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希才
(大连职业技术学院〔大连开放大学〕,辽宁大连 11603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做出了“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的战略部署,对于我国全面构建学习型城市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建设学习型城市是很多国家落实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价值追求与战略行动。在国际学习型城市主题大会引领下,在国家政策及外部条件支持下,我国学习型城市建设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站在国际视野的高度建设高质量、高水平学习型城市,成为很多城市的追求。作为多学科交叉、多主体参与的系统性社会课题,学习型城市建设关乎人民发展和城市文化风貌的展现,也影响着经济社会发展。因此,要综合考量、多方协调,突出“学习”的要义,通过科学的建设手段保证系统内部的稳定性和灵活性,促进学习型城市建设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国际上很多城市对教育发展战略、教育模式进行了或大或小的改革,并将行动策略转向了对城市、学习、教育关系的分析,潜移默化中带动了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思考。当下,终身教育理念侧重从外部环境着手作用于人的内部发展,容易忽视人对教育产生动能的主观建构。“学习型城市”概念由美国学者罗伯特·赫钦斯提出的“学习型社会”概念发展而来,经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的广泛传播,“学习”已成为新一代城市建设的重要行动战略。学习型城市建设理念不但更新了人们的观念,其意义还体现在对全球城市建设未来发展格局的影响上。从2013 年开始,每隔两年,以“学习型城市建设”为主题的大会在世界上不同城市举行。2013 年在北京,2015 年在墨西哥城,2017年在爱尔兰科克市,2019 年在哥伦比亚麦德林市,2021 年在韩国仁川市。会议总结了不同时期学习型城市建设的经验,侧重于对全球学习型城市范例的分析和建设目标的探索。总体来说,全球诸多国家和地区都对学习型城市建设极为关注,而这一国际发展特征也促使我国不断加大人力物力投入,加强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探索和实践。
政府政策的系统性规划是学习型城市建设的重要推动力和底层保障。受全球范围内强化学习型城市建设观念的影响,我国各城市也开始迈入这一建设行列。早在2001 年,江泽民同志在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能力建设高峰会议上发出“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的号召,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响应,唤醒了人们对新型城市建设理念的认知。当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学习型城市建设不再是概念化的口号,而成为党和国家所关注的具体的社会发展战略问题与城市新生态建构问题。2014 年,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关于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意见》,以明确的政策引导,促使学习型城市建设向实践探索方向转变;2019 年,中共中央又以专门性文件提出“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要求;2020 年,继续强调“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大任务。
从一系列政策的指向性规定和引导可以发现,学习型城市建设是国家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也是城市迈向更高发展层次的必由之路。对于学习型城市建设,国家逐步打破表面性的政策规定与理念追求,开始从行动层面加以干预,并将其融入社会发展、国民经济优化和城市新格局打造等关联性系统工作,以推动学习型城市建设取得积极成效[1]。以成都为例,在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中,成都陆续出台《成都市关于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意见》《成都市社区教育促进条例》等政策性文件。在一系列政策得到贯彻落实后,成都逐步成为国内建设学习型城市的典范,浓厚的终身学习氛围让城市充满活力和凝聚力。有了国家政策法规的支持,学习型城市建设更容易突破困境,探索更高标准的学习型城市生态。
除了国际主题大会的推动、人类城市建设的历史经验与政策的支持助力外,当代社会产生的新思想、信息技术和经济文化发展等诸多现实条件,都为学习型城市建设迈入新的发展阶段赋予了足够动能。具体来说,学习型城市建设既有外界被动支持的条件,也有城市主动作用的力量,很多国家从城市战略发展布局来规划学习型城市建设目标,在宏观上奠定了扎实的建设基础。任何城市建设过程除了有系统理论的推动,充分的资源和技术条件也必不可少,这是使观念落地的核心力量[2]。我们发现,在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技术的作用下,人们对学习型城市的理解更为深刻,以往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不再构成学习型城市建设的现实困境,人们开始打破外在框架的束缚,推动学习型城市建设迈入内涵式发展。外部条件的有力支持,让现代学习型城市建设有了更大的探索空间。如互联网与城市建设深度融合,促使网络教育成为当今时代的突出主题。与此同时,在学习型城市建设中,各地围绕终身教育和市民学习需求来构建各种类型的学习网,为学习型城市建设提供便捷的网络运行平台,从而提升了学习型城市的服务水准。
国际视野下的学习型城市建设拥有广阔的发展领域,能从不同学科中获取营养。就学习型城市概念的演化进程来看,它起初以教育学为中心,在此基础上生根发芽,延展至其他学科。现代学习型城市建设研究属于多学科交叉的综合体,包含了教育学、经济学、社会学等要素。作为多学科交叉领域,在建设中需要突破单一学科范式,借鉴相关学科的观念和方法。在国际视野下,我们要不断丰富我国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内涵,紧随社会发展需求,打破以教育学为中心的现状,从多学科视角出发分析学习型城市建设目标,聚合各学科专业研究者的力量。比如,经济学研究可以为提高学习型城市建设效益提供良好启发,为管理者制定相关政策和决策提供专业性佐证。所以,在学习型城市建设中,要引导各方面群体积极参与其中,尤其是管理者,更要积极融入这一建设洪流。同时,根据交叉学科融合的特征,需要从空间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视角切入,丰富学习型城市建设内涵,完善建设体系。
学习型城市建设逐步成为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但最核心的问题是超越观念上的认知,做到以实践为中心。在国际视野下学习型城市建设成果中,实践导向是鲜明特色之一。随着我国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步伐逐渐加快,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也持续增加。如对我国学习型城市十年建设进程的总结,对上海等学习型城市建设实践状况的研究,等等。然而,一些主题的探索尚局限在印象和观念层面,没有足够的实践经验做支撑,对现实建设工作缺少一定的指导意义[3]。
当前,如何确定学习型城市建设的重点,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就要求研究者聚焦专业研究工具和技巧,抛弃固守单一信念的思维,将出发点定位于解决学习型城市建设中的现实问题。学习型城市建设要围绕实践导向原则展开。一方面,梳理并研究领域中的个案,总结我国前期建设学习型城市的经验,为后期有效实践提供专业指导;另一方面,采用比较方法来研究,梳理国际范畴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成果,在功能、方法等领域获得有效支撑[4]。但这种比较研究需要拓展视野,不能仅关注发达国家学习型城市建设的个性实践方案,要强调提炼实践中的共性,为现代学习型城市建设提供具有现实意义的指导。
学习型城市属于复杂的组织场域,它需要足够的空间来支持利益相关者在其中循环流动。大学或高等教育中心、非正规的文化学习中心、工商业和金融领域、非职业的志愿组织等都是利益相关者,他们都属于学习型城市动态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共同提供学习机会、资源、人才等要素,从而满足各类人群和组织的需求。从国际视野看学习型城市建设发展趋势,参与其中的利益相关者是焦点之一[5]。其原因在于,学习型城市建设属于复合型系统,而这一系统由利益相关者组成,这就决定了利益相关者有别于市场交易双方,仅是节点间的协调活动。单个群体利益相关者提供可使用的资源,进而协同其他利益相关者,实现资源共享、利益创造的集合。所以,建设学习型城市除了单个利益群体参加,还需要协同其他利益相关者,确保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利益可以得到合理分配。
在建设学习型城市过程中,我们要积极拓展参与群体范畴,不应局限于成人教育机构这一单一主体,还需将目光投射到其他利益群体。比如大学在快速变化的城市生态中发挥着创新作用,工商业则可以进行资金投入,提供创新思路和发展动力。因此,面向国际的学习型城市建设需要不断打破旧有的建设模式,寻求新的建设路径,重点关注不同利益群体的协调,整合资源。比如与各学校、各地区协同,设置学习发展项目,共享学习资源,大力整合国际、国内互联网中的开放学习资源,创新当代学习型城市学习资源供给手段,创建个性化城市学习服务模式,形成强大的协同力量,支持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发展。
国际视野下学习型城市的内涵从单一向综合转变,政策保障、历史进程以及全球主题会议的推广,促使学习型城市建设迈入了新高度。在数字化时代,学习型城市建设以技术为驱动力,以互联网平台为载体,支持各项学习活动顺利实施。在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为标志的新科技革命时代,城市的发展愈加依赖知识和创新的积累。2020 年,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完善全民终身学习推进机制,构建方式更加灵活、资源更加丰富、学习更加便捷的终身学习体系。党的二十大发起了全面创建现代化学习型大国的总动员,学习型城市建设网络支撑平台将为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及人的全面发展注入蓬勃活力。在大环境影响下,区域内需明确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愿景,得到政府政策的支持,进而搭建城市数字化学习、管理平台,并结合城市多元化学习需求设计各项功能。平台设计要注重移动化、智能化、联通性,体现云服务功效,为学习型城市用户提供学习咨询,保证学习资源和学习成果开放共享。尤其要注重建设面向国际的学习型城市网络支撑平台,深度体现共建、共享、共用的特征,突破自建资源的封闭思想,走共享发展之路,既能有效利用政府提供的公益性学习资源,也能充分利用国际开放的优质教育资源,从而打造高水平学习型城市。
质量评估是建设科学、智慧、包容、持续发展的学习型城市的关键要素之一,也是了解城市建设现状的手段,能够为城市长远发展提供专业指导。在国际视野下,学习型城市建设指标体系因国家、地区的差异而存在明显区别,且部分指标框架仅为短期适用,有待深入验证。面对社会各领域对学习型城市建设成果的积极期待,我国需加快对学习型城市建设质量评估体系的研究,结合城市特征制定评估的原则、方法及指标体系。一些地区已经就学习型城市建设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质量评估体系,但较多地将视角局限于硬性指标上,容易忽略学习主体、整体面貌、制度等软件条件。所以,我们要反思当下学习型城市建设的评估体系,使之重点关注个体学习需求以及提升学习水平方面的指标。
学习型城市建设是开放性、动态化的系统过程,容易受到地区学习文化、传统精神和机构组织的影响,如采用固定的评估体系判断不同区域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成效,其科学性和专业性会明显降低。为了创建具有指导意义的学习型城市质量评估体系,需充分结合区域建设目标、发展情况与实践规则等要素,在吸收国际有益经验的基础上,开发出与城市特色相适应的评估指标体系。将之应用到实践场景中,以信息监测和数据分析的方式动态评估区域内学习型城市建设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和缺陷,做出对应整改。最终,依靠专业的质量评估报告,为学习型城市建设长远发展提供决策咨询,协同迈入更高层次的建设之路。
学习型城市建设是一项多学科综合、多主体协作的系统性社会化工程。开展学习型城市建设,要以实践为导向,面向国际汲取有益经验,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凝聚技术力量,搭建支撑平台,推动学习型城市各要素有效联结、规范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