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晨晨
红色文化是由中国共产党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贯穿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全过程,内容丰富、内涵博大精深。红色文化中蕴含的红色基因和红色血脉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传递的是辉煌的历史记忆、蕴含的是先进的思想理论、代表的是宝贵的精神价值、表现的是不懈的实践追求,为新时代发展提供厚重的精神支撑。”[1]140-143红色文化涵盖了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其中物质文化资源有革命文物、革命遗址等红色文化遗存与纪念场所,非物质文化资源主要指革命历史征程中重大事件所产生的精神文化,如红船精神、长征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要用好这样的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搞好红色教育,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对于苏绣艺术工作者而言,红色文化资源是艺术创作的长期重要来源之一。新中国成立至今,以朱凤、任嘒闲、李娥英、顾文霞、王祖识、顾金珍、卢福英、金惠娥、卢招娣、姚建萍、邹英姿、梁雪芳、姚惠芬、沈德龙、朱寿珍、王丽华、陈红英等为代表的老中青苏绣大师和苏绣传承人以积极的面貌、饱满的热情创作了许多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工艺精美的红色题材刺绣作品,以颂扬中国共产党的丰功伟绩、记录中国革命的光辉历程、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弘扬主旋律、讴歌新时代。这类创作不仅在业界获得了较高的评价,同时也引发了热烈的社会反响,在创造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同时积累了以非遗刺绣表现红色文化的宝贵经验。
对红色刺绣创作的具体表现内容进行归纳,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许多苏绣工作者拿起绣针,满怀对党和新中国的热爱绣制了一批展现伟人风采的领袖肖像。如朱凤(1910~1993 年)于上世纪50 年代创作的无产阶级领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朱德等伟人像。为了更好地描绘领袖人物的形象与气魄,朱凤大师潜心实践、钻研出“散针绣”“散套直纹组织绣”和“点彩绣”等针法,注重创造绣像的立体视觉感受,通过突出光影效果表现人物的精气神。其精湛的刺绣艺术得到了大众的认可和中央办公厅的肯定,绣品常作为珍贵的国礼赠送给外宾。
同时期,任嘒闲(1916~2003 年)也在不同时期绣制了领袖像,其代表作品有《斯大林像》《列宁在拉兹里夫河畔》《列宁在讲台上》《列宁接见农民代表》《列宁像》(图1)和《邓小平像》等。任嘒闲大师主要用“乱针绣”和“虚实乱针绣”针法塑造人物,以栩栩如生的写实风格,灵动地表现出伟人们的领袖风采。
图1 列宁胸像(虚实乱针绣),任嘒闲 绣
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沈德龙以中国共产党创始人毛泽东、董必武、陈潭秋、李大钊等革命先驱为创作主题绣制了系列刺绣肖像,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沈德龙认为,绣品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工艺价值、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三个方面。红色题材刺绣作品不仅价值突出,更重要的是有着强烈的文化感召力。他结合自身扎实的美术功底,先用素描绘出形神兼备的绣稿,然后采用虚实乱真针绣法进行绣制,践行“针为笔、线为色、扬传统、汇中西”的创作理念。经过多年的研究探索,他在传统苏绣工艺的基础上独创了“三散针法”,并将其应用于人物肖像的头发与面部表现,神形统一,突出了革命先驱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革命信念和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近年来,特别是建党百年前后,众多当代苏绣大师自发创作出不少红色题材作品,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并被相关部门收藏。
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陈红英绣制的苏绣《毛主席肖像》表现出领袖沉稳、庄重、气度不凡的独特神采。整幅作品集多种乱针绣法于一体,表现面部的表情和皮肤的质感用斜丝缕小交叉乱针法,五官等主要部位则采用短而细的乱针法,头发将“接针”“抢针”和“乱针”相结合,画面的背景运用“大交叉乱针法”,衣服则用“直丝缕小交叉乱针法”,针法灵活运用,轮廓精准,线条流畅,色彩丰富,层次分明,表达了刺绣工作者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真挚感情。这件主席肖像刺绣作品得到中共中央办公厅的认可,被毛主席纪念堂永久收藏。
另外,还有如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卢福英刺绣的《伟大领袖毛主席》和《伟人风采》等作品,其中《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图2)荣获北京“首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博览会”金奖。朱寿珍刺绣的《毛主席在庐山》绣像被湖南韶山市毛泽东同志纪念馆珍藏。金惠娥刺绣的作品《亲密的战友》《周恩来总理绣像》,也分别被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和淮安周恩来纪念馆永久珍藏。
图2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卢福英 绣
伴随红色题材的主题性创作逐渐成为苏绣创作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苏绣工作者愈加注重对红色文化的发掘创作,许多再现重大革命历史事件、反映中国共产党革命斗争宏图的作品涌现了出来,如《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百万雄师过大江》《开国大典》《转战陕北》《占领总统府》等,这些作品大多具有尺幅大、人物多、难表现的特点。苏绣工作者克服重重困难,以新的观念、新的技法对经典素材进行二次创作,用银针和丝线栩栩如生地再现了革命历史中震撼人心的场景。此类作品通常被相关单位收藏,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与精神文化价值。
苏绣巨作《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图3)是以蔡亮、张自薿的经典油画《红军三大主力会师》为范本,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文霞指导、卢招娣绣娘团队历经11 个月绣制而成。这一重大历史题材作品获得了“第十三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组委会特别奖”,被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永久收藏。该作品表现了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突破艰难险阻会师会宁、为闻名于世的长征画上句号、开启中国革命历史新篇章的激动人心场面。老中青三代绣娘“充分发挥了苏绣传统的乱针、平针、施针、戗针等几十种针法,用近两百组色系、近千种颜色丝线进行绣制”[2]。绣制人物面部形象时,绣娘们将丝线劈得极细,生动细致地描绘人物各异的表情、神态。她们将绣线与底色巧妙地融合,以苏绣独特的质感和美感重现油画的视觉效果和震撼的场景情境,使画面色调更为和谐、统一。
图3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顾文霞指导,卢招娣绣娘团队 绣
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周海云的苏绣作品《百万雄师过大江》(图4),是以江苏省政协原副主席、南京艺术学院原院长、著名艺术家冯健亲先生创作的重大历史主题油画为蓝本绣制的,突出表现了解放战争时期,三大战役胜利后,党中央提出“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口号,百万人民解放军以木船为渡江工具,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迅速摧毁了国民党军的长江防线,取得的渡江战役胜利的历史事件。在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即将到来之时,作为基层共产党员的周海云,在南京博物院参观时被该幅油画作品的磅礴气势所震撼,产生了将画作绣出来为建党百年献礼的想法。这个想法随即得到了冯老的肯定与大力支持,冯健亲教授不仅为其提供了画作的高清图片,还在绣制过程中不顾80 多岁的高龄,多次亲赴工作室对刺绣工作进行指导,周海云团队共耗时4 个多月终于完成了这幅作品。该绣品不仅登上了中央电视台的舞台,还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图4 百万雄师过大江,周海云 绣
《开国大典》是著名油画家董希文先生于1953年创作的红色经典作品,其描绘的是1949 年10 月1 日,毛泽东主席天安门城楼上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时刻,作品场面气势恢宏,气氛喜庆热烈。李娥英、濮凤娟、顾金珍、邹英姿、朱军成、丁崇政和莫元花等许多刺绣工作者都绣制过这幅名作,他们的作品也因刺绣工艺及表现手法的不同而各具特色。
老一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苏绣)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娥瑛早在半个世纪前就领衔了《开国大典》的刺绣工作。在当时条件下绣制大型作品有着较高的难度,李娥英积极探索、不断尝试,采用独创的“分绷合绣”的方法,带领刺绣团队夜以继日,在规定时间内顺利完成了该项刺绣任务。
年轻一代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邹英姿则更注重刺绣技巧的创新。为了突出《开国大典》中众多历史人物的风采和神韵,她在创作过程中“除了使用常见的平针绣与乱针绣,还创造性地打破常规,融合了具有国际性的技法劈针绣与邹英姿自创的‘滴滴绣’,尤其是在人物的面部全部都是用“滴滴绣”的技法加以表现,将感恩之情融进了刺绣作品。多样化的刺绣手法让整幅绣面看上去更加饱满立体、热烈明快,充分体现了庄严而又隆重的节日氛围”[3],取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和社会反响。
贯穿社会主义建设的全过程,各行各业都涌现出了许多感人至深的英雄人物和时代楷模,如被誉为“共产主义战士”“最美奋斗者”的雷锋同志,新中国石油工人、“铁人”王进喜,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学学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教授等,这些耳熟能详、家喻户晓的时代英模及其优秀事迹也成为刺绣工作者挖掘红色精神的重要题材来源。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解放军战士王杰、刘英俊舍己救人、牺牲奉献的英雄事迹深深打动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任嘒闲,她在双面乱针绣的基础上,进行了全新的创作尝试,将王杰和刘英俊的形象绣制在同一幅双面绣作品的两面:一面是穿单军装的王杰,另一面则是穿棉军服的刘英俊。在刺绣过程中,任嘒闲既需兼顾绣品双面不同的人物形象、衣着装扮和色彩表现等内容,又要真实地展现英雄的气质和精神。她克服丝线接头复杂、色彩差异较大和刺绣工艺难度高等众多困难,成功地完成了双面异色异样绣作品《王杰与刘英俊》(图5)。这幅表现英雄人物巧妙独到的艺术作品“首创双面异色异样绣,开辟了中国绣坛上风行的双面三异绣的先声,促进了中国刺绣艺术创新的活力”,也是“中国刺绣史上突破性的创造”。[4]17-19
图5 王杰与刘英俊(双面两异绣),任嘒闲 绣
中国刺绣艺术馆“匠心•百年”苏绣党建主题展上,一幅名为《中华脊梁·钟南山院士》(图6)的人物肖像格外引人注目。在抗击非典与新型冠状病毒的过程中,已过杖朝之年的钟南山院士勇于担当、迎难而上、不屈不挠、为国奉献的精神感动了中国人民。为了表达对“抗疫国士”的敬重之情,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王丽华根据南方日报记者王良珏的摄影作品创作了苏绣作品“中华脊梁·钟南山院士”。画面中,头发花白的钟南山院士身穿白色工作服,他目光坚定、眼神明亮、表情坚毅。又以淡雅的梅花为背景,象征了钟老不畏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和高洁的品格,烘托出钟老的爱国精神、实干精神及科学精神。绣制时,王丽华将平针、乱针和其所独创的八工针法相结合。平针针法表现精细雅洁,乱针针法突出丰富的色彩和层次,八工针法则强调了肌理和质感。多种针法的灵活运用,形象的表现了钟南山院士的气质、神韵及不屈的性格。”巧合的是,该作品封针之时,正是钟南山院士被授勋“共和国勋章”之日。该作品也被选入第五届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进行展示。
图6 中华脊梁·钟南山院士,王丽华 绣
国家级非遗项目(苏绣)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姚建萍在红色题材苏绣创作方面,践行了“用苏绣讲好中国故事”的使命。姚建萍大师的苏绣作品题材广博、内容丰富,古今中外、传统现代皆有涉及,但红色题材始终是她刺绣艺术生涯中最重要的素材来源之一。从上世纪90 年代绣制第一幅伟人肖像双面绣作品《沉思——周恩来肖像》获得中国(国际)首届民间艺术博览会金奖以来的20 多年间,姚建萍创作的革命题材以及红色文化精神相关的苏绣作品有20 多幅,其中涵盖领袖肖像、中华崛起、百年奥运、江山多娇、民族团结、春早江南、海纳百川、中国大飞机、初心盛放等众多主题。近几年,姚建萍带领她的团队多次奔赴中共一大会址、井冈山等革命圣地参观学习、体验生活,领悟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围绕辉煌奋斗历程和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进行刺绣创作。
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收藏并陈列的苏绣作品《初心盛放》(图7),是姚建萍大师带领百人团队创作与绣制的巨幅作品。《初心盛放》以上海市市花白玉兰为主要表现元素,金色调预示着“中国共产党的光辉照耀大地,带领国家和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该作品在绣制针法及技巧上也进行了创新突破。姚建萍采用其独创的“融针绣”技艺,结合丝缕、韵光、平针、乱针、打籽等绣法进行创作,白玉兰的花瓣突破平面绣法,使画面层次更加丰富,立体感更为强烈,充分体现了苏绣艺术中姚派“融针绣”的匠心和初心。“作品从思想文化以及针法融合上,打破常规,突出立体效果,用兼容并蓄的理念,把各种优秀针法融合到一起。在色彩上,更是创新突破固有色体系,颜色千变万化,艺术效果呈现也是丰富多彩”。[5]110-115姚建萍“以高度的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唱响昂扬的时代主旋律;把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生动实践,凝练创作成艺术作品,唤起、引领和吸引每一位建设者、创造者和参与者,汇聚起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奋进的强劲动力”。[6]32-36用苏绣讲好中国故事,用匠心传播中国声音,真正达到了“针融百家、绣随时代”的思想境界。
图7 初心盛放,姚建萍团队 绣
苏绣是我国四大名绣之首,也是重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图案精美、技艺高超、针法多样、品种丰富,以“精、细、雅、洁”的独特艺术效果闻名海内外。在丰富的创作实践中,红色文化主题以其独特的魅力及内涵成为了苏绣重要的素材、灵感源泉与精神支撑。用针尖上的非遗弘扬红色文化,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已成为新时代刺绣工作者的一种文化自觉。红色题材作品层出不穷、经典历久弥新、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其特点如下:一是作品既包含刺绣工作者的自发创作,也包含重大节庆、纪念日的主题定制。二是苏绣工作者在绣制的过程中,往往通过选用不同的材料、采用不同的针法、技艺、运用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进行创新,为作品带来全新的精神面貌和时代特征。三是越来越多的新一代刺绣工作者开始注重作品的原创与设计,有的自己尝试创作,有的则与画家、摄影师等专业人士合作、协同创新。伴随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在传统文化复兴的号召下,更多的年轻人投入苏绣行业的创新与发展中,新时代的刺绣工作者接力前辈,拿起绣花针,为传播红色文化创作反映这个伟大时代的新作品,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