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伟峰 王亮
摘 要:高校教师政治理论学习攸关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方面。通过定量研究方法探究高校教师政治理论学习活动效果现状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高校教师对政治理论学习活动具有较强认同感,但参与政治理论学习偏向任务主导性,对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有进一步改善的诉求等。高校教师政治理论学习要重点破解“真学难懂”困境、“供需错配”难题和“工学对立”矛盾,重点从规范性、科学性、针对性上下功夫,健全教师政治理论学习长效机制。
关键词:高校教师;政治理论学习;活动效果;影响因素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1]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最重要的基础性工程来抓,推动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思想状况总体上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态势;但也存在部分教师理论功底不扎实,理想信念不坚定等问题,忽视对教学规律研究等现象[2]。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教师思想政治状况具有很强的示范性。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让教师更好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3]因而,面向高校教师群体开展政治理论学习,引导高校教师深刻领悟和把握“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4],以理论上的清醒确保高校教师政治上的坚定,是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任务和必然要求。
本研究聚焦高校教师政治理论学习活动效果,通过定量研究方法探究高校教师政治理论学习活动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基于分析结果为提升高校教师政治理论学习活动效果提出对策建议。
研究设计
1.高校教师政治理论学习活动效果的现状分析
本研究首先面向在京7所“985工程”高校和7所“211工程”高校以及京外7所“985工程”高校开展了教师政治理论学习情况访谈调研。经调研,A大学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国家历批次重点建设的高校,一贯有抓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组织开展教师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情况在兄弟院校中有较强的代表性。因此,本研究以A大学为例,面向A大学专业课教师群体(不含思政课教师)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90份,有效率为96.67%。问卷调查发现:高校教师呈现“四高”特征,分别为青年教师占比高、非党员教师占比高、文化程度高、拥有海外经历的占比高。
本研究对高校教师政治理论学习活动现状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描述,包括学习的参与状况、学习的内容状况、学习的形式状况及学习的效果状况,通过定量研究方法探究高校教师政治理论学习活动效果的现状及影响因素。一是学习的参与状况,分析高校教师参与学校组织的政治理论学习活动的频率和积极性;二是学习的内容状况,分析高校教师倾向的政治理论学习内容,高校教师参与政治理论学习的动机,通过对比探讨高校教师政治理论学习资源的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关系。三是学习的形式状况,分析高校教师倾向的活动学习形式,对已有学习形式的认同度和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四是学习的效果状况,通过问卷测量的方式描述高校教师对政治理论学习活动效果的总体评价。
2.高校教师政治理论学习活动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本研究将系统分析教师政治理论学习活动效果的影响因素。学习效果表示个体对单位组织活动效果的认可程度,选项赋值由1至4表示认同程度越来越高,研究将此作为因变量。因变量是定序变量,研究采用Oprobit模型(有序回归模型)进行分析。
探究的控制变量是高校教师的基本信息,包括年龄、政治面貌、学历、学科、职称、海外经历、高层次人才,已有相关研究也将上述部分变量作为影响因素进行分析[5]。具体的变量区分信息如下:年龄以35岁为界限,区分为35岁及以下和35岁以上;政治面貌区分为党员和非党员;学科区分为理工类和人文社科类;高校教师学历区分为博士研究生和非博士研究生;高层次人才区分为是否为高层次人才;海外经历区分为是否有海外经历;职称构建三个虚拟变量,分别是中级和初级,副高级和初级,高级和初级。
在控制变量的基础上,研究进一步加入学习频次、学习时间、学习氛围三个变量,这是本研究重点探究的自变量信息。这三个变量通过问卷测量的方式獲得,学习频次考察“个体每月参加单位组织教师理论学习的频次”,研究将参与频次划分为低和高,将小于2次的划分为参与频次低,赋值为0;将大于1次划分为参与频次高,赋值为1。学习时间考察“个体每次参加单位组织教师理论学习的时长”,研究将参与时间划分为短和长,研究将1小时以内的归为时间短,赋值为0;将大于1小时的归为参与时间长,赋值为1。学习氛围考察“非党员教师是否与党员教师一起参加学习”,积极参与的赋值为1,不积极参与的赋值为0。关于控制变量和自变量,具体赋值见表1。
实证结果与讨论
1.高校教师政治理论学习活动的基本现状
第一,教师的参与度高,但学习的主动性不足。研究发现:教师对单位组织的理论学习活动的参与度普遍较高,教师每月至少参加1次理论学习,将近一半的教师每月参加2次及以上理论学习,并且多于三分之二的教师学习时间在1小时以上。参与学习的动机上,现阶段学习主要是任务驱动型,学校学院对教师的任务要求是教师参加理论学习的主要原因,教师本身的主动积极性较弱。
第二,学习内容聚焦主流,但供给和需求存在不平衡。当前,高校教师理论学习的主要内容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师德师风要求与教书育人使命为主,较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供给上相对不足。教师选择参加理论学习的主要目的是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从而指导学术研究和教学科研工作,可见教师在教学科研工作中,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具有较为强烈的需求,但在实际的理论学习中这方面知识的获取相对较少。
第三,学习形式灵活多样,但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阻力较大。高校教师主要通过网络或新媒体平台参加理论学习,其他诸如集体备课、专题培训、社会实践等学习方式至少有一半的教师表示支持,说明多元化的学习组织方式为教师开展理论学习提供了多样化选择。在学习方式的认同度选择上,组织前往红色实践教育基地、红色旅游景区参观学习和在网络或新媒体平台开展学习的认同度最高,教师普遍选择了互动性较强和自主性较大的学习方式。在调查学习中遇到的主要困难时发现,大多数教师表示学习时间不足、与教学科研工作安排冲突,可见现有的学习组织方式还不能很好满足教师对学习灵活性、自主性的要求。
第四,对学习活动的认同感强,但学习成果转化为工作实效较难落地。在对单位组织教师开展理论学习的效果调查中,绝大多数教师对于组织开展理论学习具有较强的认可度;但在选择学习中依然遇到时间冲突、学习转化应用困难、学习内容与工作实践结合不紧密等问题。在调查教师对理论学习的需求和期待方面,教师普遍表示希望精选学习内容,针对教师的不同学科专业背景、工作实际需求和岗位身份制定差异化、精细化的学习内容。可见,面向教师群体组织开展理论学习,还是要从教师教书育人的实际诉求出发,找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通过精选学习内容、创新学习方式等途径,让科学理论真正成为指导教师开展好各项工作的有力武器。
2.高校教师政治理论学习活动效果的影响因素
研究采用Oprobit模型,探究控制变量和自变量对教师政治理论学习活动效果的影响。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
控制变量中,年龄对于学习活动效果有着显著的负向影响,并在1%水平上显著,说明年轻教师相较年长教师对单位组织的政治理论学习活动效果的认可程度更高。学习活动效果在不同年龄段的教师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年长教师的效果认同度相对较低,是否说明现有的政治理论学习方式忽视了高年龄教师的群体特征,在政治理论学习活动中需要进一步关注年长教师的诉求。
自变量中,这三个变量对学习活动效果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学习频次、学习时长、非党员参与积极性分别在10%、1%、1%的水平上显著。这说明个人的参与情况确实会有效改善政治理论学习活动效果的认可度。单位在组织政治理论学习活动的时候,要保障充足的学习频率和学习时长,鼓励非党员同志的积极参与,这有助于提升政治理论学习活动效果。
结论和建议
基于上述研究,改进高校教师政治理论学习效果,要主要从以下方面着力:
第一,“真学难懂”困境及破解路径。调查启示:我们要着力破解教师理论学习“参与动机”和“理论壁垒”困境,实现教师政治理论学习真学、真懂、真信。一方面,破解教师“参与动机”的困境,要首先面向教师群体讲清楚教师政治理论素养与个人成长发展的关系,讲清楚教师思想政治素质与履行好教书育人使命天职的关系,通过塑造教师积极心理,帮助教师端正政治理论学习动机。适当增强党内教师政治理论学习的外部互动性,吸纳非党员教师参与,促进互动相长。另一方面,客观正视教师政治理论学习“理论壁垒”的现实问题,要注重区分不同教师群体的学科背景、思维习惯,构建对象化、差异化的组织体系;要结合调查显示的学习偏好,加强多样化学习形式的设计、多样化学习手段的运用,善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大思政课”等形式载体,促进抽象理论的具象化、生动化阐释和解读。
第二,“供需错配”难题及调适方案。调查启示:我们要强化教师理论学习供给侧与需求侧的深度对接,從提升优质资源供给能力入手,为高质量推进教师政治理论学习提供支撑。解决“供需错配”难题,一方面,要聚焦教师群体特征、突出学习重点,对于要求教师群体必须掌握的政治理论学习内容,开展精选化、模块化、分层次梳理,设置政治理论学习必学和选学内容,重点组织教师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尤其是关于教育、科技、人才等重要论述,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形势政策热点敏感问题开展学习;另一方面,针对教师的不同学科专业背景、工作实际需求和岗位身份制定差异化、精细化的学习内容,强化政治理论学习与学科专业发展的有效结合,制定个性化学习方案、拓展个性化灵活性学习渠道,通过加强优质内容供给,盘活理论表达形式,创新话语叙事策略,提高政治理论学习实效。
第三,“工学对立”矛盾及糅合新路。政治理论学习方面的“工学矛盾”由来已久,但本研究有关数据表明二者的矛盾并非不可调和。调查数据显示:教师政治理论学习与业务工作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面,在学习投入到达一定阈值的时候,二者的对立性会消解而统一成为主要方面。这启示我们组织开展教师政治理论学习,要从调解工学矛盾的治本之策入手,在制度机制上下功夫,将政治理论学习制度融入系所建设、教研室建设、基层党组织建设等业务管理工作中,将政治理论学习要求适当融入职称评审、评奖评优等重要环节,有机融入教师专业发展体系。要进一步建立覆盖广泛、立体多维、运行有效的正向激励体系,着眼 “经师”和“人师”相统一的要求构建高校教师政治理论学习长效机制。
加强和改进教师政治理论学习,是我国高校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抓好党建“基本功”、建强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的重要内容。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青年教师头脑,引导支持青年教师学会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和分析问题,为青年教师更好地履行教书育人使命任务、做到“四个相统一”、当好“四个引领人”奠定坚实思想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8-02-01(1).
[2]李敏,颜吾佴.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对策——基于北京部分高校的调查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618(3):57-60,71.
[3]习近平. 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2).
[4]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1).
[5]赵昕,于爱涛.基于上海市7所高校海归青年教师政治认同的研究[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4(5):152-156.
(作者单位:季伟峰, 北京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王亮,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苑聪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