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惠娟 沈继录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安徽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安徽 合肥 230022)
检验仪器分析是医药技术类专业基础课程,是一门与医学临床检验工作密切相关且实用性较强的课程。该课程的课程目的主要有:使学生掌握各种常见检验仪器的工作原理、基本结构、使用方法;熟悉检验仪器的分类、性能指标与评价、常见的故障及排除方法,检验仪器中的计算机技术等;了解一些检验仪器的组合连用,关注其发展趋势及特点,以使有限的仪器得到综合运用;培养学生的检验技术应用能力、综合分析能力、仪器工程技术能力等,为从事医学实验室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的任务等。在检验仪器分析教学中发现,该课程涉及检验医学众多仪器设备,种类繁多、结构复杂、理论性强、内容枯燥,导致一方面教师备课、授课难度高,一方面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兴趣不浓。从实际授课经验来看,该门课程教学效果较差,较难达到课程预期目的。因此,如何改善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是需要教师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
检验仪器分析课程除了供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使用外,还可供预防医学、医学检验、药学、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等其他专业使用。如安徽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检验仪器分析课教学计划为一学期,共36学时。
通过百度百科搜索检验仪器分析,可得到该本教程的基本介绍。从该书目录来看,总共十五个章节,内容上涉及各种仪器的基本参数、基本结构、维护与选用等等,学科上涉及到物理、化学、数学、光学、电学、计算机等,由此可见检验仪器分析课是多学科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边缘学科,涉及知识面较广,课程各章节内容相互独立,加之不同的仪器使用原理、操作方法、维修、保养及故障排除方法都不一样,内容相对复杂。[1]
在备课过程中发现,有些教师虽然是医学检验专业毕业并从事临床检验工作多年,但要教授好该门课程仍然面临一个不小的挑战。主要原因一是对仪器原理、构造中涉及光学、电学、计算机等学科的内容并不十分专业,自己了解并不透彻;二是这门课程涉及仪器较多,其中还涉及部分放射科仪器,如核磁共振波普分析仪等,还有部分科研仪器如全自动DNA 测序仪、蛋白质自动测序仪及毛细管电泳分析仪等,这些仪器在常规实验室很少接触到,自己也处于纸上谈兵状态,只能通过备课过程中学习相关理论及借助部分视频进行教学,此外,随着科技发展,大多数仪器更新迭代快,更增加了教训难度;三是该门课程设计中只有理论教学,没有实践教学。因此,通过口头讲解既枯燥又难懂,通过实际接触更有助于学习。
在实际课程教学过程中发现,该门课程学生课堂纪律普遍较差,相比于其他课程,存在逃课、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现象更多,课程教学效果差直观体现在学期末考试成绩上,笔者所带的三个班级平均分均刚过及格线,没有优秀人数,且都有不及格人数,详见表1、表2。在对235 名学生的调查了解中发现,92.56%的学生认为该门课程涉及面广、理论复杂、内容枯燥、不易掌握。学生普遍表示,上课时通过老师讲解,对简单的仪器组成、功能还能基本掌握,一旦深入原理、故障分析等内容,就变得枯燥乏味,内容复杂,不愿多做思考,渐渐也就提不起兴趣来。
表1 安徽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检验仪器分析课各小班成绩概括(2020-2021 学年)
表2 安徽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检验仪器分析课考试成绩一览表(2020-2021 学年)
综合分析目前检验分析课程的教学现状,发现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课程设置存在误区。检验仪器分析课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着重要培养的是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工作中的能力。然而就目前笔者所参与的某高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该门课程的教学来看,没有明确的实践教学要求,学校也未给学生提供实践教学机会。检验仪器的结构、运行等很多知识只有通过教师描述、图片展示,学生进行抽象的想象来完成,学生感到枯燥难懂,时间长了就渐渐丧失学习兴趣。
二是教师综合能力水平有待提升。检验分析仪器是一门集物理、化学、数学、光学、电学、计算机等多学科相互渗透且实用性很强的一门学科,且是一门知识更新迭代较快的学科。授课老师若不能对物理、化学、数学、光学、电学、计算机等相关学科有较深的了解,在深入理解理论内涵的基础上保持与时俱进的学习频率,只通过照本宣科的方式,很难用深入浅出的语言讲复杂的理论讲授清楚。总之,该门课要求授课教师既具有深厚的理论素养,又有非常丰富的实践经验,还要能关注并掌握最前沿的知识。
三是教学辅助用具少。作为一门涉及面广、理论复杂的课程,若不使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容易陷入照本宣科,使学生觉得枯燥无味,失去学习兴趣。在实际备课和与身边教师交流时发现,即使教师们有意在课件中大量加入图片,但仍局限在“课件+讲授”的传统“灌输式”教学方式中。有些教师想通过视频或三维图像展示检验仪器,但是相关方面现成的教学资料很少,教师自己也不具备制作相关图像资料的技术。
四是学生对学好该门课的意义认识不足。部分学生对学习检验仪器分析课的目的、意义认识不清,加上课程内容涉及面广,检验设备的结构、原理复杂,学习难度较大,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理清知识脉络,对学习重点和难点的把握有一定困难,学生学习热情大打折扣,导致大部分学生产生应付心理。
要想有效改善检验仪器分析课程教学效果应采取以下策略。
一是完善课程设置。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剖析重建,资源优化,制定合适的教学方案,重点突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理论贯通能力,以指导教学工作、规范教学行为、保障教学质量。建议增设实践教学环节,通过购置一些淘汰的检验设备或为学生创造到医院、企业实践学习的机会,让学生能够实际接触到设备。鉴于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目的不同,结合教学方案和目标要求,将教学效果评价包含实践操作能力考核和理论能力考核两部分。实践能力考核部分由医院、企业合作方根据教学目标采用统一命题方式对学生进行实践考核,统一评分标准,统一操作考核。理论考试则由学校方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统一出题,试题包含基础、理解、应用、分析、综合不同层次的内容。最终采用理论考核、现场实践操作考核、平时成绩相结合的考核方式进行最终评价。
二是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定期邀请仪器设备制造厂家的资深技术专家为教师团队进行培训,或者为教师提供到相关设备企业短期学习、交流的机会,还可以在每个章节邀请相关实验室或医院临床检验中相关方面的专业人员参与教学过程,提高教师对仪器设备深层次的认识,方便教师清楚地辨别重点与难点,区分出知识点的难易程度以及学生的掌握程度,正确利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另外,随着科技的发展,检验仪器更新迭代非常快,学校要注意为教师提供积极参与行业交流、学习的机会,及时掌握行业最新发展动态,教师要主动在教学中根据该门课程的特点及发展趋势,对教学内容进行适时调整,压缩过时内容,充实检验仪器行业最新前沿知识,使学生能够既学习好理论知识又能与时俱进。
三是拓展教学辅助手段,丰富教学形式。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议在图文教学的基础上,多增加动画、视频教学方式,也可通过计算机模拟三维成像方式形象、生动地展现各种检验仪器,加深学生对仪器内部构造、运作原理的认识和理解。教师在课堂教学上,也可以丰富教学形式,通过小组讨论、竞赛等互动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活跃课堂氛围,比如学生分组讨论检验仪器的故障分析。课堂做一些练习,请学生上黑板板演,让学生互相了解自己掌握该知识点的情况查漏补缺。[2]还可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提前将课程重点内容作为自学任务提前布置给学生,让学生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等方式,在下次的课堂上上台讲解该部分内容,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主动掌握学习内容。
四是引入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现代学徒制是一种将传统的职业技能培训与学校学历教育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形式,它既是一种办学模式,又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可通过校企间深度合作,深化产教融合,培养出更符合当今社会需求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以满足临床对人才素质的需求。现代学徒制中,学校学习是学历教育,企业学习是岗位技能教育,需要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学生的企业学徒学习中,教学所需要的一系列教学组织和管理文件,确定学校和企业在现代学徒制教学组织与管理中的内容、标准和程序。学校和企业共同设计适合现代学徒制的教学组织和管理模式。学校课堂的学习,在学校教师指导下,学生要完成专业基础学习和基本技能与综合技能的训练。企业学习,学生通过现场教学,在企业师傅的示范指导下完成岗位技能学习,再回到学校学习时,又是一次从实践到理论的升华。[3]建议学校加强与企业、医院的合作,为学生创造到医院检验科、设备制造车间进行实践学习的机会,由一线带教老师手把手开展学徒式教学指导,使学生充分理解仪器的结构、原理、操作及性能,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手能力,达到指定的教学目标。
总之,检验仪器分析课程教学实践证明,传统的课堂讲授模式无法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教师要从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上结合学生实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有效提高检验仪器分析课程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该门课程所培养的相关素质得到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