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化结构:文本元素的组合化合(上)

2023-09-29 01:15福建陈仲义
名作欣赏 2023年13期

福建 陈仲义

化学反应与文本构成

化学反应是指在一定条件——加热、电解、紫外线或催化剂等参与下,元素们发生不同程度的蜕变,包括经由放热、吸热、发光、变色、沉淀、气化过程后而产生新的生成物。化学反应基本类型有四种:

化合反应:A+B =C(多变一)

分解反应:C =A+B(一变多)

置换反应:AB+CA =A+BC(一换一)

复分解反应:AB+CD =AD+CB(双换双)

远古时代的魔法,大多都卷入化学反应,当今大千世界,同样离不开化学变化。从缓慢滴落的石灰岩到悠悠上升的碳酸气泡,从日常的氧化铁锈到节日的焰火燃爆,不论是静悄悄的水解还是激烈冲突的酸碱中和,概莫能外。“化学反应,就是这个世界的动词。”(西奥多·格雷)经冬的银杏,纷纷落下的叶子不怎么泛红,可稍受秋风抚摸,同类的枫树、槭树、榉树们便漫山红遍,秘密全在于花青素的大量生成;切开的苹果,鲜润的容颜立马憔悴,原因在于多酚与酶的氧化聚合,但只要浸入柠檬水,颜面则新鲜如初,盖因抑制被解放的结果。①

无时不在的化学反应,是万物变化的依据。《疯狂的化学》为我们展开魔幻节目:氯酸钾与镁粉有意合谋,便撒出了“天女散花”;重铬酸铵在乙醇的点拨下,结晶出了火山的熊熊岩浆,并留下灰溜溜的“火山口”;追求无限自由的钠在水上瞬间定格“珍珠”,却没有留下任何虚伪的破绽;散漫的“溴巫师”发布漫天的大雾布告,谁能读懂它潜藏的敌意或诚意;碘化铅在不动声色的折射与反折射间,佯装成一场“黄金雨”;而葡萄糖酸镁“焚尸”之后,有可能转世成“白马王子”……②魔术师的演出匪夷所思,像不像诗歌文本一次次生成,各类前文本的因子,沸腾于心灵的坩埚,无法预料。实验室的反应多数是可预设的定式可控,而诗文本的发生属于生命场域的能量聚散,飘忽不定,它们拥有自己独特的神经系统——温度、心跳、呼吸、发声、韵律、节奏,是生命气场活的有机体。③

文本的生成,在四种化学反应范式中,更偏向于化合反应。或者直观地说,更接近于鸡尾酒的调配:伏特加+石榴糖浆+七喜,能够改朝换代,变现为红灿灿的“日出特基拉”;黑色的“天鹅湖”,来点蓝香橙力娇,能荡漾成“蓝色夏威夷”;威士忌、苦精、奶油、柚汁,该怎样在新编方程下优优组合,跳出常态化雷池;白兰地、柠檬片、橙汁和刨冰,又该在何种层次突破界面,闯出新意;琥珀的阿玛托、褐色的玛丽泰,强强联袂,不一定能营造出理想的“椰风蕉雨”,很可能酿出一塌糊涂的苦果。拌搅、摇晃、兑和、漂浮,在不断试错中,甜酸苦辣,毫厘千里,哪怕微小的差异都可能带来霄壤之别、无限情趣。

文本的化合反应,当然是在人脑里秘密进行的,遗憾的是,哪怕再先进的脑影像也未能窥伺其万一,充其量人们只能从外显的也是最终的文本,找到其“蛛丝马迹”。无奈之下,我们最多也只能依赖单纯的文本元素做点取证,借此来理解诗本结构,进而理解诗歌。我们先分拣出六种常见的元素材料,略加描述。进而推理:它们或者三五成群亲密结对,或者深居简出藏而不露,或者轻佻漂浮四处游荡,或者有板有眼沉静稳重。有无意识的随机流动,有实打实的呈现,有虚无缥缈的气化,也有刻意的乔装扮演。高温下蒸发,电解中异变,燃烧的灰烬,光照的萌生。各等元素、分子,各种成分、因子,精致、粗鄙也好,脱序、紧致也罢,经由主体性催化和化学键“张罗”,重新构成排列、组合,呈现各种化合样态。

那么,备好我们手中的酒精灯、曲颈瓶和韦氏分馏柱,走进化合的世界。

元素组合化合举隅

1.单质元素。单质是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因“雷同”而显得单一纯粹。单质谱系中围绕其中不管是做外围还是圈内的电子运动,自然都带有“纯一”(专一)的特质。部分人误以为单质诗语过于简单明了,体现不出心灵世界的丰富性。其实单纯不一定就代表简陋,简单也能蕴藏丰厚,请看萧萧的“白”:

金紫珊瑚,华贵品质 白

充满生命活力,粉红珊瑚 白

或五颜或六色或七彩 白

腔肠 白

动物 白

白白 白

白白 白

白白白白白白白白白白 白

白白白白白白,白白白白 白

白白白白,白白 白

海底热带雨林无色无声 白

三万五千种生物不能孕育幼苗 白

春天静寂 白

枯骨 白

森森 白

白白 白

白白 白

白白白白 白

白白白白白白白白白白白白白 白

白白白白白白白白白白 白

(《白化的海底花圈——哀珊瑚》)

全诗146 个字,“白”字81 个,占60%的惊人股份。每一行都留下空格,且以白字收尾,制造独到的“空白美学”④。俾使单质的白元素,虽表面单薄,但由于高度集结、大面积堆砌,森森白骨,朵朵白花,在逼人失明的耀眼白光中,诗人唱出哀伤的挽歌。横的白色仪仗队与竖的白色挽联,共组不停顿的死亡抽噎。视觉冲击力下的大白与多白,远远溢出单质性能。

洛夫在参观菲律宾美军公墓时,写下另一种“白”:

白的 墓旁散落着花瓣

白的 玫瑰枯萎之后才想起被捧着的日子

白的 马尼拉海湾的落日

白的 依然维持弥留时的

白的 体温。一万七千个异国亡魂

白的 依然维持出击时的队形

白的 数过来,数过去

白的 依然只是,一排排

白的 一排排石灰质的脸

…………

《白色墓园》(上半阙)

第一节实景,第二节体悟,上下两节,用40 多颗白珠,串成往复不已的链条,制造无数阵亡将士的灵魂和眼睛,直勾勾盯住你。在单颜色的构图中,一以十胜。

2016 年,大连的李皓也描写到白,却是从自然景物到白马族的大回环,再到个我对于“清白”的意义认定:

白马藏族身上的白/王朗半山腰浮云的白/夺博河里浪花的白/岷山山脉雪宝顶的白/还有我脑子里的一片空白/它们都是相互关联的:/流云是吐故纳新的白马人呼出的/雪线是浮云撕成的布条或者碎片/而白马人从来不这样思考/他们干干净净,没有/任何顾忌和负担,宠辱不惊/自生自灭/只要那只救命的白公鸡还在/他们就顶着白色的尾翎/清清白白地在山里走/在水里走,在寨子里走/不诉诸任何文字,不告诉任何人/他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而作一个偶然的侵入者/我只能向一杯蜂蜜酒/或者一棵鹿耳韭发誓/我从没来过,真的

(《与白有关的一些零碎想想》)

担任评委的我们写下如下评语:纯然白净的语感、纯然淳朴的情感、纯然自在的节奏与韵律,以及经由对“白马人”生存、生活、生命形态只眼独到的感知与表意,和由此生成的天籁般会心会意的语境,令人顿生恋恋乡愁而感念深深。景物事体皆有意在,以纯净成其迂回,而入幽出朗,浑成不觉。可谓近年口语诗难得之作。它出示了语感写作一种标的,恪守“正宗”而别开生面。它与梨花体比较而胜出,在于其单质,虽透明却不稀薄,虽简单却丰盈。

有趣的是,三位诗人虽然共襄“白”的盛事,却各自在词性上玩出自己的爽:萧萧的白是将形容词当动词用;洛夫的白是作为名词用;李浩的白是作为名词用,在词性的转品上,不可小视单质的力量。台湾另一个超现实大师碧果,则在《静物》的“棋盘”上安排81 个白子和81 个黑子。数学上的1+1 通常是等于2,但是,化学与诗歌的谱系——氧+氢远远就不是水了。

2.戏剧元素。完整的戏剧性由七种元素构成:悬念、细节、情节、场景、对白、动作、冲突。大戏剧性包含小戏剧性,小戏剧性集结成大戏剧性,这种可聚可分的“连环套”使得戏剧性神通广大,也使得戏剧性成了诗歌文本中最古老的元素之一,最简单的戏剧性就是触手可及的“因果链”。随便举一例,崔护的《题都南山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两个场景构成一个因果链。第一个场景,去年此时,寻春邂逅,人面桃花,款款爱意。第二个场景,今日此地,风物依旧,桃花人面,不知所踪。这个物是人非的“故事”,外表上是今昔“对比”,实则上是因果关系。潜在的因果关联中披露出命运的机遇与捉弄。

有因无果、有果无因、因果求因、为因求果、前因后果、后因前果、摘因折果、守果护因、因因相袭、果果连环……但凡种种,都可以制造出诸多悬念、情节、冲突。现代诗因长度拉大,现代语法“关系明确”,比古诗更有利于丰富、优化戏剧性。翟永明是现代戏剧性的超级高手(《咖啡馆之歌》《小酒馆的现场主题》《乡村茶馆》《时间美人之歌》《三美人之歌》《编织和行为之歌》,比比皆是)。她在《道具和场景的述说》中,借助道具的“对应”,对人生进行独到诠释:良辰——青春易逝/美景——痛苦的形迹/赏心——面目全非的苦头/乐事——美的死亡加速度,这一切,毋宁看成是她对“戏剧性”的独到理解:

一盏灯要照亮寻常百姓的生死

一个人要交融现实和往昔

一个梦重叠真景与幻觉

在独具慧眼的“戏剧性”观照下,她运营起来驾轻就熟,如《鱼玄机赋》。

写情境(刑场):

鱼玄机着白衣

绿翘穿红衣

手起刀落 她们的鱼鳞

褪下来 成为漫天白雪

色彩、想象、浪漫,把个阴森森的刑场改造成烂漫天堂。

写悬念:

一条鱼和另一条鱼

她们之间的玄机

就这样 永远无人知道

通过名字的借代与拆解,顺便道出“谜底”。写心理冲突:

人生一股烟 升起便是落下

也罢 短命正如长寿

又何必写怨诗

先是看破红尘,接着挣扎,再做自我争辩、自我解脱。

写对白:

鱼玄机:

银钩、兔毫、书册

题咏、读诗、酬答

如果我是一个男子

理所当然 风光归我所有

绿翘:

那就让我们得气于烟花

爆竹、一声裂帛 四下欢呼

你为我搜残诗

我为你谱新曲

对白其实也隐含着独白。且采用古筝谱曲,“鬼魂”演奏,增加了神秘感。

写旁白:

没有赢得风流薄幸名

却吃了冤枉官司

美女身份遮住了她的才华盖世

望着那些高高在上圣贤名师

她永不服气

借助他者“画外音”,为“墓志铭”做翻案。

如今诗的戏剧性已经非常普及了,且加入了许多非传统功夫:如明暗隐显逻辑线索、蒙太奇镜头、多声部复调、时空切换、身份转换、视角改变……皆为戏剧性“添粮运草”。2015 年全球华语大学生短诗赛,有一首《等》荣膺头奖(罗俊鹏)。只有五行,竟把戏剧性浓缩在一个“等”字上:“三岁时/你说让我等你五分钟/二十三岁时/你却还没回来/爸,我现在不要马路对面的冰糖葫芦了。”如此不凡的戏剧诗想,来自时空跨度的张力,让短短五行诗饱含四种戏剧性元素:人物(父子对话)、内心独白(贯穿一生忏悔)、场景(关键的马路“闪回”场景)、冲突(漫长时空的煎熬“等待”)。就此继续网开一面地看,但凡复调叙述、对白混合、时空穿越、多角色置换、多视角开放、伪叙述、情景蒙太奇等,都为戏剧性建筑提供了上等脚手架。笔者看好其综合分量:舞台宽、戏路阔、结构紧、张力大,可在诗文本世界继续呼风唤雨。

3.知性元素。知性是浪漫诗歌向现代诗歌转型的必经之地。为克服抒情文本的过分夸饰,现代诗学启用感性至理性认知过程的“中介”——知性。它是诗人情愫、知解力、智慧的集合;既有智力、理智等理性化沉淀成分,又有直觉、智慧、领悟等感性的机动穿透。在诗学上,人们更愿意用智性来代名知性。

石头作为周伦佑的个人的私立象征,伴随从小到老的坎坷人生,他写下一系列与石头有关的文本:《狼谷》《不朽》《模拟哑语》《幻手之握》《石头再现》《石头构图的境况》《镜中的石头》……书写频率达到惊人的程度,“扛着石头的大鸟”(刘翔)是他再形象不过的比喻。经由这些带有深重智性元素嵌入的深度意象,隐喻着生存中的各种负面压力:邪恶、冰冷、严酷、暴虐、异化,同时也显露出正面的持守喻指:坚硬、抗争、强固、力量,自然也穿插了不少中性过度,显示石头丰厚的意蕴。

而《对石头的语义学研究》则进一步深入词源,扩增引申义,作为个人的终极铭文:“在黑暗中石头被引申为火种/在火中,石头被引申为铁的原型/百炼成钢;为刀锋的冷淡/祭献之羊与刀刃互相理解/死亡中石头被引申为不朽……”石头铸造诗人的悲剧意识与强力意志,石头成了周伦佑的脊骨。诗人用诗对石头施以魔法,让它们说出自己的本质,或者说,诗人采取浪漫或冒险的方式化妆成石头,混进石头当中进行间谍式侦查。⑤这种对石头的“卧底”,收获了石头的最大秘密,也使得石头在当代谱系中成为一段突出的亮带。仔细揣摩石头上的铭文,刻写着诗人反抗的“微言大义”,充满对苦难、自在、写作、命运、承担、灵魂、流浪、家园的深度掘进。石头是一种介质,它维系着一个世界与另一个世界的关系,也是两个世界互动的桥梁,它是一个有物质重量的语词,由于诗人以自己的生命擦亮它,成了当代诗歌的某种介入性“地标”。在隐喻、象征并没有消失的世界里,和石头谱系联接在一起的还有其他深度的智性意象(麦地、铁器、漂木等),以自身独特的意涵与魅力,继续担负意义的搬运工。

有学人在理论上总结智性诗学特征:在修辞层面呈现机智、反讽和悖论等修辞的常用;在意象层面呈现出主观情思融于客观物象;在象征层面呈现官能感觉与抽象哲理的融通;在结构层面强调诗歌史经验的综合,并努力将各种对立因素组合起来而使其具有戏剧性;在态度层面则表现为作为人文知识分子的诗人对自己所处的历史和时代的一种客观自知的态度。⑥无不鼓倡诗人分析时代,采撷更多原创的深度审智元素,给日渐平面化、取巧的文本世界注入“思”之重量。若果说,金属世界的举重冠军公推锇元素没错,其密度高达22.59g/cm3,名副其实。不幸的是这位蓝白色的大力士,却有个希腊小名“臭味儿”,实在冤得很,但以如此沉甸甸的质量增强合金硬度,对于同样推崇沉甸甸质量的文本倒是最好的鼓励:欲强化文本的厚重之“思”、发动“审智”之舵,首先得做好磐石般的“压舱”工作。

4.禅意元素化。与相对明晰的智性相反,禅意显得神出鬼没,把玩莫测,因而能成气候者廖廖,早期有不太成熟的废名,后来有转向“晚期风格”的洛夫,最全面的当推台湾苦行僧周梦蝶,而臻之佳境的该是沈奇。

赵毅衡曾道出其中的二律背反难度:“禅诗因为是写出来的,必不是禅;禅因为拒绝被说出,因此不会进入禅诗。如果一定要形诸语言,禅要说得笨拙,诗要写得漂亮,完全是南辕北辙:禅诗如果可能,必定是吞噬自身的意义旋涡。”⑦正是因为高难度,才继续吸引一帮年轻人不惮险峻,尝试新禅诗写法。因为难度与篇幅关系,我们暂无法深勘其道,只能先于外围,罗列相关元素,感受一二,以四川大学理工学科出身的何兮为例,他把数字化的0 与1 合成了俳句小令,在禅境、禅思、禅意、禅机里游丝飞絮。

禅境:纵然是一种无分别、无意识的现量境界,然与一般诗境还是有所区别,偏向于幽渺与虚无,以便安顿空寂、清明的人生。来读《去年的雨》:“停下脚步,走神/一场雨就拐进巷子/而你却忘了打伞”;还有《上凤凰山》:“此处有山风吹来/此刻清凉和欢喜/都没有形状”。恍兮惚兮,境与心偕,心与景融,一片大同。

禅理:是佛学、禅宗之义理,风仪清雅,解黏去缚,直透人心。来读《东关古渡》:“不见船来/一夏蝉声依旧/渡我”。再读《黄昏的光孝寺》:“有鸟雀声在枝头盛开,一朵,两朵/叶落,原来也是花开。”超逸尘世,物我合一。

禅思:无论霹雳、惊雷还是清风、微岚,皆是或轻或重的“非思量”,从固有、惰性的思路中开辟上云端、入深谷的阶梯。来读《时光》:“在我的河边/等一杯茶苏醒/苏醒的还有做成了椅子的竹”;再读《遥寄西岭雪山》:“什么都不用想/其实我只是想念白天看见的/雪地里围着取暖的卷白菜”。入世与出世,最需要找到思与诗的栖息地。

禅趣:以一叶一草取代世界宇宙,以轻烟淡雾撩拨泰山之物,以调侃化解沉重,以佻达维持庄穆,来读《云钟》:“静静的/行走在拉萨的风中/让过往的风把我撞响/一下又一下”;再读《手心里的村庄》:“把月亮藏在鸟巢里/寻找的人却发现了太阳”。童真之意趣,傻逼之言表,都在上缴圆梦的作业。

禅机:捕捉刹那的一念动,或许就触动了某种奥秘,古典的禅机易流落于茫茫云海,当下的“一击”,或更接近明确的犀利?来读《卧佛》:“佛卧下醒着/我卧下就睡着了”;再读《焚香小集》:“不要回头/一回头山水就远了”。处处充满醍醐灌顶的机窍。

禅悟:在生死、荣辱、利害、有无的循环里,细细领教渐悟、顿悟、了悟的人生。来读《盖碗茶》:“门槛边除了进出与过往,/还有什么/一只猫自得其乐”;再读《星星》“这个夜晚,一支烟比一生还长/一支烟比一生还短”……这一切,皆由禅诗语来“打包”,而禅诗语的本质,是在不可说与可说之间婉转,它考验诗人如何脱逃“沉默的死海”,又从上面掀动浪花或涟漪。沈奇曾有一段文字评价洛夫的禅语:重觅汉诗本味的兴头,淡语亦浓,朴语亦华,自然呈现,邀人共悟,一时尽得禅思之别趣,且现代,且鲜活,且有味⑧。如将此说移作对现代新禅诗的寄望,亦十分切中。

禅诗之难,难在那么多艰难的要素:禅境、禅思、禅意、禅机、禅象、禅脉、禅语、禅锋乃至禅谜,集结为“非晶相”的、无序的高分子结构。要是没有缘分,即便眼前,也远在天边。这意思是说:人意不全可为,成活率太低,许多自以为是的佳作其实都是赝品。所以坚信,禅诗是诗歌化学反应中最难操控的类型,一如核糖核酸分子式,只要稍稍改变排序,立马生成另外模样,非超一流者,切莫轻举妄动!一如人之染色体,仅仅在第23 对中出现XX 与XY 的一丝错位,便导致截然不同的男女性别,同样惊险的是,只要在第21 对中不其然多了那么一小条,便莫名其妙造出了可怜的“唐氏患者”,无可救药。这,或许就是诗禅结合最难把握的“闪失”。

5.原型元素。原型是种族记忆、集体无意识在人类代代相传中所形成的共识性心理积淀物。作为华夏民族特有的文化符号,如蝴蝶象征着伉俪、至爱、和美、耄耋(耋谐音蝶);莲花象征佛界、清廉、贵子、恩爱;竹象征君子、高洁、挺拔、祝颂(祝谐音竹)等。

原型意象深受古代诗人心仪,“五四”以来的新诗沿袭了这一丰富资源。吴晓东在《临水的“纳蕤思”:中国现代派现代派的艺术母题》专著中,选择了十几种类型,逐一进行详细解读:扇是一种具有装饰性的审美原型意象,何其芳笔下的“宫扇”,作为梦的依托,或作为“画梦”过程,散发着对形式感的深深眷顾,为诗人自己的瑰丽的想象找到极为匹配的中介,幻想的生命形式与对象性审美获得了高度融合。楼因其位置、结构、被赋予宏大的情景与境界,凝聚着深厚的美感积淀,同时也因其空间性被视为一种自足的心理居所,由此引发卞之琳惨淡经营《半岛》——一座临水小楼,一方面象征着诗人倾心追慕的幻美世界,另一方面又隐含着追求与理想之间无法企及的矛盾。窗是居室与外部世界的临界点,正如桥是流水与岸的距离分界,施蛰存在《彩燕》中欲想“跨过那窗”,进而“走出那黑漆的墙门”,意味着对封闭的象牙塔生活的厌倦与突破。古城代表着人们的日常空间与生存处境,而古镇的意象是古城的延伸,卞之琳《古镇的梦》是通过算命锣与梆子声的交替起伏,唤起一种久远的世纪意识,一种恒久不变的空寂感,一种乡土所固有的静止与凝滞的意绪。镜子具有自返式的鉴照功能,在诸多诗人笔下却各显神通:废名在病中《点灯》,仿佛是起床挂镜,看见墙上的“影子”,表达自我与镜像的关系;卞之琳的《旧元夜遐思》,传递了一种孤独的“逃避心理”;牧丁的《无题》,面临如镜大海,谛听到自身的寂寞。朱英诞的《晓镜》,不仅照出容颜憔悴,还照出自身匮乏,废名另一首费解的《亚当》,则确诊了主体的虚假与空落。⑨

表面上看,原型的路子有限,因为祖宗留下的“母题”毕竟拥挤。其实,在诗人高超的联想、想象制导下,完全可以从正宗嫡系不断研发出亚宗、泛亚宗系列,吴晓东已成功做出分析范例。台湾诗人陈大为在这方面也颇有心得,他书写《再鸿门》《治洪前书》《髑髅物语》《屈程序》《曹操》《达摩》等。在他笔下,中华民族文化象征的麒麟和龙,换喻为诗歌的“圣兽”,他援取原型豪杰,思索社会现象与受教过程中的定见,捏塑理想人格的雏形,具有转化原典、与现实对话的特色,也形成互文激荡的多声部特质。⑩

郑慧如多次指出,原型“具备文化流衍过程中各种元素的汇聚,蕴含了整个民族的灵魂,成为文人取之不竭的资本。原型叙事从僵化到活化,从封闭到开放,借此诗人可由悖反传统、回返传统到建立新传统,作为开涮原型、抽翻“传统”、播弄诗意的收束。⑪若果我们把“原型”放入化学元素周期表里,应该属于历史最悠久的稳定“族群”。科学家们发现,原子核拥有特定的“魔数”序列,为2、8、14、20、28、50、82、126 排列。天造地设,铅元素的最稳定同位素Pb—208 的质子数恰是82、中子数126,鬼使神差般均处在“魔数”系列的最佳位置上,葆有深远的影响力。有缘于此,我们完全可以把“铅爵士”推举为文本“原型”的代言人,共同开发集体无意识,让有限的原型,繁衍众多的后裔。

6.音乐性元素。音乐教科书通常将音乐元素列为九种:节奏、旋律、和声、音色、力度、速度,调式、织体、曲式。如若将音乐元素“移用”到诗学上——按学科不同特点加以增删、合并——或许从整体上可分为外在节奏与内在节奏两大类。外在节奏主要指由音节、韵脚和对称性因素组成,典型的外在节奏是由复沓、对称与回环形式构成;内在节奏(或称内在律)主要是指情感逻辑起伏变化而引起的诗情流动美。故内、外在节奏的辩证是互为表里互为对应,形成诗歌理想化的音响效果。

朱湘的《采莲曲》几乎达到当时诗歌音乐性的“颠峰”,严密工整形式一直为人们称道:全诗5 节,每节10 行,每行都固定音部,不可逾越。每节用韵的格式也相当一致,成为新月派在诗形,尤其在外在音乐节目单上的翘楚。然而到了第三本诗集《石门集》,朱湘把注重外在音乐性的诗形向诗质中心转移,展现忧郁、病弱、颓废的“现代诗质”,再也不管什么平上去入、抑扬顿挫、强弱长短、宫商徵羽、双声叠韵,只遵循“情绪的自然消涨”(郭沫若),让人们把注意力投注到内在意义的寻思。而十四行体,也只剩下外在固定行数,所有的音乐性表示都集中在情绪节奏单位与意义节奏单位的调配上。这种诗形与诗质、外在与内在、诗与歌的“分裂”,让百年新诗严格意义上的格律化步履艰难。其实相对平衡的做法是,在保证内在旋律顺畅进行时,适当释放外在音乐性能量(复沓回环、对仗对称、排列跨行、能指滑行、叠词叠句、韵脚交替)未尝不可。

然而现代诗崛起,大力推行内在节奏为主的音乐性,大大消弭了因“格律化”影响而留存的外在音乐性。但奇妙的是,伴随着外在节奏的弱势,近年悄悄推行的语调,俨然形成一种形式化了的情绪、声音、语义的混合。语调似乎有一种巨大的能耐,将内、外节奏进行某种巧妙的收拢、统编:她一头牵动内在情绪体验,一头连接语言形式,语调似乎成为诗歌更为隐秘的“旋律”?

毫无疑问,郑愁予的音乐性达到内、外节奏的高度统一,达到现代语调的行云流水。拟声运用、语势变化、句型排列、色彩变奏,充满“美丽的骚动”,成就独特的“愁予风”。台湾女诗人罗任玲曾运用“音乐色彩学”窥视郑氏的内外节奏与语调,统计出郑愁予7 本诗集10 种色彩频率,这构成郑愁予诗作冷暖两大调性,具体颜色的次数分别为:白73 次、红52次、黑47次、蓝42次、青34次、绿27次、金23次、灰14 次、紫11 次、黄10 次。⑫

人所共知,色彩和音符的相同处皆是由波的频率导致的,前者是电磁波,后者是声波,它们能产生强烈的对应,盖因从紫到红的七色波,频率越来越低,而7 到1 的音符下行也呈下滑趋势。故色彩与音符的交织转换,拥有视觉与听觉的“通感”优势。可是这样的优势,在现代诗阶段,因外在节奏削弱导致音乐元素流失,是时代使然?审美变迁?但随着流行歌曲的兴起,已有不少人士强烈呼吁诗与歌“破镜重圆”,无论要等上一个新的“轮回”,还是停留于“一厢情愿”,现代诗的未来,无法漠视多种音乐元素。

“窑变”艺术

日本学者金森修在评价巴什拉元素诗学时写到:物质不是精神的敌人,而是精神的朋友。世界是物质与精神这对亲密伙伴交流的场所;物质将要展现逃脱近代科学描述的优美姿态,诗将要摆脱精神自我陶醉的陷阱;“我觉得:似乎尚未充分勘查到至少元素诗学能让我们窥视到丰富世界的可能性”。⑬该论断可继续发挥的是:诗歌的丰富性取决于诗性元素的密度,也决定诗质的好坏。诗性元素组合每个具体诗本,从架构(题材、主题、布局、意义等)到肌质(语词、声韵、节奏等),都留下无所不在的踪迹,而这些踪迹又集中突出为上述所阐释的各种元素亮点。它们密布在文本的每个角落,或紧致或稀松或隐形或显豁或叠加或交混,形成一个有机体,有的牵一发而动全身,有的浑然不分筋肉相连,在不同岗位各尽其职,在相同位置相互竞争。仿佛遵循某种律令,既有序地排列组合,似乎又四处游荡。

它再次叫人想到材质与冶炼工艺。各种破铜烂铁经过高温处理,去伪存真,最后形成合金;各式碎石矿物,几经格式转化,也得以最后变构成型。古人早就窥见化合冶炼的奥妙:

自有炉锤,妙归陶冶。无坚不销,有颣必舍。聚如郁烟散若奔马。活活泉鸣,艳艳霞赭。汞可成丹,注焉用瓦。笑彼僻固,铸金事贾。⑭

如剑冶铁,如镜炼铜。出自炉韛,妙入化工。光皎冰玉,气为星虹。湅烧为云,碧色补空。初震石鼓,渐调金镛。色满天地,隐隐隆隆。⑮

文献概述再美妙,也不足于眼见为实。2015 年杜甫1300 年诞辰仪式后,笔者特地赶往禹州神垕镇参观鈞陶烧制,堪称国宝级的窑变,在在是“入窑一色,出窑万彩”“钧不成对,窑变无双”。它印证每件作品都具唯一性,即使同时同炉同位,也不可能烧制出雷同产品。表面貌似相同流程,从原料到出窑几十道工序——节气、温度、湿度、气场、氛围、材质、压力,其中只要一个环节稍有改变,马上成群成堆地“串色”,导致“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这一过程,多么吻合诗歌文本的变幻生成。

钧瓷区别于其他瓷种之处,是其釉层结构带有“纤维状”,即便恪守配方,也很难改变出乎意外的颜色与品相。原则上说,以铜为主的氧化剂衍生出的釉色有:茄皮紫、海棠红、葱翠青、鸡血红、孔雀绿、宝石蓝,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红里透紫、紫里藏青、青中寓白、白里泛青,红中寓白、蓝中有绿,争奇斗艳,万紫千红。通过拉丝、沉积、结晶等途径,又变幻出星点、菟丝、蟹爪、龟背、雨帘、蛛网、叶脉和蚯蚓走泥等形态。没有一次是重复的,没有一回依样葫芦的。如是无穷地分解化合,岂不是现代诗写的多重有机组合?“十窑九不成”的难度与变幻,不也是现代诗生成的“一过性”特征?

专家们曾用X 射线荧光法,测得Fe2O3、Al2O3和TiO2含量是导致色彩变异的根本原因,也测出窑变与14 种化学成分有关,进而得出胎、釉的基本配方。⑯还有人提醒关键是掌控好多种微量元素中最主要的磷、钛、铜、锡四种。⑰由此配方对应到诗文本各种成分的权重,诗人应该心中有数:哪些应该强调、倚重,哪些必须削减、剔除。

而自采料、练泥,旋坯、定型,上釉到控火、锻烧的流程,“过手七十二,方可成器”的繁复进行,显示了窑变艺术与生命形式具有某种成长的同构性,具备有机、或然、动态、生长的特征。所以一件窑变器物就像是一个生命体,它妙造于自然,是一个圆融和谐的生命活体。⑱在这个意义上,不也是现代诗文本完型的形象写照吗?

盘点窑变艺术,追踪“量化”指数,旨在强调从化学角度观测诗歌,冥冥之中,何能得到天遣神助,才得以如此自由随机、随形赋色?现代诗文本的生成与构成,恰似钧窑的成型变幻。许多时候,成功出品,多取决于氧化铁、氧化铝的独到配置,表面上简单的加加减减,实则隐含着难解难分的方程。由此推及并确信:无数有机配方的微妙组合,诞生绚烂多彩的窑变艺术。

①原田佐和子等:《化学变!变!变》,高远、蒋莉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17 年版,第44 页。

②详见杨帆:《疯狂化学》,人民邮电出版社2018年版。

③樊樊:《生命气场说中诗歌文本的发生》,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0a0b730100g4e5.html,2009.12.7。

④沈玲:《论萧萧诗歌中的“白色想象”》,《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12 年第1 期。

⑤二丫:《简论周伦佑诗歌中的石头意象》,《星星诗刊·理论》2011 年第8 期。

⑥汪云霞:《知性诗学与现代诗歌》,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 年版,第7 页。

⑦赵毅衡:《看过日落后眼睛何用?——读沈奇〈天生丽质〉》,《天生丽质》,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 年版,序文第2 页。

⑧详见吴晓东:《临水的“纳蕤思”:中国现代派现代派的艺术母题》,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年版。

⑨沈奇:《“诗魔”之“禅”——〈洛夫禅诗〉序》,《沈奇诗文选集》第七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 年版,第57 页。

⑩⑪ 郑慧如:《原型、叙事、经典化——以大荒、罗智成、陈大为的诗为例》,《文学与文化》2012 年第2 期。

⑫ 罗任玲:《台湾现代诗自然美学——以杨牧郑愁予周梦蝶为中心》,(台)尔雅出版社2005 年版,第147 页。

⑬ 金森修:《科学与诗》,武青艳、包国光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年版,第190 页。

⑭ 马荣祖:《文颂·熔炼》,道光世楷堂刊本《文颂》,张声怡、刘九州编:《中国古代写作理论》,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5 年版,第309 页。

⑮ 顾翰:《补诗品·精炼》,张声怡、刘九州编:《中国古代写作理论》,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5 年版,第308 页。

⑯ 吴隽等:《宜兴仿钧陶胎釉组成配方特征研究》,《中国陶瓷》2012 年第8 期。

⑰ 苗长强:《钧瓷窑变艺术的探索与研究》,《陶瓷科学与艺术》2014 年8 期。

⑱ 江雪:《基于符号学理论的中国陶瓷窑变的美学分析》,景德镇陶瓷学院硕士论文2012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