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伟魏,王秀芳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上海 201700)
早产儿是指出生时胎龄低于37周的活产婴儿。近年来,全球早产儿发生率逐年上升,约10.6%[1],我国发生率约为6.7%~7.3%[2]。研究[3]显示,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早产儿的出生率和存活率大幅提高。然而,由于早产儿各系统、器官功能发育不完善,出生后需持续监护而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但在早产儿出院后,其照护者常常没有充分准备出院后的各项事宜,且缺乏照护能力,早产儿自身也存在喂养困难、呼吸暂停或感染等问题,这些均导致了其患病率和再入院率比足月儿更高[4]。出院准备服务最早是由我国台湾地区引进的延伸护理的一部分,是一种新型照护模式[5-6]。而早产儿出院准备度是加拿大儿科学会[7]于2014年提出的。目前,大部分欧美国家已广泛开展早产儿父母照护计划、延续性护理及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等干预措施,以提高早产儿父母的出院准备度[8]。但国内对儿科出院准备度的研究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9]。本研究对早产儿主要照护者实施“评估-指导-再评估-再指导”的出院准备服务,通过多次评估找到相应的薄弱环节,针对性采取强化措施,使照护者掌握早产儿出院时所具备的相关照护知识技能并且为规范化出院后延续护理干预模式提供思路。
1.1 对象 采用方便抽样方法,选取2021年1-6月收治于我院NICU并符合入选标准的40例早产儿及其主要照护者作为对照组。选取2021年7-12月收治并符合入选标准的40例早产儿及其主要照护者作为观察组。(1)早产儿纳入标准:①28周≤胎龄<37周;②体质量>1 500 g。排除标准:①宫内生长发育迟缓、胎龄<18周;②出生缺陷。(2)主要照护者纳入标准:①负责早产儿日常照护的主要成员;②18岁≤年龄<60岁;③精神、沟通交流正常;④初中及以上学历;⑤自愿参加,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有严重并发症;②有严重心、脑、肺、肾等脏器疾病或其他严重慢性疾病。两组早产儿胎龄、入院时身高、体质量、Apgar评分、住院时长及主要照护者年龄、文化程度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本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伦理审查(2020-28)。
表1 两组早产儿及其主要照护者一般资料比较
1.2 方法
1.2.1 对照组干预方法 在早产儿入院时给予常规入院指导,即告知家属住院环境、营养支持、体温皮肤监控方面知识,并进行疑问解答,同时进行预防接种及其他母婴照护方面知识的宣教及指导。对符合出院指标的早产儿积极落实出院安排并进行出院指导。出院后随访:出院当日起1周内进行电话随访,询问早产儿喂养、成长发育情况,并对照顾者进行居家环境、常见疾病预防、新生儿喂养等指导。
1.2.2 观察组干预方法 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出院准备服务,具体如下。
1.2.2.1 成立早产儿家庭出院准备服务管理小组 由护理部主任、新生儿科主任、科护士长、护士长和6名临床医护人员组成。护理部主任担任总指导,负责沟通协调人员;科主任担任管理顾问;科护士长整体把控项目进度,制订干预方案与实施措施;护士长负责出院准备服务的质量控制,组织小组活动及协调工作;其他临床医护人员执行各项干预措施。
1.2.2.2 团队成员培训 科护士长、护士长负责授课,主要形式为PPT授课、小组讨论、现场模拟,内容围绕早产儿家庭出院准备度评估、干预方案、健康指导及出院后的延续护理服务等。
1.2.2.3 实施干预措施 (1)准备及实施阶段(初次评估及指导)。①环境布置:病区设置家庭护理宣教室和新生儿袋鼠护理室,室内配备沙发、电视机及健康教育宣教用物,如吸奶器、新生儿模型等;宣教材料准备:基于早产儿及主要照护者需求,结合科内临床实际经验,实地拍摄照片及视频,制作《早产儿家庭护理手册》及视频;建立早产儿出院准备服务管理微信群及微信公众号。②初次评估及针对性指导:入院第1天,照护者扫描微信群二维码进入微信群并进行出院准备度初次评估(自评)。医护人员根据照护者出院准备度自评现状中暴露出的相应薄弱环节给予针对性、个性化的指导。③开设健康教育讲座:每周二、四下午14∶00-16∶00在家庭护理宣教室开展早产儿疾病知识健康教育小讲座并发放相关宣传材料。(2)强化模拟阶段(再次评估及指导)。①强化多元化健康教育策略:入院1周后,每周二、四下午14∶00-16∶00增设情景演练结合多媒体视频宣教课堂。演示视频内容涉及多项新生儿护理技术,如新生儿抚触、脐部护理等。利用宣教用品,边观看视频边模拟演练,专科护士从旁实时指导,指出存在问题并纠正;微信群内日常推送健康教育科普内容的图文及视频,同时针对照护者咨询问题实时解答并进行健康教育指导。②再次评估及针对性指导:对早产儿照护者再次进行早产儿家庭出院准备度评估,根据反馈的薄弱点,进行照护态度、技能、知识3个方面的针对性、个性化指导。(3)出院前现场实施阶段(再次评估及指导)。①现场实施指导:出院前3~4 d,在袋鼠护理室内对主要照护者进行现场实施指导,手把手指导每项基本技能的操作步骤、技巧及注意事项;教会主要照护者进行病情观察,通过皮肤颜色、呼吸频率及脐部皮肤情况,识别新生儿病情状况并及早处理。②再次评估及针对性指导:对早产儿照护者再次进行早产儿家庭出院准备度评估并再次指导。③发放《早产儿家庭护理手册》。(4)出院后延续护理。①出院后第1周、2周、1个月、2个月、3个月分别进行电话回访,掌握早产儿喂养、成长发育情况,对照顾者进行居家环境、常见疾病预防、新生儿喂养等指导。②建立早产儿延续护理随访表:通过电话及微信随访,收集、了解早产儿延续护理情况。针对问题及时给予个性化指导,并评价早产儿的生长发育达标情况。根据随访情况为早产儿建立个性化延续护理随访表。
1.3 观察指标及评估方法
1.3.1 早产儿家庭出院准备度 采用张竑等[10]编制的“早产儿家庭出院准备度自评表”在入院时、强化阶段及出院前对早产儿主要照护者进行评估。该量表共分为居家照护基本技能、喂养和营养知识、症状与体征的观察、急救与安全防范技能、出院后期望得到的社会支持情况5个维度,共14个条目,采用Likert 3级评分法,每个条目评分为0~2分,总分为0~28分。该量表内容效度为0.88,Cronbach’sα系数为0.82。
1.3.2 早产儿生长发育达标率 参照《中国7岁以下儿童生长发育参照标准》[11],在入院时、出院前及出院后第3个月随访时评价早产儿的生长发育(体质量、身高)情况。达标率=达标患者数/总患者数×100%。
1.3.3 早产儿家长延续护理满意度 采用钱小芳等[4]研制开发的“早产儿家长延续性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表”,在出院后第3个月随访时进行评估。该调查表包括护士仪表/及服务态度、延续性护理能力、人文素养和延续性护理服务总体评价4个维度,共计21个条目,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从“非常不满意”到“非常满意”依次计0~4分,总分0~84分,最终得分转换为百分制,得分越高则表明满意度越高。该量表Cronbach’α系数为0.807。
1.3.4 再入院率 统计在研期间,两组早产儿再入院的次数,计算再入院率。再入院率=(统计周期内纳入研究对象的早产儿再入院人数/统计周期内纳入研究对象的早产儿出院总人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Epidata 3.0建立数据库,所有资料双人双录入。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百分比表示,两组比较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比较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早产儿家庭出院准备度比较 两组早产儿家庭出院准备度得分在出院前较入院时均明显提高(P<0.01),出院前观察组较对照组出院准备度得分明显提高,两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具体见表2。
表2 两组早产儿家庭出院准备度比较 (分,)
表2 两组早产儿家庭出院准备度比较 (分,)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例数40 40入院时8.05±2.91 8.15±2.68 1.178 0.236出院前23.28±7.23 19.28±5.95 4.698 0.002 F值10.226 7.423 P值<0.001 0.002
2.2 两组早产儿延续护理服务满意度及再入院情况比较 观察组早产儿主要照护者延续护理满意度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早产儿再入院率较对照组更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3。
表3 两组早产儿延续护理服务满意度及再入院情况比较
2.3 两组早产儿生长发育情况比较
2.3.1 两组早产儿体质量达标情况比较 观察组早产儿出院后3个月体质量达标率高于对照组,两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具体见表4。
表4 两组早产儿体质量达标情况比较 (分,)
表4 两组早产儿体质量达标情况比较 (分,)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χ2 /t值P值例数40 40入院时2.44±0.23 2.36±0.21 2.651 0.133出院前2.57±0.28 2.48±0.26 3.742 0.009出院后3个月5.47±0.56 4.98±0.50 4.141 0.032出院后3个月达标情况[n(%)]34(85.00)25(62.50)8.556 0.003
2.3.2 两组早产儿身高达标情况比较 观察组早产儿出院后3个月身高达标率高于对照组,两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详见表5。
表5 两组早产儿身高达标情况比较 (分,)
表5 两组早产儿身高达标情况比较 (分,)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χ2 /t值P值例数40 40入院时46.98±4.25 46.60±4.12 1.321 0.233出院前49.83±4.31 48.33±4.68 3.961 0.166出院后3个月55.23±5.36 53.40±5.12 4.232 0.026出院后3个月达标情况[n(%)]35(87.50)25(62.50)9.263 0.002
3.1 出院准备服务可提高早产儿家庭出院准备度和延续性护理服务满意度 表2显示,出院前两组主要照护者其早产儿家庭出院准备度得分均较入院时明显提高(P<0.01),观察组院外延续性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得分高于对照组(P<0.01)。分析原因如下:在本研究中,采取的出院准备服务对照护者多次进行“评估-指导-再评估-再指导”来规范化干预,且在病区内布置“家庭护理宣教室”,采取了包括开设小讲座、多媒体视频结合情景演练的宣教课堂等健康教育的新形式,使照护者熟练掌握了照护技能。同时,在NICU内设置的“袋鼠护理室”可使照护者进入病房,增加与早产儿亲密互动[12]。通过专科护士指导,学习早产儿生长特征、喂养技巧、抚触、预防感染等知识和技能,使照护者参与照护的时间提前至住院期间,提升照护者的成就感和责任感的同时也能减轻亲子分离造成的焦虑和愧疚感,从而提升了早产儿家庭出院准备度。NICU传统封闭式的管理模式限制了早期亲子关系的建立,延误了父母适应照顾角色及掌握照顾技能的最佳时机,导致早产儿父母出院后缺乏有效的知识储备、照护技能及心理准备,常伴随焦虑、无助等负性情绪,不利于早产儿出院后开展家庭照顾[13]。孙潇潇等[14]建议医护人员将早产儿父母同时作为培训的主体,并注意根据早产儿父亲的照护需求、照护意愿、学习能力等制订照护计划,及时评价培训效果、修订照护计划,以提高NICU早产儿父亲的出院准备度。且对早产儿父母进行个性化健康教育,有助于其掌握早产儿照护技能[15]。研究[16]显示,出院后微信健康教育和电话随访的措施既可以提高早产儿主要照护者的照护知识水平和自我效能,还能实时解决早产儿照护中遇到的问题,缓解照护者焦虑,增强照护的信心和能力,促进医护患的密切联系和沟通,提高相互信任感,从而提高了早产儿照护者院外延续护理满意度,也促进了新生儿护理的发展。
3.2 出院准备服务可促进早产儿生长发育 由表4、5可知,出院3个月后,观察组早产儿生长发育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分析原因如下:在早产儿入院、住院期间、出院前多次评估家庭出院准备度能帮助医护人员有效掌握照护者居家照护基本技能、喂养和营养知识方面的薄弱环节,并在院期间通过运用情景模拟演练、小讲座、现场操作指导等形式进行针对性的个体化宣教及强化指导。出院后,通过微信沟通、电话随访等形式,医护人员能够提供针对早产儿生长发育各阶段的照护指导,且能及时发现并处理各种临床问题,有效提高了早产儿生长发育的达标率,降低再入院率。赵晓红[17]、孙静等[18]的研究显示,实施延续性护理对早产儿体质量及身长的增长效果显著,可有效促进其生长发育,降低其自身患病率与再入院率。王芳等[19]采用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在早产儿住院期间对家长进行为期2周的护理培训及出院后的定期随访,结果显示,观察组日体质量增长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出院准备服务可有效促进早产儿生长发育,提升早产儿的生命健康质量,降低其患病率及再入院率,确保早产儿的健康成长。
本研究采用的出院准备服务模式,将照护者参与照护的时间提前至早产儿入院的同时,可大大提高早产儿主要照护者出院准备度和院外延续护理满意度,降低早产儿再入院率,促进早产儿生长发育,最终提升护理质量。但现阶段国内外固有的延续护理模式均存在如人力资源紧张、欠缺多学科合作、护理质量较低等问题,本研究也存在局限性,今后应加强多学科团队服务意识,简化并构建更高效的延续护理方案,提高护士延伸服务的专业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