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莹薪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 有学者认为,秦汉时期的政体还带贵族性格,世族力量强大;而隋唐及之后的宋朝时期社会中下层开始出任官僚。出现这一转变的原因是确立并发展了()
A. 皇帝制度 B. 刺史制度
C. 科举制度 D. 行省制度
2. 雄伟的布达拉宫是一座宫堡式建筑,最初是吐蕃王朝赞普松赞干布为迎娶唐朝公主而建。这位受到汉藏两族人民爱戴的唐朝公主是()
A. 文成公主 B. 王昭君 C. 金城公主 D. 上官婉儿
3. 有学者指出:“隋唐文化吸收了外来的文化。主要指以西域为桥梁、以丝绸之路为要道的西方和印度等地区的文化,不断传入中原。”下列史实符合该观点的是()
A. 张骞通西域 B. 鉴真东渡
C. 郑和下西洋 D. 玄奘西行
4. “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这些现象是哪一政策的体现()
A. 休养生息 B. 重文轻武
C. 文化专制 D. 重农抑商
5. “尽管澶渊之盟常给人以‘城下之盟的印象……但和平实现以后,北宋从双方贸易中获得大量盈余,辽朝亦获得其必需物品,因而对双方都是划算的。”材料主要说明“澶渊之盟”()
A. 是一个完全平等的盟约 B. 使宋辽出现了和平交流的局面
C. 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 D. 完全消除了宋辽间的民族隔阂
6. 1186年,陆游写诗:“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表达了政权并立下的忧思。当时并立的两大政权是()
A. 北宋与辽 B. 北宋与西夏
C. 南宋与金 D. 南宋与蒙古
7. 同学们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搜集了以下论文。由此可知,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①《宋代瓷器五大名窑艺术审美研究》 ②《泉州湾宋代海船发掘与研究》
③《略论宋代茶叶的生产与流通》 ④《宋代农作物品种发展研究》
A. 精巧的手工技艺 B. 繁盛的商品贸易
C. 繁荣的宋代经济 D. 发达的农业生产
8. 在义务教育统编历史教科书中,描述了岳飞和文天祥的事迹;近年来,一些官方媒体多次介绍这两位令人敬仰的英雄。这主要是因为他们()
A. 舍生忘死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B. 率领军队抵抗元军
C. 践行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 D. 写下流传千古诗句
9. 《中国通史》中记载:“元朝设立的一个特殊的机构,既是管理全国佛教事务的机关,又直接统领吐蕃的政务和军事。”该机构是()
A. 驻藏大臣 B. 台湾府 C. 北庭都护府 D. 宣政院
10. 假如你是《清明上河图》所描绘场景中的一位市民,你可能做的事情是()
A. 欣赏蹴鞠表演 B. 观看京剧演出 C. 购买《红楼梦》 D. 品尝烤红薯
11. 唐宋之前,中国图书只有手抄本,同一种图书的复本相当少,但唐宋以后市面上的图书数量逐渐增多,图书出版业慢慢兴盛起来。引起这一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 造纸术的发明 B. 印刷术的革新
C. 对外往来密切 D. 文化交流频繁
12. 右图是反映中国古代采煤技术的一幅插图,来自17世纪初期刊刻的一部科技著作,这部著作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该著作是()
A. 《农政全书》 B. 《本草纲目》
C. 《天工开物》 D. 《齐民要术》
13. 抗日战争时期,为了号召民众反抗外来侵略,有人写到:“故读郑成功事迹后,更宜鉴往励今,奋力鼓气,为中华民族力争光荣,达到还我河山之目的,重扬吾民族之气魄于海外。”郑成功“为中华民族力争光荣”的事迹是指()
A. 七下西洋 B. 平定倭患 C. 收复台湾 D. 反擊沙俄
14. 清朝前期,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人们大量开垦荒地,种植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这()
A. 源于大商帮的出现 B. 彻底解决温饱问题
C. 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D. 导致经济重心南移
15. 乾隆时曾发生过一起胡中藻文字狱大案。当时协办此案的大学士梁诗正深恐因文字惹祸,在内廷时不以文字与人来往,即使偶有,也必焚毁。材料反映了文字狱()
A. 造成社会恐怖 B. 阻碍学术发展 C. 导致财政虚耗 D. 导致清朝灭亡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0分)
16. (16分)唐宋时期我国的经济发生了很大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分别写出唐太宗和唐玄宗时期出现的治世局面,并概括治世局面的表现。(8分)
材料二 唐宋时期的经济发展表现
(2)请将材料二中的史实填入以下对应主题中。(填写序号即可,4分)
材料三 两宋时期经济状况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識,说出三项经济数据的共同点。指出其反映的历史现象。(4分)
17. (12分)中国历代统治者的各项政治举措在继承与创新中不断调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朱元璋治国的指导思想是“权不专于一司”。臣下的权力越大,则不易控制,对统治的威胁也越大。相反,如果将臣下的权力,层层分解,使其相互牵制,则便于统治。对臣下的分权是为了皇权的集中,下分是手段,上合是目的。
——摘编自《胡惟庸案与明初中央集权》
材料二 清代官员张廷玉是第一批军机大臣之一,对清王朝的主要贡献就是建立军机处规章制度。军机处体制特殊,有官无吏,官皆兼职……军机大臣面聆皇帝旨意,草拟文书,上谕形成后,直接执行皇帝的命令。
——摘编自《善于建章立制的秘书长——张廷玉》
材料三 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建立起来。历经汉魏至明清,皇帝与宰相之间的权势此消彼长,中央与地方争权斗争接连不断,最终皇权不断强化,中央集权逐渐得到巩固。中央集权制度作为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突出特色,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官僚政治与行政管理以至文化教育传统,无不与此有着密切的关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两例史实加以说明朱元璋治国“权不专于一司”的指导思想。(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军机大臣的职能。(4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我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趋势及影响。(4分)
18.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清廷深感疑虑,1757年,下令关闭了其他港口,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规定由朝廷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负责承销外商进口货物,代外商收购中国出口商品,并管理外国商人。
——摘编自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材料一中图一、图二历史事件反映的共同主题是什么?(2分)
(2)材料二反映了清朝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这一政策有何消极影响?(4分)
(3)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一、二中提炼出一个观点并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至少结合两个史实进行论证,史论结合,论证充分。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