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初级日语学习者日语汉字书写偏误情况研究*

2023-05-17 23:55:56李朋锟白元元
大众文艺 2023年9期
关键词:音素混用字义

李朋锟 巩 雨 白元元

(大连外国语大学日本语学院,辽宁大连 116041)

一、引言

作为词汇丰富的语言之一,在现代日语中,按照词源可大致将日语词汇划分为和语、汉语、外来语和混种语这四种。调查显示,在日本的报纸杂志等书面资料中,汉语词汇约占日语词汇总数的一半,而在高中教科书及大学的学术书籍中,汉语词汇约占日语词汇总数的七成以上。由此可见,汉字在日语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没有汉字的日语是不可想象的。中日两国“一衣带水”,从古代就开始交往,日本广泛使用的汉字就是由中国传入的,由于中日两国共同使用汉字书写,以汉语为母语的学习者在习得日语汉字时,常常对日语中的汉字产生亲切感,同时也存在按照自己掌握的母语知识去记忆和书写日语汉字的倾向,并将其看作是学习日语的“捷径”。但是,这种做法忽略了日语汉字与汉语汉字之间的字形不对应等问题,很容易导致书写偏误现象的出现。

二、先行研究回顾

注意到以上问题,笔者产生了借助问卷调查中国初级日语学习者日语汉字书写偏误情况的想法。而纵观国内外研究,笔者发现从词汇领域出发考察学习者日语汉字习得情况的研究占大多数,而对于日语汉字本身书写偏误的研究则稍显不足。在日本方面,以汉语母语者为对象调查其日语汉字习得情况及偏误类型的相关资料较少,只有大北葉子(2001)曾以多个国家日语学习者在作文写作中出现的书写偏误实例为资料,总结分析了外国人学习者习得日语汉字时常见的偏误类型和容易造成偏误的原因[1],但专门针对中国人日语学习者进行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在国内方面,王璇与张建华(2011)基于语料库的语料,将日语专业大学生的日语汉字书写偏误类型大体分为了音、形、义三大类,其下又细分为多种类型,并围绕不同偏误类型进行了详细的探讨[2];石柳韵(2016)从对外汉语教育的角度出发,认为出于教材对汉字的重视度不够等原因,日本留学生在书写汉字时也经常会出现将两国汉字混用等问题,并基于此提出了教学设想[3],为本研究探讨教学策略提供了新的思路。

综上所述,目前关于日语汉字本身书写偏误的研究数量较少,并且在科技进步的今天,教师所使用的教学方法以及学习者所利用的学习工具都得到了明显改善,这是否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过去学习者习得日语汉字时容易产生偏误的倾向,或者在新的环境下又有哪些新的偏误类型产生,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

三、偏误类型分类与分析

王璇与张建华(2011)利用日语学习者书面语语料库,调查统计了两所中国大学日语专业二年级学生作文中出现的日语汉字书写偏误。在对数据进行归纳整理的基础上,两位学者基于大北葉子(2001)的研究成果,从音、形、义三个角度出发对日语汉字的书写偏误类型进行了大致划分,并以此为基础总结出了9种更为具体的偏误类型,它们分别是:“音”型的同音异字类偏误;“形”型的简体字类偏误、繁体字类偏误、多笔画类偏误、少笔画类偏误、错字类偏误、非常用汉字类偏误;“义”型的字义混淆类偏误、汉语词类偏误。接下来,笔者将对这9种具体的偏误类型分别作简要分析。

首先,在语音方面,王迈(2005)曾指出,音素是由发音器官通过一个发音动作或处于某一稳定状态下发出的音,是语流切分的最小单位[4]。世界上存在着几千种语言,而每种语言又都有着不同的音素。比如,汉语和日语的音素数量就有所不同,在狭义的现代汉语,也就是普通话当中,通常被认为有32个音素,其中包括10个元音音素与22个辅音音素;而在现代日语中,通常被认为有23个音素,其中包括5个元音音素、2个半元音音素、13个辅音音素以及3个特殊音素。通过数量上的直观对比我们不难看出,日语的音素数量较少,发音简单,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导致了日语中大量同音异形字的存在。在人们的日常交流中,如果只是依据字或词本身而不是语境去对判断话语内容的话,就很容易造成理解上的偏误。王璇与张建华列举了「初めて」与「始めて」作为同音异字类偏误的典型例,由于读音相同,中国人日语学习者刚刚接触到这类同音异形字的时候就很容易将它们混淆,造成汉字书写偏误现象的产生。

其次,在字形方面,两位学者将该方面的书写偏误类型细分为了6种。据历史资料记载,1958年,考古学家在种子岛上发现了一批刻有汉字的陪葬品,由此推断早在战国后期中国的汉字就已传入日本[5]。公元8世纪左右,日本人借用汉字的音创造了万叶假名,后来又在万叶假名的基础上发展出了平假名与片假名,逐步确立了日本的文字体系。时间来到二战结束后的1946年,日本政府颁布了《当用汉字表》,确立了1850个常用汉字作为书写规范,值得注意的是,当用汉字表简化和废除了某些传统汉字,但有些汉字简化后与现代汉语使用的简体字一致,而有些则与简体字存在差异。1981年,日本政府再次推出了《常用汉字表》,至此日语常用汉字的书写已经跟汉语简体汉字的书写出现了很大的不同。总而言之,两国简化汉字的方案各不相同,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中国人日语学习者开始学习日语汉字时,容易混淆简体汉字与繁体汉字,以及汉语汉字与日语汉字。此外,两位学者还列举了多笔画、少笔画、错字这3种字形方面的偏误,笔者认为,将这3种情况视为字形方面的书写偏误固然有道理,但出于严谨性的考虑,将上述3种情况归为“书写错误”,从而与混用简繁汉字、中日汉字的“书写混淆”区别开来更为妥善。最后,两位学者还以「広大」与「宏大」为例阐述了对非常用汉字类偏误的认识,虽说是非常用汉字,但无论是「広大」还是「宏大」,都是现代日语中认可的说法,只是二者是使用频率不同,因此笔者认为,将非常用汉字纳入书写偏误类型的做法是否完全合理还有待商榷。

最后,在字义方面,两位学者区分了将「呼ぶ」与「叫ぶ」混用的字义混淆类偏误和将「完璧」与「完美」混用的汉语词类偏误。在现代汉语中,“呼”和“叫”经常搭配在一起使用,表示“大声叫喊”等释义,联想到二者在语义上的关联性,学习者很容易先入为主地将语义相差甚远的「呼ぶ」与「叫ぶ」混为一谈。同理,在看到假名「かんぺき」的时候,学习者很容易联想到该词的汉语释义“完美”,从而根据汉语的字面意思牵强附会,忽略「完璧」正确的写法。归根到底,出现上述两种情况的原因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学习者受母语知识的干扰而简单地对语义误解,混淆字义并望文生义。

总而言之,王璇与张建华(2011)以音、形、义三位一体的方式对日语汉字的书写偏误类型进行了细致讨论,其创新性的偏误类型分类是该领域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但与此同时,笔者在对这些具体的偏误类型进行逐一分析的过程中也发现,两位学者的分类中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因此笔者在其分类的基础上进行了补充和删改,将日语汉字的书写偏误类型总结为了如下表1:

表1 本研究对日语汉字书写偏误类型进行的分类

为了掌握中国初级日语学习者的日语汉字书写偏误情况,在明确了本研究的分类后,笔者从《新经典日本语基础教程(第一册)》中挑选了50个在书写上容易出现上述错误的日语汉字①,对大连外国语大学日语专业一、二年级的50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四、中国初级日语学习者的日语汉字总体书写偏误情况

1.问卷设计

本研究选取了50名大连外国语大学日语专业一、二年级的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其中一年级26人,二年级24人。在设计调查问卷的过程中,笔者基于表1中的分类从《新经典日本语基础教程(第一册)》中选取了50个出现频率较高且在书写上容易出错的日语汉字,如容易与汉语的“亿”简繁混用的「億」、容易联想到汉语的“况”而遗漏笔画的「況」,等等。为了提高调查问卷结果的准确性,笔者在出题环节将语境缺失等干扰因素充分纳入考虑范围,采用“假名+句子(上下文语境)”的方式进行了50道题目的设计,如此便能尽可能地避免被调查者在答题时单纯依靠假名进行判断,对题干的解读出现偏差。此外,为了确保调查问卷结果的真实性,在正式答题开始之前笔者还对被调查者进行了客观公正的引导,提醒50名被调查者在不查阅任何资料的前提下,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完成本调查问卷的填写。

2.数据分析

在回收问卷后,笔者对所得结果进行了整理,得到有效问卷50份,以下是笔者对调查结果的分析。

首先,由表2可知,中国初级日语学习者的日语汉字总体书写偏误率为18.24%,其中,一年级大学生的偏误率为19.92%,二年级大学生的偏误率为16.42%。其次,为了总结出日语汉字的高频偏误类型,笔者以表2的调查结果为依托,对各类具体类型的书写偏误率进行了计算,并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对其进行了排序,最终得出结果:在所有7种偏误类型中,中日汉字混用类的偏误率最高(8.08%),其次是字义混淆及望文生义类(3.88%)和书写不规范类(3.04%),而与这3种偏误类型相比,简繁汉字混用类(0.84%)、增删笔画类(0.84%)、生造汉字类(0.80%)和同音异形字类(0.76%)的偏误率较低,也就是说,中日汉字混用、字义混淆及望文生义、书写不规范是中国初级日语学习者在书写日语汉字时容易出错的高频偏误类型。

表2 调查结果分析

五、原因分析及教学策略

本次调查问卷结果表明,中国初级日语学习者在书写日语汉字时,最容易将中日汉字混用而导致书写出错。比如,很多大学生将日语汉字「着」误写为汉语汉字“着”,将「春」误写为“春”,等等。梳理先行研究可知,日语汉字的形成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汉语汉字,但很多日语汉字的写法却又有别于汉语汉字,就如同「着」字中间的一撇和中间一竖并不相连,「春」字右边的一捺应该接到第二笔横上一样,很多中日汉字乍一看笔画和写法一模一样,但仔细观察还是能发现它们在细节之处暗含差异,初级阶段的学习者若不加以仔细甄别就容易掉入中日汉字的“陷阱”。也就是说,中日汉字混用主要是由于学习者对日语汉字字形的识别不够充分造成的,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在日语汉字教学过程中应该对中日汉字之间在书写上的细微差异进行着重强调[6],使学习者在书写过程中提高警惕,避免落入中日汉字的“陷阱”。

除了混用中日汉字以外,初级阶段的学习者在书写汉字时还会经常受母语知识的干扰而简单地误解汉字字义。比如,在本次调查中很多大学生将「夏休み」误写为「暑休み」,将「冬休み」误写为「寒休み」,可以看出,学习者联想到汉语的寒暑假概念,从汉语汉字表意的角度出发做出了对日语汉字的选择,这种做法忽视了中日汉字间意义的差别,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学习者把握日语汉字字义时脱离语境导致理解不到位。不论是日语的汉字还是汉语的汉字,其字义都依赖于具体的语境,同时又受到语境的制约,脱离具体语境把握字义极易造成学习者理解偏误,导致混淆字义并望文生义。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在日语汉字教学过程中还应注重合理创设语境,强化学习者对日语汉字字义的理解,为其搭建把握日语汉字字义的桥梁。

最后,汉字书写不规范的问题同样不容忽视。随着学习时间的增长,学习者在课堂中需要用日语手写的资料相应地也越来越多。而在需要进行大篇幅书写时,往往就会有学习者抱怨汉字的结构烦琐,不如假名笔画少、书写便捷,因而选择以假名替代汉字,或潦草书写以“化繁为简”,长此以往,学习者对正确汉字字形的印象越来越模糊,最终连原本已掌握的汉字都不能写对。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需注重引导学习者树立对待日语汉字的正确态度,督促学习者在遇到生字难字时及时利用辞典、教材等权威资料跟进学习,以培养学习者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结语

本研究借助问卷的形式调查了中国初级日语学习者的日语汉字书写偏误情况。首先,笔者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了7种具体的日语汉字书写偏误类型;其次,笔者以50名中国初级日语学习者为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总结出了中日汉字混用、字义混淆及望文生义、书写不规范这3种他们在书写汉字时容易出错的高频偏误类型;最后,笔者结合实例对高频偏误类型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为教师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但是,本研究所取的调查对象仅来自一所高校,样本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笔者将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扩大研究样本,以求开展更广泛、更深入的研究。

注释:

①50个汉字分别为:張、語、誰、鈴、韓、輩、書、傘、郵、億、初、始、朝、夏、冬、早、速、予、机、辞、今、強、魚、黒、帯、週、遊、単、対、所、着、春、骨、画、写、毎、角、歩、宮、変、専、歳、姉、誌、図、冊、桜、斉、験、実。

猜你喜欢
音素混用字义
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上)Starter Units 1-3 STEP BY STEP 随堂通
依托绘本课程,培养学生英语音素意识
小学英语课堂中音素意识与自然拼读整合训练的探索
“啸”的历史与字义变迁
❷不定冠词a与an
查字典如何选择字义
蔬菜病虫害防治的农药配制和混用
新农业(2016年14期)2016-08-16 03:33:00
不能在一起混用的东西还有哪些
乐活老年(2016年10期)2016-02-28 09:30:32
眼药水混用致一过性全盲一例
洁厕液和消毒液不可混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