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 年,中国与瑞典联合组成“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考察团越过河西的漫漫黄沙与红柳,成员黄文弼在额济纳河畔的葱都尔(一作松杜尔)捡得数枚汉简,至1931 年,考察团在额济纳河流域烽燧遗址发现汉代木简共计一万余枚。居延汉简带着经年的风蚀沙刻,重现人间,由此进入研究者的视线。
1972 年至1974 年,甘肃省文化厅文物处、甘肃省博物馆文物队等单位组成的居延考古队调查和发掘了额济纳河流域甲渠候官(破城子)、甲渠塞第四燧、肩水金关三处烽燧遗址,出土汉简一万九千四百余枚。其中破城子房屋22(F22)获简八百八十八枚。F22 房屋修筑时间大约在新莽地皇年间或稍后,如今仅存四壁,北面以坞墙为壁,其余三面都是土坯墙,屋基大体为正方形,面积为6.24平方米。木简集中出土于房屋北边的草秸层中,推测从地皇年间或稍后陆续批量存放于此。这批简保存较好,其纪年最早为西汉成帝河平四年(公元前25)五月,最晚为东汉和帝永元十年(98)三月,记有河平、元始、始建国、天凤、地皇、更始、复汉、建世、建武、永元等年号,时间范围长达一百二十余年。这批简以新莽末年至建武初年居多,与窦融任河西五郡大将军、张掖属国都尉的时间多有重合,记录了西汉末、新莽、刘玄、隗嚣、刘盆子、东汉初政权交替之际河西边陲的风起云涌与社会激荡。简册包括烽火品约、官吏遣补斥免劾状、购赏科别、债务讼事等,涵盖俸禄、赦令、屯戍、吏卒等诸多内容,涉及政治、军事、经济等各个层面。
窦融经略河西的具体事迹史籍阙载,所幸地不爱宝,出土文献使我们可以窥见两汉之际窦融及其属下张掖郡官吏的生活。
甲渠候官遗址发掘探方分布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