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俊 郑悦
摘要:明清著名画家石涛在很多作品上题诗造句,有的体现石涛作画当下的感想与抱负,有的阐释绘画理论与文人画主张,还有的则为了平衡空间布局,营造画面效果,这些丰富多样的题画诗不仅升华了作品,也展现出丰富的艺术价值。本文以石涛的题画诗为切入点,探寻石涛题画诗的内涵与美学价值。
关键词:石涛 题画诗 文人画主张 美学特征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3)08-0168-04
一、题画诗的类型特征
根据石涛的题画诗所表达的内容以及形式的不同,可大致将其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一)叙述作画缘由、记录日常事宜
如《题春江图》中的一则:“吾写此纸时,心入春江水。江花随我开,江月随我起”,昭示着石涛题诗时的心中所感。又如石涛的一首《题睡牛图》:“牛睡我不睡,我睡牛不睡。今日清吾身,如何睡牛背。牛不如我睡,我不知牛累。彼此却无心,不睡不梦寐”,生动形象地记录了石涛的日常事宜,并将其绘入画中。又如《题画仙露蛤及古松》中题诗曰:“天下山水孰奇壮?最奇不过闽与浙”,记录了石涛游历闽浙地带壮美山河的经历。
(二)抒发心中感慨、叙述人生体会
如石涛题诗《黄山道上怀曹冠五郡守》:“署是煙霞坞,诗皆山水音。自惭非惠远,情忆谢公深”,抒发了石涛因距离无法与友人相见的失落之情。又如《题溪南山水》中的“思君不见如有失,平生之友如君寡”,表达了石涛对老友吴震伯的思念之情,溢于言外。再如《黄山图》中题诗曰:“黄山是我师,我是黄山友”,充分表达了黄山在石涛心中的重要地位,而黄山的地貌特征对石涛的作画风格也带来了巨大影响。
石涛的题画诗中,表达思乡之情的作品居多,如《梅花吟》中一句“何当遍绕梅花树,头白依然未有家”,其充分表达了石涛常年漂泊在外的浓烈思乡之情。
(三)传达绘画观念、表述文人主张
如《泼墨山水》之一的题诗:“明暗高低不同,不似之似似之”,这则题诗表达了石涛的“不似似之”论,石涛认为,作画时不应只表现物象的形体外貌,还要体现其物象内涵。又如石涛在《奇山突兀图》题诗曰:“今问南北宗,我宗耶?宗我耶?一时捧腹曰:我自用我法”,提出了“我自用我法”的文人主张。
(四)描述画中表意、写出未达之意
如《题画蔬果》上石涛题:“滴滴酸同味,黄黄胜过金。有仙难作酒,无藕不空心。设文情非少,投瓜意可深。如何清更极,未许一尘侵”,此诗交代了石涛是如何兴致勃勃地绘制蔬果品,并通过诗句进一步描述了蔬果的风味与别样的思想境界,通过诗句的表达使得整幅画面更加完整生动。
石涛的题画诗不仅体现了“诗情”与“画意”相结合,也赋予了作品更高的文化内涵和情感价值。题画诗因画而生,不同类型的题画诗有着不同的功能,也正是这些题画诗,为后人研究石涛绘画提供了丰富的艺术资源。
二、从题画诗看石涛生平与文人画主张
(一)武昌时期主张承袭传统以“造化为师、我用我法”
1665年之前,10岁的石涛被迫离开全州,来到武昌城学习书画、诗文,武昌稳定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为他早期拜读名家、描摹名画、潜心学习诗文提供了机会。
石涛早期曾在《山水人物花卉册》的“人物山水”卷题诗曰:“落木寒生秋气高,荡波小艇读《离骚》,夜深还向山中去,孤鹤辽天松响涛。”他身为一个和尚,读的是词藻艳丽、情味浓郁的楚辞,而不是经书,足以见得他虽漂泊在外,却情系故国山水的绵长情思。石涛与友人登黄鹤楼作诗,其中一句“楚哀湘怨思难胜”直抒胸臆,寄情山水,抒发了对故国乡土的思念。这一时期的石涛常用题画诗来表达思乡之情,初别故乡的感慨也显得格外强烈。
这一时期的石涛赞赏唐代颜真卿的笔法墨风,反对当时风头大盛的董其昌,石涛的绘画始终遵循着自己的创作观念,纵使他生逢董其昌与四王的时代,石涛也表现出坚持自我、不趋时代、寻求创新的艺术思想。
(二)宣城时期主张“以自然为师友”
1666年前后,石涛定居宣城,也是在这一时期,安徽地区的传统画风以及山川奇观为石涛的创作带来了诸多灵感。
石涛的绘画技法随着他的不断研究学习日益成熟,他提出了“以气胜得之”的著名绘画理论,他认为“作书作画,无论老手后学,先以气胜得之者,精神灿烂,出于纸上。意懒则浅薄无神,不能书画。”石涛在《山居图》题诗:“怒猊抉石,渴骥奔泉。风雨欲来,烟云万状。超轶绝尘,沉着痛快。”石涛认为,在创作过程中,艺术家应该注重发挥主观情感,这样才能够使感情融会贯通于墨色线条之中,表现于艺术形象之内。
(三)南京时期主张“一画”论
1680年左右,石涛辗转来到南京,并在此停留了九年。南京文化底蕴浓厚、经济高度繁荣,这种社会环境让石涛有了很多新的感受和创作灵感,但身为明朝后裔,思乡情切的石涛对物是人非有感而发,故作《金陵怀古书画册》二十册,其中一册题曰:“瑶天拉眼报恩情,光覆浮屠白夜明。借问市朝离乱后,几时再感梵王城?”抒发兴亡感慨和思乡情。又在《书画册》中题诗:“群倾绿酒开青眼,也插黄花照白头”,感叹时光易逝,也是从这时开始,石涛的题画诗变得悲凉苍茫,感慨万千。
在这一时期,南京的生活经历对于石涛来说也是一次专业上的升华,作为明朝的第一首都,南京的历史文化底蕴无比深厚。长干寺是南京一座非常重要的寺庙,石涛到此地闭门修炼,将自己投身到宗教学习中,其在专业上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在此期间,石涛曾站在欢迎康熙“南巡”的队伍中,随后他创作了《探梅诗画》,他写道:“座闻仁主尊尧舜,旧日规模或成风。”其中“仁主”指代康熙皇帝,康熙的“南巡”对于石涛以及更多的明代遗民来说意味着上一个朝代结束。石涛的文人画主张体现在他创作于1684年的《山水册》中,他在《奇山突兀图》题诗曰:“画有南北宗,书有二王法。张融有言:‘不恨臣无二王法,恨二王无臣法。’今问南北宗,我宗耶?宗我耶?一时捧腹曰:我自用我法。”这则题诗不仅表达了石涛“我自用我法”的创作主张,也昭示着石涛对于书画艺术传统观念的蔑视与不满。
石涛在《蕉菊竹石图》中题诗曰:“坐今尘梦断,饮助碧翁香”,充分表达了自己对当下生活的思考与抉择。又在《梅竹小轴》题曰:“记别何曾别,曰归实未归。道穷心力健,胆大事非微。赤脚踏千仞,孤身结草衣。感君诗律细,而我愧依稀”,感叹自身的抱负无法实现,以及身在他乡的孤独感,也是在此诗中,石涛一句“道穷心力健,胆大事非微”,仿佛也昭示著他后期赶赴北京实现自身理想与抱负。
(四)北京时期主张“画有至理”
1689年,石涛只身来到京城,他满怀期待,但事情并不如石涛所想,他的画作因彰显个人特色,反而被京城艺术家批评为“纵横习气”。
面对京师上层艺术家的批评,石涛选择的是用自己的一腔热血去创作,将他的壮志豪情付诸笔墨,创作了《搜尽奇峰打草稿》这幅绝世佳作。但这幅画作因不趋时代,也使石涛遭受了诸多谩骂,石涛在画中题诗反话批评者“道眼未明,纵横习气,安可辨焉”,又云“自之曰此某家笔墨,此某家法派。犹盲人之示盲人,丑妇之评丑妇尔,赏鉴云乎哉”,面对“纵横习气”的批评,石涛用他畅快淋漓的笔墨一一回敬。此后,石涛更在《梅花册》中题诗:“谩云俗物熏人醉,点墨初成次第庄。本是天生不凡骨,撑岩拄壑铁心肠”,表达自己不愿趋于潮流、甘于平凡的艺术抱负。
石涛在《古木垂阴图》题诗云“画有至理,不存肤廊,萃天云于一室,缩长江于寸流,收万仞于拳石”,提出了“画有至理”。创作并不是简单地描摹山水,而在于感受山石、水流的生命力,在于能将世间万物、万千山峦表现于一处。石涛面对“纵横习气”的批评不仅没有退缩,反而选择坚持自己的艺术主张,并保持自身的艺术个性,这也是石涛留下诸多旷世奇作的重要原因。
(五)扬州时期主张“破墨法”,以浓墨破淡墨,以淡墨破浓墨
1692年前后,石涛定居扬州,并在此盖了一处住所,取名“大涤子堂”,从此开始以卖画为生。
定居扬州之前的北京之行让石涛万念俱灰,在《梅花轴》题诗云:“老夫幽兴不得已,探尽梅花直忘归。诗句何妨任苦瘦,梅花得意不粗肥。娟娟萼绿云中见,缓缓兰香月下微。一笑此生浑不解,点睛飞去世间稀”,一句“一笑此生浑不解”满是自嘲与洒脱。在《溪山晚渡图》中题诗,其中一句“纵横都是云与烟”表达了石涛对北京之行的释怀与嘲讽,满是无奈与忧愁。又在《题松山茅屋图》中写道:“天宇澄清鸿雁高,窗前坠叶何飘萧。秀看丹桂天边发,志此青松雪后凋”,抒发了自己的理想抱负无处实现的悲愤之情。而在《黄山白岳图》中题诗曰:“数息闲穿日,如泉似水陂。有声通岳处,无异挟山时。旧注痴龙养,幽归亢鹤期。桥头看已尽,一顾—回迟”,其中一句“桥头看已尽”仿佛也昭示着石涛已然释怀颠沛流离的一生。
三、石涛题画诗的美学特征
(一)皆以山水为主题
石涛的画作和诗歌皆以山水为主题,通过诗歌表现出自然风光的神韵和趣味,同时也注入一些人文情趣和诗意表达,丰富了整个艺术作品的内涵,因此他题画诗中的题材主要是围绕着自然山水而展开的。
山水风光:石涛诗歌中描绘的山水风光主题非常丰富,他通过细腻的笔触,表现出山峰、溪流、草木等元素的神韵和变化。
桥、亭、楼阁等建筑:除了自然景观,石涛的画作和诗歌中也常常描绘人工建筑物,如亭台楼阁、石桥等,为自然景色增添了一丝人文情趣。
季节景色:石涛的画作和诗歌中还涉及描写四季的景色,如春天的桃花、夏天的荷花、秋天的菊花和枫叶、冬天的雪景等。
动物、鸟兽:石涛的作品中,还出现过动物和鸟兽,如鹿、虎、猴子、鸟等,这些元素与山水风光相互烘托,营造出更为丰富的自然景象。
(二)画面布局注重构图和形式的统一
在山水画作中,石涛的画面布局注重构图和形式的统一,他运用“留白”“分合”“虚实”等技法,将山水景象刻画得丰富而不繁琐,同时又使画面具备整体平衡感。比如他常用“一山一水一层云”“一片石一竿松一点草”等布局形式,通过简洁而有力的笔触,表现出山水的神韵。
在诗歌中,石涛的画面布局主要体现在对自然景象的描绘上,他通过对天空、山峰、水流、草木等元素描绘,构建出一幅幅绚丽多彩的自然画面,使人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神韵和美妙。在他的画面中,使用了较少的墨色层次,画面中追求浪漫与自由。如在《细雨虬松图》中,石涛的整幅画面中较重的墨色占比非常小,其多在苔藓与树木枝叶上作为点缀,淡淡的墨色衬托出画面的清逸之感,更显现了山色的青翠、溪水之清澈。画面整体虽然较为清淡,但前景和远景的墨色还是略有差别,远处浅淡的墨色营造出朦胧的空间感。
在题画诗作品中,石涛将诗歌与画作融为一体,通过诗歌中的描写与画作中的构图相辅相成,展现了一幅完整的艺术作品。他的诗歌与画作相得益彰,共同营造出自然景象的美丽和神韵。
(三)笔与墨会,心游物外
石涛题画诗作品中的空间营造体现在对山水空间的构建和表现上,通过巧妙运用山、水、云、树等自然元素和丰富的修辞手法,表现出山水的广袤、深邃和辽阔,营造出一幅幅空灵、开阔的自然画面。他经常利用“遥望”“俯瞰”等视角,营造出自然景色的空间感,同时运用“散点”“散墨”等技法,表现出山水的灵动和神秘。在石涛的山水画中,一直存在着士人和劳工的对比,他巧妙地将这种对比应用于山水画空间中。石涛的山水画空间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类型,一种是主要表达休闲的空间场所,在画面中会常常出现房屋、寺庙和远山等景色,这类景象的营造往往展示出一种对于远离尘世喧嚣而追求理想生活的向往。如《山泉春涨图》,近景的树木、中景的小桥流水,远景中的山川给人以空旷、宁静的感觉。第二类的代表风格往往以荒无人烟的旷野为基调进行空间营造,石涛曾描绘过多次黄山题材,此类景色令人心醉,同时也包含一种政治隐退的含义。第三类的山水画空间营造中最具代表性的造型是一些商队,包括交通运输的工具,通过结合题跋诗文,传达出与人离别的伤感之情,又或是开始一段新的旅程和友谊象征。最后一类主要描绘了城市风光,在中国城市化发展时期,商品化贸易也越来越繁荣,而石涛的画面中并没有表达出这种繁荣景象,而是运用朴实的手法表达船只、寺庙、远山等古朴景色。
在诗歌中,石涛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表现山水空间的深远。比如他用“碧空苍茫莽莽”“千峰万壑幽深”等词句,表达山水的广袤和深邃。同时,他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将读者带入一幅空灵、开阔的山水画面之中,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神韵和美妙。
(四)画因诗助,情由境生
在石濤的题画诗中,诗与画是密不可分的,彼此相互补充,形成了一幅完整的艺术作品。
石涛的诗歌是对自己画作的评述,通过诗歌表现出画作所展现的山水神韵和趣味,为画作注入了更深层次的意义和情感。比如,他的诗中提到的蓝天、云影、碧水、波纹、枫叶、松枝等元素,与他的画作中所描绘的山水场景紧密相连,相互印证,使人更加深刻领会到石涛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与喜爱。
石涛的画作与诗歌也存在一种对应关系,他的画作以山水为主题,运用笔墨表现出天地间的壮美景色,而他的诗歌则用词绘景,通过语言再现山水的美丽和神韵。两者相互呼应,使观众在欣赏石涛的作品时,既能欣赏到画作中的艺术价值,也能领略到诗歌中的诗意境界。
石涛的题画诗中,诗与画是相辅相成的,两者彼此依存,一同展现出其作品的艺术风格。这种诗与画相结合的创作方式,不仅使石涛的作品更加深邃优美,也为后人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
四、石涛题画诗中体现的人文精神
石涛是明清时期著名的山水画家和诗人,他的作品以意境深远、意味隽永、意境深邃著称,他的画作和诗歌都反映了他独特的人文精神。
首先,石涛的作品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他的山水画作品富有生气、气势恢宏,但并不是简单地模仿自然景色,而是通过运用丰富的想象力,传递出他对自然之美的感悟,以及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他的诗歌也表达了对自然的深刻理解和热爱之情,让读者领略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之处。他的师法自然的“一画论”认为“一”是在说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以自然为师,描绘大自然中最淳朴之景,并且他主张“诗”“书”“画”于一身,彼此衬托,使画面得到升华。
其次,石涛的作品反映了他对人类社会的关注和思考。他的山水画不仅仅是自然景色的描绘,更多的是通过展现人类在自然中的生存状态,表达对人类的关怀和思考。他的诗歌也表现了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关注,让读者看到了他对人类命运的思考。
最后,石涛的作品表现了他对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视。他的山水画和诗歌都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并融入了他本人的思想和情感。通过作品传递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继承,同时也为文化发展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总之,石涛作品中的人文精神体现在对自然、人类社会和传统文化的关注和思考中,他的作品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感悟,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五、石涛题画诗对于后世的影响
石涛的题画诗作品开创了题画诗艺术的新领域,他将诗歌与山水画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题画诗,他的作品为后来的诗画结合提供了范本和灵感。
他的作品影响了山水画和诗歌的发展方向。石涛的山水画作品注重形式和构图,突出笔墨的境界和审美效果,对后世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诗歌注重表达感情和思想,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寄托自身对生命、自然和人生的感悟,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也产生了积极影响。
石涛的题画诗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在当时就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和好评。他的作品不仅在文学艺术界广泛流传,还被许多文化名流和官员喜爱并收藏,为文学和艺术交流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也拓宽了文学和艺术的交流渠道。
最后,石涛的作品彰显了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他的题画诗作品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山水画的发扬和创新,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民族自豪感,他的作品不仅在国内备受推崇,也在海外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为中国文化的传播和推广做出了积极贡献。
六、结语
通过对石涛部分题画诗的分析理解,笔者认为从题画诗出发有利于帮助大家较为清晰地了解石涛的生平,以及其文人画的主张,其实,石涛题画诗的内涵并不仅局限于此。石涛的题画诗因为他颠沛流离的人生经历也暗喻了他诸多心中所想、所思,或忧愁、或释怀、或悲伤,都是画家抒发主观情感的一一体现。而石涛的文人主张则更加注重内心情感抒发,他提出不止“师古人之迹”,更要“师古人之心”。如何调动内心深处的主观情感,并融于笔墨之中,这是艺术家需要不断思考的重要课题。因此,笔者认为当今画家需要更多地从内心出发,“师古人之心”,继承和发扬传统,延续和拓展文脉,而不是简单地浮于表面形式,更要坚持自身的创作观念,表达自己对于人生意义的思考,石涛正是以这样的心态,面对坎坷仕途,依然保持自己耿直的作风和独特的艺术见解,这或许也是他能够拥有如此成就的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1]汪世清.石涛诗录[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
[2]韩林德.石涛评传[A].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C].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3]陈国平.石涛上卷[M].桂林:广西美术出版社,2014.
[4]路城.中国历代名画作品欣赏石涛作品[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