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玉琴:当种树成为一种信仰

2023-05-19 06:49丹颜
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 2023年5期
关键词:种树治沙树苗

丹颜

牛玉琴说:“我们吃够了黄沙的苦,不能让娃娃们再吃这个苦。种树治沙是我和丈夫为子孙后代办的大事。自己想走的路,再不好走也要走,哪怕是爬也要爬到头。”

在中国农民中,牛玉琴是得奖次数最多、获得奖项最高的一位。她曾先后获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国十大女杰、中国生态贡献奖等80多项国家及省、市级表彰奖励,还获得了联合国粮农组织颁发的“拉奥博士奖”。她的事迹被改编成影视作品,传遍神州。在电影《我和我的家乡》中,当镜头定格在牛玉琴身上时,很多人动容了。

牛玉琴家地处陕西省榆林毛乌素沙漠边缘,这里一年四季黄沙漫漫、寸草不生,当地人形容它“山高尽秃头,滩地无树林。黄沙滚滚流,十耕九不收”。

30多年来,牛玉琴带领全家三代,在毛乌素沙漠植树2800万棵、造林11万亩,硬生生将沙漠逼退10多公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治沙见了成效后,牛玉琴打造沙漠生态旅游景区,带领大家走上林农牧、种养销一体化发展的路子,让沙漠成为村民的摇钱树。

如今,这位共和国的同龄人依然坚守在沙漠中。对牛玉琴和她的儿孙来说,种树已成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是一种力量,更是一种信仰。

把沙治住,才能致富

牛玉琴不仅自己治沙,还带领着全家治沙,吃的苦数不胜数。一开始,許多人不理解。就连电视剧《牛玉琴的树》(该剧以牛玉琴真实事迹改编,荣获第16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短篇电视剧一等奖)拍摄时,主演萨日娜也曾感到困惑。拍摄前,萨日娜去牛玉琴家体验生活,看到她一大书包的荣誉证书,不解地问:“为什么种树?”牛玉琴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给她放了一部关于自己故事的广播剧。萨日娜听后,放声痛哭。

决定种树之前,牛玉琴家是村里数一数二的富户。丈夫张加旺是公社里为数不多读过“完小”的文化人,有远见,心思活,牛玉琴更是出了名的勤劳能干,出嫁前就已是娘家定边县的劳模。

夫妻俩养了200多只鸡、100多只羊,还种植枸杞,20世纪80年代初,成为村里第一个盖上砖瓦房的万元户。

可金鸡沙村风沙不断,种下去的庄稼常常被连根拔起,一年补种几次,收成却少得可怜。

夜里睡下,听沙子抽打着玻璃,肆虐咆哮;清晨起床,门被一尺多厚的沙子堵住推不开。孩子们着急上学,张加旺只得从窗户跳出去,把门前的沙子铲开。沙进人退,盖好的房子用不了几年就被沙子“吃”了。牛玉琴辛辛苦苦养了200多只鸽子,有次被沙暴吹迷了路,只飞回10多只。张加旺忧虑地说:“不把沙治住,咱们家的富裕也只是暂时的。”

1984年冬天,国家出台联户承包种树治沙政策,牛玉琴心动了:“加旺,你不是一直说治沙是造福子孙的好事,要不咱们试试?”“咱俩想到一块儿去了,你这婆姨,有远见哩。”

1985年1月,牛玉琴夫妇承包了金鸡沙村北边的15里外的一万亩荒沙地。这片沙方圆几十里,鸟兽绝迹,除了一棵老树,几乎寸草不生。听说牛玉琴夫妇要种树,村里人特别不理解:咱这儿打清朝的时候就是沙漠,风沙已经吹了几百年,凭两个农民就能把沙治了?开玩笑!谁说农民不能治沙?做了18年的夫妻,他们彼此心意相通,牛玉琴对丈夫特别信任:“加旺看准的事,准能成哩。”

说干就干。当年春天,牛玉琴变卖了鸡、羊、猪,又借了4500元购买树苗。凌晨4点钟,正是一天中最冷的时候。星子照路,晓月半弯。一家老少赶着驴车,挑着担子,向“一棵树”出发。

60多岁的公公张成仁挑担走在队伍最前面,17岁的大儿子立军抢着和父亲挑最大的一捆树苗,二儿子立富扛着铁锹,7岁的三儿子立强兴奋地跑前跑后。

牛玉琴背着树苗深一脚浅一脚踩在沙地上,黑黢黢的沙漠连绵起伏,那片再熟悉不过的沙,从今天起,该变样了。

中午,牛玉琴埋锅做饭,大家争着比手上的茧、背上的泡,破皮红肿的肩膀像光荣的勋章。风吹进碗里,饭菜带了沙砾,吃到嘴里半口沙,但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虽苦犹甜。

张加旺是个乐天派,休息的时候,就给孩子们讲故事,讲茫茫大沙里草长莺飞,郁郁葱葱的树林中有众鸟鸣唱,在树木的包围之中,大片碧绿的庄稼一望无垠,蓝天下牛羊遍地……

孩子们无比神往。牛玉琴笑他:“你就吹牛吧。”张加旺一脸正经:“玉琴,我可不是吹牛,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只要咱们坚持种下去,我今天说的这些,一准能实现。”一家人没日没夜地挖坑种苗,奋战20多天,植树6600亩。

树苗苗的根还没扎下,1986年春天,一场特强沙尘暴波及整个毛乌素沙漠,夫妇俩的心血毁于一旦。看着满地狼藉,牛玉琴坐在沙梁上难过了许久。“还种吗?”“种!”这场沙尘暴把夫妻俩的犟劲儿给逼出来了,就是憋死骡子累死马,也要让万亩荒山绿起来!夫妻两个分头行动,张加旺筹钱,牛玉琴去县里学技术。

新盖起的砖瓦房卖了,公公把自己的寿材卖了,连粮食都卖了,还是不够,张加旺不得已又借了5000元贷款。牛玉琴跟县林业局的技术人员请教,不会写字,就用自己发明的特殊符号记笔记。全家老少再次齐上阵,又雇了16个帮工,一个月时间补栽了8万株树苗。

为了保住成果,夫妻俩搭了一个简易窝棚,吃住在树林。他们记录一年四季的风向、降水量,哪块的沙丘受风沙多,哪块背风。夫妻齐心,其利断金。又是一年多过去了,种下的树苗长高了十几厘米。从沙梁上往下望,一排排树苗像钉入沙漠的匕首,直指苍穹。牛玉琴豪情万丈,谁说这沙不可战胜?

哪知,就在夫妻俩打算大干一场的时候,更大的灾难降临了。

我不卖树,也不改嫁

牛玉琴身上挂着一个小铃铛,50多年从不离身。那是张加旺送她的定情信物。遇到难事的时候,牛玉琴就把它凑近耳边听一听。近来,她听力下降得厉害,可是这铃铛的声音,她总能特别清晰地捕捉到。然而,那送铃铛的人,已经在黄沙中长眠35年了。

1987年,张加旺积劳成疾倒下了:骨癌,晚期。经历了大大小小7次手术,最终不得不截掉了左小腿。张加旺的身体越来越差,牛玉琴带着一家老小出去劳动,让小儿子在家照顾他。可他们刚走,张加旺就带着孩子偷偷溜出去。拐杖陷进沙地里,再用力拔出来。遇到沙丘,张加旺就把拐杖交给儿子,手脚并用爬上去,然后就地一滚,滚下坡。“立强,不许告诉你妈,这是咱爷儿俩的秘密。”“知道嘞,大,我不说。”

就这样,张加旺用半个月时间勘察地形,为牛玉琴绘制了一张万亩沙地规划图。时间不多了,张加旺恨不得为她安排好一切。他牵挂一家老小,牵挂着她,更牵挂着种树。去世前两个月,张加旺还在向村里人讨要糠,为家人备口粮。

最后的日子里,他安慰她:“等我病好了,咱俩再去栽树,贷上几千块买树苗子,再雇上十几个人,用不了几年就全栽完了。10年后,这里一定能成为全村人的后花园。到时候咱们再给村上办一所小学,就用咱俩的名字……”

1988年5月,张加旺带着牵挂离开了。牛玉琴将他葬在了沙漠里,抚摸着冰冷的墓碑发誓:“加旺,你放心,我带着孩子们一定把你的遗愿完成,把荒地变成绿洲。”丁零丁零,铃声寂寞,黄沙如雪。

安葬好丈夫的第二天,牛玉琴就带着人又扎进了沙漠。种树加上张加旺这些年治病,家里已是债台高筑。债主追上门,实在没什么可拿的,牛玉琴就把唯一的一口锅端了去。别人家的孩子吃鸡蛋白馍,牛玉琴一家老小只能吃糠窝窝。为了还钱,她白天劳作,夜里带着大儿子给人编筐、做鞋。牛玉琴默默盘算着,一晚上做一只,两个晚上就能挣一元钱……

乡亲们纷纷议论,这家人是治沙疯魔了。有人给牛玉琴出主意,先前种下的10万多棵小树已经成材,按2~5元的价格卖掉,可以挣几十万元。也有人劝牛玉琴趁着年轻改嫁。牛玉琴说:“树,我不卖;人,也不改嫁。这是我和加旺为子孙创下的事业,只要我活着,就继续带着娃干下去。”

这份坚持终于有了回报。1992年,牛玉琴用治沙的第一笔收益,卖草籽的一万多元钱,为村里建了一所旺琴小学。随后,她又创建了一家示范林场—加玉林场。她答应他的,富了,要为乡亲们做实事。

在牛玉琴的带动下,全村1900多户开始植树造林。为支持全村人治沙,她将自己培育的万株树苗无偿支援给乡亲们;去省里争取了19万元资金,为金鸡沙村架通了高压电;组织本村农民打机井30眼,改造了3000亩水灌田……

多年治沙,牛玉琴成了行家。她不用看就知道手里拿的是什么苗,到沙地里,凭借风声就知道脚下的沙适合种什么树。治沙造林出了名,荣誉纷至沓来。1993年10月,她获得联合国粮农组织颁发的“拉奥博士奖”。当年,全世界只有3人获此殊荣,她是3人之中唯一的女性。1996年9月,牛玉琴又作为全世界唯一的农民代表,登上联合国讲坛。

越治沙,牛玉琴的眼界越开阔。她和儿子张立强创办的绿源治沙有限公司走上了林农牧、种养销一体化发展的路子;她成立的牛玉琴治沙基地被评为国家农业旅游示范基地,已成为靖边县规划的沙漠生态旅游景区之一,并被确定为靖边县共产党员教育基地和生态文明教育基地。

从“1棵树”到2800万棵,张加旺当初规划的一万亩树林在牛玉琴手里扩大了10倍。茫茫林海,是牛玉琴和张加旺留给子孙的最大财富,也是他们爱的见证。

带着儿孙,种树不止

每年春秋两季,是牛玉琴一家最忙的日子。凌晨出门,驱车上山,回到家已是星月满天。劳作一天,掬一捧凉水洗脸,黄泥汤顺着脸颊流下来。洗脸的汉子年过四旬,黢黑的面膛透着憨实。这张脸像极了牛玉琴,就连那股子韧劲儿也随她。他就是牛玉琴的三儿子张立强,绿源治沙有限公司总经理,如今家族治沙二代的掌门人。

父亲去世那年,他才10岁,看着母亲每天起早摸黑地植树育林,从小立志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治沙育林事业。

1994年,张立强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陕西省林业学校。他刻苦钻研林业知识,特别是适宜于沙漠气候的常绿树种的生长特性。毕业后,他被分配到金鸡沙村做一线技术指导员,成了牛玉琴的得力助手。

“母亲的事业我能接得住、接得好吗?”张立强问自己。很快,他就发现了问题。以前条件有限,治沙种植的树种单一,对生物多样性不利,还会加重病虫害。他建议引入樟子松,优化林分。牛玉琴同意了,但她认为樟子松应该像杨树一样种植在流动沙丘的背风坡。这和张立强学到的知识有悖,趁母亲不注意,他把松树种在迎风坡,等牛玉琴发现的时候已经晚了。一年以后,牛玉琴惊喜地发现儿子种植的松树成活率比她的高不少。

种树要讲科学,两个哥哥帮着弟弟一起扛起了父母的治沙大旗。张立强跑遍全国学习的先进嫁接技术,牛玉琴起初觉得冒险,不同意。哥儿仨就瞒着母亲偷偷干。大兴安岭、鸭绿江边都留下了张氏兄弟的足迹。从榆林到沈阳、长春来回5000公里,张立强和二哥开车两天两夜打一个来回。

2004年,张立强带领绿源治沙有限公司,先后将村里70多个富余劳力吸纳为公司员工,走上产业化治沙育林之路。他用10年时间建起了600亩育苗基地,引进清华大学开发的“光伏扬水系统技术”,每年可出圃的樟子松等种苗达80万株。为了引进产生更高经济效益的树种,张立强在樟子松上嫁接红松、章武松、白皮松、长白松,经过几年实验,产生了不少收益。他还在家门口开辟了十几亩试验田,不断尝试,汲取经验。

林二代奋发图强,林三代也毫不含糊。张加旺生前为孙辈起名,第三个字连起来是“林业成功”4个字。或许是应了这份期望,孙辈大多从事林业相关工作。

大哥的儿子继林夫妻在县林业局生态修復中心,二哥的女儿继娜在榆林市林业科学研究所,张立强的儿子继功从山西农业大学毕业后也进入县林业局工作。互联网查资料、远程请教专家、飞机播种造林,哪样都少不了这群“90后”。

牛玉琴家里多年来一直秉承一个传统,每逢重大节日时,一家人必聚在一起聆听父亲当年接受电台采访的录音。当初的誓言,她带着儿孙实现了,张加旺的墓前已是郁郁葱葱。

去年,牛玉琴和孙子一起参加了《越战越勇》节目,让人们尘封的记忆再一次被唤醒。如今,牛奶奶已经70多岁了,孩子们不让她种树,她就偷偷干。春秋季节在家附近帮着种树,夏天和冬天就剪剪枝条。牛玉琴说:“我不想给子孙留什么,只想留下一片绿水青山。”张立强说:“这片林地还应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为乡亲们造福。希望后辈继续努力,让这片沙土地成为真正的金山银山。”

猜你喜欢
种树治沙树苗
如皋市发扬治沙精神 打赢安全主动仗
移栽树苗
小牛壮壮栽树苗
巧栽树苗
石光银 治沙英雄的大漠雄心
治沙专家郭普
甘肃治沙研究60年回顾与展望
三棵桃树苗
种树
一起来种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