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竺枝 诸清清(通讯作者) 余 琳
(南京市溧水区人民医院<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溧水分院>骨二科,江苏 南京 211200)
目前,在严重膝关节疾病的治疗中,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是根治方法。将人工关节置换过来能改善患者功能,要想使手术应有的疗效得到有效保证,为患者康复提供有利条件,就应给予术后膝关节屈伸功能锻炼以充分重视[1]。本研究,统计分析了本院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84 例的临床资料,探讨了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功能锻炼中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效果。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4 月至2022 年6 月我院收治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84 例,按护理方式不同分为临床护理路径组(观察组)与常规功能锻炼组(对照组)各42 例。观察组女25 例,男17 例;年龄58~84岁,平均(71.23±9.56)岁。疾病类型:创伤性关节炎21例,骨性关节炎20 例,类风湿性关节炎1 例。对照组女24 例,男18 例;年龄58~84 岁,平均(71.74±9.23)岁。疾病类型:创伤性关节炎20 例,骨性关节炎2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2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常规护理。
1.2.2 观察组 (1)术前护理措施:了解患者病情及治疗情况,告知病人注意保护患肢周围皮肤,避免抓伤等。向患者介绍术前的各检查项目目的及注意事项。根据安全指数情况指导病人使用床护栏、穿防滑拖鞋,落实预防跌倒及坠床措施。指导病人掌握踝关节主动活动,股四头肌等长收缩方法。根据踝关节可活动范围行屈伸、内旋、外旋活动,全过程为一次,1~2h/组,10~20 次/组。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运动:膝关节伸直,绷紧大腿上方肌肉,使大腿后侧肌肉尽可能贴近床面,绷紧5s 后放松5s 为一次,1~2h/组,10~20 次/组。(2)手术当天护理措施:全麻未清醒者去枕平卧位,患肢膝关节下夹软枕,使膝关节屈曲45°,术后4h协助取伸直位,以利于术后止血及屈曲活动;饮食指导:全麻病人清醒后,经评估,遵医嘱可进流质饮食,以后视情况逐渐半流、普食。(3)活动指导:麻醉恢复后即指导踝泵运动,一组/h,10~20 次/组。(4)其他:监测生命体征至平稳。妥善固定引流袋,术后常规夹毕引流管4h,4h 后打开引流管并观察引流情况。及时评估病人疼痛情况,膝关节冰袋冰敷,定时更换冰袋,术后冰敷48~72h。
1.2.3 术后护理评估:评估病人体位是否舒适、伤口敷料是否清洁、足背动脉搏动情况、末梢血运及肢体肿胀程度。导管及管道:伤口引流管是否通畅,引流液的色、量及性质;尿管是否通畅,尿色、量情况,观察约束部位皮肤。护理诊断:体液不足:疼痛;潜在并发症;下肢深静脉血栓;知识缺乏;自理能力下降;有受伤的危险;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护理措施:遵医嘱协助病人进食,指导病人饮水每日2000~3000mL;告知病人所用药物名称及用途,讲解药物使用的目的及注意事项;指导踝泵运动及股四头肌等长收缩活动,1~2h/组,20~30 次/组;指导膝关节过伸活动,膝关节下方垫软枕,膝关节略屈曲,绷紧股四头肌,足跟抬离床面,坚持5s 后放松为一次,每日早中晚各进行一组,20~30 次/组;观察记录引流量。
1.3 观察指标 随访1 个月。(1)术后功能锻炼效果。优:患者无膝关节疼痛、运动障碍,膝关节屈伸、步行能力分别在120°、420m 以上;良:患者基本无膝关节疼痛,偶有不适,膝关节屈伸、步行能力分别在110°、420m 以上;可:患者具有较轻的膝关节疼痛,常有不适,膝关节屈伸、步行能力分别在84°、420m 以下;差:患者膝关节疼痛没有减轻或加重,不适明显,膝关节屈伸、步行能力分别在90°、420m 以下[2];(2)膝关节功能、功能独立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3]。分别采用纽约特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置换术后疗效评定体系[4]、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日常生活功能指数评价量表(Katz),总分分别0~84 分、18~126 分、1~7分,分别表示差~优、差~好、低~高;(3)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1.0 软件,计数资料用(%)表示,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用t检验,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术后功能锻炼效果比较 观察组术后功能锻炼优良率90.48%(38/42)高于对照组71.43%(30/42)(χ2=5.263,P<0.05)。见表1
表1 两组术后功能锻炼效果比较[n(%)]
2.2 两组膝关节功能、功能独立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 功能锻炼前,两组NRS 评分、HSS 评分、FIM评分、Katz 评分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功能锻炼后,两组HSS 评分、FIM 评分、Katz 评分均高于功能锻炼前(P<0.05),功能锻炼前后的NRS 评分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观察组HSS 评分、FIM 评分、Katz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NRS 评分间异不显著(P>0.05)。见表2
表2 两组功能独立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分,±s)
表2 两组功能独立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分,±s)
组别 n 时间 NRS 评分 HSS 评分观察组 42 功能锻炼前2.50±0.45 41.71±4.13 FIM 评分56.23±9.41 Katz 评分2.33±0.34功能锻炼后2.63±0.42 80.78±6.6192.64±5.67 5.97±0.23对照组 42 功能锻炼前2.50±0.41 42.02±4.1755.85±9.26 2.33±0.30功能锻炼后3.01±0.46 76.63±4.24 71.23±9.45 4.20±0.65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 观察组切口感染1 例,深静脉血栓1 例,肌肉萎缩0 例,并发症发生率4.76%(2/42);对照组切口感染3 例,深静脉血栓4 例,肌肉萎缩2 例,并发症发生率21.43%(9/42)。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非常低,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5.005,P<0.05)。
全膝关节置换术是当前临床治疗创伤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等疾病的主要手段,通过全膝关节置换可有效替代废用膝关节,从而恢复膝关节功能[5]。由于全膝关节置换术是损伤性手术,对患者关节状态、全身状态及心理状态均有不小影响,部分患者对手术目的、治疗方法、疗效、并发症等情况存在一定疑虑,导致术前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恐慌等不良心理,术后出现消极治疗、懈怠配合等情况,影响了手术治疗效果,甚至可能增加相关并发症风险。因此,对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十分必要,通过术前、术中、术后不同时间段的护理路径配合,可及时发现患者出现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避免因护理不当引起的护理风险[6]。本研究观察组主要通过不同时间段对患者的身心状况进行评估,提高问题和解决方案,达到提高疗效、降低手术风险的目的。
观察组术后功能锻炼优良率90.48%(38/42)高于对照组71.43%(30/42)(χ2=5.263,P<0.05)。提示通过临床护理路径护理可有效提高患者的术后功能锻炼效果,这与护理工作中向患者解释功能锻炼重要性有关,可提高患者术后功能锻炼的配合度和依从性。观察组HSS 评分、FIM 评分、Katz 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提示临床护理路径护理后患者膝关节功能、功能独立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有了显著提升,这与患者积极参加功能锻炼、自主配合肢体功能康复,提高生活质量水平有关。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4.76%(2/42)低于对照组21.43%(9/42)(χ2=5.005,P<0.05),提示通过临床护理路径护理可有效降低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的相关并发症,这与护理工作中及时发现并发症风险,提出和解决护理方案有关。同时临床护理路径每天均具有清晰的护理措施,护理工作目的性、计划性强,因此能使护理工作的有效性得到有效保证[7-8]。
综上,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功能锻炼中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效果较常规功能锻炼好,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