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所以为人,唯物史观上来看就是“吃出来”的,正如西方谚语“you are what you eat”(人如其食),饮食足以左右一个地区、国家乃至民族的性格和命运。食物对于人之内外,具有不可替换的根基意义。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的《食日谈:餐桌上的中国故事》,就是为形形色色的食物撰写“传记”,书写它们的生命全史,在全球史层面,它们驯化成功数千年,辗转万里进入世界各地,丰富了人们的饮食图谱,缔造了舌尖上的百味。
食物是人类获取外界能量、在流动环境中塑造生理特征的物质承载,也是刻画心理特点的精神外延。食物史不仅是学术研究的重要命题,同时也是科学普及的必备话题。“食色性也”,大家喜闻乐见的“吃吃喝喝”的话题,是与家国天下息息相关的命题,不仅关乎人民生计、口腹之欲,而且与医疗卫生、社会生活紧密勾连。本书能让读者在轻松、亲切的氛围里与先人的生活、情感共鸣,从而很好地打破时间构成的陌生隔膜。
从促使人类定居的小麦和水稻,到改变世界菜系的土豆和番茄,再到牵动全球贸易神经的大豆和茶叶,丰富多彩的作物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异彩,参与延续了人类的生命。作者李昕升身兼高校教师、植物学家、文化学者的多重身份,考察多方资料,严谨而不失风趣地叙述了多种食物的发掘史,串联起各个看似不相关的主题,为读者展开一幅恢弘的食物史画卷。农学与史学的并行不悖、考古学与人类学的相得益彰,通俗易懂的文字配以丰富的插图,是本书的最大特色。
正如北京大学科学传播中心教授、博物学文化倡导者刘华杰所言:食物并非只用来裹腹,也可从起源、传播、分类、鉴赏等角度加以谈论、探究;只管吃,吃得再贵再奇特也算不上正经的饮食文化。李昕升是农史研究专家,他撰写的《食日谈》是在自己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多种资料写成的,他为公众奉献的是靠谱的植物、食物知识。中国古人驯化了大量作物,为全人类的生存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从世界各地引进了适合中国这片土地生长的各种作物,本书在講述其中有趣的故事时也不断提醒读者避免采取大国沙文主义、狭隘民族主义、盲目爱国主义等心态,这是非常重要的。
著者、绘者简介:
李昕升,男,南京农业大学博士后,现为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历史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著有《中国南瓜史》《明清以来美洲粮食作物经济地理研究》等六部专著,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兼任中国科技史学会农学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理事、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科普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农学会自然教育分会理事等。
马浩然,男,1998年出生于山东省,现为2020级北京服装学院插画专业研究生。个人绘本创作《一瞬间》获得第八届全国插画双年展学生组铜奖。
书讯:《食日谈:餐桌上的中国故事》
著者:李昕升
绘者:马浩然
出版社: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年2月
定价:8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