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技计划组织管理机制的实践与经验分析

2023-05-15 13:25:10吴秋媛孙靓安徽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省科学技术档案馆
安徽科技 2023年4期

文/吴秋媛 孙靓[安徽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省科学技术档案馆)]

科技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经济增长、可持续发展和提高生活质量的关键,也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关键驱动力之一。通过建立科学、严格、规范、透明的项目管理体系,加强对项目的跟踪和监督,能够提高项目的执行效率和质量,提高科技计划的实施效果,从而发挥科技创新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

一、我国及部分省份科技计划管理

1.国家科技计划管理

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是以政府为组织者,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的一种科技研发创新活动,是优化创新资源配置的有效途径,是引领科创能力的重要手段。根据2014 年印发的《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被优化整合为新五类计划。同时国家针对新的科技计划出台了很多有关管理规定、政策措施等文件,明确各类计划的组织管理主体、管理职责、过程管理方式、计划评审及验收等[1]。

(1)整合归并计划,形成五类科技计划。将原有分散的近100 项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优化整合成五类科技计划:①以支持基础研究、推动学术创新为主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②注重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③支持重大科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④引导企业加大自主创新投入的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基金);⑤注重培养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和建设高水平科技研究基地的基地和人才专项。新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目标明确,导向突出,注重重点领域,聚焦核心技术攻关,围绕全链条设计、一体化组织实施,改变了原有根据各部门需求、按照不同研发阶段分开管理的做法。

(2)建立统一平台,构建科学管理体系。建立国家科技管理平台,实现信息集成和共享,降低科技管理过程中各部门间的协作成本和沟通成本。同时,科技管理平台可以优化复杂的流程和程序,基于数据库解决重复立项、资源配置“碎片化”等问题,收集和整合各种数据,以便进行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借助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能够形成以多方联动会议制度为基础,以委员会、项目管理专业机构为支撑,能够实时跟踪调整,实现科学监管的计划管理体系。

(3)优化项目资金管理,营造创新生态氛围。国家为进一步提升科研绩效、赋予科研机构和人员更大自主权,出台了一系列项目经费改革措施。①强化松绑减负,精简流程。破除“四唯”,放宽项目申报条件,简化项目申报流程;引入“以质量为本、以影响为重”的绩效评估机制,注重科研评价结果;改善科研经费管理,扩大结余资金使用自主权、提高拨付效率,科研项目经费中用于“人”的费用可达50%以上。②强调权责对等,落实主体责任。扩大科研人员项目管理自主权,在经费管理、技术路线调整、团队管理、薪酬分配等领域简政放权;加强科研诚信建设,加大对科研不端行为的查处和曝光。

2.浙江省科技计划管理

2019 年,为合理配置科技资源,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浙江省科学技术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省级科技计划体系创新科技资源配置机制的改革方案(试行)》,整合优化科技计划(专项、基金)体系,设置成研发攻关、创新平台、创新人才、创新引导4 个一级科目和对应的10 个二级科目。2022 年,浙江省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省级科技计划绩效评价的实施意见(试行)》,进一步改进科技计划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1)针对不同计划,建立分类评价考核机制。分别建立省重点研发计划绩效评价和绩效跟踪评价、省实验室体系绩效评价、省技术创新中心体系绩效评价、省级新型研发机构绩效评价、省级科技人才计划评价5 个指标体系,其评价指标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例如省实验室体系绩效评价指标中科研成果的产出与创新团队的培养并重;省重点研发计划绩效评价和绩效跟踪评价指标侧重成果产出与转化;省技术创新中心体系绩效评价指标侧重“卡脖子”技术攻关和创新平台搭建。

(2)运用评价结果,健全激励和问责机制。在项目执行中实施评审考核,并根据结果实时调整科技计划布局。对实施良好的计划加大支持,并鼓励表扬其承担单位及团队;对考核不通过的项目规定其限期整改,也可酌减资金支持额度,对承担单位和科研人员采取一定范围内通报、限制申报等方式进行处置。通过完善激励和问责机制,随时调整创新资源布局,提高科研项目实施质量。

3.河南省科技计划管理

2016 年,河南省针对重大科技专项、重点研发与推广专项、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创新体系建设专项和基础前沿研究专项等科技计划项目和创新平台分别制定了《河南省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试行)》和《河南省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与管理办法(试行)》。

(1)改进科研项目遴选机制。涉及特定研究领域的常规性项目一般采取公开竞争;针对于颠覆性技术或涉及领域众多的交叉科技项目积极探索非常规遴选机制。同时,针对一些研究领域优势突出的企业或科研机构,也可直接定向委托相关科研项目。在项目申报和评审阶段,以创新能力质量和贡献时效为主要评价标准。对于为经济社会发展特殊需要而临时提出的项目,可基于通讯或会议方式实行非常规评审。

(2)设立科技研发计划联合基金。为引导社会各方多元化参与科技创新,河南省科学技术厅、河南省财政厅与社会各方共同出资设立河南省省级科技研发计划联合基金,并鼓励撬动资本力量,采取“能用市场的用市场、能用基金的用基金、能用企业的用企业”这一灵活多变的资金筹措方式。同时政府对联合基金加强监管,保障公开透明。一是基金实行专户(账)管理,受委托机构需向各出资方定期报告运行情况,不定期接受检查等;二是依托合同,强化流程管理,完善信息公开公示制度,确保基金管理公平透明。

(3)建立健全重大创新免责机制。在攻克颠覆性技术和开展自由探索活动中,由于市场风险因素或技术路线选择失误等,导致项目无法按时按质完成时,在确认科研项目承担单位及其团队尽职尽责并无过错行为的情况下,可以给予免责,不纳入科研信用记录。

二、国内探索科技计划项目组织管理的做法

随着科技创新的不断推进,传统的科研项目组织方式存在产学研脱节的问题,无法有效实现各方资源的有机融合,无法适应颠覆性技术的发展趋势。因此需要寻求更加高效的组织方式,促进项目管理和资源整合的优化,提高科技创新效率和成果转化效益。

1.帅才科学家负责制

帅才科学家负责制项目是由帅才科学家自主设计申报或政府定向委托,给予长期稳定支持的科技计划项目。帅才科学家主要包括两院院士、省政府科技顾问、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入选者、长江学者、省部级重点人才工程入选者、省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获得者[2]。

2022 年,青海省科学技术厅制定了《青海省“帅才科学家负责制”项目管理细则(暂行)》。青海省科学技术厅设立帅才科学家库,对帅才科学家进行“能进能出”动态管理。帅才科学家须按照“四个面向”重大要求,结合青海省五年科技创新规划部署,围绕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国家级平台建设和国家级人才培养,有效整合科技资源,在自身研究领域自主选题,编制5年科研规划和年度科研计划。

在经费管理上,帅才科学家负责制项目经费不再分为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而是实行定额包干资助。项目无须编制预算,仅须提供预算总需求,经费科目之间不设比例限制,均可调剂使用,项目年度需求总额不超过500 万元。

在实施过程管理上,所有项目均须开展中期评估,一般在项目执行的第2—3 年时开展。中期评估采用现场考察方式,上级管理部门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第三方专业机构对项目的进展情况、研究内容的实施情况、预期目标的实现情况和经费使用情况等进行评估,其结果将为项目后续的开展提供指导和支持。

2.颠覆性技术发现—遴选—培育

颠覆性技术(Disruptive Technology)是指一种新技术或一种现有技术的重大改进,它能够颠覆现有市场和行业格局,重新定义行业标准,引起深刻的变革和影响。目前,颠覆性技术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创新型国家抢占发展先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着力点。

为发现和挖掘一批颠覆性技术方向,通过面向社会公开征集和重点推荐等方式,科学技术部举办了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为培育全球领先企业、重塑产业竞争格局、推动未来产业发展、营造颠覆性创新文化氛围奠定了坚实基础。湖南省也在2022 年举办了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领域赛,部分获得赛事优胜奖的项目已在生产中应用。

2018 年,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印发的《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关于支持颠覆性技术创新的指导意见》中提出,要组建颠覆性技术创新评审专家委员会;探索建立基于专家实名推荐的非共识项目筛选机制;建立项目专员制度实施动态监管等。2020年,科学技术部、北京市和新曦基金会合作建立北京颠覆性技术创新基金[3]。该基金旨在发掘和支持早期阶段的颠覆性技术创新项目,为符合其投资标准的初创企业提供资金、资源和战略支持。基金通过吸收一流专家组建专家库,协助遴选资助人选和项目,建立项目的储备库。

3.领军企业科研项目

为充分发挥科技领军企业作用,加强对重点领域的人才培养,引领服务支撑重大发展战略,国内越来越多省市为领军企业设立扶持项目。2021 年,天津市印发的《天津市雏鹰企业、瞪羚企业、科技领军企业和科技领军培育企业评价与支持办法》明确表示,每年开展2 次“科技领军企业和科技领军培育企业重大创新项目”征集工作,在评审完成后对获得立项的企业,给予领军项目资助[4]。2022 年,山东省淄博市发布了《关于组织申报“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和集群领军企业2022 年度市级激励资金支持项目的通知》。同年,山西省太原市政府发布了《太原市科技领军企业培育行动方案》,支持企业新建扩建重大产业项目[5],鼓励市创业投资基金、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和产业投资基金等,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建链强链补链延链需求,对科技领军企业培育库入库企业新开工或新引进投资额超5 亿元的重大产业项目,进行股权投资。

4.项目经理制

项目经理制指的是将项目管理交由专门的项目经理来负责和执行,他们负责规划、执行、监督和控制整个科研项目,以确保项目能够按时、按质、按成本完成。例如无锡市人民政府与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共同成立的新型研发机构——江苏省集萃集成电路应用技术创新中心,为提高技术攻关效率,实施项目经理制主导研发全过程。中心的鱼跃芯片项目采用项目经理制立项后,以短于预期的时间通过了芯片测试。

项目经理不仅要有高超的专业技术水准,更要对企业潜力具备精准的判断力。为此,可以采用专职、兼职等不同形式吸引一流科学家和知名企业管理人员担任项目经理。同时,应该赋予项目负责人更大的自主权,让他们在项目决策、团队选择、人员薪酬制度设计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这样能够增加组织运作的自主性和灵活性,提高项目的效率和质量。在推行项目经理制时,项目立项评审中也相应增加项目经理评分要素,注重对项目经理的动态管理。

三、启示及建议

2015 年,安徽省结合实际情况,将原有十几类科技计划整合成创新型省份建设专项、省自然科学基金、省科技重大专项、省重点研究与开发计划、平台和人才专项、创新环境建设专项六大类科技计划。2019年,安徽省又增加“一室一中心”建设专项,形成七大类科技计划,支持了大量的基础研究和产业技术项目,取得了一批重大科研成果。但随着新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安徽省科技计划项目组织管理也亟须进一步优化,以便让更多创新成果在安徽省实现就地转化,为打造“三地一区”、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提供科技支撑。

通过对国家及部分省份科研项目组织管理的实践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几方面建议,希望为安徽省科技创新发展提供借鉴,助力安徽省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提升政府科技创新治理水平,释放创新创业动能。

1.探索多元化项目选拔支持机制

越来越多的省份针对特殊计划或需求实行非常规机制,多元化的项目选拔支持是新形势所需。对于自由探索类的基础研究,设立连续性的研究人员支持计划,以设立研究岗位,提供奖学金、灵活研究经费或额外补贴的形式直接对研究人员进行支持,允许其自主选题、自主选择开展研究的机构、自行决定项目执行和管理的各项事宜;对于“非共识项目”,设计单独的评审机制,尝试引入不需外部专家评审的领域战略专家推荐制,转变“少数服从多数”的方式,即只要有一位此类专家对项目进行“背书”便可予以支持;对于颠覆性技术研究,放宽申请人员资格和主题领域限制,完全根据申请内容的科学性、可行性、未来潜力等判断是否予以支持,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赋予申请人在技术路线和管理模式上的自主权。

2.创新多元化科技投入新格局

用市场逻辑、资本力量,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财政与银行、担保、保险等优势协同,以股权投资、债权投入等方式给予支持,吸引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科技创新。推进实行资金、基金、平台、人才、奖励等创新要素一体化配置,凝聚优势科研力量合力攻坚,不断提升关键核心技术攻坚能力。

3.推动科研经费全过程数字化监管

目前,全国各省市都建立了科研管理平台,深化“放管服”改革,提升了科研管理服务质量,但在科研经费全方位全过程管理上还有所不足。需要以大数据平台为支撑,基于项目资金使用监督检查数据,深入剖析科研项目管理与预算管理、结算管理、核算管理、成本管理的内在联系,在预算编报与控制、资金收支、账务核算方面实现系统贯通,达成科研经费全过程监管,利用数据信息精准预防科研经费使用中出现信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