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民间美术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以“桃花坞木刻年画”为例

2023-05-15 02:35
关键词:桃花坞木刻年画

吴 震

“民间美术”课程的教学改革,以具有浓郁地方特色、人们所熟知的“桃花坞木刻年画”为例,通过以小见大、以点带面的分析,研究民间美术课程教学改革问题,探讨在民间美术和传统工匠精神越来越受到重视的背景下,如何把民间美术更有效地引入高校艺术教学中来,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达到既提升学生自身的专业素养,又以弘扬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更好地服务社会整体价值培育的教学目的。

一、建立适应高校“民间美术”教学需要的过硬团队

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是苏州民间美术花苑中的一朵奇葩,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变迁,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得到有效的继承发扬和创新发展,成为当代文化艺术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把包括桃花坞木刻年画在内的民间美术纳入当地高校教学,有利于利用高校教学和研究力量为民间美术的保护、研究、传承和创新发展注入强大的动能和活力,有利于通过加强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教育增强文化自信,达到既提升学生专业素养,又服务于社会整体价值培育的教学目的。

做好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这一民间美术课程的教学,首先得建立起过硬的教学团队。自“苏州民间美术”课程教学进行至“桃花坞木刻年画”章节,笔者开始将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社、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博物馆的专业刻版师、印版师邀请介入教学中,这就“虚拟”组建了一支专业性强、针对性细、分工合理的教学团队,包括笔者本人、设计师两名、刻版师四名、印版师三名,还有一位文学院的老师等。笔者作为整个“桃花坞木刻年画”的理论讲授者以及整个教学体系的设计者和教学过程的统筹者,通过从社会专业研究机构邀请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的制作者参与到教学环节中来,将桃花坞年画制作的全过程——从桃花坞木刻年画的创作起稿至分版、刻版再到套色印刷,完整地展现于学生眼前,让学生对桃花坞木刻年画的认识,从课本上的理性认识到实践的感性认识,再上升至理性认识。通过多方专业机构的联合教学、多人教学团队的教与授,向学生全方位展现了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创作的知识体系和架构,学生对桃花坞木刻年画全景式的实务操作过程的切身体验,为课程实践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获得了第一手的课程资料。

通过引入民间美术师对桃花坞木刻年画制作技艺的展示,让学生认识到民间艺人炉火纯青的技艺非一日练就而成,而是对专业精益求精的态度和十年如一日的磨炼而成就;同时,通过整个教学团队的讲解,同学们进一步增强了文化自信。这就将专业教学与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和文化自信密切结合起来。

二、优化设计高校“民间美术”教学的课程安排

“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反复,才能够完成。”[1]321在此指导下,“苏州民间美术”课程共计64 学时,每周进行两次的集中教学,每次集中教学分配4 学时,本课程共计8 周时间。笔者根据美术学学生的专业素养,从整体上将此次教学分为三大板块,即“知识”“意识”和“能力”。就“桃花坞年画”教学单元设计而言,本阶段课程共计分配32 学时,同样是每周两次集中教学,每次教学时长为4 学时,整体课程的完成共需4 周时间。

(一)知识:理论框架讲授

毋庸置疑,艺术理论的指导意义十分重要,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感觉到的内容不一定能够理解,只有理解了的内容才能深刻地感觉到。[2]2为此,创建同课程发展相适应的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的教学体系,实属当务之急。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是由“姑苏版”乃至“姑苏古版”的历史演进而来的,这是一个脉络清晰的苏州套色版画发展史,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将原有的理论知识的比重进行压缩,在一周8 课时的时间里,把苏州套色版画发展的理论框架和基本内容进行概述式的讲授,其目的主要在于使学生理解“桃花坞年画”从何而来,更多地思考如何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继承和创新。笔者将本课程段的理论框架总结为两个模块:一个是古代苏州套色版画的发展史,另一个是古代苏州套色版画每个发展阶段的画风特点、代表作品、受众群体等。通过这些内容的讲授,学生也得以更好地了解年画的发展嬗变及其在发展过程中曾有过的各种创作方法。

(二)意识:桃花坞木刻年画创作思维意识的养成

由于专业所限,通常人们对“桃花坞年画”和“姑苏版”的概念混淆不清,本课程重在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民间美术背景下的桃花坞年画创作,“一帧图像胜过一千个语词”[3]229,有时候视觉图像的传播比知识本身更重要。本阶段的教学要旨是让学生理解如何继承发展桃花坞木刻年画,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笔者用16 个课程学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扭转学生对桃花坞年画的误解或偏见。在此期间,开展“一看、二听、三辩”的参与式教学活动。具体课程安排是:

1.一看:第二周,观摩业务流程

课前联系好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社、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博物馆等专业机构,确定接待人员、讲解流程以及观摩调研等事项。第二周集中教学8 学时,学生前往课前确定的相关机构进行观摩,在观看馆藏展品的同时,由年画社专业人员讲解年画制作的角色分工、年画制作流程以及制作要领等具体事务。

2.二听:第三周,桃花坞木刻年画创作讲座

邀请在年画创作领域有所建树的年画创作师,为学生举办一场讲座(4 学时),让年画大师面对面地传授给学生年画创作的要领和创作经验,使学生在年画创作的过程中有的放矢、少走弯路。讲座内容主要围绕如何创作设计出契合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制作的年画样稿,包括有桃花坞木刻年画的构图、色彩、图像样式等。

3.三采风:第三周,主题采风

第三周(4 学时)进行有针对性的主题采风写生。第二周课程结束后,根据学生对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的系统学习和能力掌握情况,开始对苏州水乡、苏州园林等进行采风写生,直观地把所学知识和客观的主题要素结合起来,写生主题的设置主要围绕“家在苏州·德善之城”的创作要求,笔者根据这个主题,引导学生分别设计了几道分题,内容有:我爱苏州、生态保护、和睦家庭、尊老爱幼、吉祥祈福等。

(三)能力:创作实践能力训练

技能是我们积累的表现技巧。一件好的作品如果只有很高的思想和境界,而缺乏娴熟高超的艺术表现的技能支持,也会让人感到遗憾。一位艺术家不论从事何种风格的创作,技能始终是支撑它的关键力量。扎实的基本功和随心所欲的表现技能,需要大量刻苦的训练才能实现。[4]25同样,对于美术学学生创作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本课程之桃花坞年画创作部分的重点(8 学时),同时也是本课程最为核心的教学目标。桃花坞木刻年画创作实践过程其实也是造型艺术基础训练的过程,造型能力、构成能力、色彩表达能力,特别是材料使用能力,都需要不断磨炼、不断提升。笔者使用这一单元一半的课时,让学生进入实际项目的创作实践中。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理解去设定自己的创作主题并完成创作任务。在学生创作实践的过程中,笔者第一时间进行专业的创作指导,课后将学生的创作稿分享至年画专业人员进行指导,这些专业人士对学生阶段性作业提出修改意见更有利于学生创作的有效进步。

课程设计注重挖掘苏州桃花坞年画的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内容,让学生更为直观地体会到民间美术的历史和价值,通过点点滴滴的学习体会,激励当代青年学子积极参与到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实践中去,更加坚定文化自信,承担起文化传承和复兴的历史责任。

三、突出高校“民间美术”教学的理论和实践互动特色

鲁迅先生曾说:“美术家固然要有精熟的技工,但尤须有进步的思想与高尚的人格。”[5]一般而言,传统的教学方式通常是以课堂讲授为主,讲授效果通常会停留在课本上而缺乏新意。这对于能够接收到日新月异丰富信息的现代学生而言,这种纯理论性的刻板讲解有时显得单调乏味。于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特别突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授课方式,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使其对课程知识产生出浓厚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

(一)图像演示与讲授

通过图像演示式的理论讲授,更能吸引学生对整个课程教学的注意力,并激发出学生对讲授内容的兴趣,使学生提出相关的理论问题,同时授课教师第一时间进行解答,以此提高学习效率。而且,通过图像演示,可以更清晰、更深刻、更直观地揭示苏州套色版画发展的四个发展分期的基本概念和画风特征。

(二)考察学习与现场观摩

民间艺术的考察、分析、研究过程要树立全方位的认识观念,不能把民间艺术当作一个平面化的、静止的、孤立的审美对象来看待,而应该关注到它是一种活态的、生活化的存在。[6]54因此,笔者组织学生到桃花坞木刻年画社、桃花坞木刻年画博物馆进行考察学习,并现场观摩年画制作流程,帮助学生了解桃花坞年画制作过程中各环节之间的分工与合作,增强学生对桃花坞木刻年画制作整体性的认知。

(三)写生采风

组织学生为主题创作而进行写生,写生采风点如甪直、周庄等苏州水乡古镇,以及苏州园林等,通过苏州元素的收集和对苏州特点的把握,将创作主题思想有效地融入桃花坞年画的创作之中。

(四)主题创作

学生将写生采风的资料收集和主题内容的创作要求有效结合起来,并在创作过程中牢牢把握桃花坞木刻年画的创作特点,包括构图、色彩和制作等,以完整而专业的要求进行桃花坞年画的创作。

(五)创作探讨

在画稿的创作前期准备工作中,让学生有目的地搜集相关的年画图像资料,培养学生在创作中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组织学生就桃花坞年画创作中遇到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通过集中探讨在创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以及将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等内容,加强学生对桃花坞年画创作的继承和创新能力。在创作画稿的探讨和评论过程中,加深学生对桃花坞年画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对画稿的改进有更好的作用。

在“民间美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理论和实践的相互贯通和衔接,注重通过实践的教学环节来检验和强化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和感受优秀作品所传播的榜样力量,并内化为自己的理想和信念,积极创作出更多具有思想性、时代性的极具传播价值的作品。

四、突出高校“民间美术”教学考核方式的实践导向

课程考试是衡量教学效果的手段而不是教学目的。本课程的考试采用作品呈现的方式,鼓励学生参加主题创作,其中参加具有一定影响的展览并获奖按具体情况设置分数的权重。学生最终成绩由平时表现和作品呈现来综合决定,其中平时分值权限为40 分,作品呈现分值权限为40 分,能否入展分值权限为10 分,能否获奖分值权限为10 分。通过上述公开的综合评分要素,整个考核过程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同学们的学习热情也被充分调动起来,平时上课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思考和总结本课程的学习内容,从而将所学知识更有针对性地融入自己的创作中去。本课程授课之时,适逢苏州市委宣传部等部门主办“家在苏州•德善之城 新桃花坞年画创作活动”,这为检验本课程的教学效果提供了一次很好的机会。围绕本课程教学,笔者和学生创作的9 幅新桃花坞年画作品全部入选“家在苏州•德善之城” 新桃花坞年画主题创作暨公益广告作品展览,并被编入“家在苏州·德善之城”新桃花坞年画主题创作暨公益广告作品集,公开出版。

统筹“民间美术”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自身教学规律,科学设计民间美术教学的考核方式,重点引导学生利用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加强艺术创作。学生在美术创作时所展现的丰富的爱国情操、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和丰富的文化修养,才是具有时代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表现。

五、结论

“艺术教育,可以高尚社会人民的人格。”[7]195在高校“民间美术”课程教学实践中,地方艺术高校需要加强多渠道资源整合,将民间美术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环节紧密结合,这是推进高校艺术课程建设的一个新课题。在这个新思路的指引下,本课程从四个方面入手,形成了有别于“民间美术”课程传统的教授模式,并取得了积极的教学成果。在教师配置方面,以“专业教师+社会专业美术师”等多人教学团队组成强大的师资力量;在教授场所方面,以专业单位提供专业的教学场地等取代单个教师枯燥的讲台式讲授;在教学内容方面,以“20%的理论+30%的意识培养+40%的能力实践+10%的专业创作考核”取代以往课程中90%的理论讲授;在教学方式方面,以图像演示、问题分析、现场观摩、写生采风以及创作探讨等互动性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后在课程考核方面,以作品参展参赛等高标准呈现方式进行考核评估。通过上述教学创新探索,美术学硕士研究生都积极参与到教学互动中来,既提升了自身的专业素养,又有效地将更宽领域的传统文化艺术元素融入民间美术的教学之中,达到培育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成效。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包含民间美术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艺术越来越受到重视,将地方传统民间美术有效融入高校艺术教学安排也就具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桃花坞木刻年画
中流砥柱(黑白木刻)
牛年画牛
《魂之跃》减版油套木刻
当浮世绘遇上桃花坞
木刻年画
年画
缸鱼年画之旅
桃花坞与梅花岭
寻梦桃花坞一晌清欢
牛年画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