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点带面
——传统手工艺助力乡村振兴策略新探

2023-12-06 09:43:56
关键词:手工艺传统文化

马 振

传统手工艺作为典型的民间艺术形式已经存在了几千年,在我国漫长的农业文明进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造物文化。当前,在人们对文化遗产越来越重视的情况下,传统手工艺的实用价值与文化价值也逐渐得到重视。在“乡村振兴”战略视野下,传统手工艺作为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被提升到“复兴”的发展战略上来。传统手工艺在文化构成中具有独特性。首先,传统手工艺中承载着一定的乡村生活文化。传统器物体现着乡土文化环境下的生活方式,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文化被寓寄在那些使用过的器物、技艺之中,形成一种记忆和乡愁。其次,传统手工艺承载着一定的民俗民艺文化。传统器物不仅是一种实用工具,其中还有许多品类是与民俗民艺活动有关的,成为一种精神文化产品。再次,传统手工艺具有联动性。传统手工艺在地域上联动村落,在产业上联动品类相关产业,在文化上联动乡土文化。从文化社会学的视野来看,它是作为一个可以“以点带面”的元文化而存在的。正是基于传统手工艺的这些发展特性,在乡村振兴的语境下,形成了“以点带面”的发展策略,即从地域、产业和文化三个方面探讨传统手工艺的体系化发展方式。(图1)

图1 传统手工艺地域、产业和文化关系图

一、地域上以点带面——以工艺村落为单位形成地域联动

2022 年2 月,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 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发布,提出了在新形势下系统做好乡村振兴工作的要求和实施方案。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以来,我国乡村建设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之下,传统手工艺的发展搭上乡村振兴的快车,形成了一股强劲的“国潮风”,从逐渐衰落变得越来越受欢迎。传统手工艺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其内涵具有复杂性、综合性。因而在乡村振兴语境下,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要尤为重视其独特性,并要结合区域特色、工艺品类本身的特色展开。传统手工艺产生于传统社会,除去社会环境的因素,其发生发展与地域环境紧密相关。从社会基本行政单元上来看,乡土传统手工艺主要诞生于“村落”这一空间单位。研究传统手工艺不能仅仅着眼于工艺本身,而是要探求手工艺背后的地域空间,因为只有在这背后的空间中,我们才能发掘出各种塑造传统手工艺样貌的“所以然”因素。

(一)作为传统手工艺载体的村落

从自然地理方面来看,我国地貌多山脉丘陵,除长江中下游、华北、东北这几个较大平原外,地形大多山脉纵横,加上我们国家三级阶梯式的地势,大部分土地被分割为大大小小的零散状地块,形成了大大小小、星罗棋布的村庄。传统手工艺往往孕育于这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区域之中。俗语有“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千里不同情”,指的就是相对封闭的地域文化环境塑造出的多元文化样貌。就传统手工艺的形成来说,相对独立的文化环境和区域生活方式是丰富多彩的手工艺品类形成的基础。“中国传统乡村聚落是孕育农耕文明的母体环境,也是对由农耕文明衍生出的文化、观念、习俗、生活方式与建房习惯从物质到精神层面完整的表达。”[1]57这种现实情况也是以村落为基本单位进行传统手工艺研究的基础。

村落中的传统手工艺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是为了达到生活实用目的而存在的。在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社会,作为家庭副业的传统手工艺之所以存在,就是为满足家庭衣、食、住、行、娱乐等需求的。在乡村集聚而逐渐演变为城镇的时候,传统手工艺逐渐发展出市场性的一面。不仅为满足家庭需求而逐渐变成一种小规模化的可以补贴家用的副业,乃至发展为家庭作坊,成为专门从事某一手工艺品类的工匠家庭,进而出现有区域特色的手工艺品牌。这种情况我们可以从近些年逐渐知名的手工艺村落案例中得知。例如,位于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的湾头村,依托非遗草柳编,成为远近闻名的非遗村。再如,位于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县的鄌郚镇,已发展出一条手工乐器产业之路。不仅如此,潍坊市的其他手工艺产业同样世界知名,如潍坊风筝、剪纸以及年画等。基于这样的成就,潍坊市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冠名“世界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许多传统手工艺孕育、成长于传统村落,并随着村落的发展而不断变迁,演变出多样化的表现形式。传统手工艺的发展与村落的变迁息息相关,因而,当今促进传统手工艺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可脱离传统村落这一基本载体,不可孤立地聚焦于传统手工艺品类本身,而是要关注村落文化,在村落文化中发展传统手工艺。

(二)破除传统手工艺发展的地域性限制

从自然资源方面来说,许多地方的资源分布是不均衡的,区域间的资源流动还会受到一些政策上的限制。一方面,传统手工艺发展要破除自然资源的地域性限制,要做好不同区域的政策协调和市场协调。从传统手工艺本身来看,除去一些特种工艺如材料金银、象牙工艺、名贵木材、玉石等,大多数传统手工艺品类的制作材料都很常见且易得,这是由传统手工艺的诞生环境决定的。传统手工艺是贴近普通民众日常生活的一种技艺,一种让生活变得更好的工具性能力。许多传统手工艺品类是由最底层的劳动人民创造的,他们利用各种有限的资源,利用由生活经验而来的聪明才智,创造了品类丰富、充满智慧与人性的手工艺术。与传统社会相比,如今的自然资源更容易获得,运输更加方便,这对于传统手工艺的发展是一个利好。只有自然资源的限制被减少或消除,传统手工艺的发展才能更上一层楼,为产业化的发展做准备。另一方面,传统手工艺的发展要破除人才政策、资金流动、基础设施、产业扶持、配套服务等软性因素方面的障碍。传统手工艺越来越朝着文化创意产业化的模式发展,就使用功能来说,传统手工艺无法与现代工业产品进行竞争。我们必须发掘传统手工艺中其他功能层次的价值,以适应现代社会。因而传统手工艺的发展必须要减少这些方面的限制,减少地域间的政策等方面的隔阂,这样才有可能形成联动性的传统手工艺产业化发展模态。

(三)形成传统手工艺联动性地域关系

近些年,我国的城镇化发展迈上了新台阶,伴随着国家乡镇产业发展的利好政策,人才、资源、资金等方面都出现了回流现象,这对于传统手工艺纵深化的发展是一次机遇。加上新时代互联网营销模式向传统产业的深层渗透,传统手工艺的产业化发展是必然趋势。此时,传统手工艺发展所面临的就是更大范围内的生产资源以及更大的市场消费需求,这就需要传统手工艺产业打破地域性、政策性限制,形成区域、产业联动性发展模式。“在民间手工艺相对集中的地区提供政策支持,发展以手工生产为主的特色村落或社区,在城郊的乡村地区发展适宜的手工艺;也可以与国家级、省级传统古村落、古街区相结合,发展集手工生产与乡村旅游为一体的文化形态。”[2]传统手工艺的发展带有明显的地域性差异,这也是有些品牌成为地方品牌和自然地理标志产品的前提,但某些具有联动性发展可能性的传统手工艺品类却受限于此。传统手工艺要保持地域性特色就需要保持一定程度上的自然资源、人才资源、文化风俗的独特性,这是区域差异给传统手工艺的发展所带来的有利的一面。而不利的一面是,地域政策等方面的差异同样给传统手工艺的纵深化发展带来了不小的阻碍。要破除传统手工艺的系统性、纵深化发展限制,就要从自然资源、人才流动、政策服务、产业结合等多方面合力施策,多点发力,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氛围。

二、产业上以点带面——单一手工艺品类带动相关产业共生

一些大的传统手工艺品类已经发展出了较大规模的产业,在现实生活中,这类工艺品也发挥着一定的实用价值。传统手工艺本身的复杂性就决定了其产业化的过程不可能是单一的、片面的,而应当是综合性的、体系化的、共生式的。传统手工艺与相关产业之间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是一个良性的业态发展系统。传统手工艺相关产业之间是可以共生共存的,这也给了我们很大的发展启示,传统手工艺再也不能像以往那样孤立地发展了。

(一)打破相关行业之间的壁垒

从产业上来看,单一手工艺产业的上中下游以及手工艺相关产业之间的联系需要我们进行深入思考与架构。单个手工艺品类的不同立足点与视角也应当充分的多元化,如匠人、用户、工具行业、制作材料视角等,而在产业上又有旅游、文创、体验、教育等不同的传统手工艺发展角度。特别是在当前传统手工艺以古村落、手艺村落等综合体形式为载体的背景下,传统手工艺以深度体验的方式融入其中,并发挥主体作用。单一品类传统手工艺是可以作为一个文化综合体中的主体形式而存在的。“传统手工艺振兴的核心要点就是在新时代下,建立符合当代生活、生产、文化特性的产业构成,它们共同支撑当前中国手工产业生态体系,这一生态包括文化、技艺、供应链、商业经营、社会服务等五大系统。”[3]以传统手工艺为基准点向相关产业延伸,可以形成一定规模的行业集群,带动整个地区的发展。这种联动首先需要打通传统手工艺与相关行业之间的“经脉”,打破行业之间有形无形的壁垒,为传统手工艺的发展减少障碍,减轻阻力。事实上,打通行业脉络的过程也是形成一个新的发展点的过程,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条传统手工艺创新发展的转型之路。

(二)打通传统手工艺产业链上中下游

传统手工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打开思路,要寻找不同要素之间的联系,并将各种资源要素整合起来,根据各地的现实条件制定发展政策,谋划产业路径。从现实中来看,传统手工艺越来越多地成为一种文化体验方式。传统手工艺的实用性在减弱,而其艺术性在提升。人们关注传统手工艺往往更关注其中蕴含的精神文化价值。许多人能从一些儿时的手工制品中找到温暖的乡愁与童年回忆,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器物已然成了精神寄托物。传统造物作为物质生活的附属,在传统社会中最重要的就是实用性与功能性,这也是造物的本质所在。也就是说,传统手工艺即使有着越来越多的艺术观赏体验成分,但不能脱离实用性的本质。因而在传统手工艺产业化的发展过程中,这两个层面的价值内涵都要兼顾。由此,我们可以将这两个层面的价值应用于对相关产业的模块化分析中,思考、整合传统手工艺产业化过程中的上中下游行业。

以灵活的眼光看待传统手工艺产业的发展,要有全局意识,要站在传统手工艺产业链的整体视角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孤立地只谋求传统手工艺本身的传承与发展。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打通传统手工艺产业上中下游产业链,能够发掘更多发展着力点。例如,有的传统手工艺品类与原材料的关系紧密,通过传统手工艺可以促进原材料产业的发展。原材料产业的发展与转型同样会促进传统手工艺的变迁,这是一个动态的关系。景德镇陶瓷大学客座教授朱阳提出了手工艺的“模块链产业模式概念”,他认为“手工艺模块链产业模式中,有两种组成部分,一个是手工艺模块,一个是连接模块的链条”[4]。事实上,朱阳教授的观点正是将传统手工艺的相关产业要素进行了模块化的分析。因而强调传统手工艺产业上中下游的贯通关系,事实上立足的是一个完整的传统手工艺生态。这个生态循环既有物质层面的原材料、制作工具、辅助材料、使用材料,又包括制作主体、文化风俗、生活习惯、寓意价值等精神层面。

(三)形成产业共生发展模式

传统手工艺的创新性发展不可能仅仅依赖手工艺产品本身,而应当在手工艺基本文化内核的基础上进行产业的拓展与延伸。(图2)其中包括以手工艺为基础的物质相关产业,还包括以手工艺文化为核心的无形文化产业。以我们常见的草编工艺为例,在有形的相关产业方面,包括草编原料产业、生产加工产业、包装运输产业、展销分销产业等。在无形的文化产业方面,以草编手工艺为核心可以延伸到设计创意产业、文化宣传产业、品牌营建产业、“互联网+”的网络营销产业等,甚至可以与其他领域的产品相结合,形成配件定制产业。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以传统手工艺为核心可以统筹上中下游,甚至是其他领域的相关产业,深度融合有形的物质产业和无形的文化产业,形成共生的产业样态。在这种共生的产业发展样态下,传统手工艺的发展视野就被彻底打开,不再局限于手工艺本身怎样发展,而是深入思考塑造一个什么样的以及怎样塑造传统手工艺背后的完整产业面貌。这样,我们看待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与发展问题,关注点就由小及大、由单向到多维、由局限向拓展转变。在当前“互联网+”、直播带货、深度体验的文旅经济发展与文化创意背景下,形成传统手工艺各相关产业联动式发展的必要性越来越凸显,这对于传统手工艺来说既是发展方式上的转变与创新,又是对其产业和文化进行系统梳理与架构的一个契机。

图2 传统手工艺产业共生示意图

三、文化上以点带面——构建传统手工艺的文化体系

传统手工艺脱胎于中华优秀传统造物文化,是中华优秀文化的一部分。在当前振兴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下,对传统手工艺进行系统的、深入的文化体系发掘与建构是必要的,同时也是要亟待解决的一个大问题。对于中国传统造物文化这个庞大的文化体系来说,个别的、具体的传统手工艺或许只是其中不显眼的某个方面,但正是由于这些具有丰厚文化特色的一个个“点”,才构成了传统造物文化这个大的“面”。同济大学邹其昌教授提出的工匠文化体系概念值得我们思考与延伸。“从‘劳动系统’和‘生活系统’这两大核心展开,分别就技术系统、传承模式、组织结构、习俗系统四个方面进行论述。”[5]中国传统手工艺文化体系既非常多元又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这个工艺文化体系是包容的、活态的、有机的、变化的、共生的。任何一种手工艺都有其背后的文化故事、民俗民艺、技巧与方法等层面的隐性价值,这有待于进行系统整理与研究。

(一)通过传统手工艺拓展乡土生活文化

传统手工艺是生活的文化产物,生活文化是人的存在及价值意义的印证。一定程度上说,人类创造的传统手工艺体现了生活方式和生活内容的变迁,它是一个忠实的记录。传统手工艺成为人的本质的外化与体现。今道友信在《东方的美学》一书中说:“艺术,按我的想法,是人的最明确的自我显示的方式之一;人的存在在根本上是具有难以知觉的不可思议的力的存在;通过艺术的历史,运用某种方法,以能够知觉的物质现象为中介,可以使人的存在及其一切丰富多彩的可能性凝结起来。就是说,它是人的独特的可能性及其实现化。”[6]143简单来说,传统手工艺是关于人的文化、关于生活的文化、关于价值与理想的文化,它体现了人的存在方式和存在意义。扎根于乡间的传统手工艺,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的农业智慧和农业文化根基,体现着中国人的农业与自然精神本色。

乡土生活文化不是我们想象中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那么简单,恰恰它是最复杂、最深刻、最本初的文化形态。乡土文化就像一棵大树,树干和枝丫等表面可见的部分只是它的形态与外在特征,而其真正的内涵则是深埋于地下又四通八达的“根脉”,它与其他形式的文化艺术紧紧相连、不可分割、互补共生。传统手工艺与民间文学、民俗艺术、民间建筑、民间活动等方面的文化形态紧密相连。传统手工艺类别多样,在民间乡土生活中既扮演着实用的物质角色,还在民俗活动、传统节日中扮演着一定的精神角色。传统手工艺作为物质与精神文化的双重载体,通过对其文化体系的发掘与建构,可以由此延展出一副恢宏的乡土生活文化图卷。

(二)将传统手工艺文化融入民间文化体系

将传统手工艺文化融入民间文化体系的考量基于的是一种系统的文化生态观念。某种文化形式的发展必须有其可以依靠的、适合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传统手工艺属于农业时代的造物文化,其合适的生存土壤已经发生了改变。因而,只有从传统手工艺和文化生态两方面综合考量其发展方向、方式方法,才能更好地解决传统手工艺在后工业化、信息化时代的生存与发展问题。不能简单地将传统手工艺作为一种地方风俗的展示方式,或者设定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增长点,而是应该在观念上将其视为一种文化财富,融进文化生活中。这就要将传统手工艺的发展策略融入整个民间文化的发展体系中加以系统考量,对其文化形态进行本体层面、认识层面、方法层面、实践层面的深入分析。“我们要增进全社会的文化自觉,深刻认识包括民间节庆活动、人生礼仪、民间工艺及衣食住行用等生活方式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僵化的遗留物,而是祖祖辈辈日常生活形态的累积。”[7]更进一步,我们能从传统手工艺中总结艺术创作、设计创意方面的技巧与方法,乃至艺术、设计的文化价值,能够为当今中国的艺术、设计发展所用。总而言之,我们看待传统手工艺不能仅仅看到表象和形式,还应当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文化艺术,在整个民间文化艺术体系的统筹下思考传统手工艺的发展。

(三)用传统手工艺讲述乡土文化故事

传统手工艺中隐含的各种文化故事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发掘,但目的还是要将其展示出来,要把这些真善美的故事弘扬出去。传统手工艺中包含着人性、人生以及人的意义,包含着最普通的关于生存价值的理想。传统手工艺中的故事多来自匠人们的生活灵感,他们往往从生活本身寻找可用的素材,将民间传说、文学故事加以整理、再创作后融入手工艺活动中。这种故事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有歌谣、叫卖语、名称等各种形式,还有一些工艺本身的造型与装饰就是故事的变体与具象化。故事不仅仅是一个故事,而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与向往,体现了劳苦大众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文化。在今天看来,故事也许显得很遥远,但是将手工艺形式与故事进行结合是一种充满智慧的文化创意形式,也是今天的文化创意所欠缺的技巧性策略。传统手工艺中的造物文化叙述方式同样值得学习与借鉴。当今的设计越来越重视讲述和叙事,其实质还是在设计中加入了更多的文化成分,使得设计的内涵更加丰富。设计的叙事是人与设计的互动,而传统手工艺中的故事表达方式非常值得参考借鉴。

乡土文化中有着精彩的、永不过时的故事、传说,它体现着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具有极强的地域性特色。这些故事不能仅仅依靠民间文学、艺术等形式流传,而是应该与人民大众的生活相联系。通过手工艺媒介将这种优秀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乡土文化展示出来、传播出去。手工艺本身就具有丰厚的民族特色与地方特点,它与人们的生活现实相联系,反映着人们的生活现实,直白、坦诚地表达人们的生活期望。我们可以利用传统手工艺的故事性,将其作为乡土文化的载体,在输出精美的手工艺品的同时,也将一个地方的文化和风土人情传播出去。同样的道理,在传统手工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可以结合时代背景,讲述当下新时代的乡土文化故事,展现新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

四、结语

在乡村振兴伟大事业的奋斗过程中,与人们生活关系密切相关的传统手工艺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传统手工艺的创新性发展过程中,离不开地域上的联络与贯通,离不开产业上的整合与深化,更离不开对造物文化的发掘、讲述与弘扬。传统手工艺的发展不能只有工艺本身唱“独角戏”,更应当将地域、产业、文化联动起来,共同演绎一场精彩的“大合唱”。同时,乡村振兴不能只有物质财富的增长,还应当将具有浓厚中华文化特色的乡土造物文化开发出来、演绎起来、弘扬出去,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

猜你喜欢
手工艺传统文化
Andalusia's white villages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中老年保健(2021年3期)2021-08-22 06:52:22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传媒评论(2018年8期)2018-11-10 05:22:12
谁远谁近?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中国三峡(2017年9期)2017-12-19 13:27:25
手工艺·温州发绣
艺术评论(2017年12期)2017-03-25 13:47:52
走近手工艺人
中国三峡(2016年10期)2017-01-15 13:5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