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家庭博物馆,传承耕读好家风

2023-05-19 04:53周文平
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 2023年5期
关键词:庄浪县物件博物馆

周文平

“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在这个21口人的大家庭里,种地和读书一样重要。通过劳动,孩子们不仅珍惜粮食、勤俭节约,而且更加珍惜读书的机会。

4月1日,闫和中、陈巧梅夫妇带着儿孙从城里回到老家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岳堡镇大湾村上闫社。这里是他们的根,有他们的牵挂,孙子、孙女更是把这里当成寻宝之地。

“爷爷,这是干什么用的?”7岁的孙子指着一盏煤油灯好奇地问。

“这是照明用的,爷爷小时候没有电灯……”闫和中很愿意给孩子们讲讲过去的故事,带他们从古看今,忆苦思甜。也正因如此,他建了这座“上闫家耕读博物馆”。“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在这个全国“最美家庭”里,每个人都谨记长辈的谆谆教诲,传承着优良家风。

心系大家,将优良家风代代传承

2010年,闫和中准备翻建老家房屋。屋内有不少老物件,他摸摸这个擦擦那个,什么也舍不得扔。忽然,他灵机一动:“要不我们建个家庭博物馆吧,让后代了解一下以前的生产生活。”“这个主意不错,孩子们应该了解过去,这样才能更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陈巧梅非常赞同老伴儿的想法。

闫和中的想法也得到了全家人的支持。他们齐心协力,利用老房子加盖二层的方式,建起了占地200多平方米的耕读博物馆。

“爷爷,我想听这个木箱子的故事。”孩子们经常缠着闫和中问东问西。博物馆里的每个老物件背后都有故事,闫和中讲起来滔滔不绝:“这个是‘风匣,也叫‘风箱‘风屉,人拉动风匣把手会出风,灶里的火就会旺……”

小时候家里太穷,这个风匣还是姨父送的。母亲很珍惜,经常告诉孩子们要爱护,不要拉坏了。那时候,闫和中放学回家后,第一件事就是帮母亲拉风匣做饭,但母亲每次都把他撵进屋里。闫和中说:“我一直以为母亲是怕我拉坏风匣,长大后才明白,她是怕我挨冻。那时候冬天特别冷,哪像现在屋里有暖气。”孩子们边听故事,边好奇地用手去拉动风匣。

闫和中认为,无论时代如何进步,老祖宗传下的优良传统都不能丢。曾国藩在家书中特别强调耕读传家,这也是曾氏齐家的基本准则。所谓耕读传家,本质上是要求家人既学谋生又学做人。“耕”是谋生的手段,主要指农业生产,事稼穑,丰五谷,养家糊口,以立性命;“读”是做人的路径,主要指学习圣贤教诲,知诗书,达礼义,修身养性,以立道德。闫和中非常认同曾国藩的做法,所以给自家博物馆起名“上闫家耕读博物馆”,希望耕读传家,泽及后代。

2016年,闫和中从庄浪县农商银行退休,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博物馆的维护和收藏上。他不再满足于只收藏自家老物件,还到外边“淘宝”,几乎把退休金全花在收购老物件上。刚开始,陈巧梅见丈夫这么痴迷,有点儿不乐意。大儿子和大儿媳便劝她:“爸爸喜欢收藏就让他做吧,我们都有工资,不用担心钱的问题。”在小学当老师的小儿媳说:“爸的这个做法很好,现在的孩子就应该多了解一下过去的歷史。”见儿子和儿媳没意见,陈巧梅渐渐也想开了,帮忙打扫卫生,修缮物件。

每次走亲访友,闫和中家人都会顺便问问人家有没有老物件。有一次,小儿子闫掌哲下乡时看到一个石碾子,看了很久也不好意思开口。直到临走时,他才鼓足勇气问男主人:“你这个东西多少钱?能不能卖给我?”没想到男主人爽快地说:“你要是喜欢就拿去,不要钱!”这可把闫掌哲高兴坏了,他雇了一辆车把石碾子拉回了家。

闫和中看见石碾子,高兴地说:“这个东西以前可给我们帮了大忙……”他告诉儿子,从前家里穷,生病没钱买药,只能自己采些药材用石碾子碾碎。最困难的时期,过年时买来两斤麦子,用石碾子碾成面粉,才能吃上一碗面条。

不仅全家人为耕读博物馆增砖添瓦,就连村民们也纷纷将自家的“宝贝”拿到博物馆“安家”。博物馆不断壮大,如今有了一定规模,分为书籍书画、红色文化、生产和生活4个展馆。书籍书画展馆有名人字画、家族作品、村志、县志等珍贵资料;红色文化展馆有毛主席像章、革命年代物件等;生产展馆有农用生产工具、生产场景照片墙;生活展馆中陈列了家用面箱、木制勺等生活用品260余件。在这个偏僻的小山村,农耕时代的乡村物件应有尽有,每个老物件都是一份记忆,一份乡愁。

在这个家庭博物馆里,很多老物件都会勾起闫和中夫妻对往事的回忆……

勤俭持家,夫妻同心家和万事兴

今年67岁的闫和中出生在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岳堡镇大湾村上闫社的一个农民家庭。父亲在村里当过会计和党支部书记,有空儿就拿起一本书来看。从记事起,闫和中就经常听父亲说:“你要勤俭持家,懂得感恩,更要好好读书。”受父亲影响,闫和中从小就喜欢读书。母亲虽然不识字,但勤劳贤淑,白天参加集体劳动,晚上还要在煤油灯下给孩子们缝补衣服。

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闫和中酷爱学习,勤劳踏实。高中毕业后,他先是在村里当文书、生产队会计、党支部书记,再到公社广播站,后来通过考试成为庄浪县信用联社职工。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多亏父亲手把手教我学算盘,没想到在信用社工作时全用上了。”更让闫和中高兴的是,他在全县业务比赛中荣获第一名。母亲知道他每天和钱打交道,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细心,管好国家的钱。咱家里再困难,不属于自己的钱一分都不能沾。”闫和中谨记母亲教诲,从不敢马虎。

1981年,闫和中和陈巧梅喜结连理。陈巧梅勤劳善良,把家打理得井井有条,对公婆彬彬有礼,对两个小叔爱护有加。闫和中白天上班,下班后到地里帮妻子干活儿。全家人一起努力,眼看日子越来越好,不承想,一年后,母亲就去世了。每每想起母亲,闫和中都忍不住落泪。陈巧梅含泪劝丈夫:“别伤心了,两个弟弟还小,我们应该帮着父亲把弟弟们抚养成人。”当时,两个弟弟一个15岁,一个才10岁。闫和中这才重新振作起来。

其实,闫和中白天要上班,大多数时间都是陈巧梅在为这个家付出,除了干农活儿,还要负责给一家人做饭、洗衣和打扫卫生。随着两个儿子陆续出生,陈巧梅的生活更加忙乱,但她从没有一句怨言。闫和中兄弟三人即使全都结婚生子,仍一直在一个院子里生活,互相帮衬,相处和睦,从未有过纷争。长嫂如母,陈巧梅不仅照顾自己的儿子,还帮忙照顾小叔家的孩子,6个孩子幼时都由她一手带大。后来,陈巧梅随丈夫到城里生活,还把小叔家的两个孩子接到家里住,让他们在县城读书。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闫和中和陈巧梅深知家和万事兴的道理,不仅孝顺父亲、爱护兄弟,彼此更是相处和睦,从不吵架,遇事总是一起商量。

闫掌哲上初中时,陈巧梅带他来到县城,一家人得以团聚。虽然父母一心为孩子创造学习条件,但处于青春期的孩子难免叛逆。有一次,大儿子闫长军逃课,闫和中知道后气坏了:“我上学时,家离学校15公里。有一段路特别难走,下雨时,我把鞋脱了,扛着自行车也要去上学……”他一边给儿子讲自己艰难的求学之路,一边思考:为什么现在条件好了,孩子反而不珍惜学习机会了呢?“孩子们没吃过苦,哪懂得劳动的艰辛啊!”妻子一句话点醒了闫和中。他决定:每个周末,带孩子们回老家干农活儿!既然不喜欢读书,那就种地,起码可以养家糊口。假如体验过劳动艰辛后,孩子们爱上学习,那就更好了。

闫和中种了两亩洋芋。周末,夫妻俩便带着两个儿子一起刨洋芋。“咱们看谁捡的洋芋最大,回家有奖励!”听了父亲的话,两个孩子像捡宝一样兴奋,一会儿工夫就捡了一筐,可没多久就累得瘫坐在地上。就这样,每到假期,一家人便回老家干农活儿。

实践证明,闫和中的做法是正确的,两个孩子非但没有因为劳动耽误学习,反而更加珍惜学习的机会。后来,大儿子考上中专,小儿子考上大学,相继立业成家,有了孩子。闫和中含饴弄孙的同时,不忘传承耕读家风,继续带着孙子、孙女回老家种地。他经常对儿孙说:“永远不要忘了自己的根在哪里。”

耕读传家,万水千山不忘来时路

闫和中一家四世同堂,上有87歲的老父,下有儿子、儿媳、孙子、孙女,再加上两个弟弟的家庭,一共21口人。提起老闫家,村里无人不知,除了羡慕兄弟三人相处和睦、孝敬老人外,还非常欣赏这家人的“书卷气”。

闫和中的两个儿子闫长军和闫掌哲都通过读书跳出了农门。“父亲每天下班,都要辅导我们写作业。”闫掌哲依然记得父亲对他们的殷殷期望。可大学毕业后,闫掌哲迟迟没找到合适的工作,每天待在家里无精打采。

一天,闫和中叫上小儿子一起回老家收玉米。干了半天活儿,出了一身汗,父子俩坐在田间地头休息。闫和中问他:“你知道我为什么一直坚持自己种地吗?”这也是一直藏在闫掌哲心中的疑惑。他不明白父亲为什么不把土地承包出去,好好享受城市生活,还非要带着全家人受累。

“干完活儿,你现在是不是感觉心里敞亮了些?”闫掌哲感受了一下,还真是。闫和中接着说:“只有经过劳动的辛苦和劳累,才更能体会生活的甘甜。读书和种地一样,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他告诉闫掌哲,不要以为读了大学就一定会有好工作,人不能停滞不前。什么时候都不放弃努力,未来才会有更好的生活。

父亲的一番话让闫掌哲豁然开朗,他不再整日胡思乱想,而是找了一家印刷厂打工,同时利用下班时间准备公务员考试。那天,当闫掌哲从考场出来,看到父亲顶着30摄氏度高温一直在外面等自己,心里五味杂陈。接过父亲递过来的一杯凉茶,他的眼角湿润了。功夫不负有心人,闫掌哲顺利考入庄浪机关单位,成为国家公职人员。

小儿子参加工作后,闫和中仍不忘叮嘱:“一定要勤快,不能偷懒。我能有今天的成绩,都是用扫帚扫出来的……”闫和中曾在原岳堡公社广播站工作过一段时间,那时候,每天早上6点起床,提前到单位,在别人上班前把整个院子打扫干净。闫和中的勤劳赢得领导和同事一致好评。后来,闫和中到岳堡信用社当会计,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因为工作出色,一步步晋升为县信用合作联社业务主办、稽核员、总稽核、副主任等职。

对同在银行系统工作的大儿子、大儿媳,闫和中更是千叮咛万嘱咐:“每天和钱打交道,手要净,心要静,不是自己的一分不能拿。”闫和中是一位有着4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每逢新年,他就带着家人在院子里举行升国旗仪式。

闫和中的言传身教不仅影响着儿子,还影响着身边人。2022年10月4日是一年一度的重阳节,也是他侄女出嫁的日子。闫和中在自家院子组织了一场联谊会,祝贺侄女新婚大喜,同时让全村人欢度重阳节。

“勤以修身,俭以养德。现在的日子虽然好了,但老传统不能丢。希望你们这些年轻人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根,常回家看看……”闫和中祝贺侄女的同时,不忘嘱咐在场所有年轻人。最后,他把习近平总书记的一段话送给大家:“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

接下来是精彩的文艺表演:高亢激昂的秦腔、欢快热闹的秧歌、悠闲的广场舞……整个村庄洋溢着喜庆的气氛。其中一曲《耕读人家》,仿佛唱的就是闫和中的家庭:

开门油盐酱醋茶,寒来暑往,侍弄田中庄稼;

关门读书以明志,笔墨纸砚,抒写酸甜苦辣;

春种秋收,一样的寻常百姓家;

浸染书香,山水间不求闻达;

淡泊宁静,炊烟里激昂论天下;

诗书继世,原来是耕读人家……

文艺表演结束后,闫和中和陈巧梅招呼大家走进身后的博物馆。

书香致远,墨卷至恒。平时,周边的村民和县城的群众经常来参观博物馆,借阅图书。让村民们了解历史文化,让每个人爱上读书,闫和中的做法也得到了社会的肯定,他被授予“平凉市优秀民间文艺家”,还被聘请为“庄浪县传统文化研究员”,耕读博物馆成为“庄浪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22年5月,闫和中家庭被全国妇联推选为全国“最美家庭”。

2023年“五一”劳动节,闫和中和陈巧梅准备带着儿孙在老家后院空地上栽上几棵树。接受采访时,闫和中说:“我能留给子孙后代的只有这种实干的精神。”陈巧梅笑着补充:“还有博物馆里的那些宝贝。”不管时光怎样流转,岁月如何变迁,他们留下的都是最宝贵的财富。

(感谢甘肃省妇联对本次采访的大力支持)

猜你喜欢
庄浪县物件博物馆
境由心造
兰抒蔚瑛
打开话匣子的好物件
老物件
旧元素,新物件
博物馆
老物件,大乐趣
露天博物馆
庄浪县马铃薯地下害虫危害规律及药剂防治研究
解毒化湿汤治疗甘肃省庄浪县小儿特殊类型丘疹性荨麻疹107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