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行己,守望精神之灯
——王得后《鲁迅研究笔记》读后

2023-05-18 13:28:20浙江萧媛方
名作欣赏 2023年13期
关键词:钱理群鲁迅研究左翼

浙江 萧媛方

《鲁迅研究笔记》

王得后 著 钱理群 选评

商务印书馆2021 年12 月版

《鲁迅研究笔记》①是由王得后著、钱理群选评的一本鲁迅研究著作,著与评相结合的独特形式,汇聚了两位鲁迅研究者大家,涵盖了王得后对鲁迅研究的“四大贡献”:“立人”思想研究、《两地书》研究、“鲁迅与孔子”研究以及“鲁迅左翼”研究。“它不仅仅是王得后先生的个人学术结集,而且是‘第二代’学人的思想如何与‘第三代’学人发生内在精神联系的生动记载。”②书中所呈现出来的研究者之间平等交流的学术氛围也为读者提供了开放性的思考,构建起鲁迅与中国当代青年沟通的桥梁。这样一种没有庸情俗气,追求学术独立、自由和创新的高纯度学术研究,不仅为鲁迅研究带来了学术生发性和启发性,也对当下之学术研究氛围具有某种烛照意义。

在完成于1981 年的《致力于改造中国人及其社会的伟大思想家》一文里,王得后将鲁迅独特的思想概括为:“以‘立人’为目的和中心,以实践为基础,以批判‘根深蒂固的所谓旧文明’为手段的,关于现代中国人的哲学,或者说是关于现代中国人及其社会如何改造的思想体系。”(第9 页)他指出,“立人”是鲁迅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贯彻鲁迅一生的始终且遍及各个方面,“鲁迅目光所及,焦点都在于人,在有益于人,在有利于人的改造和发展”(第17 页),“抓住了立人二字,就抓住了鲁迅对各种具体问题的基本观点”(第24 页)。正如钱理群所言,“人”不仅是鲁迅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王得后鲁迅研究的中心、出发点和归宿。王得后所提出的鲁迅的“立人”思想不是封闭的,而是一个开放的,直面社会现状,不断与现实碰撞的“思想——精神”建构。他精辟地指出了思想家鲁迅的本质特点——实践性,切实去做,把理想和实干结合起来,密切联系实际对社会进行批判,引导人们切实改善自我、变革社会。鲁迅自觉选择杂文写作,就是他“立人”思想的实践方式,是他经由社会批评、文明批评,介入现实,改造中国人、变革中国社会的生命存在方式之一。

这篇写于1981 年的文章所提出的鲁迅“立人”思想作为鲁迅思想中的一大亮点,构成了鲁迅精神思想的基本组成部分,已经成为鲁迅研究史上最富价值的经典“定论”之一。这一学术观点,不断引发研究者的思考,成为鲁迅研究中的一大学术生发地。王得后作为精辟提炼出鲁迅“立人”思想的第一人,无疑开创了鲁迅研究的新方向。“不仅在中国鲁迅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在20 世纪中国精神文化史上也是一件不可忽略的事情,说明中国人已经开始逐步实现精神自觉,开始逐步明白应该怎样按照民族先觉者鲁迅所指出的‘立人’之路改造自己和自己所处的中国社会。”③正是在这样一种影响下,涌现出了一批极具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鲁迅研究者,他们将学术与改造人和社会的实践相结合,致力于中国人和中国社会的改造。钱理群也在评点里说:“这样的‘把自己的人生选择与学术选择、做人与治学融为一体’的选择,自然来自鲁迅的影响,但也确实受到了得后研究的启发:这是我对得后研究的价值的一次亲身的体认。”(第70 页)王得后以鲁迅思想作为基本信念,以研究和传播鲁迅思想为自己的历史使命,如实全面梳理鲁迅的原文原意,同鲁迅一样致力于改造中国人和中国社会,为人为学亦具有珍贵的实践性品格。这种始终心无旁骛地坚守在鲁迅研究岗位上,毫不动摇地以自己的学术研究回应一切对鲁迅的诋毁与攻击,钱理群称王得后是“‘新时代’少有的鲁迅的‘守望者’”④。

在王得后的《两地书》研究里,他提到了鲁迅的一种“牺牲论”,这是鲁迅对爱情、对伴侣、对他人、对人生高度负责与成熟的表现。

“牺牲论”是利他主义在婚姻观中的反映,是一种深刻地爱惜他人的生命和幸福的思想品质。这种以所爱者的幸福为幸福,以所爱者为中心的婚姻观,是极严肃和理智的婚姻观,它在最富有激情和冲动的两性关系中加入了最自觉的责任感,不仅与杯水主义绝对对立,而且排斥任何两性关系中的浪漫蒂克。当然这并不表示“牺牲论”只有理智而无激情,不,恰恰相反,“牺牲论”是植根于最大最深的爱,当“牺牲论”者相信自己的爱情不至于给对方带来牺牲的时候,他(她)爱起来是什么也不顾的。他们将蔑视一切凡庸的社会舆论,不管有多少“笑骂污蔑”,依然咬紧牙关相爱到底。鲁迅和景宋的爱情就是最好的证明。(第115 页)

“得后从称谓、署名、语调种种细节读出无穷的微妙,最精彩的还属对‘足足闹了一个月的感情风暴’(‘牺牲论’)的往复辩证。又想不顾一切地爱,又怕他人为自己做了牺牲,‘忽而爱人,忽而憎人’,究其实,还是鲁迅自己说到了根柢:‘人道主义与个人的无治主义’的消长起伏呀。”⑤“‘牺牲论’是人生观成熟的标志,这是认识了人生而自觉到个人对社会、对人生所负的责任的副产物。”(第115 页)王得后指出,鲁迅清楚地认识到了两三千年婚姻问题的根源就在于私有制度以各种方式延续着而没有根除,因此,尊重对方,爱护对方,帮助对方,“虑他为我而牺牲”或“最不愿使别人做牺牲”的“牺牲论”成了鲁迅人生观里的重要思想,也是其恋爱—婚姻观里的重要思想。

在《两地书》里,王得后不仅看见了鲁迅与景宋爱情的深因,也看见了鲁迅对人生苦痛的深挚体悟。他认为,正是这样一种极为敏感而厚重的情感,使鲁迅和被压迫者紧密相连。而要达到这样一种境界,一要觉醒,脱离熟睡状态;二要敏感,脱离麻木境界;三要清醒,抛弃空想而正视现实的人生。王得后指出的鲁迅这种对人生苦痛极为敏感的觉知,使鲁迅看清了生活中瞒与骗的假象,看见了“铁屋子”里熟睡的群众、国民的麻木不仁以及梦醒后无路可走的悲哀。在这苦痛之下,王得后指出了鲁迅直面人生苦痛、顽韧探索生命之路的特质:

鲁迅把自己的方法,分成两条。一条是如何对付“最易遇到的两大难关”:“歧路”和“穷途”。

……

细细比较,鲁迅对付“歧路”和“穷途”,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大致可以说有这么三条:一是不哭;二是不走回头路;三是“选一条似乎可走的路再走”,即便是“在刺丛里”,也“跨进去”,“姑且走走”。

……

第二条就是著名的“壕堑战”,也就是韧性战斗精神。(第154—156 页)

这是王得后凝练出的鲁迅“专与苦痛捣乱或如何在世上混过去的方法”,让我们看见了鲁迅无论身处何种困境,都在试图寻找一条可以“走”的“路”,执着于实现他改造中国人、中国社会的理想。鲁迅一面受苦,一面又尽一切可能爱护和保护年轻力量,为解除一切苦而付出。这种在以自己为本位的基础上不谋私利的、为他人的“牺牲论”和人道主义思想贯穿了鲁迅的一生。

在面对“鲁迅与孔子”这个重大课题时,王得后以他自身传统文化的学识修养,从根本上阐述了鲁迅和孔子思想的分歧:

不过,鲁迅的为人生,是要改良这人生,疗救社会的病态,改善人性,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孔子的为人生,是想挽救王纲解纽的社会,培养君子,把社会拉回周王朝鼎盛时期。(第173 页)

鲁迅和孔子都是为人生的思想家,然而鲁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广大的人民,而孔子则是为了维护统治者的权力和利益。孔子的思想传承了两千多年,无疑具有它独特的生命魅力,它维护了传统中国社会的稳定,深受统治者青睐,成为传统中国的主流思想、统治思想,直到现在依然焕发出惊人的生命力供后人不断诠释。它的核心思想“三纲”维护了既定人生、文化和社会秩序的稳定,形成了中国儒家知识分子的传统,也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鲁迅既不一味否定孔子,将其全盘看作统治者的维护人,又鲜明地批判了传统儒学中的糟粕。“用鲁迅思想来对抗孔子思想对中国国民性的影响和引领,把鲁迅所开创的‘改造国民性’工作延续下去”(第255 页),这是王得后此项研究的内在动因,也是他在凸显鲁迅思想摆脱孔子思想对国民的渗透和控制的价值所在。

理性看待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保持自己的独立思想,这也是鲁迅一以贯之的思想观念。正如钱理群所言,王得后这样针锋相对与旗帜鲜明地提出是需要勇气的,他把对文化以至国家、世界发展方向的大关怀,落实于学术研究上,“鲁迅研究界终于有人做出了科学的理性的回应”(第249 页)。身处中国,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如何选择和继承,才能发挥它最大的生命力?“是以孔子的‘三纲’治国并推广于世界,还是坚持鲁迅的‘立人以立国’的思想,关系着中国以至世界未来的发展方向。”(第249 页)

随着“新左派”与自由主义论战的涌起,鲁迅与左翼的关系越发引起学术界及思想界的关注,成为新的历史语境下,涉及中国历史、现实与未来发展的重大话题之一。钱理群也指出:“鲁迅和左翼的关系,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至新世纪,鲁迅研究所遇到的时代提出的第二个挑战性问题。”(第351 页)对于“鲁迅与左翼”,王得后从“左翼文学迟早要‘终结’,而鲁迅文学则‘期待发展’,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第355 页),到后来提出的“鲁迅左翼思想”以及“鲁迅左翼”与一般左翼迥然不同的思考和研究,他的相关探索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在“鲁迅文学与左翼文学”的关系背后也蕴含着重大的问题,即文学与政党政治的关系问题。鲁迅左翼与一般左翼的研究和思考也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完整地看待鲁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以及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等一系列问题的开掘和探讨,具有深广的意义。

鲁迅思想是中国“文化——文学”史上一棵独立不倚的大树,从鲁迅出发,阐释鲁迅。在《从鲁迅出发,回到人类生存、温饱和发展的抗争》里,王得后写道:

我们可以逐步丰富深入认识鲁迅,可以逼真,永远不可能穷尽。但是中国人生存的需要,人类生存的需要,必将接过鲁迅紧握的火把,继续前行,照亮自己走的路。不是作为一种文化教条,而是作为一种活生生的、随着中国人乃至人类生存和发展而发展的文化。(第364 页)

“‘一个养育了鲁迅的中国,他一定会愈来愈多地认识鲁迅,信服鲁迅,接受鲁迅’,必将走向‘立人’而‘立国’之路,‘像鲁迅那样屹立于世界各民族之林’。”(第402 页)这是王得后对鲁迅立人思想的坚定信念,也让我们愈发深信:鲁迅思想的丰富性、复杂性、深刻性、独特性、前瞻性,将会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日益凸显其对中国乃至世界未来发展的重要性与价值意义。

“如一箭之入大海”,这是钱理群对王得后鲁迅研究的一句总评,也是他对王得后深刻、独立、独特的鲁迅研究亦难免寂寞命运的泣血发声。作为“‘新时代’少有的鲁迅的‘守望者’”,作为致力于鲁迅研究的领路人,王得后同鲁迅一样承担起了“精神界战士”的责任。钱理群在评点里写道:

在中国,像得后所说的“讲究是非,爱憎分明”而且“话里有话”的杂文,“绝不插科打诨,也绝不帮忙帮凶”的杂文家,确实很难长期存活。而写鲁迅式的杂文,“讲鲁迅,接着鲁迅往下讲,接着鲁迅往下做”还要“发展鲁迅思想”,更是难上加难。——但是,我们毕竟努力过了,挣扎过了,尽管是得后所说的“垂死挣扎”。(第399 页)

此情此景,不能不为之动容。真实的是,在当下的中国,仍然有人在孜孜不倦地同鲁迅一样,为改造中国人及其社会、为同时代人的生存和发展等问题,脚踏实地、身体力行地努力着、行动着。在这些不断阐释与发展鲁迅思想的文字里,在研究者最后的杂文写作同其鲁迅研究融为一体时,读者看见的不仅仅是他们对鲁迅思想深刻的学术见解、同鲁迅在思想上的共鸣和精神上的融合,还有背后所蕴含的纯粹的学术精神、学术研究与做人做事融为一体的学术品格。分量之重,情感之深,弥足珍贵。《鲁迅研究笔记》里,两个鲁迅研究者携手深入鲁迅世界,瞩目鲁迅研究,瞩目中国人和中国社会的美好未来,在这些学术思考的背后,蕴含着鲁迅与中国当代重要问题之关系的深挚回答,引发着有心的读者对新时代下鲁迅相关命题的思考。在不断领悟鲁迅思想与精神的同时,学会思考时代与历史,思考人的生存与发展,学会去做时代、社会之美好改革的参与者,这是《鲁迅研究笔记》能够传递给读者的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如果有来世,你愿意生在哪个国家?”

“中国。”

“如果有来世,你愿意做什么工作?”

“研究鲁迅。”(第401 页)

读到这里,总是被深深打动。

于我而言,《鲁迅研究笔记》不只是“鲁迅研究之书”,更是“立身行己之书”,它教会了我们:如何在阅读鲁迅的同时,不断深入鲁迅,同鲁迅产生真诚的对话,磨砺自我心性,做独立、自主之人,自立,立人,不被潮流裹挟,成就真己、“真的人”。

①王得后:《鲁迅研究笔记》,商务印书馆2021 年版。下文所引该书的内容,均仅在文后标注页码,不另注。

②李怡:《王得后与新时期鲁迅研究的“立人”脉络——读〈鲁迅研究笔记〉》,《名作欣赏》2022 年第13 期。

③张梦阳:《中国鲁迅学通史》上卷,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 年版,第572—373 页。

④钱理群:《前言》,《鲁迅研究笔记》,商务印书馆2021 年版。

⑤黄子平:《得后教我》,《名作欣赏》2022 年第13 期。

猜你喜欢
钱理群鲁迅研究左翼
钱理群:“专改错别字的教授”
钱理群
江南书院
鲁迅研究中的“大问题”与“小问题”
《鲁迅研究文集》
文学自由谈(2020年3期)2020-01-02 18:06:55
《鲁迅研究年刊》的传播与影响
名作欣赏(2018年17期)2018-01-28 14:38:29
左翼戏剧运动时期(1930-1935)
前期延安文学对左翼文学的继承
左翼电影中的“妓女”形象研究
电影新作(2014年5期)2014-02-27 09:14:24
钱理群“告别教育”
教师博览(2013年2期)2013-11-25 08:3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