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发展背景下江苏传统手工艺的再设计研究
——以桃花坞木刻年画工艺为例

2023-12-06 09:43:56吴冬玲
关键词:套色桃花坞木刻

吴冬玲

江苏地区自古以来物产丰富,人文荟萃,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地域文化孕育了多元的传统手工艺,如广为人知的扬州漆器、宜兴紫砂、苏州玉雕、南京云锦、常州梳篦等,经过千百年的发展与传承,取得了极为辉煌的成就。但随着社会形态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改变,曾经起源于地方民俗、取材于地方资源、依赖于精湛技艺的传统手工艺在时代变革的背景下也面临着严峻挑战。尤其当下高度发展的数字化技术,直接颠覆了手工技艺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曾经百姓家中常见的手工物件或变为文化象征性符号,成为博物馆里供人瞻仰的文物,或是已门前冷落、无人问津。在江苏传统手工艺类目中,也仅有少部分手工艺至今仍能保持生命力,像紫砂、云锦等,因其能够延续原有的实用功能,同时在精神层面也能给人以共鸣与慰藉,得以活跃于民间。除此以外的多数传统手工艺则无法适应新生土壤,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尽管在20 世纪初我国就极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但也不能避免这些传统技艺的断层或消失,与人们的生活需求以及精神需求严重脱节是导致它们止步于时代发展洪流的主要原因。

一、传统手工艺在数字化时代的发展机遇

虚拟现实技术尽管严重影响传统手工艺的生存,但不可否认的是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也为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诸多利好,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进行总体安排和部署,从宏观层面持续强化对文化数字化转型的顶层设计。《意见》也曾明确提出数字化技术为乡村传统手工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和崭新天地。

(一)数字化技术助力手工技艺的保存和传播

传统手工艺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和有力支撑,但由于种种客观原因,常受到诸多限制,不能够广为人知,而数字化技术在这方面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数字化技术使得传统手工技艺的资料保存更为便捷,并能打破以往相对封闭的传播模式,扩大传播范围,为手工艺文化传播营造网络公共信息空间。

江苏南京绒花技艺始于唐代,其产品最初主要为皇室贡品(图1 为唐代周昉绘制的《簪花仕女图》,簪的便是绒花),后来扩散至民间,逐渐发展成“三节一事”(春节、端午节、中秋节以及大婚)佩戴绒花的习俗。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生活方式的改变,这样的传统习俗慢慢消失,也导致了绒花技艺逐渐失传。直至2018 年,一部《延禧攻略》(图2)让绒花再次回归到大众视线中。国风美学的盛行以及网络传播的助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绒花技艺,并在日常生活中尝试制作与研究,借助于数字化技术,南京绒花技艺不仅得以数据化保存与传播,而且已逾越传统功能,以多种形式实现了与当下文化、时尚的跨界创新,焕发出新的光彩。

图1 簪花仕女图,[唐]周昉 作

图2 绒花头饰(《延禧攻略》剧照)

(二)数字化技术助力传统手工艺的创新与发展

随着数十年的实践,数字化技术除助力保存和传播传统手工艺外,已逐渐进化为助力产品创新和发展的支撑手段与科学动力。从业者借助数字化技术,对相关行业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从而优化产品或服务,提高客户满意度和黏合度,同时还能深度了解市场需求、行业趋势、价格走势等信息,挖掘新的商机和创新点,有针对性地更新产品,助力区域文化更新再造,助推产业模式升级。

在这一方面,苏州泥塑工艺的再生就是很好的案例。苏州泥塑曾经是周庄非常小众的手工艺品,其发展规模和市场影响力远不如无锡泥塑。但周庄通过数字化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将传统艺术资源再造与输出,由此给周庄泥塑带来了新的生机。它将传统生产要素朝数字化载体转变,有效解决了区域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市场规模小的问题,为区域文化资源提供新的发展机会和增长空间。传统手工艺不仅“摇身一变”为游客们带来全新的感官体验,实现了文化资源的转化和共享,同时也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这种运用数字化技术手段,对民俗、技艺进行创新性转化与再现,传播地域特色文化的案例,也为江苏其他区域民俗文化数字化转型提供实践参考,如碧螺春炒茶工艺、宜兴紫砂工艺、苏绣工艺、核雕玉雕技艺等,均具备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条件。

二、数字化背景下江苏传统手工艺再设计研究

数字经济背景下,传统手工艺的再设计是手工艺传承过程中的必经之路,是寻找传统手工艺原型与时代价值之间的逻辑关系的一种尝试;是立足于时代需求,从设计与文化、艺术与技术的角度出发,对材料与工艺进行解构、融合、重构再设计的过程。这里将以苏州旅游网红打卡产品“套色印章”为例,尝试分析桃花坞木刻年画工艺原型与再造物之间的价值关联,寻找手工艺文化重塑的内在逻辑。

桃花坞木刻年画起源于明代,发展于清代雍正、乾隆时期,与天津杨柳青年画、山东杨家埠年画,并称我国“三大木版年画”。桃花坞木刻年画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苏州吴文化一张独特的名片。它采用木版套印,色彩鲜艳夺目,构图均衡丰满,主题鲜明突出,形式语言丰富多样,富有装饰美和浪漫色彩,因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深受民众喜爱。

(一)解读桃花坞木刻年画语言符号

如果把传统手工艺设计语言比喻成一张网,那么这张网链接的是当地的人文信息、材料以及基础工艺等符码。这类符码的编写主要依赖于本土手工艺人对民俗民风以及人们美好愿望的理解与认知,通过他们转译再向民间输出。曾经的桃花坞木刻年画也正是运用这样的编译方式,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向外界传输丰富多彩的艺术内容与形式。图3 所示的《一团和气》,是桃花坞木刻年画最具代表的作品。手工艺人用圆润对称的构图样式以及吉祥富贵的符号语言刻画了一位头顶如意、牡丹,手持“一团和气”手卷,面容慈祥的老妪形象。“和气””致富”的主旋律跃然纸上——“和气生财”“以和为贵”均为江南民众传统的价值观念,也包含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种艺术形式是民间造物理念与智慧的完美转译,它契合了当时社会发展的客观诉求。但在时代的变迁下,年画的功能与主题早已不能满足着人们物质与精神层面的需求,与人们的生活也渐行渐远。

图3 桃花坞木刻年画作品《一团和气》

人们曾尝试各种办法,试图去解决桃花坞木刻年画的传承与发展问题,如开发明信片、书签、T 恤衫、创意工艺品等各种衍生产品,但这些仅仅是对传统图案简单地生搬硬套,实践效果并不持久。桃花坞木刻年画的功能与主题在数字时代的背景下需要设计创新,需要重新解读与定义。没有数据基础的创新是空洞的[1],设计创新依赖于数字化技术的支持。数字化技术手段能够突破传统手工艺原有的地域限制,精准定位市场与人群,通过跨界方式整合不同领域的“碎片”需求,帮助人们超越传统认知,重新组织、转译设计语言,打造适合时代需求、识别度高、地域特色强的新产品。

苏州旅游推出的“套色印章”(图4),正是在数字化技术的推动下,文化和旅游跨界融合的时代产物。苏州景点和桃花坞木刻年画是两类相对独立的文化遗产,两者在市场新需求的定位下,借助数字化技术实现链接整合。尽管整合后的产品语言有别于传统年画语言,寓意吉祥、求财祈福的年画符号被清幽典雅的园林符号所取代,但这样的设计语言在国风美学盛行的今天,却受到消费者极度青睐。

图4 虎丘景点套色印章

(二)解构桃花坞木刻年画传统工艺

“套色印章”概念是借助数字化技术重新定义传统年画的功能与主题,建立起跨界融合的一种设想,但设想落地的物化过程则需要依靠设计手法作进一步的转化。解构和重构是最为常见的一种设计方法。

“所谓解构,就是把完整统一的传统工艺分解成若干部分,设计借鉴的对象不在是整个工艺,而是其中的某一项工艺程序或者物化局部。”[2]解构不是盲目的,需要深入理解现代生活方式与传统工艺材料两者之间的关系,在认识与研究传统手工艺材料、工艺形态的基础上将其打散与肢解,取其必要部分有机、自然地交汇于现代设计的视觉表现与功能表达之中。“套色印章”正是运用这种解构手法将桃花坞木刻年画的传统技艺叠加数字化技术进行的跨界创新。

桃花坞木刻年画的制作工艺,主要包括绘稿、刻板、套印三道工序,个别还需要人工着色、敷粉、扫金、扫银和装裱,是一门工序繁多复杂的手工艺。绘稿可以分为线版和套色版,刻工在画工完成绘稿后,会将画稿粘贴在梨木板上,俗称“上样”(图5),然后由刻工运用刀具,依据画稿采用发、衬、挑、复、剔等技法进行刻制,这一步需要达到线条流畅、图稿不走样的效果,因此对刻工的技术要求较高,也是整个工艺中最考验技艺的环节。套印多为分版水色套印,印刷时先印墨线版,然后根据画稿的色泽再分版套色,用色通常为红、绿、黄、桃红、紫和淡墨等五六套色。无论套色版用色是否相同,印刷时都是均匀平刷,不分浓淡,但可用“环色”,即两种套色重叠造成复色,体现色彩的丰富变化。

图5 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工艺图示

在上述桃花坞木刻年画的工艺分解环节中,绘稿是灵魂环节,画面的内容决定了整幅作品的基调。对工艺要求最高的环节当属刻板,点线面的穿插刻画能够直接影响套印效果,刀刻的力度深浅全依赖于师傅的审美经验。而最后的套印工艺则无疑是最具特色的,它能够使画面展示出不同的肌理感和层次感,这种丰富多样的叠色也是桃花坞木刻年画相比一般手绘年画的一大特色。木刻年画的每道工序都各具特色,不分好坏。这样的解构分析不仅仅是识别和区分材料与工艺,在进行后续重构前,进一步筛选出与实际需求相适应、相匹配的工艺和材料才是解构的真正意义。

(三)建构产品设计语言

苏州景点和木刻年画的本质内容并未发生变化,但是通过运用解构与重构的方法,传统木刻年画的语言符号和苏州景点符号重新编码,却能产生令人耳目一新的视觉效果。解构重构的手法完全符合人脑的活动规律。面对日常生活中的大量冗余信息,大脑为了提高效率,在输入过程中会选择性地识别事物主要特征并进行记忆储存;而在输出时,也就是回忆过程中,大脑则会把前期的特征进行重组串联,形成连贯的印象。在设计活动中,设计者依据设计原则把不同特征元素排列组合,编译成新的产品语言,让人们看上去既新鲜又熟悉,产生一种趣味性的艺术效果。

套色印章的重构元素主要为木刻年画的技艺元素和苏州景点元素。两部分内容非常繁多,为了便于人们更好地识别,需要重新组织产品语言,对其进行规律化重构。印章产品延续木刻年画原有风格,保留夸张的装饰性线条和色彩,但舍弃了木刻年画“一团和气”“花开富贵”等传统主题,以景点符号作为语言主线,糅合了当代艺术手法进行创作。如图4 所示不同于传统年画对称式的构图关系,这幅虎丘印章以低视角构图去塑造虎丘美景,通过对比、夸张等手法勾勒高低错落的园林景致,呈现出现代与传统碰撞的既视感。

为了快速有效地实现批量化生产,设计者还简化了绘制工艺和刻板工艺。绘稿部分设计师没有采用年画费时费力的手工绘制工艺,而是抓住各景点的标志性景观或建筑进行高效的电脑绘制。为了降低成本,缩短生产周期,选用塑胶刻版工艺,相比采用人工木刻或石刻的传统刻制工艺,塑胶刻版更适合 “套色印章”的加工。在整个新产品工艺中,只有套印环节基本保留原有的工艺底色,进行了层层套色。重构后的套色印章看似新颖,其实仅仅是传统工艺的简化和改良,本质上仍是对原有技艺的传承和延续。

(四)再设计产品的推广与验证

数字化技术不仅在产品编码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在新产品的验证(产品设计语言的解码过程)以及推广过程中,同样离不开数字化的支持。互联网对于文化的快速传播、媒体宣传、全方位营销影响巨大,它能够同时连接不同区域的消费群体。“套色印章”的传播及验证,也正是借助了数字化平台与社群的力量。游客们通过小红书、抖音、腾讯视频号等平台进行信息搜索,平台则会根据搜索内容量身定制,推送相应的参考数据。套色印章齐集传统文化、热门景点以及网红打卡等热搜信息于一体,自然会被首推。在这样的互联网氛围下,产品被迅速传播的同时也会被热议——不论是对产品初步了解的准消费者,还是留下信息反馈的产品体验者,他们都可以在网络上对产品进行评价与建议,验证产品的优劣,这种验证有利于产品反馈数据的收集与分析,对于产品的优化与更新有着积极意义。

三、江苏传统手工艺再设计的走向

苏州园林、桃花坞木刻年画这些苏州地区最具特色的传统文化遗产,被设计师运用解构重构的手法,以其精美的构思、细腻的工艺、丰富的寓意,全新展现在游客面前,景点还是原来的景点,但设计师巧妙地运用创新思维将景点外的地域传统文化展现于世人面前,用印章打卡的方式带给人们全新的游玩体验,激发人们的游玩兴趣,传递苏州人民的智慧和情感。

目前“套色印章”已不局限于苏州景点的旅游打卡,它已成为时尚个性的旅游标杆产品,被推广至其他城市。套色印章的创新个案对江苏传统手工艺发展而言是一个很好的启示,为其他品类的手工艺未来发展提供了参考与借鉴。

(1)传统与现代看似对立矛盾,其实并不冲突,但是需要以共生、互补的方式在不同领域跨界整合,以满足当下人们多样化的需求,解决实际问题才能使传统手工艺文化重获光芒。

(2)江苏传统手工艺传承千载,流传下来许多堪称经典的艺术形式,但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材质、工艺与形态这些传统语言要素应结合时代观念与审美趣味,以新的方式服务与美化人们的生活。

(3)把握好数字化发展趋势,不仅利用数字技术传播与推广传统手工艺,还需要利用各类技术手段,探索传统工艺、文创产品设计融合发展的新模式及相应对策,推动传统手工艺产业升级。

总之,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不能止步于基础性的数据记录和保护,还需要紧跟时代,守正创新,利用大数据分析权衡利弊、跨界融合,在与其他产业匹配的过程中相辅相成,寻求共生,以崭新的视觉形象或体验视角彰显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做到真正的活态传承。

猜你喜欢
套色桃花坞木刻
中流砥柱(黑白木刻)
浅谈一款出租车的套色工艺
上海涂料(2021年5期)2022-01-15 06:09:32
基于常规技术的新型车身套色工艺方案
《魂之跃》减版油套木刻
民族艺林(2020年4期)2021-01-13 03:07:18
当浮世绘遇上桃花坞
艺术品鉴(2020年9期)2020-12-07 06:53:42
木刻年画
少儿美术(2020年4期)2020-12-06 06:00:02
桃花坞与梅花岭
学生天地(2017年12期)2017-05-17 05:51:21
桃花坞年画
《艳阳泛水》套色水印版画
新闻传播(2016年9期)2016-09-26 12:20:41
听见草原·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