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微创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价值

2023-05-18 05:56
广州医药 2023年4期
关键词:椎间盘腰椎间盘微创

霍 亮

河南省开封市第二中医院骨五病区(开封 475000)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的腰椎疾病之一,患者多是由于髓核突出、椎间盘变性、神经根压迫等致病,出现腰部酸痛、坐骨神经痛、下肢放射疼痛等症状,对其正常的工作、生活和学习等产生不良的影响,随着病情的不断发展,腰部活动导致受限障碍会逐渐的增加,肌肉萎缩、无力、麻木及骨折等,不能正常进行平卧、提物,影响日常的生活,对于患者的生命健康产生严重的危害,疼痛严重的患者会肢体瘫痪,也易产生精神障碍[1]。马尾神经损伤严重时还可引起患者的大小便失禁、性功能障碍,及出现泌尿系统感染与紊乱等或者心肌梗死等[2]。临床多以手术方式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治疗,传统手术方案为开放性手术,虽然能够对病变部位起到较好的切除效果,但手术时间较长,对患者造成的机械伤害较大,术后恢复效果不佳[3]。微创技术在手术治疗中的应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其进展迅速,在临床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可明显降低手术带来的创伤和患者的痛苦,较好地解决了腰椎重建等诸多方面问题[4]。微创冶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应用在临床较为广泛,由于具有微创、安全、高效等优势,有效性价值均较高,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5]。本研究将分析在临床治疗过程中采取脊柱微创手术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研究抽取2019年2月—2021年2月本院接诊102 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对象,按照电脑排序分为参照组51 例与研究组51 例。参照组中包括女20 例,男31 例;年龄最小33 岁,年龄最大68 岁,年龄平均为(50.26±17.26)岁;病程时间范围在1~4 年,病程平均时间为(2.01±1.31)年。研究组中包括女21 例,男30 例;年龄最小34岁,年龄最大69 岁,年龄平均为(51.64±17.64)岁;病程时间范围在1~3.7 年,病程平均时间为(2.02±1.22)年。2组在一般资料比较上无差异性(P>0.05),患者及家属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并签署同意书。

1.2 方法

1.2.1 参照组 参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的手术进行治疗。麻醉方式采取硬膜外麻醉,患者俯卧状态下垫高其双侧髂嵴,消毒后选择患者腹部正中位置进行切口,剥离患者髂嵴肌后朝外向进行牵引,充分暴露病变部位的椎间隙后将上位椎板下缘、下位椎板上缘及黄韧带切除后,去掉病变的髓核组织后进行常规冲洗,对切口的出血情况进行观察,确定止血效果良好后完成引流管放置和切口缝合。

1.2.2 研究组 研究组对患者进行脊柱微创手术治疗。麻醉方式采取硬膜外麻醉,患者俯卧状态下垫高其双侧髂嵴,穿刺位置选择于病变部位0.5~1 cm位置,穿刺部位的准确性在C型臂X线指导下进行确定,使用导针于穿刺点穿刺入患者椎板下缘并进行切口,切口方向为纵向,长度约为1.6 cm。将工作管和扩张管由切口插入,插入后进行椎间盘镜的置入,于椎间盘镜指导下将黄韧带和硬膜囊按顺序切开,将患者神经根剥离后对纤维环和后纵韧带进行切除,找到髓核组织的病变部位后将其吸出,完成止血后对手术区进行冲洗,并将切口进行缝合。

1.3 观察指标及标准

(1)对比2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2)对比2组患者术后引流量、术后活动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3)对比2组患者手术前后疼痛评分变化;(4)对比2组患者手术治疗后并发症的发生概率,包括感染、出血、静脉血栓。疼痛判定标准:患者采取视觉模拟评分法进行患者疼痛评估,满分为10分,评分越高表示患者感受的疼痛度越严重[5]。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21.0软件对本次研究所得的数据进行分析,使用t表示计量资料,使用χ2和%表示计数资料,P<0.05表示对比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对比不同方案下患者的手术指标

研究组切口长度(2.3 1±1.1 2)c m 短于参照组(4.6 8±1.3 3)c m,术中出血量(46.37±10.21)mL少于对照组(123.55±61.55)mL,手术时间(40.12±7.66)min更短于参照组(55.86±24.10)min,比较统计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各手术指标 (n=51,±s )

表1 2组患者各手术指标 (n=51,±s )

组别 切口长度/cm 术中出血量/mL 手术时间/min参照组 4.68±1.33 123.55±61.55 55.86±24.10研究组 2.31±1.12 46.37±10.21 40.12±7.66 t 9.734 8.834 4.445 P<0.001 <0.001 <0.001

2.2 2组患者术后引流量、术后活动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对比

研究组术后引流量指标少于参照组,术后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指标均更低于参照组(P<0.05)。见表2。

表2 对比2组患者术后引流量、术后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对比 (n=51,±s )

表2 对比2组患者术后引流量、术后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对比 (n=51,±s )

组别 术后引流量/mL 术后活动时间/d 住院时间/d参照组 285.03±24.23 58.02±1.66 13.47±2.55研究组 177.44±12.54 36.22±1.28 6.39±1.54 t 28.162 74.270 16.973 P<0.001 <0.001 <0.001

2.3 2组患者手术治疗前后疼痛程度变化对比

治疗前,2组患者接受疼痛程度评分对比无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疼痛评分(3.48±1.54)分均更低于参照组(6.11±1.12)分,比较统计差异显著(P <0.0 0 1)。见表3。

表3 2组患者手术治疗前后疼痛程度变化对比 (n=51,±s ,分)

表3 2组患者手术治疗前后疼痛程度变化对比 (n=51,±s ,分)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 t P参照组 8.25±0.68 6.11±1.12 11.664 <0.001研究组 8.33±0.66 3.48±1.54 20.672 <0.001 t 0.603 9.863 P 0.548 <0.001

2.4 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的几率对比

研究组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5.88%(3/51),更低于参照组的21.57%(11/51)(P<0.05)。见表4。

表4 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的概率对比 [n=51,n(%)]

3 讨 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最早会出现腰部疼痛的症状,此为患者最常见的症状表现,其发生率超过90%以上,具体部位出现于腰背下部分,由于腰部纤维环外层及后纵韧带在髓核的刺激之下,经窦椎神经发生了下腰部感应痛,患者有时可伴臀部疼痛、反复腰疼,对人体功能产生较大影响,肌力逐渐减退,疼痛时患者会无法正常工作,活动受限,严重影响休息、走路以及降低腿部的功能[6]。临床治疗腰间盘突出症多采取手术方式治疗,而根据临床反馈结果可见,手术方案的选择会对患者的治疗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鉴于此,本次研究分析了在临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过程中采取脊柱微创手术的价值。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发病诱因较多,主要包括遗传、妊娠、发育异常、外伤、椎间盘退变等,其中外伤和椎间盘退变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原因和根本原因[7]。腰椎间盘是脊柱运动的中心,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随着年龄的上升,椎间盘会逐渐退变,髓核及纤维环中的水量逐渐降低,髓核弹性丧失、有缝隙于纤维环出现,并对神经产生压迫;而患者的外伤多为长期的积累损伤,在反复转动、扭腰、从事重力劳动的情况下,椎间盘容易受到损伤,导致椎间盘退变提前,同时,急性腰椎外伤也会诱发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生。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症状就是腰痛,也是患者最早出现的症状,其疼痛部位多出现在腰背骶部,当患者的突出情况较为严重时,会对硬膜产生刺激,引发硬膜痛的发生。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痛感多为刺痛、钝痛或放射痛,疼痛感在运动或劳动后程度会加剧,且持续的时间较长,但在卧床休息后能够得到缓解[8]。多数腰4-腰5及腰5-骶1间隙患者多会发生坐骨神经痛,开始时仅有较为轻微的钝痛,随着病情发展,疼痛会逐渐放射,且痛感加重,并向下肢和足部放射。另外,部分患者会出现大腿内侧疼痛、尾骨疼痛及下肢的麻木感觉,这主要是由于患者的触觉纤维受到椎间盘组织压迫而导致。祁海亮等[9]研究发现,传统组患者采用传统开放治疗,微创组患者采用脊椎微创手术治疗,结果显示,传统组手术时间(56.43±9.89)min,住院时间(14.38±2.19)d,并发症发生率为13例(21.67%)。微创组手术时间为(33.23±6.59)min,住院时间(6.59±1.21)d,并发症发生率为2例(3.33%)。微创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本研究结果相一致。

本研究中,参照组手术时间(55.86±24.10)min,住院时间(13.47±2.55)d,并发症发生率21.57%。研究组手术时间(40.12±7.66)min,住院时间(6.39±1.54)d,并发症发生率5.88%(3/51),相对于传统手术,脊柱微创手术、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几率低。分析数据可见,相对于传统手术来说,采取脊柱微创手术对患者进行治疗,解除了神经根的刺激或压迫,直达到病灶,手术操作的时间更少,患者切口暴露的时间相对缩短,也不会破坏腰部脊椎的相对稳定性,术后感染率明显降低,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患者能够更早下床活动,促进了早日康复,进而缩短了住院时间。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需要及时接受有效的治疗,在治疗不及时的情况下,有一定的概率发生腰椎脱滑、腰椎管狭窄等疾病,严重的会出现大小便失禁、瘫痪等情况[10]。因此,在自觉腰部出现酸胀、放射性疼痛、肢体麻木等症状后,应当及时到医院就诊。临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方法主要包括非手术疗法和手术疗法,非手术疗法的治疗后期较长,且在症状缓解后容易复发,效果有限[11]。对于症状严重患者,或经非手术治疗后无效的患者,需要采取手术方案进行治疗。传统手术治疗为开放性手术,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将病变的部位直接进行切除,对神经受到的压迫进行切除,达到治疗的效果。该方案对患者造成的损伤较为严重,由于手术切口比较大,从而术中出血量相对较多,术后患者恢复的效果不尽人意。随着临床微创技术的发展,脊柱微创手术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并获得了较好的效果[12]。在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的过程中,首先对患者进行穿刺,在C型臂X线指导下进行小切口,并进行病变部位的切除,并将病变的髓核进行吸取,完成后进行止血和切口缝合。在该方案下,手术部位的切口更小,患者出血更少,减少了感染等不良情况的发生率,患者在接受治疗后痛感较轻,恢复速度较快,预后较好,生活质量能够得到明显的提高[13]。

根据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切口长度指标更低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指标显著少于对照组,术后引流量指标均更低于对照组,术后活动时间短于对照组,比较统计差异显著(P<0.05)。2组患者接受治疗前疼痛程度评分对比,无显著差异性(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疼痛评分均更低于对照组,比较统计差异显著(P<0.05)。分析数据可见,相对于传统手术来说,采取脊柱微创手术对患者进行治疗,患者手术切口小、出血量明显减少;手术后患者的引流量少;另外,患者接受微创手术治疗后痛感明显更低。因此,患者在手术后能够获得更好的恢复,极大地弥补了传统手术的不足。

综上所述,在临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过程中采取脊柱微创手术能够获得良好的效果,相较于传统手术方案,能够减少患者术中的损伤,降低患者疼痛感,促进其术后恢复,防止并发症的发生,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椎间盘腰椎间盘微创
基于T2mapping成像的后纤维环与腰椎间盘突出相关性研究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
16排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ProDisc-C人工颈椎间盘在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贲门失弛缓症的微创治疗进展
16排CT在腰椎间盘突出诊断中的应用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
高速涡轮机、微创拔牙刀在阻生智齿拔除术中的应用观察
腰背部肌肉锻炼联合TDP照射腰痹痛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7例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1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