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艳波
(延边州教育学院,吉林 延吉 133000)
随着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改革也发生重大的变化。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着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育人目标。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而又个性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更多地强调“人”的全方位的发展。育人目标的变化必然会使得学校、教师的教育方法发生变化,教师需要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方法,思考怎么教才能更好地达成育人目标。应运而生出现了深度教学和深度学习。而学生的深度学习一定建立在教师的深度教学和引导之下,深度教学一定建立在教师的深度学习、深入研究的基础之上。所以,教师要深刻理解并践行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是理解性、融入性的学习。学习者能够批判性地将学习的新知识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并能将众多的信息进行比对,遇到新问题、新情境能将知识进行迁移,作出决策和判断。这种学习是深刻的,长久的,新知识与原有的知识融合,成为学习者知识体系的一部分,变成学习者的能力和用来解决问题的工具。与深度学习相对的浅层学习则是表象的记忆性学习。对于众多的新的信息,学习者将他们作为孤立的,不相关的事实来记忆,不会归类,不会查找与已有知识间的联系。由于信息的孤立性,记忆起来就会感到多且杂,不能形成网,不成体系,不能运用自如,正是由于这种情况,造成学习的表面性,记忆的短时性,不能对知识和信息的理解保持长期性,所以我们要进行深度学习。
数学作为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基础学科,它的抽象性,逻辑性对人的思维的培养、对思维灵活性的训练极其重要,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正是数学学科的特殊性决定了数学的深度学习势在必行。数学的抽象经历两个阶段:一是基于现实的抽象,二是基于逻辑的抽象。基于现实的抽象有些有实际意义,有些并没有实际意义,例如数字1、2、3,它本身没有实际意义,但这些抽象出来的东西是存在的,它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中,并被人们普遍认识。正是由于这种抽象的存在,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认识才能从感性上升到理性,才可以在这些符号、概念的基础上,进行第二阶段的抽象,将上一阶段的抽象进行逻辑化,将知识符号化、公理化、形式化,这个阶段是从理性到理性的思维过程。我们高中数学学习就是训练学生用学到的概念、定理、公理、数学语言(数学符号)来描述世界,学生需要记住并理解符号的意义,并用它们解决问题,这种学会并将之扩大延伸的学习,就是将知识内化为能力的学习,就是深度学习。
数学深度学习,不仅依赖数学知识,数学语言,还依赖数学的解题思想。教师要熟练掌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教学的过程中逐步将这些知识、思想、方法教给学生,只有这样才能使知识得以延续,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这也是数学教师应该具备的思维品质。高中数学教学内容很多,其核心内容突出函数、几何与代数、概率与统计、数学建模活动与数学探究活动这四条主线。这四条主线贯穿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的整个教程。教师要深入研究每条主线的知识结构,教学内容以及通性通法。
为此,数学深度学习必须在原有的认知结构的基础上依托教学内容、学科思想与方法,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系统化整合。从内容层面讲,数学深度学习是以建构学科结构体系为目的的学习,以学科知识为核心,思想方法为依托,整合、提炼学科本质的学习;从思维层面讲,数学深度学习是以提升学习品质为目的的学习,由具体的思想方法与策略过渡到一般性思维与策略的学习;从过程层面讲,数学深度学习是培养数学核心素养的学习,始终关注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过程的学习。下面以几个具体实例说明怎样在教学中进行深度学习。
例1.正实数a,b满足a+b=2,求a2+b2的最小值。
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它其实有多种求解方法,每一种求解方法都能很好地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但由于思维的局限性,对于这道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采用代数方法进行证明,对于几何法和向量法用得很少,甚至有些教师根本就想不到用这些方法解决问题。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领地位是非常重要的,教师的思维高度、思考问题的广度决定了他所教学生思维的高度与广度。所以,教师不仅要全面理解教材、掌握教法,更要多学,多看,多想,对出现的问题一定要全方位,多角度考量,只有教师的思路开阔了,思维灵活了,才能将核心素养落到实处。
(1)基本不等式法
解析:因为基本不等式学生很熟悉,所以,对于本题,学生很容易想到用基本不等式去解。思考学过的内容,建立a2+b2与a2+b2的关系式。
(2)柯西不等式法
解析:柯西不等式是常用的求解最值的公式,其特点是左右两侧都为二次式。方法非常简单,只要学生掌握其形式特征,掌握等号成立的条件,类似填空一样,把所求的内容填上即可求得最值。
方法2:由(a2+b2)(1+1) ≥ (a+b)2可得。
解析:一般来说,最值问题大多是函数最值问题,很少有直接用公式可以求解的。所以,函数法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求解方法。函数只能有一个变量,从已知条件出发,思考将谁作为变量,将谁作为参数,问题转化成含有一个变量的函数,用函数方法来求最值。
解:由a+b=2,可得b=2-a> 0所以a2+b2=a2+(2-a)2=2a2-4a+4=2(a-1)2+2可得。
本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横向、纵向进行深挖,从代数、几何、向量法三个方向探究,分别应用公式法、函数法、数形结合法、几何法、向量法求解,以此开阔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通过讲解,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了更深的认识,拉近了知识的横向联系,打开学生的解题的思维固式,活学活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解题思路,对学生的学习起到积极作用。当然,这对教师的知识储备和教学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例2.如图1,四棱锥P-ABCD,底面ABCD 是正方形,PD⊥底面ABCD,PD=,AD=1,E、F 分别是AB、PC 的中点,求证:EF//平面PAD。
图1
这道证明线面平行的问题很简单,解题方法也有多种。学生更容易想到利用线线、线面、面面关系推理证明:一是利用线线平行证明线面平行;二是利用面面平行证明线面平行。这也是最常用的方法,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方法。而本题还可以用向量法和割补法,所以,教师应该深入挖掘题目所给的条件,从中找到可利用的信息。
解析:题中给出线段的中点,学生很容易想到利用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求解。本题的中位线的选取有两种:一是在图形内部,根据已知条件,作出三角形中位线;二是在图形外部作图,将边的一部分作为中位线,利用中位线的性质推理证明。
方法1:(图2)取PD 中点H,连接AH、FH易得四边形AEFH 为平行四边形。
(图2)
方法2:(图3)连接并延长CE,与DA 的延长线交于H,连接PH,只需证明A 为DH 中点即可;利用线线平行可得线面平行。
(图3)
解析:利用面面平行推得线面平行也是常用的方法。本题的关键是找到EF 所在的平面。根据题中所给的条件,利用中点,找中位线,学生容易找到以下两种平面,用两相交直线平行于一个平面,则两平面平行,进而通过面面平行证明线面平行。
方法3:(图4)取DC 中点H,利用中位线性质可得面EFH//面PAD,由面面平行,证得线面平行。
(图4)
方法4:(图5)取PB 中点H,利用中位线性质可得面EFH//面PAD,由面面平行,证得线面平行。
(图5)
解析:由于交于一点的三条直线两两垂直,所以,考虑用向量法求解;也可以将图形放到长方体中进行讨论。长方体作为特殊几何体,对于长方体内的线面,线线、面面或者成角问题,学生很熟悉。这样做会使问题的难度降低,学生更容易得到结果。
方法5:建立空间坐标系,只需证明EF 与面PAD 的法向量垂直即可。
方法6:将图形放到长方体中求解。
教师还可以将问题扩展开。
(3)若PD 不垂直于底面又怎么求解?
如此一来,随着问题的变化,学生对这道题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知识掌握得更加扎实,对此类问题的解法有更系统的了解,以后遇到这类问题就有了大致的解题思路了。如此经过长期的学习,学生的解题能力会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例3.已知函数f(x)=2x-x-1,则不等式f(x) > 0的解集是( )
解析:此类题不可能直接求解,本题重点是让学生掌握一类问题的解法:数形结合法。数形结合法中,“数”与“形”都非常重要,它直接影响解题难度,“数”要简单,“形”要易得。所以,函数的选择很重要,一定是我们熟悉且图像容易画出来的函数,本题把它看成y=2x-1与y=-x;或者看成y=2x与y=-x+1的交点问题,通过图像很容易得到结论。
教师提出问题:“能不能看成y=2x+x与y=1”的交点问题?为什么?以此引发学生探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本题还可以进行变式,变式本着由浅入深的原则,让学生的思维螺旋式上升,以此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
变式1.讨论函数f(x)=的零点个数。
解析:在同一个坐标系内画出y=和y=k图像。本题变式后的难度在于指数函数的有界性,函数y=2x值域是(0,+∞),所以,y=2x-1的值域是(-1,+∞),故y=在x< 0部分图像在x=0和x=1之间,且在x=1下方。移动平行于x 轴的直线y=k,通过图像观察即可。
变式2.若对任意的x,不等式e x-x-k> 0恒成立,求k 的取值范围。
解析:类比上题,题目看起来难度大了很多,将2x换成ex,y=-x+1 换成y=x+k,比原来的题多了一个参数。但解法是一样的,只需将题转化为e x>x+k,在同一坐标系内画出y=ex和直线y=x,平移y=x,寻找y=ex与y=x+k 的切点。
变式3.对于任意的x1、x2,求的最小值。
解析:这个问题难度更大,学生对此类问题如果没有经过训练,恐怕很难求解。一道题中出现两个变量,如果用代数法去解,那么,谁为变量,谁为参数?所以,它不是学生常见的代数问题,通过观察发现,它是根式形式,且根号下是平方形式,这类问题可以从两点间距离的角度求解。哪两个点?通过x1、x2的位置,找到两个函数y=ex和y=x。本题看成y=ex上的点(x1,)到直线y=x的点(x2,x2)距离的最小值。问题就转变为变式2了。可以通过平移直线,找到切点,用距离公式求解即可。
一题多变,一题多解是数学教学的重要手段,是实现深度学习,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落实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要想在教学过程中能更好地变式,教师要自己站得高,从总体上把握教材,了解教法,并不断地学习、积累,探究,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长足发展。
总之,教育的目的是实现“人的发展”,实现人类历史文化的传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深入探讨教学规律,研究学习规律,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多方位,多角度思考问题,最大化地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帮助,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会运用学科知识去解决问题,去理解世界,学以致用。与此同时,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获得健全的人格和强健的体魄,成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