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贤君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 “这是数百年来多少旷世枭雄所梦想的目标,……这更是中华民族的夙愿,经历了四百多年的大分裂,人们对民族和睦与国家统一充满了强烈的渴望。”材料反映了隋朝的统一()
A. 统一了黄河、长江流域 B. 开创了新的大一统局面
C. 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 D. 顺应了人民群众的愿望
2. 唐太宗求贤若渴,他增加科举考试科目,扩大应试范围和人数,先后5次颁布求贤诏令。这体现了唐太宗()
A. 注重吏治 B. 重用人才 C. 虚心纳谏 D. 发展生产
3. 唐朝时,承担着沟通中外往来,传播文化使命的有()
①张骞 ②玄奘 ③鉴真 ④郑和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4. 盛唐气象本来是诗歌上的一种说法,但已经被历史学家所接受,用来说明中国历史上的那个黄金时代。从文明史的角度看,盛唐气象形成的根基是()
A. 专制与跋扈 B. 开明与开放 C. 封建与宗法 D. 集权与封闭
5. 安史之乱以后,唐朝北方的社会经济遭到巨大的破坏,繁荣昌盛成为过去;陇右诸州、剑南西川等地不断受到少数民族袭扰,大一统局面荡然无存。这说明了安史之乱()
A. 导致唐朝由盛转衰 B. 使藩镇割据局面出现
C. 促使少数民族崛起 D. 直接造成了唐朝灭亡
6. “中央的大权旁落,总是由于兵权和财权的旁落。宋太祖有鉴于此,所以特设转运使于各路,以收财赋之权。”由此可见,宋太祖设转运使是为了()
A. 增加财政收入 B. 强化中央集权 C. 实现富国强兵 D. 实行重文轻武
7. 南宋初年,许多文人沿着苏轼开创的豪放的道路进行词的创作,但他们在主题上有所创新,爱国主义激情成为词创作的主旋律。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 科举完善 B. 城市繁荣 C. 故土沦陷 D. 重文轻武
8. 宋代,南下移民在向南方扩展冬小麦种植范围的同时,发展了稻麦轮作制,将农作物种植从原来的一年一熟变为一年两熟,进而将土地利用率从100%提升至200%。这反映出宋代()
A. 自然环境不断得以改善 B. 经济作物生长周期变短
C. 人口南迁带来了劳动力 D. 农业生产技术得到提高
9. 某同学阅读了《忽必烈和他的世界帝国》一书,他想为这本书写一句作品简介。以下可以入选的是()
A. 统契丹,建政权,澶渊之盟结和平 B. 统女真,完统一,建立金朝灭北宋
C. 统蒙古,立政权,未灭西夏身先死 D. 建大元,灭南宋,统一全国图改革
10.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苏轼的这首词形象反映了()
A. 春节 B. 元宵节 C. 端午节 D. 中秋节
11. 有学者在分析中国古代某帝王时写道:“他知道丞相在士大夫意識当中的崇高,废掉丞相制度不仅将权力紧紧地握到了自己的手中,还消灭了士大夫们的精神领袖,摧毁了他们的君臣共治幻想。”这里的“他”指的是()
A. 唐玄宗李隆基 B. 宋太祖赵匡胤
C. 元世祖忽必烈 D. 明太祖朱元璋
12. 民族英雄是一个民族的脊梁。“倭寇贪婪人沦丧,救民水火敢担当。不求拜相与封侯,只为定国和安邦”称赞的是()
A. 岳飞 B. 郑成功 C. 戚继光 D. 文天祥
13. 下列重大举措,反映了清朝()
A. 加强边疆管辖 B. 实行闭关锁国 C. 内忧外患严重 D. 封建经济繁荣
14. 清朝时,社会上流传有“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民谣。它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状况是()
A. 文字狱的盛行 B. 官吏贪污成风 C. 民族关系融洽 D. 人口快速增长
15. 明清时期的许多文学作品,如《水浒传》《红楼梦》等,大量使用口语化的民间语言,热情歌颂了被压迫人民的抗争精神。这反映了()
A. 市民文化的繁荣 B. 藩镇割据的出现 C. 东南倭寇的猖獗 D. 科学技术的进步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0分)
16. (14分)在历史长河中,货币以不同的形态流通于商贸体系中,连接了政治、经济和文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此后,各诸侯国的旧钱币不再进入社会,圆形方孔钱开始在全国广泛使用。这不仅意味着奇形怪状的货币不再流通,今后货币形状会规范统一,还代表着古代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货币改革取得成功。
——摘编自《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变与发展论析》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述“第一次货币改革取得成功”的意义。(2分)
材料二 日本仿唐风气盛行,政府曾多次派“遣唐使”学习唐朝先进文化。受唐朝货币制度影响,708年,日本正式在奈良仿照唐“开元通宝”铸造“和同开珎”。这是见于文献记载的日本历史上最早的自铸货币。
——摘编自《中国古代货币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6分)
材料三 历史兴趣小组围绕“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变”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整理了以下学习资料(部分)。
(3)根据材料三,分析北宋货币“演变”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这次“演变”。(6分)
17. (12分)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国大地上生活劳作的各族人民,统称中华民族。其中,历史上影响较大的少数民族有匈奴、鲜卑、突厥、吐蕃、契丹、女真、蒙古等。经过长期的民族交融,形成了中华民族。它所包括的五十多个民族单位是多元,中华民族是一体。
——摘编自冯天瑜《中国文化史》
材料二 下表反映了中国古代民族交融的进程(部分)。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华民族发展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4分)
(2)根据材料二,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8分)
18. (14分)科技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果诺贝尔奖在中国古代就已设立,各项奖的得主,就会毫无争议地大都属于中国人。
——罗伯特·坦普尔《中国:发明和发现的国度》
材料二 中国古代科技书目计量表
材料三 中国古代重大科技成果在世界重大科技成果中所占比例表
——摘编自上海人民出版社《自然科學大事年表》
材料四 纵观18世纪末19世纪初期的中国科学技术,就是这样:在近代科学的园地里仍然是空白一片;在传统科学的发展中,则由于中西文化交流的中断——整个中国科学技术在封建专制主义的严重束缚下,走进了死胡同。在西方科学技术普遍繁荣的年代,中国科学技术却陷入了停滞状态,这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就不能不是一个极大的悲剧。
——摘编自毛磊等主编《中西500年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如果诺贝尔奖在宋代就已设立,你认为当时哪项科技成就可以入选?说一说理由。(4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明朝为例,举出图中频次最高的学科代表巨著一部,并说明其历史地位。(4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16世纪前后中国在世界上的科技地位发生的变化。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6分)
(参考答案见第2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