限多与第一轮志书下限相衔接,创修的分志则从事物发端记起。下限往往受制于承编单位领导的要求,断限差别大。

五、既要多磨也要讲进度

《安徽省志》于2007年3月启动,到年底时有46个省直承编单位成立了修志机构。2008年底,在152个承编单位中,有120个拟订了编纂方案和篇目,召开了启动工作会议,部分单位已进入资料搜集和初稿编纂阶段,但是却有32个单位一动未动。当年,市县地方志办公室分解了《市县概览》《方志志》工作任务,部分县区完成初稿。《名山志》《黄河故道志》编纂工作全面开展,初稿和送审稿基本完成。2009年底,152个承编单位已有142个启动了修志工作。2010年底,全省151个承编单位有148个单位开展修志工作,其中有75个单位完成初稿。2011年,制订了《〈安徽省志〉出版印刷方案》,完成《安徽省志》封面设计工作,与方志出版社、黄山书社签定出版协议,交付出版分志2部,已评议和即将评议分志稿26部,完成分志初稿47部,完成4部省志分志的印刷招标工作。2012年,通过分志评议33部,其中完成送审23部,交出版社待出版6部。2014年底,已出版分志11部。当年,省政府委托省地方志办公室负责《安徽省志》审查验收,省地方志办公室创造会审制,邀请分志承编单位负责人参加志稿会审。8月,《安徽省志》卷次调整为7大类78卷。2015年,《安徽省志》90部分志中,24部正式出版、14部志稿进入印刷出版阶段、22部志稿送审、17部志稿完成评议、14部志稿待评议。2017年,88部分志中,43部出版,29部进入印刷阶段,6部志稿送审,7部志稿评议后修改,3部在编纂中。2018年11月,安徽省委党史研究院(省地方志研究院)成立,全年出版分志19部,累计出版分志56部。2019年底,尚未出版的分志共26部。2020年,完成25部志书出版。

撰写志稿想一次就基本合格是完全不可能的,可以说任何一部志稿都经过反反复复的补充、调整、修改、锤炼才最后趋于完成。“7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后来遇到什么困难,就想起那个时候在那样的困难条件下还可以干事,现在干嘛不干?你再难都没有难到那个程度。”“在遇到困难时想到这些,就会感到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3]编纂省志困难再大,大过上山下乡?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的核心、大国领袖、全军统帅,率先垂范,给我们作出了榜样。从历史到现在,方志在绝大多数时期都是官志官修,官修就要有明确的期限,不允许无限期的拖延。《安徽省志》坚持进度服从质量,严格执行制度规范,加强分志编审、验收工作等各个环节管理,严把资料关、体例关、史实关、保密关和审核关。各分志稿形成后,仔细推敲,反复打磨,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认真修改完善,绝不为了赶进度、急于出版而降低志书的质量标准,更不会为限期完成任务而草草收场,把质量不高甚至粗制滥造的志稿会审印刷。各承编单位编辑室也是不怕反复修改,不怕费时费力,甚至不怕推倒重来,一切都以确保质量为原则,在处理进度和质量的关系上,进度无条件地服从质量。

2011年2月24日,《安徽省志》第一次评议会即《食品药品管理志》稿评议会召开。按照《地方志工作条例》《地方志书质量规定》和《〈安徽省志〉分志稿编纂审定程序规定》《〈安徽省志〉稿评议审定出版工作细则》,评议人员组成广泛:承编单位的老领导老专家代表,编纂协作组相近行业厅局的志稿编纂人员,特约法律、保密、档案专家审稿人员,省地方志办公室主任、分管副主任、总编室责任领导、省地方志办公室省志处处长、责任编辑等。会议前一个月寄送评议稿,留足审稿时间撰写评议意见,开会时持稿与会评议。评议会后,承编单位梳理会议各方意见,拟定修改方案报总编室审议同意后,进行修改。评议会本着对历史负责的严谨态度,从严评议,所以很多评议会对志稿篇目调整力度较大。评议意见因涉及面广,修改工作量大,有的分志评议修改打磨两三年之久。实践证明,评议会是提高志稿质量的关键环节,因此,省地方志办公室强调工作程序,耐心做有些承编单位工作,坚持召开评议会不放松,牢牢把握质量关。

为了保证志书质量,在分志稿完成总纂后,各承编单位先后召开由单位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行业专家、熟悉情况的离退休老同志参加的内审会,严把史实、政治、法律和保密关。在此基础上,按照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安徽省地方志工作条例》规定,由承编单位主持,邀请省人大法工委或省法制办的法律专家、省档案局的档案专家、省地方志办公室的史志专家、各分志协作组成员参加的评议会,对志稿进行全方位评议。评议修改后,由承编单位编委会审定,形成送审稿,与《安徽省志》审定意见书一同报送省地方志办公室。通过志稿评审修改,《安徽省志》分志质量大为提高。每部志书的特约编辑对送审稿全程进行指导协调和文字加工,省地方志办公室省志处负责人对志稿进行初审,责任领导进行复审,每位审稿人员都在审定意见书上填写书面意见。审定意见再次反馈给各分志承编单位进行反复修改。《安徽省志》统一由方志出版社和黄山书社出版,出版社反馈“三审”意见后,在印刷厂修改校对直到符合出版要求时才形成会审稿。受省政府委托,《安徽省志》出版前的审查验收工作由省志办承担。由省志总编室负责人会同承编单位负责人共同召开会审会,各分志相关人员参会,对志稿再次进行审核,把好出版前最后一关。在志书出版前共同参加志稿“会审”,普遍引起了承编单位主要领导的重视,事实证明在质量和进度上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是行之有效的做法。

2014年在《安徽省志》多部分志即将出版的关键时刻,连续召开了3个编纂出版会议。6月25日,召开第一批16家即将出版的承编单位编辑室主任会议,要求精心修改,做好最后一公里的工作;7月又分两批召开了编纂工作推进会议,对已经完成《安徽省志》编纂任务的40多家承编单位要求尽快定稿出版;接着召开30家未评议的承编单位会议,要求采取倒计时方式完成编纂任务。提出《安徽省志》审稿要并轨运行,即省地方志办公室、出版社审稿同步进行,统筹安排不拖不等,加快工作进度;要求承编单位志书不出来,机构不撤销,人员不散伙。2018年2月,召集《安徽省志》部分分志承编单位编辑室负责人、有关分志责任编辑参加全省地方志工作会议,并以分组讨论的形式开展省志专题讨论,对省志编纂进展进行调度,要求承编单位按照“两全目标”制定时间表和路线图。11月省机构改革,成立安徽省委党史研究院(省地方志研究院)后,院领导高度重视省志工作,将省志工作列入院年度重点工作目标,多次调研督导,确保了《安徽省志》在2020年全面完成编纂任务。

猜你喜欢
志书安徽省资料
成长相册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召开特色志书编纂专题会议
Party Time
PAIRS & TWOS
JUST A THOUGHT
谈编译出版《西藏七大艺术集成志书》藏文版的必要性
浅谈提高第二轮志书的可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