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丽萍
人生中的每次相遇都是缘分积累后的迸发,与《婚姻与家庭》杂志的相遇也是如此。
我曾在杂志铺看到过《婚姻与家庭》的身影,从同事那里听到过有关它的只言片语,而真正与它亲密接触还是因为闺蜜。
5年前的某个春日,闺蜜约我喝茶。她暖完玻璃杯,倒入春茶,摇晃几下后递给我,说:“快闻闻这早春的香气。”我哪有这般心境呢,只凑过去浅闻一下,便说:“好!”闺蜜一眼看出我的敷衍,问我有什么烦心事。
我于是向闺蜜大倒苦水。儿子刚上一年级,每天拼音默写不过关的名单里都有他的名字,老师时不时私信我:“请家长关注!”我都快疯了,甚至怀疑这孩子天生愚笨。
闺蜜淡淡地说了四个字:“静待花开。”我皱着眉头,愿闻其详。她说:“你可以问问它。”闺蜜边说边从包包里抽出一本《婚姻与家庭》杂志。我心想,这些读物无非讲些空话、大道理,能有什么用,回家便丢到了一边。
周末晚上,老公和儿子都睡了,我无意中瞥见那本《婚姻与家庭》,想起闺蜜的话,便好奇地打开。随手翻到《集赞教育法,解决孩子分床焦虑》,竟一口气读下来,没有空话套话,句句都说到了我的心坎儿上。
孩子分床焦虑都可以很好地解决,儿子的默写问题是否也可以想个更好的解决办法呢?我顿时来了精神,把杂志从头到尾认认真真看了一遍,专家的育儿理念加上一个个育儿故事,给了我很多灵感。后来,我尝试用杂志介绍的记忆曲线规律帮助儿子当天默写,隔天复习,一周总复习。没想到一学期坚持下来,儿子的拼音默写竟然真的过关了!
我对《婚姻与家庭》杂志产生了强烈的好感。不久后,我订阅了这本杂志的下半月刊,它从此成了不可缺少的床头读物。有一段时间,我觉得儿子做作业、试卷的顺序不合理,他总是先做难题,花大量时间思考,最后简单的题目却没时间做了。我强行纠正了他很多次,但孩子就是不听。
正苦惱时,我在《婚姻与家庭》杂志上看到了一篇名为《守好爱的边界》的文章。“父母需要认识到,弯路正是孩子成长的必经之路。他需要在挫折与困难中感受生活,从而发生思维改变,促进自身成长。”这句话一下点亮了我。是啊,为什么不能让孩子走走弯路呢?不能按时完成作业,老师肯定会批评他,他自己就会想办法,到那时,家长再引导一下不就好了嘛。如此试了几次,这个问题还真得到了彻底解决。
在《婚姻与家庭》杂志里,我读到了很多别人写的育儿故事,不禁想:我是否也可以把自己的育儿故事写下来投稿给编辑呢?我是行动派,本身也有点儿写作功底,于是很快写了一篇文章,发到了玄圭编辑的邮箱。很快,玄圭就回复我了,说这篇文章不适合杂志,但文字好,多磨合几次一定能发稿。在她的鼓励和建议下,我很快又写了一篇教孩子如何面对挫折的文章,没想到很快便见刊了。
在那之后,我陆续把自己的育儿点滴投给《婚姻与家庭》及其他报纸杂志,慢慢走上了自由撰稿人之路。在我的辅导下,儿子的作文水平越来越好,作文经常被拿来当成范文。
对我来说,运用正确的理念与方法解决育儿问题是一场现实考验,而写作则是一场精神层面的浪漫旅行。感谢《婚姻与家庭》杂志,因为与你相遇,我奏响了现实与浪漫的二重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