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卓远 王志
摘 要:本文以CNKI数据库中2000—2022年收录的相关研究论文为数据来源,应用CiteSpace 6.1.R3软件对相关文献的发文情况、研究者、研究机构、关键词聚类等进行分析。绿色债券领域研究论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但作者合作与机构合作联系较少,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的绿色债券、绿色信贷、绿色基金等绿色金融市场与产品、绿色认证、环境信息披露、政策建议等方面。绿色债券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自2014年发文量持续增高,未来很有可能持续成为研究热点,但目前各机构和研究者间的交流合作不充分,为进一步发展该领域研究,学者应打破机构和专业边界进行交流与合作,以期为相关科研领域从业者开展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绿色债券;绿色金融;主题聚类;文献统计分析;Citespace
本文索引:汤卓远,王志.<变量 2>[J].中国商论,2023(09):-128.
中图分类号:F8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3)05(a)--06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气候变化等重大危机,人类越发认识到人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实现经济绿色发展是全球主要政策方向。近年来可持续绿色发展理念逐步成为焦点,绿色发展和绿色金融应运而生。在2020年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我国首次提出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目标,从此对环境问题的重视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1]。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提出加快“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同时指出应“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借助绿色金融助力绿色转型发展。绿色债券作为中国绿色金融市场中政策体系最完备、监管条例最严格、信息披露最充分的融资工具,在我国经济向绿色、可持续发展转型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政府部门、社会工作和金融市场关注的焦點[2]。绿色债券是指将筹集的资金专门用于支持符合规定条件的绿色产业、项目或经济活动的有价证券。绿色债券包括绿色金融债券、绿色企业债券、绿色公司债券等,其发行须依照法定程序,并按约定还本付息[3]。2022年7月,中国绿色债券标准委员会发布了《中国绿色债券原则》,标志着国内初步统一、接轨国际的绿色债券标准正式建立,对促进绿色债券市场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系统梳理了我国绿色债券领域的研究论文,运用Citespace科学计量软件生成知识图谱并进行可视化分析,从中分析和预测绿色债券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旨在为该领域的研究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深入思考的方向。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通过专业检索的方式检索相关文献,关键词为:“绿色债券”。检索时间范围为2000年1月1日至2022年8月31日,共检索到2719篇文献。通过人工逐一筛选,本研究剔除了与研究主题不相关的文献以及报纸、图书、会议、专利成果等文献,共保留2174篇文献,其中1586篇是期刊文献,588篇是硕博论文文献。
1.2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CiteSpace 6.1.R3文献计量工具,构建了绿色债券领域的科学知识图谱,对搜集到的文献数据在关键词、作者、研究机构等维度进行分析并可视化展示,以直观的形式呈现了该领域的研究进展、热点以及发展趋势。本文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绿色债券领域的发展状况,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供有益参考。
2 结果
2.1 年发文量统计
本文所纳入的文献范围自2010年开始,其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如图1所示。具体而言,2010—2015年的发文量相对较少,而2016—2019年则呈现较为迅速的增长趋势,受新冠疫情影响,2020年发文量有所放缓。2021年以来,我国绿色债券主题发文量迅速回暖,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其原因可能为:(1)2015年底,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该目录规定了符合绿色债券融资条件的项目范围,支持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绿色金融债券;国家发改委发布了《绿色债券发行指引》[4],为绿色债券的发行提供了政策依据。(2)2016年1月,兴业银行、浦发银行分别获准发行不超过500亿元人民币额度的绿色债券,标志着中国绿色债券发行正式启动。(3)2019年,国家发改委、人民银行等七部委共同出台了《绿色产业指导目录》,对绿色项目的定义和划分进行了明确[5]。(4)2021年,国家发改委、人民银行、证监会联合发布了《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版)》,国内绿色债券项目认定有了统一的标准[6]。总体来说,绿色债券领域的研究很大程度上受国家政策引领,当下正处于发展热潮期。
2.2 期刊分布
本文所收集的1586篇期刊文献发表于453个期刊上。通过对期刊文章数量的统计,本文列出了前30名期刊,其排名情况见表1。刊载绿色债券方向研究论文最多的刊物是《中国金融》,其后是两个刊物《债券》和《时代金融》。
2.3 研究者
本文使用Author节点来生成研究者共现图谱,以展示研究者之间的发文量和合作情况。图2直观呈现了这些信息,该图谱可以直观看出发文量较多的研究者,其通常是该领域的核心人物,见表2。其中,兴业银行的鲁政委是发文量最多的研究者,产出时间为2017—2022年。起步较早的研究者是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的王遥,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的马骏、王文以及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的曹明弟,首次发表年份均为2015年。近年来,该研究领域发文较活跃的研究者有兴业银行及兴业研究的鲁政委、方琦、钱立华,海南省绿色金融研究院的云祉婷。
经过研究作者共现分析,本文得到了一张包含328个节点和109条连线的图谱。从网络密度0.002来看,研究者之间的合作密度相对较低,且研究力量分散。值得注意的是,存在合作关系的研究者通常来自同一地域或研究机构。此外,从核心研究者的数据中可以发现,研究者之间的合作行为与其发文量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性。
2.4 研究机构
本文利用Institution节点构建了研究机构的共现图谱,以反映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情况和贡献程度,如图3所示。从图3可以看出,在各类研究机构中,院校发文量相对较大,主要集中在硕士论文和教师成果等方面,排名前五位的院校有:河北金融学院(31篇)、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篇)、江西财经大学(18篇)、暨南大学(17篇)、西南财经大学(16篇)。吉林大学(文献起始年份2012年)和浙江大学(文献起始年份2015年)在该领域的研究历程相对较长,一直在持续贡献新的研究成果,近3年发文量分别为12篇和8篇。非院校机构发文量靠前的机构,见表3,发文量最多的为兴业银行、其次为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
根据研究机构共现图谱的展示结果,可以看出研究机构间的合作关系相对稀疏,网络密度仅为0.0012,共生成了294个节点和51条连线。存在研究合作关系的一般为兴业银行和兴业研究这种同机构的内部合作,或者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此类的同地域合作。此外,形成了以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为核心,与各研究所、银行、高校共同展开合作的局面。
节点圆圈直径越大词频越高,层级颜色越暖表示时间越近,同一颜色圈越厚该时间词频越高,连线越粗表示关系越密切。
2.5 关键词
2.5.1 关键词共现
本文通过对绿色债券领域关键词进行共线分析,生成了研究热点图谱,共包含480个网络节点和573条连线,网络密度为0.005,见图4。本文对Citespace统计结果的排序,得到高频关键词表(见表4)。其中,绿色债券是词频最高的关键词,其次是绿色金融、绿色信贷、碳中和、绿色发展、商业银行和信息披露等。需要注意的是,高频关键词并非等同于共中介中心性关键词,因为中介中心性表示关键词承上启下的中介作用,可体现对其他研究的影响力。根据统计结果,中介中心性最高前5位关键词依次为绿色债券(0.63)、碳金融(0.35)、绿色金融(0.32)、绿色保险(0.32)、绿色信贷(0.27)。排除绿色债券、绿色金融等主题限制词及相近词,并考虑到一些关键词在概念和内涵上的相似性,对关键词进行了合并处理,其热点内容主要集中于: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绿色产业、绿色投资、募集资金、投资者、发行人等方面。
节点圆圈直径越大词频越高,层级颜色越暖表示时间越近,同一颜色圈越厚该时间词频越高,连线越粗表示关系越密切。
2.5.2 关键词聚类
为了更好地梳理研究领域的主题,本文对关键词进行了聚类分析。从关键词聚类图谱来看,Q=0.8733,S=0.97,表明其聚类效果显著,聚类内部节点之间联系紧密,主题内部的关联性强,各主题之间区分度高。气候变化、绿色融资、低碳转型、绿色认证、股价效应、绿色产业、信用风险、信息披露、商业银行、环境治理、政策建议等标签,基本反映出该领域研究的核心热点(图5)。
本文根据关键词共现和聚类图谱,可以得到绿色债券领域的研究热点进展如下。
(1)“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的绿色金融市场与产品
由于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污染和气候变暖等外界影响及其对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产生活所带来的影响,绿色发展理念已逐渐形成了世界共识,绿色金融应运而生,在近年来获得迅速发展。2016年我国发布《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初步明确了我国绿色金融体系,其内容涉及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证券等多个领域,奠定了绿色金融的制度基础。2019年发布的《绿色产业指导目录 (2019 年版)》是我国绿色金融领域的基础标准,其余绿色金融产品均在此标准基础上继续完善和创新。钱立华等(2021)[7]经过调研发现中国绿色债券和信贷市场保持快速增长,参与投资的保险机构越来越多,并提出气候投融资将成为绿色金融的重点领域,绿色债券市场也将有更多的创新空间,金融机构气候环境风险管理将不断加强。王遥等(2022)[8]指出,我国绿色金融产品以绿色债券和绿色信贷为主,其他如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等产品等存量较低,应强化金融工具对传统高碳企业绿色转型的引导和支持,明确绿色转型操作规范,进一步开发基金、保险、信托等风险偏好相对较高的产品。目前,国家正在制定碳达峰行动实施方案[9],涵盖电力、钢铁、石化化工、有色金属等多个领域,加快推动绿色金融和碳排放交易市场建设,促进社会绿色低碳发展,早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2)绿色认证
绿色债券是具备正外部性的金融工具,其募集资金须按要求投向绿色项目产业。2015年12月,《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15年版)》和《绿色债券发行指引》的相继发布,在规范绿色债券市场发展、界定支持项目范围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10]。2021年7月,《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发布,该目录排除了煤炭等化石能源高碳排放项目,统一了绿色债券管理部门对绿色项目的界定标准,绿色项目的界定更加科学准确,采用的四级目录为中国绿色债券发展提供了稳定框架和灵活空间。为防范“漂绿”风险,提高透明度和公信力,需要引入独立机构提供外部评估认证意见。多数监管机构鼓励发行人聘请第三方机构进行评估认证,对其发行债券的“绿色”属性提供外部保证。据海南省绿色金融研究院统计,2016年以来,安永、联合赤道、中诚信、新世纪资信等成为我国主要的评估认证机构。王遥等(2016)[11]认为中国绿色债券因起步较晚,存在本土认证机构力量薄弱,专业服务经验不足,各家认证依据的评估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建议大力培育和扶持本土认证机构,出台第三方认证的行业性标准文件,评估标准进行统一,设立绿色债券联席会机制,规范第三方评估体系和方法。李泽洲(2021)[12]认为国内绿色债券评估认证指标体系存在评估认证参考标准及方法不统一、主观因素影响较大、信息披露及持续跟踪评估制度不健全的问题,尝试构建了适用于我国的绿色债券评估认证体系,建议进一步发挥第三方评估机构的作用,完善发行后的持续评估。徐姣姣(2021)[13]指出了我國绿色债券认证率及公开率低、认证报告质量较差、认证机构建设不完善、认证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建议从标准制度、监管、机构三个层面出发,建立统一的认证体系,规范认证的信息披露情况,完善监管、信息共享制度,提高认证机构准入门槛,大力发展本土认证机构。
(3)环境信息披露
环境信息披露有助于促进绿色投融资发展,减少信息不对称,降低投资风险,进而推动企业履行环境与社会责任。2018年,中国人民银行印发《关于加强绿色金融债券存续期监督管理有关事宜的通知》,明确要求了信息披露时间,对募集资金使用情况、环境效益,以及绿色项目情况等也提出了具体要求。2022 年,银行间债券市场最近发布了《关于加强绿色金融债券存续期信息披露自律管理的通知》,该通知要求加强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和质量,以促进绿色金融的发展。同时,《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将绿色项目细化到四级目录,但部分发行机构并未严格按照目录对投资项目进行细化归类,在披露环境效益信息时也存在选择性披露、选择性量化等情况,披露内容不够完善。同时部分债券采用汇总方式进行环境效益信息披露,披露方式不够规范,无法清晰的反映出不同项目的实际环境效益情况。陈志峰(2019)[14]建议构建我国绿色债券环境信息披露机制的法律路径,确立强制性信息披露要求,统一信息披露标准,制定可量化的绿色债券环境效益评估体系,细化信息披露内容和形式,建立第三方绿色认证与环境信息披露的联动机制。行伟波等(2022)[15]建议推进环境效益信息测算方法的标准化,完善发行前环境效益信息披露安排以及第三方评估认证机构的激励约束机制。杜伟丽等(2022)[16]建议由监管部门牵头制定环境效益评估的标准和信息披露模板,加强和规范环境效益信息披露,细化披露指标体系并推及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等领域。总体而言,健全完善信息披露的激励机制迫在眉睫。
(4)政策建议
2015年以来,我国绿色债券市场得到了快速发展,相关决策部门也及时发布政策指引,推动着我国绿色债券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2018年,由中国人民银行、证监会等部门牵头指导成立了绿色债券标准委员会,其发布的自律管理文件已成为我国绿色债券市场保障制度的重要补充[17]。诸多学者认为我国绿色债券市场虽发展迅猛,但在第三方认证、融资成本、信息披露、发行人和投资者等方面存在制度隐忧。闫海等(2018)[18]认为我国亟待构建绿色金融债券的相关机制,推动第三方认证的本土化、制定减少企业融资成本的相关政策措施,扩大发行者覆盖范围,并完善投资者队伍,以促进我国绿色债券的发展。张文等(2022)[19]认为我国绿色债券发展的突出问题是保障制度不完善,与市场发展不匹配,建议在制度规则中明确界定“绿色”内涵,完善绿色债券的认定标准与程序,强化环境效益信息披露要求,并考虑引入绿色债券专业认定制度,独立审查和跟踪评估绿色债券项目的进行;胡艳等(2022)[20]发现绿色债券容易出现一级市场发行利率低于二级市场交易利率的情况,绿色债券发行后对产生的实际环境保护效应分析披露较少,建议丰富绿色债券的估值体系并完善信息披露机制。陈志远等(2022)[21]提出完善绿色项目认证标准、支持发行主体为非国有企业的绿色债券、加强对第三方认证机构的监督管理等政策建议。
2.5.3 关键词前沿和趋势分析
突变词检测可用于检测研究领域中增长速度快、变化率高的关键词,从而确定相关研究领域的趋势和方向[22]。时间线图谱,可以探索关键词的演进路径,反映领域前沿随时代变化的趋势。本文通过以上分析,共同研究绿色债券领域研究前沿。从突现词分析图中可以看出,绿色产业、绿色项目、绿色基金、债券评估、发展模式、融资成本等关键词基本可以反映出2015年以来,绿色债券领域研究的重点(图6)。从图7关键词聚类时间线图可以看出,绿色债券、绿色金融、绿色发展、气候变化、募集资金、绿色融资、绿色认证等为持续至今的研究热点,从收益风险开始,到碳债券、气候债券出现,再到绿色产业、项目评估,政策体系、中外对比也可以看出我国绿色债券领域演进的路径。
3 结语
本文通过对近20年国内绿色债券领域相关研究的可视化分析,可以看出国内学者已对绿色债券领域展开广泛研究,自2015年来发文量大幅增加,已是当下研究热点方向之一。从研究者和研究机构共线维度可以看出,该领域的研究主要以兴业银行等商业银行内部合作、同地域研究机构合作为主,形成了以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为中心,与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兴业银行、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等机构紧密合作的网络,这也是目前国内绿色债券领域研究机构涉及面最广泛的合作网络。但需要指出的是,除了上述合作网络,该领域整体合作关系亟待加强,各高校与银行、研究院所之间没有形成较为紧密的合作关系,多是各自为政的状态,不利于我国绿色债券领域的快速發展。
本文通过对研究关键词维度的分析可以看出,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和我国绿色债券的快速发展,研究者一方面关注绿色金融市场产品的设计创新,另一方面聚焦在该领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信息披露不足等,并最终给出了政策建议。通过关键词突现的时间分析可以看出,绿色债券领域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具有极大的研究潜力和应用前景。从顶层发布完善政策,规范认定标准与程序,强化环境效益信息披露要求,积极发展创新绿色债券市场和产品,扩展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将有效提高我国绿色债券领域的发展,助力国家绿色转型,推动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EB/OL].http://www.gov.cn/xinwen/2020-09/22/content_ 5546168.htm?Gov
杨业伟,李清荷.中国绿色债现状与投资价值分析[J].中国货币市场,2021(5):28-33.
史英哲,王遥.绿色债券[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8:340.
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绿色债券发行指引》.2016.1.8.http://www.nhc.gov.cn.
韦谊成,刘小瑜.国内外绿色债券市场发展比较研究[J].银行家,2022(3):79-83.
史英哲,云祉婷.中国可持续发展债券市场报告(2021)[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21:265.
钱立华,方琦,鲁政委.碳中和与绿色金融市场发展[J].武汉金融,2021(3):16-20.DOI:10.3969/j.issn.1009-3540.2021.03.003.
王遥,任玉洁.“双碳”目标下的中国绿色金融体系构建[J].当代经济科学,2022,44(5):1-13.
张中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的中国与世界:绿色低碳转型、绿色金融、碳市场与碳边境调节机制[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1(14):69-79.
中国银行全球金融市场研究中心课题组.绿色债券:中欧标准对比及商业银行业务启示[J].国际金融,2021(9):28-34.
王遥,曹畅.中国绿色债券第三方认证的现状与前景[J].环境保护,2016,44(19):22-26.
李澤洲.绿色债券评估认证指标体系的构建[D].青海:青海大学,2021.
徐姣姣.绿色债券第三方认证状况研究[D].石家庄:河北经贸大学,2021.
陈志峰.我国绿色债券环境信息披露的完善路径分析[J].环境保护,2019,47(1):50-53.
行伟波,刘宏俐.绿色金融债券环境效益信息披露研究:现状、问题及对策[J].债券,2022(8):11-15.
杜伟丽,姜涛.完善绿色转型深化信息披露:从发行人视角看如何推动绿色债券发展[J].债券,2022(8):20-24.
张文,陈志峰.我国绿色债券市场保障制度:现状、问题与政策建议[J].南方金融,2022(5):70-78.
闫海,孟琦.绿色金融债券:国际经验、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J].武汉金融,2018(5):30-34+83.
张文,陈志峰.我国绿色债券市场保障制度:现状、问题与政策建议[J].南方金融,2022(5):70-78.
胡艳,陈路晗,何静,等.绿色债券为发行人节约成本几何?[J].农村金融研究,2022(7):57-69.
陈志远,郭凯,闫实.我国绿色债券发行利差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地方财政研究,2022(4):92-104.
张立,尹萍.我国图情领域近十年国际发文研究热点和前沿剖析[J].情报科学,2020,38(5):8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