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金融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融合逻辑与赋能路径

2023-05-19 07:50陆岷峰欧阳文杰
南都学坛 2023年3期
关键词:金融机构实体金融

陆岷峰, 欧阳文杰

(1.南京工业大学 互联网金融创新发展研究中心,江苏 南京 210041;2.铜陵学院 金融学院,安徽 铜陵 244061)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战略壮大了国力,提升了我国在世界的话语权和地位,目前我国经济总量已稳居全球第二位,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增长贡献度大幅度上升[1]。与此同时,面对竞争日益加剧的世界经济和不确定性风险的影响,叠加人为的政治因素以及我国经济长期发展积累下来的经济结构发展中的问题,我国经济发展增速下降、徘徊。在这种背景下,党和政府进一步明确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激活经济发展新动能。党的二十大报告将高质量发展视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并重点强调了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要建设现代化的产业体系,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2022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提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的合力,切实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在地方政府层面,2023年1月,广东召开“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浙江出台《关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相继对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部署。从中央到地方,促进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当前的施政共识和重点工作,急需探寻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可行性实现路径和关键性赋能措施。

产业经济是实体经济的基础,产业的发展才能带动产业经济的发展。产业发展除了方向正确、路径科学等因素外,产业发展的条件也十分重要。现代产业经济发展最离不开的是金融的支持,多年来我国金融成为产业发展的有力动能。但近年来,金融业轨迹运行也出现了偏离支持产业发展目标轨道的行为,金融资金不能直达实体经济,特别是急需资金支持的中小微企业、基础设施投资等,虽然形成这个局面的原因很多,但社会资金供给方均应进行深刻的反思。

产业金融是以产业为服务对象的一种金融模式,也是一种金融产品线,产业金融的对应面是商业金融,是以储蓄投资为目的的金融。近年来,尽管国家出台很多宏观调控政策支持实体产业,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还是出现了金融机构脱实向虚、资金空转套利,资金供给与需求之间通道出现资金流通不畅或直接分流,资金流入产业后运行效率不高,资金没有形成一种健康的良性循环等问题,长此以往必将影响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实体经济和产业金融,在量的积累上均表现突出,虽进入增长的平台期,但是在质的突破上,还处于瓶颈期。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需要高度重视产业金融的健康发展,引导、驱使产业金融成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最有力支撑力量,这是当前经济理论界的重大课题。

二、产业金融赋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逻辑认知与思考

产业是实体经济的组成形式,产业金融是以产业为服务目标的,发展产业金融实质上是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提升产业金融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贡献度,必须理清产业金融的基本概念、内涵及其与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逻辑,找准影响产业金融发展的因素,从而提出相应的科学对策。

(一)产业金融的概念与内涵的扩展

第一,产业金融是指金融体系在日趋综合化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依托并可以有效推动特定目标产业发展的金融活动总称,其核心词是金融、特定产业、融合。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与产业已经相互融合,产融一体化、互动发展并共创价值已成趋势。因此,产业金融也可以理解为产业与金融紧密融合的一种模式,在融合中可以实现产业发展的目标。诸如现实中提到较多的科技金融、物流金融、旅游金融、文化金融等均属产业金融。产业金融一般要经历将资源资本化进行融通资金,应用融通资金培育核心能力进行资源整合,再通过运作资本实现价值增值三个阶段。因而,产业金融首先是产业的一种融资整体解决方案,实现了将最具流动性的金融资本与实体经济发展的产业资本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金融与产业互动的系统工程。

第二,产业金融是一种有特定内涵和价值意义的金融。产业金融本来就是一个金融单品,是金融的一条产品线,产业金融核心词仍是金融,产业只是其服务的对象或目标而已。但随着产业金融的发展,其内涵却不断丰富和扩大,现代产业金融体系将资金汇集到目标产业方向后,根据产业发展的需要进行资金资源的配置,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推动供应链经济发展[2]。金融对产业的发展已经不是一般的金融概念,产业金融不仅仅是“产业+金融”的传统产业金融模式,实践中已经形成“金融+产业”的金融参股实体产业的产业金融新模式,从产业金融的组织形式看,产业金融的意义已经超越金融本身的内涵。

第三,产业金融与商业金融构成金融资金流量的总和。产业金融的资金流向是为了满足生产者的融资需求及相应的金融体系,产业金融就是通过金融对产业的服务获取利润,产业为本,金融只是工具。商业金融的资金流向是以满足储蓄者的投资融资需要及相应的金融体系为主,前者通常称为实体经济服务,后者通常称为虚拟经济服务。一定时期内资金流量是固定的,金融资源在产业和商业金融配置的资源比例对于促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十分重要。发展实体经济,支持产业发展,必须保持产业金融的稳定发展,不断提升其在整个金融资源中的占比。中国人民银行的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344.21万亿元,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212.43万亿元,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的61.7%。

(二)产业金融与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一,产业金融对实体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产业经济是实体经济的主体部分,通过产业金融发展能够推动产业与金融发展的紧密衔接。在金融体系尚未高度完善和金融资源极度稀缺的背景下,产业金融作为实体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柱作用更加突出[3]。产业金融一方面维护着实体经济资金的循环,不断注入金融资源助力产业做大规模;另一方面又依靠和促进实体产业发展做强金融体系。而实体经济中的主导产业构成产业金融存在、发展的动因以及现实载体,主导产业发展引领一定经济区域内产业和金融政策,诸如当前的产业金融引领绿色经济发展的作用很明显[4]。实体经济发展空间大,在支持产业发展过程中,产业金融也会随之不断做大做强。产业金融已经成为实体经济发展的最大支柱。在我国实体经济的重点产业总融资结构中,金融融资占比达到44%,在各种资金供给中居于首位;金融占重点产业总融资比重的59%,成为实体经济产业融资的支柱。因此,近年来我国重点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很重要。

第二,产业金融作用于实体经济发展将增加经济发展新动能。一方面,经济发展力量来自内生动力和外部驱动力,内生动力是企业基于利益目标、股东价值的追求而产生的动力,而外部驱动力是由于外部要素的加入改善了发展的条件,解决了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从而实现发展。金融运行是以资金为主体的生产要素,投入后可以解决企业发展的投资需求,通过资金的投入可以解决生产原材料购入、设备采购等多种发展条件。资金要素的投入是要有成本支出的,因此,资金使用者必须加快发展、科学发展,才能弥补资金投入的成本,从而推动实体经济的快步增长。另一方面,产业金融参与了产业经济经营运动全过程。产业经济是由各个企业主体构成的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无论何种形式都可以抽象为一种资金运动。企业的资金来源可分为自有和外来两大渠道,产业资金无论是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还是证券市场的投资资金或其他形式的资金来源,一旦进入企业后就与企业原有的资金资源统筹协调使用,通过渗透到产业经济的所有过程,实现资金不断循环,从而实现资金的保值和增值。而产业资金的进入有些是介入一个阶段、一个循环,而有些资金却终身留在了产业中进行运行。因此,产业金融只要介入产业就将以资金的形式参与产业运行的全部过程。产业金融影响着产业结构和效益。

第三,产业金融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坚实的市场和技术逻辑。从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来看,一是要发展,二是要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表明,面对外部压力冲击、内在结构矛盾、新旧动能转化等困境,都要能够实现持续的发展,实际上就是要增强发展的韧性和动能的可持续性。这一要求的实现,需要产业金融的呵护与支持,在发展投资资金保障、纾困性资金安排、资金链稳定运行等方面提供产业金融的赋能。“高质量”的要求指向低成本、低消耗、优结构、高效率、能平衡、可协调、有普惠等发展指标。这既需要通过产业金融的结构优化和功能提升,将资源要素引导到优质高效经济领域和市场主体;也需要产业金融扩大服务覆盖面,并通过技术赋能和效率变革压降金融服务费用,提升经济结构短板领域的金融获得性并帮助其转型升级,减少实体经济的资金成本压力;还需要产业金融通过优质的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用金融技术的力量赋能实体经济循环生态的资金流通和资源协调,帮助实体经济运行提质增效。

“高质量发展”的另一个维度要求指向数字经济发展和实体经济的数字化运转,数字经济为实体经济发展开拓新的增量结构和优质动能,而实体经济的数字化运转又能够提升实体经济的发展韧性和运行效率;产业金融在支持数字经济发展并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以进一步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具有新的使命任务,无论是数字产业化的项目投资,还是产业数字化的资金需求,都需要产业金融的支持,而数据要素的价值发现与价值创造,也需要金融化的运作处理。在这一维度的要求指向背后,实质上落实到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两个方面。2021年,我国以数字技术开发、应用和服务等为主要业务内容的数字产业化规模突破8.4万亿元,而以传统产业数字化升级改造和产业数字化运营为主要业务内容的产业数字化规模达到37.2万亿元,比2020年增长17.35%(见图1)。数字产业这一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产业金融的资金支持,实体产业的数字化转型也催生了巨大的资金需求,实体经济的数字化运转也需要数字化的产业金融的赋能,以完成资金运动的数字化循环。2021年,我国大型企业在数字化方面的支出规模达到2.8万亿元,同比增长13.5%,预计到2026年其数字化支出规模将增长到5.1万亿元(见图2),这将对资金需求产生巨大的拉动作用,大型企业在自有资金和外部筹资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其对产业金融的需求更多地体现在高效数字化金融服务和大规模筹资方面。在整个市场结构中,大型企业的数量只占2.5%,但是大型企业营业收入的占比接近40%和营业利润的占比是44%(见图3)。数量众多的中小微企业在市场地位和资金实力上处于相对劣势,而中小微企业的数字化空间巨大,因成本压缩和市场拓展等压力,其对数字化转型的需求也更加迫切,其在日常经营和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对外部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依赖性更强,产业金融数字化支撑下的普惠金融更加适合中小微企业的金融需求格局。

图1 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发展状况

图2 2019—2026年中国大型企业数字化支出规模及同比增速

图3 大型工业企业与其他工业企业的市场结构

(三)产业金融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条件分析

第一,我国产业金融存在的问题表现在,以传统的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金融支持产业,融资渠道相对单一,在资金资源供给相对紧张、行业利润率差距较大、金融机构股东价值最大化追求压力下,金融机构在资金投放使用顺序上会优先选择利润率相对较高的行业[5]。其中商业金融也成了有些金融机构重点追逐的投资方向,造成产业金融发展集中度不够,资金严重分流。而在产业结构投放方向上,急需支持的没有资金支持,金融机构的资金在流向实体经济的过程中出现跑离产业轨道,投放力度不够,结构不优等问题,影响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动力。

第二,产业金融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由金融机构的商业性所决定的。目前,金融企业也是市场微观主体,大部分是实行股份制的企业,追求价值最大化是企业的本能,金融机构在特定的条件下,优先选择高回报行业的投资实属正常。当前,实体经济的发展一是面对市场极大的不确定性,风险相对较高,所以农村产业经济发展难度就较大[6];二是原材料价格上涨,产品售价受限,整个行业的平均利润率较低,金融回报率不高;三是实体经济投资期较长,见效也较慢,再加之市场规则灵敏度不高、政府调控力度不到位的情况下,金融机构致力于实体经济的投入力度显然不会太大,热情不会太高。产业金融存在脱实向虚的现象。前些年,一些金融机构出于利益动机,非信贷资产占比大幅度提高,进行资金套利,将资金撤离了实体产业,而对中小微、科创企业支持力度不够大,产业经济的发展面临技术改造资金、发展动能均不足的情况,这也是造成实体经济发展徘徊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三,解决产业金融发展中问题的基本条件。在以商业银行为主导型的资金支持实体经济的模式背景下,产业金融的本质就是金融资金如何最大限度、最优结构、最有效率地流向实体经济,为构建经济发展新格局贡献力量[7],这一过程也可抽象理解为资金运动过程。但资金不会自己运动,实现这一目标,主要取决于金融机构的供给能力、支持实体经济的动力、运行过程中的效率以及支持实体经济的可持续力四大因素,而且这四大要素须同时发力,避免力量对冲,才能共筑资金渠道,保证资金流向实体经济的正向循环,实体经济与产业资金相融,促进产业的发展。

(四)研究结论与思考

第一,产业金融仍是金融,只是以一特定的目标为服务对象。类似有科创金融、数字金融[8]、旅游金融等,是一种金融模式或产品线,产业金融是以产业作为服务对象的。

第二,产业金融的特殊性和产业金融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纯金融,而是在金融机构运行体系中有产业资本介入的金融。

第三,当前产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原因很多,包括对金融的支持力度、金融结构的变化等,解决产业金融的发展是当前金融和产业双方的共同任务。

第四,资金从金融机构流向实体产业影响的因素是多维度的,包括金融机构意愿、实体产业质量、市场机制导向、政府调控政策等四个主要因素,而这四个要素又受其内部若干子要素影响。因此,解决产业金融的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仅靠一方发力往往事倍功半,要实现事半功倍必须实现四个因素同时发力,形成在同一目标下的合力。

本文紧扣解决资金从金融端流向实体经济端的主要矛盾,在保证规模、结构的前提下,围绕资金流向实体经济的能力、动力、效率和持续力提出具体的支撑方案。特别是在激活金融机构动力上,围绕金融、产业、政府、市场四个维度提出具体的措施,形成在统一目标下的向心力,打造资金流向实体经济的无形通道,在措施设计上还考虑到资金全流程质量保证体系,形成金融与产业的良性互动,促进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三、产业金融赋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路径

实现产业金融赋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一是要有足够多的资金能够进入实体产业,二是产业金融资金能发挥作用并高效运行,三是产业金融与实体经济发展形成良性的资金循环,不断增值,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实现这些目标必须从金融机构的供给能力、服务动力、供需运行效率和支持的可持续性四个维度入手,产业金融助力实体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作用路径如图4所示。

图4 产业金融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路径示意图

(一)不断完善健全金融结构体系,提升产业金融赋能实体经济的能力

供给能力是产业金融能否成功赋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首要前提。因此,不断构建和完善健全金融结构体系至关重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实体经济得到长足的发展,其中产业金融的支持功不可没。但是,目前我国的实体经济发展仍然存在一些严重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问题,诸如我国的经济区域间经济差距较大且有加大的趋势,产业结构不合理,中小微企业发展困难重重,社会再生产循环出现矛盾,金融支持力度虽然在加大,但金融满意度并不高,迫切需要产业金融通过健康金融的打造,金融能力的提升来驱动实体经济的高质量成长[9]。

一是服务实体经济的产业金融主体多元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形成了以中国人民银行为领导的货币当局,以政策性银行及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银行体系,以银行、证券、保险和金融中介服务机构为组成部分的金融体系。商业银行体系由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以及村镇银行多种类银行类机构组成,非银行金融机构主要由国有保险公司,股份制保险公司,城市信用合作社及农村信用合作社,信托投资公司,证券公司及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组成。此外在境内还有外资、侨资、中外合资开办的金融机构,涉及银行、财务公司、保险机构等金融机构在国内设立的业务分支机构或驻华代表处。这一系列机构构成了我国强大的产业金融服务机构[10]。一方面,需要不断优化金融机构中的结构体系,保持其中各个成分的比重;另一方面,根据“有机构就有金融”的现实,金融业务跟机构走的状况,迫切需要改进我国金融机构的布局,金融机构的布局要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发达程度形成逆向的配置结构,弥补不发达地区实体经济金融机构服务不足的问题。

二是产业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服务内容过程均衡化。金融结构对实体经济结构影响很大,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了生产、消费、交换、分配四个环节,产业金融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时,除了要注意部门结构均衡外,还要覆盖实体经济循环的全过程,也就是在生产、消费各个环节能均衡用力、科学投资。当实体经济出现结构失衡时,要通过反向的产业投资来改变结构不协调的状态,社会再生产实质上就是资金的大循环,产业金融在支持实体经济中要成为经济结构优化的推手,必须时刻关注经济结构和社会再生产过程需求的变化[11]。

三是产业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服务对象全面化。产业金融在项目选择偏好上往往是大项目、高收益、低风险的实体企业,但这不是实体经济的全部,按照经济协调发展基本原理,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结构的优化才是所有参与者最大的追求与利益所在,经济结构的失调最终会导致优质项目、行业的发展受制。因此,为了保持实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业金融必须合理布局实体经济,兼顾大产业、大企业、大项目、中小微企业和个人消费者的金融需求,形成实体经济主体的协调发展。

四是产业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服务方式全方位化。实体企业除少量的大型企业功能齐全,人才众多,市场适应能力强外,大量的企业仍然局限于本单位的产品生产和销售,因此,产业金融的服务方式上不应单一地满足其资金需要,而应当利用金融的优势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首先是利用金融机构的信息来源渠道广、资源丰富的优势,为各类实体企业提供战略咨询服务,协助企业对国内外市场进行精准的判断,提出科学正确的发展战略;其次是利用金融机构的供应链金融平台,加强实体企业的供应链金融管理,固定企业的上下游客户资源和资金结算,保持供应链的稳定[12];再次是企业的公司治理和管理服务,金融机构在公司治理方面远优于实体企业,因此,可以将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经验、做法复制或引用到实体企业中,帮助其建立优化的组织管理,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保障;等等。概括地说,金融机构在提供纯粹的金融服务时,要提供相关的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所有增值服务。

(二)持续创造产业金融发展条件,增强产业金融赋能实体经济的动力

产业金融有了赋能实体经济的能力,但是如果金融机构赋能实体经济的动力不足,金融资源不会主动流向实体经济,而影响金融机构赋能实体经济供给动力,取决于资金本能的利益(金融机构和实体企业)和渠道(政府有形的手、市场无形的手),而且这四个因素用力必须方向一致,且协同用力,才能打造一个金融资源从金融机构直达实体经济的无形资金通道。

一是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的动力。首先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金融机构属于特殊的企业,享受着诸多政策保护的红利,如准入门槛、相对固定的利差等,其经营收益稳定,因此,金融机构有必要承担起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社会责任,有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才会在发展战略上充分体现支持实体经济的战略目标,在经营计划、营销策划、考核上才能充分体现产业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要求。其次要有严格落实国家方针政策的使命感。国家产业和金融政策是通观全局和历史经验总结提供的政策性规定要求,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金融机构只要坚定落实现行政策方针,有积极支持实体经济的历史使命感,就能坚持正确的金融发展方向,就不会出现重大经营失职或重大违规事项。再次要有强烈发展的市场紧迫感。现在金融机构林立,同类机构竞争十分激烈,商业金融不是所有金融机构都能做或都能做得好的,只做商业金融最终危害的可能是金融机构本身,不仅短视,而且风险也很大。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是大多数金融机构的本源和初心,因此,面对市场的竞争,金融机构必须将支持、做好实体经济客户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作为最优的竞争策略[13]。最后要依托本身获得竞争优势。通过优化金融模式,改进金融手段,提升金融效率,实现金融产品标准化、线上化、批量化、流程化、智慧化,大幅度降低成本,有效地控制风险,将实体经济的优势变得更优,将实体经济中的金融弱势转化成竞争优势,使支持实体经济的产业金融变成有竞争能力的优势金融,变成低风险高回报的金融。在这种背景下,金融机构通过产业金融的发展支持实体经济才会产生强大的动力,激发支持实体产业内生动力,将产业金融资源转化为赋能实体经济的强大资金流,将可能变成现实,将资源转化为能量。

二是实体经济企业对产业金融的吸引力。产业金融与实体经济的融合最终落地实质上是金融机构与实体企业间的项目合作,而要实现这样的金融交易的成功,金融供给很重要,金融需求方的质量也十分关键。因此,推动产业金融赋能实体经济,提升实体产业市场竞争能力,通过增强实体经济产业发展韧劲,激活发展韧性,才能极大地提高对金融机构的吸引力。首先实体经济要符合产业发展方向,保持战略方向的正确性。实体企业要坚决在国家产业政策指导下选择发展方向,国家产业政策是根据国情,立足全球提出的发展导向,带有科学性和前瞻性,因此,实体经济企业只有发展方向正确,金融机构才能积极支持。其次要提高实体经济企业的科技含量,不断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要加大科技投入,积极推动产品、流程等方面创新,当前要大力推动数字化转型,只有以高科技支撑才有高竞争力的企业[14]。再次要加强管理,降本增效。企业经营讲到底最终看财务成果,实体企业只有保持财务收入的连续性才能保持企业的延续发展,金融机构对实体企业的评价是多维度的,财务指标作为综合性指标,是影响金融机构是否与其合作的关键要素之一,因此,实体企业要通过深挖潜力,增收节支,形成财务的可持续性,赢得金融机构的信任。最后要加强实体企业的公司治理,保证企业进行科学的决策。通过有效的公司治理,借助于内外部各方面力量,确保决策的正确性和科学性,构建实体企业保持长期运行质量和发展机制,将实体经济发展的实力转化为对产业金融的吸引力,提升产业金融供需双方的融合度和黏性,构建长期稳定的产融合作机制。

三是政府调节产业金融赋能实体经济的驱动力。为了加快金融资金向实体经济企业流动,还要充分发挥政府有形的手的力量,驱动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产业的速度。首先要保持产业扶持、发展、结构政策和产业金融政策的目标、结构、重点相协调,政策指导方向和重点保持一致推进数字政府,提升政策的市场灵敏度,使产业政策更加接近实际,增强可操作性。其次要用好财政、税收、监管手段,前两者可以通过经济补贴等手段,建立信贷风险补偿机制,重点解决中小商业银行的风险和成本“双重”负担问题[15],使支持的产业能够比其他行业更有金融竞争性,即风险可控,利益回报较高。后者是运用监管手段,从结构上鼓励和约束金融机构流向实体经济的金融资源数量,如可以规定信贷资金占总资产的比重。再次要鼓励区域产业龙头企业积极参股金融机构,建设金融控股集团,探索产业入驻金融机构,通过产业资本合法嵌入金融机构,以产业金融体系来驱动金融资本流向实体经济。最后,对于严重违反产业、金融政策的金融机构,特别是大搞资金套利、将资金流入虚拟经济的金融机构采取强有力的处罚措施,以政府有形的手来规范金融机构的行为。

四是市场对产业金融赋能实体经济的影响力。为了支持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政府不断加大力度推动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政策的有效性往往有很强时滞性及影响面的局限性,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金融流向实体经济、产业金融的作用不能得到有效发挥等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资源配置具有基础决定性作用且持续性长,通过市场无形的手的影响力可以用市场压力提高实体经济企业的发展质量,推动产业金融优选优质实体产业。首先增强实体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发展同质化严重,因此,为了生存,所有企业都有着力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意愿,从而推动了整体实体经济水平的提升。其次淘汰落后产业或企业,推行市场机制的优胜劣汰,败者出场的市场规则,对于落后产能、管理失败的企业及时清理出场,从而始终保持市场的优质性,当前要重点关注转型金融和绿色金融对实体企业发展的影响[16]。再次驱动企业转型升级。在市场无形的手的作用下,实体经济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不断加大科技投入,进行产品创新,引进高级人才,实现企业的高质量发展,从而增加企业成长的主动性。最后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市场对实体经济企业的影响是长期性的,因此,企业必须可持续性发展,不断增强后劲,这也符合金融长远发展的目标,便于产业金融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最后引导产业金融将资源配置到实体经济结构中优质的企业群体中。市场机制对实体经济的作用对金融机构同样有影响力。因此,金融机构必须按照市场给出的导向、发出的信号,积极支持实体经济优质群体的发展。当然,市场机制也必须在政府有形的手的引导下有控制力地发挥作用,不是完全放任市场机制作用,要始终让资本在产业政策引导下有序地发挥作用。

(三)强力打造产业金融发展生态圈,加快产业金融赋能实体经济供给效率

关于产业金融的演进,普华永道的研究认为,其经历了传统金融服务模式、产业链金融服务模式、产融生态圈服务模式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传统金融服务模式,指金融机构直接面对单点客户,实体经济中的国有企业、产业链核心龙头企业成为产业金融机构的优质客户资源,并提供单一或者整合过的金融服务,这一模式运营目的单一,就是获得利润。第二阶段的产业链金融服务模式,指金融机构特别是产业及金融集团根据产业链上下游结构布局的一种产业链金融服务模式。这一模式一方面可以通过产业链快速获客,另一方面可以综合开展融资租赁、担保、企业财务、保理等多项关联金融业务,快速助力产业转型升级。第三阶段的产融生态圈服务模式,指金融机构以服务产业为核心,以平台为载体的产融生态圈服务模式。通过嵌入多种金融科技手段的平台载体,将金融供给与实体产业的需要直接在平台交易,平台具有集合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功能,金融机构、实体经济企业构成了产融高度结合的生态圈,通过线上金融服务,极大地提升产业金融服务的效率。我国当前正处于产融生态圈服务模式阶段,提高产业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维度,打造产业金融平台,发展数字产业金融成为关键。

一方面要搭建平台,平台是金融机构按照线下产业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流程、规定在虚拟空间搭建的可以实现供需双方完成交易的场所,平台是数字经济重要的实现方式,突破传统产业金融线下交易的时间与空间限制,可以实现高效率的产业金融发展。目前,平台一般都建立在各金融机构的业务运行系统上,便于平台及时利用系统上的有关信息,进一步发挥金融机构信息优势;二是产业金融服务平台是金融机构的一个专业化平台,是嵌于金融机构内部服务实体产业经济的,具有融资等多种金融交易功能,实体经济企业可以线上完成融资、咨询等多项金融业务;三是功能多元化,不断赋能产业金融平台新功能,将产业金融平台与其他平台有关信息进行链接,特别是金融机构其他业务功能的链接,使实体企业一键、一个入口就可以完成所需要办的金融业务,提升产业金融的服务效率[17]。

另一方面,推进数字产业金融的发展。数字产业金融是指将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数字技术嵌入产业金融业务当中,这是从技术手段上来解决产业金融发展中难以解决的矛盾,数字产业金融改变了传统的产业金融服务模式,改进了目标客户的选择方法,优化了业务流程,实现了自动化的风险控制和财务管理,极大地提升了产业金融的服务效能。在数字产业金融下,一是可以利用大数据精准获得实体经济中优质的目标客户,实现金融机构与实体企业的信息对称,精准地对实体企业进行画像,可以设置预警指标体系,对风险状况进行提前预警;二是可以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产业金融生态圈中各参与主体信息共享,通过智能合约技术又可以规范参与者的守约合法行为;三是通过人工智能可以大幅度提高产业金融的运行效率,将产业金融的工作人员从大量的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特别是一些高重复性岗位完全由数字机器人来替代,这样可以极大地提高产业金融工作效率;四是通过物联网技术可以将产业金融服务的实体企业,从物的形态上进行全方位、多维度的管理,有效地实现资金、物资的“双线”风险控制;五是通过元宇宙技术可以提升产业金融的管理主动性,可以将产业金融中的制度、方案、模型等,在元宇宙的虚拟空间进行无成本的测试,为现实世界的产业金融管理者提供管理样本和经验或参数,大幅度提升管理效能[18]。这些数字技术可以嵌入到产业金融专业平台上,实现产业金融运行完全数字化、线上化、智慧化,而且可以有效地降低风险和管理成本。因此,数字产业金融可以大幅度提升产业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精准性、高效率,突破传统产业金融模式下的难点和困惑。

(四)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持产业金融赋能实体经济可持续性

产业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是服务与被服务关系,实体经济是本,是目标;产业金融则是手段。现在的产业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交易失败更多地从实体企业方找原因,实际上,金融供给结构的优化,同样可以提升产业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提高金融交易的成功概率。只有构建相应的、不断优化的金融供给侧结构性体制与机制,产业金融赋能实体经济的可持续性才能不断增强。

一方面,关注产业金融服务对象的金融新需求。初级阶段的产业金融主要是融资服务,现阶段的产业金融,对于实体经济企业而言,融资仅仅是需求之一,现在的产业金融面临的新要求,一是综合化,对于同一个金融机构,希望其能提供所需要的所有金融服务,并实行一条龙式服务;二是多元化,不仅仅要求商业银行提供有关的金融服务,产业金融还有对证券业、保险业及金融中介方面的服务需求;三是国际化,随着实体产业走向国际市场,其金融服务也希望高度国际化;四是多样化,实体经济企业除了金融机构的基本服务职能外,还要求提供相关的咨询、信息等方面服务;五是个性化,一些实体经济企业会对金融机构提出个性化的金融服务需求,诸如战略规划制定、数字化转型推进方案等[19];六是现代化,即实体经济中最新的经济业态方面的服务需求,诸如供应链金融,直播电商、跨境电商等金融服务;七是线上化,即要求金融机构能够同时提供线下和线上金融服务供其根据需求选择,扩大服务空间。实体产业的这些需求是当前产业金融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重点。

另一方面,完善产业金融供给体制与机制。面对当前实体经济对产业金融的多维度需求,现行的金融机构只要逐条推进即可实现。当前,产业金融要更多地从体制与机制上来增强产业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一是要加强金融行业间的协调发展,要在统一支持、赋能实体经济发展总目标下,按照各自的职能、责任确定发展各自战略和目标,使各金融机构的业务发展方向与重点保持一致。二是要发挥多样化金融机构的互相补充职能,实现合作共赢。比如在商业银行机构体系内部要针对实体经济中的重点项目积极推进银团贷款等业务,联合机构的力量支持实体经济的重点发展[20];再比如对于科技创新企业,商业银行可以和风险投资机构联合,实行投贷联动支持科创企业的创新和发展。三是要抓住实体经济发展中的难点、痛点和重点共同发力,比如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问题,不仅仅是商业银行的责任,其他金融机构也应当伸出援助之手,共破实体经济发展中的难题。

四、结语

产业金融与实体经济是一对既相互赋能又相互对立的矛盾统一体,两者始终处于动态发展之中,实体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产业金融发出不同的需求信号,而产业金融的发展也在不断为实体经济提供尽可能多的金融供给。由于金融和实体企业都是市场主体,都必须接受市场规律的检验与约束,产业金融对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赋能力度、效果既取决于金融也取决于实体经济,还取决于政府有形的手和市场无形的手的作用。因此,产业金融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不仅仅需要金融单方用力,而需要多头着力,所有市场主体只有紧跟市场信号,深化改革、适应市场、科学决策,产业金融和实体经济才能在相互赋能中共同实现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金融机构实体金融
前海自贸区:金融服务实体
金融机构共商共建“一带一路”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我国金融机构股价和主要财务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实体的可感部分与实体——兼论亚里士多德分析实体的两种模式
两会进行时:紧扣实体经济“钉钉子”
振兴实体经济地方如何“钉钉子”
资金结算中心:集团公司的金融机构
P2P金融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