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故鼎新 以文化人
——论管学宣治理丽江的贡献

2023-05-14 22:35杨林军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丽江乾隆

杨林军

(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丽江 674199)

清雍正元年,丽江改土设流,此后有75位流官担任丽江府知府,有的未到实地任职,有的不仅到地任职,还卓有政声。其中第五任丽江知府管学宣颇有政绩,在儒学推广、社会发展等方面对后世影响深远。他也是担任丽江府知府时间最长者,长达八年,任期二届有余。然而,管学宣治理丽江事迹仅在《丽江府志》中有所提及,苦于有记载文献罕见,没有深入研究成果问世。今从史海中捞得《未亭文集》,又追踪管学宣曾任地方的史乘,补遗宦绩,终成此拙文。

一、管学宣其人

管学宣(1690-1768),①查江西安福《城南上巷管氏族谱·管未亭太守公传赞》《未亭文集》《安福县志》《吉安府志》等,未见有管学宣生卒时间。今据《未亭文集》提供的信息推算而得,特作说明。名学宣,字虎臣,号未亭,又号武门,江西省吉安市安福县城南巷人。 “嗜学敦门内,行言动悉准礼法……以府试冠军入县庠……中康熙丁酉举人。戊戌联捷第八名进士,入教习馆,期满,御试一等。”②管学宣撰,管志鳌整理:《未亭文集》(储善堂藏板),同治元年刻本, “卷首序” ,第1页a。康熙五十六年(1717)中举人,次年高中戊戌科进士,中式三甲第五十名。可见,管学宣强闻博记,执着科考,甚是用功。雍正二年(1724)遇上 “临雍大典” ,他被补授国子监,后任直隶庆云县知县。在任期间,他 “痛革陋例,查赈水灾” ,③定祥修、刘绎纂:(光绪)《吉安府志·人物志》卷三十,《中国方志丛书》,中国台北:成交出版社,1975年,第983-984页。直击社会弊病。雍正四年(1726)管学宣升任山西直隶沁州知州, “除盐规,减差派,筑社仓,兴书院,士民德之” 。④张绣中等撰修:(乾隆)《安福县志》卷十一,同治四年补刊本,第28页a。因有政声,在他离职之时, “士民刻石颂之” 。雍正六年因父亲过世,之后在家丁忧三年。雍正九年十二月,他服阙调任云南,初任剑川州知州,旋即派往临安府石屏州平定土目之乱, “值土目矣执中构,倮贼普业乐攻掠石屏,制府委派办军务” 。因平定有功,雍正十一年(1733)正月,他被委任楚雄府同知。这期间,他还主持疏通昆明金汁河,作有《金汁河善后说》《金汁河岁修议》两篇专文,①管学宣撰,管志鳌整理:《未亭文集》(储善堂藏板)卷三,同治元年刻本,第11、40页。亲临现场发挥民力, “此后三十余年未有水患” 。此外,还治理米市, “旋委西寺平粜,民、商称便” 。雍正十二年、十三年分别委任个旧、永盛厂务及镇南州(今南华县)知州等职务。

时值丽江府知府缺位,在布政使陈弘谋等人的举荐下,乾隆元年升任丽江府知府。 “兹据布政使陈弘谋会同按察使徐嘉宾详称,查有楚雄府同知管学宣,先由云南鹤庆府剑川州知州引见,奉旨管学宣人去得,着命往云南交与总督鄂尔泰以直隶州知州,或以知府酌量,题补,钦此。自题补同知以来,居官端慎,才具明练,先经委署镇南州事,继奉委官厂务,俱肯实心办理,请以升补丽江府知府,实属人地相宜。”②《题为遵议管学宣升补丽江府知府应令该抚给咨赴部带领引见事》,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第020103-03344-015号文。他在丽江 “设义馆,大变陋习” 。乾隆五、六年(1740-1741)间他还兼任永北府知府,结合少数民族地区实情, “条议苗疆改辖流土,兵民便之” 。所属辖区的土司送来厚重礼物,他一概谢绝,避免瀣泄一气之嫌,为官清正廉明,革除歪风邪气。当时永北守兵米粮供给不足,他自己掏钱照价补足,不向百姓摊派,减轻百姓负担。至乾隆八年,因家母年迈八旬,根据清代相关条令规定,告假回乡终养。乾隆九年春,管学宣回到家,母亲的病情得到好转。乾隆十年二月母亲病故,享年83岁,管学宣在家丁忧。 “丁忧服除,补常德知府” ,十三年(1748)任命湖南常德府知府,因未能及时到任,受到朝廷问责,在友人举荐下才得以继任。在常德府任职期间,他 “清理滞狱” ,认识到 “郡邑武沅龙三处毗连,洞庭堤防最重” ,加大对洞庭湖湖堤的修缮;由于常德府所属的沅江县令用费无度,财力亏空。作为上司的他借路费向中央朝廷说明原委,但因连带责任而罹罪。

乾隆十八年(1753),他被降职调任临安府石屏州知州。在石屏一呆就是七年,他一来就处理 “追吴案欠项四万八千有奇” ,涉及百余人的经济冤案得以昭雪;开浚异龙海口,重兴龙泉书院,创修明伦堂、流沙桥、先农坛、龙王祠、十公祠、寅宾馆等;修海东、宝秀、黄栗哨各处公廨,及地震摇损城楼垣堞等。乾隆二十五年(1760)二月,年七十岁的管学宣以 “年老耳背” 为由告老还乡。他走时, “父老子弟垂泣饯,立《德政碑》,鸿博侍御张公月槎为文记之。归之日,行李萧然,琴鹤外止剩图书,依然一老书生也” 。③管学宣撰,管志鳌整理:《未亭文集》(储善堂藏板),同治元年刻本, “卷首序” ,第7页b。为官一任,造福石屏百姓,而他没有带走什么,就连自己的俸禄多用于地方发展,孑然一身,像个老书生一样离开,这是何等高尚的为官品格。

返回乡里后,与兄弟阖家,安享晚年,其乐融融。乾隆二十八年(1763)他倡修了《管氏上巷浮山两派合谱》宗谱,作有序文。他 “绝迹城市,静居花桥张天别墅。自署其堂曰:‘思诚’” 。④管学宣撰,管志鳌整理:《未亭文集》(储善堂藏板),同治元年刻本, “卷首序” ,第7页b。平日与子侄讲论经史,对存养之道颇有领悟。他对乡里文教和德行很有影响,时任江西巡抚吴绍诗特赐 “平都朔望” 匾额,以表其功。乾隆三十三年(1768),管学宣去世,享年78 岁,副都御史傅为詝为之作墓志铭,著有《未亭文集》《武门诗抄》《丽江永北夷图考》《清香阁制艺》等十五种。

管学宣 “性孝友,言行以古人为法” ;为官四十载,历任数职,遍及四省五地。在丽江(八年)和石屏(七年)时间最长,颇有政声, “所至立去思碑” 。管氏离职一百五十四年之后的光绪丁酉年(1897),丽江缙绅耆老还为他立了 “德政碑” ,追思景仰,彰德扬林,树范之意,了了可见。今有《未亭文集》四卷存世,①据《族先曾祖太守未亭公集叙》载: “公有《未亭文集》十卷,《武门诗抄》五卷,抄存百有余年。今经公之堂曾孙体乾校对缀辑成编。”《武门诗抄》未见,其诗文散见于他曾编修的志书中。如(乾隆)《丽江府志略》收录有文4篇,诗10首;(乾隆)《石屏州志》收录有文6 篇,诗21 首;《雪麓文集》收录有文4篇。他是清代丽江知府中最有作为的流官之一。他倾力兴学重文,重视农业发展,力推移风易俗,为丽江社会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夯实的基础。

从管学宣其人其事中我们不难发现,他亲临丽江履职,并严格落实职责,做到清正廉明,勤政为民,卓有政声,为百姓所爱戴和敬仰。他在《归思二截》中表露心迹说道: “官贫莫比赤黎富,养薄须求菽水欢” 。②管学宣撰:(乾隆)《丽江府志略》,丽江:丽江县印刷厂,1991年,第333页。此为管氏清政廉洁最好的写照。之后在常德府、石屏州为官亦是如此。

二、管学宣勤治丽江的主要业绩

自清代雍正元年丽江改土设流以来,先后有75 位流官担任丽江府知府。其中杨馝、管学宣、马毓林、余长庆、辛本婺、王厚庆、李盛卿等,实地就任,有事绩,有政声。管学宣在丽江八年,在儒学教育、农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编修志书等方面政绩突出,影响广远。

(一)移风易俗,推广儒学教育

乾隆元年管学宣任丽江知府。在他之前,杨馝等四位流官已经治理丽江12 年之久,有些领域已有改变,但在四百余年的土司管辖下,社会积习过重,一时难以改变。 “丽阳改设未久,风气仍靡,虽尼山木铎,猝不能振聋醒聩。”③管学宣撰:(乾隆)《丽江府志略》,丽江:丽江县印刷厂,1991年,第292页。作为流官的首要任务是移风易俗,社会稳定。他充分认识到移风易俗的重要性,且要从长计议。为此,他以教育作为开展工作的重要抓手。

1.修缮和提质官学、义学、书院等办学场所

管学宣和万咸燕筹积经费,在1739-1740年间修缮了府学大成殿、崇圣祠、明伦堂、照壁、泮池,修成两庑、大成门、棂星门、魁星阁,极大地提升了府学的教学场所,为大开儒学之风提供了基础条件。义学作为官学的初级学校,管学宣到丽江时,仅限在府城创办了4所义学,受众面非常局限。为扩大儒学,布局谋篇,形成燎原之势,在他任期内把人口稠密的 “东河、白马、吴烈、剌沙、七河、九河、通甸、巨甸、江西、树苗、小川十一处”④管学宣撰,管志鳌整理:《未亭文集》(储善堂藏板)卷四,同治元年刻本,第64页。各设置一所义学馆。之后又在 “玉河、剌是、剌缥、山后、上温井” 等五处创办义学馆,加之府城内原有的四所义学馆,已扩大到20 所,最远的到丽江西北角江东树苗村。书院作为民间文化荟萃之地,人才聚集之所,也是地方文化教育的重要传承点,历来为地方官员所重视。康熙四十九年(1710)通判樊经在丽江初创玉河书院,乾隆四年(1739)管学宣主持重修玉河书院。乾隆二年管学宣还重修了雪山书院。至乾隆六年止,丽江府属先后创建书院、义学共计22 处,为广大百姓子弟接受儒学提供比较充足的教学场所。

2.筹措经费、力邀延师保障儒学教育的兴起

为顺利开展儒学教育,管学宣大力裁减府衙开支,以填补教学经费之不足。1737年,管学宣新建11所义学,提供束修银132两,保证了正常教学开支。从长远计,他将漏交官田地租的银两追回,用于学校经费开支,收回的官田作为书院、义学的学田。如,李吉利隐种的官田38 坵、官地11 块,全部收回作为雪山书院的学田。此外,作为地方一把手,他身先士卒,捐出俸禄,鼓励和动员有条件的官吏、商户捐款助学。1737 年,管学宣捐银70 两买地232 亩,全部拨给雪山书院作为学田。1739年,他捐银14.5 两,买地添为雪山书院的学田;又捐银48 两,支持剌缥、剌是、后山等地义学费用和玉河书院束修银。管学宣在丽江八年,有记载的捐款数超过200 两,约占他两年的年薪。①据(乾隆)《丽江府志略》(第117页)记载, “知府一员(正四品),岁支俸银一百零五两” ,可见管学宣年俸银105两银子。为官一任,倾尽全力,从根子上改进丽江的教育条件,成为丽江教育史上绕不开的功臣。

管学宣下车伊始,发现丽江师资极为欠缺,名师寥寥无几。他提出,作为义学的教员,录用标准为 “品行端谨者” ,如果选不到文理兼优者,至少要 “汉夷话俱通、文理平顺,可以训蒙者” 。②管学宣撰,管志鳌整理:《未亭文集》(储善堂藏板)卷四,同治元年刻本,第64页b。他从当地举人中聘请为师,还从昆明、大理等地聘请有名气的教师来授课。如从大理聘请来的名宿杨济,数年来任雪山书院山长;乾隆六年聘请大理廪生杨泽为雪山书院山长,邀请呈贡举人孙似茗为督学等。教授万咸燕 “通经术,富于年力,例得谒郎官选,顾迄身学宫” 。他在丽江府任教授一职长达16 年, “其志盖乐与诸生讲求道学也” ,对丽江教育的贡献同样突出。

通过数十年几任知府和教授的努力,丽江学子在会试中表现优异, “列优等者五人,补弟子员者六人,学使中峰蔡公,称其文深醇典,丽与滇西诸郡邑埒” 。之后一百八十多年丽江汉文化的普及和发展奠定了夯实的基础。

3.以 “时时不放心” 的精气神鞭策和鼓励学子

为保障士子安心读书,他规定 “子弟不赴学者,提责父兄;保甲不督催者,予以惩儆” 。③管学宣撰,管志鳌整理:《未亭文集》(储善堂藏板)卷四,同治元年刻本,第64页b。凡是子弟不来上学的,严惩父兄;保甲不督促、不催办的,要惩警乡保。他下令乡保庄户每年按规定向学校交米。他还深夜出巡,发现挑灯夜读的勤学者,就在其门上作上记号,白天叫人送去柴米,以资鼓励。管学宣和教授万咸燕还亲自督学和授课, “每月聚集诸生亲自课文二次……汲汲皇皇,不敢少怠” 。每到考试,管学宣一定亲临,对学生的试卷 “手披口吟,津津讲说不倦” 。他还亲自带领学生参加乡试、会试等。

管学宣也非常重视鼓励学子。他到丽江视察一番后发现, “诸生十数人,言论丰采,且喜且惧。是邦僻在滇末,夷俗淫靡,昔为王化之所不及” 。④管学宣撰,管志鳌整理:《未亭文集》(储善堂藏板)卷二,同治元年刻本,第45页ab。还有 “曩者,冒籍充塞丽士籍以不振焉” 。丽郡人士只知道耕种和游牧,没有贤明的父兄让子弟勤奋读书。改土归流二十余年,土司科派、累民陋例渐次革除。但是 “夷风未能遽易,夷俗未能遽移” 。主要原因在于 “自元至明文教不讲礼仪廉耻,荡泆无存,渐积致然” 。要改变这种风俗,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从 “植纲扶常,敦诗说礼,兴教明信” 等方面入手,把封建正统植入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雪山书院建成后, “虽有书院而实无明师以课士,其他附城十二里及山外荒徼,千百里内弦诵无闻,实不知《诗》《书》为何物” 。⑤管学宣撰,管志鳌整理:《未亭文集》(储善堂藏板)卷四,同治元年刻本,第62页a。“雍正十二年,前藩宪陈详明督抚两院,宪于各处设义学,诚为用夏变夷至要。其在丽江尤急。” 在他之前有靳治岐在白沙设一所义学,捐银一百两;署府姚应鹤三十余额石米,此后继任者在兰州、下井设义学各一所。管学宣初到丽江,见到 “文武生员十余人,相其衣冠,不是青衿,听起讲义,全未通晓,始而骇异” 。由于儒学新起, “丽郡自设学以来,每遇岁科,本处鲜应试者。则就大理城中大罗试之日,由学官开具真土著数名,求文宗择其略识字句者,取进一名或二名,而上以故,设学数十年,而文生居址在丽者,不过二十人,武生十余人,其余俱系外籍” 。接着列举了进士龚渤,举人将廷献、汤相、杨天德,他们都不知道自己居住在丽江的什么地方,而官员们则借助于他们来彰显 “文治之盛” ,其实是 “非丽有也” 。直接说中要害,不过是掩耳盗铃之举。一个直呈事实、刚正不阿的知府形象跃然于纸上。他认为, “夷俗恶陋不堪” ,原因在于 “数千年来无人读书、无人明理、固蔽已深” 。 “移风易俗,守土之责” ,要改变这样的局面, “惟教之读书,渐通礼仪,渐讲伦常,渐知廉耻,然后可以感发兴起” 。①管学宣撰,管志鳌整理:《未亭文集》(储善堂藏板)卷四,同治元年刻本,第63页b。管学宣认为,通过读书知道内地礼仪,然后知道伦理纲常,就可以在内心中判断廉耻了,之后就会影响周边的人,从而实现移风易俗。

管学宣离任后,仍关心丽江的教育发展。就在他离任前,反复叮嘱: “书院义馆为教学明伦,移风易俗必不可废。” 对于书院学馆的经费问题,他也作了安排: “书院束脩膏火不敷,及历年筹划添补之处,据实开具清册,呈详宪台核裁。”②管学宣撰,管志鳌整理:《未亭文集》(储善堂藏板)卷四,同治元年刻本,第66页b。可见,管学宣是实心办事之人,对丽江教育发展做了长远打算,解除后顾之忧。

在他离任后,仍与束河和宗顺之子和旭多有书信往来,无不提及丽江教育。管学宣很看重和旭,在《与和生旭书》两文中,既透露自己不顺心的经历,也对和旭以及丽江教育表示关心和牵挂。第一篇中说: “不见哲士,经十三年……生因公降调,待罪石屏。原以常负莫偿,不得已五斗折腰。”③和志坚撰,和智轩抄:《雪麓文集》(民国卅七年秋抄本),丽江市古城区图书馆藏本,第44页。表明了他离开丽江十三年之久,即为乾隆二十一年许,这时候的管学宣已经被降至石屏,吐露自己不幸遭遇。三年后,管学宣又给和旭写了一封信,以来问候和旭年纪八十岁的父亲,文中提到 “率稿寄上,希为斟酌!” 这篇稿子即是《公祝耆德和乐天八袠寿序》。最让管学宣放心不下的是丽江教育、丽江前途命运。 “赵杨二生得捷,亦是雪山丽水,文风当盛之候……二生当同来会试,应不弃我,希发一札,带至竚望。” “赵杨二生” 指的是赵贤(乾隆二十四年举人)、杨士荣。这两生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希望他们都能来参加会试,管学宣也想呐喊助威。可见对丽江教育的拳拳之心,有一种 “放心不下” 责任心。

(二)以发展农事为要,多方面改善农业基础,蠲免课税

农事关乎民生,水利条件影响粮食产量。五村渠在城南三十里七河界, “自邱塘关脚下至道亏南甸,长十二里许” ,乾隆四年管学宣督促村民赵神保、和溥利等, “照田出夫,用工三千七百,大枧五架,修理完备” 。④管学宣撰:(乾隆)《丽江府志略》,丽江:丽江县印刷厂,1991年,第94页。用时一年修成,灌溉关脚至南甸各村田亩,广受村民赞许,至今还在发挥着重要作用。此外,丽江坝内玉河、中海、清溪、玉溪、龙潭、清源渠、岳镜湖、三思渠 “咸资灌溉” ,历任知府派专人维护修缮,确保农田得以灌溉。玉河作为丽江府城的主要水源,居民 “以饮以汲” ;白马、剌缥里 “以灌以溉” ,依赖程度很高。乾隆元年、乾隆二年玉河两次断流,影响很大。管学宣组织人员修建玉河龙王庙,并撰有《新建玉河龙王庙碑记》,倡导士民要保护水源地,确保居民用水,千亩农田得以灌溉。

关心民情,积极上书请求免去刚从 “土官” 中解放出来的 “庄奴、院奴” 的 “夷丁” ,乾隆三年皇帝下旨给予豁免。乾隆二年,管学宣对丽江府下设的四十八约进行清查地界, “裁汰冗约” ,查出各约旧存公用数百银两,转拨给各义学。

“积谷为饥” ,管学宣任期内重视储备粮食以备急需之用。到乾隆六年止,筹边仓已经储备了米谷合计10 469 石2 斗5 升1 合,作为 “永远常平积贮,以后递年收存官庄归公米333石8斗8升,递增备用” 。大研社仓储备大小麦711 石多,白沙社仓储备大小麦639 石多,束河社仓储备大小麦379 石多,白马、木保、剌缥三里社仓储备大小麦343 石余。为稳定社会发展,储备足够多的应急粮食物资做出了积极贡献。乾隆二年,管学宣奉旨查减落地土税, “凡一切商贾课税,尽行革免,只征牲畜税每两三分” 。①管学宣撰:(乾隆)《丽江府志略》,丽江:丽江县印刷厂,1991年,第116页。

管学宣作《课农》诗六章,②管学宣撰:(乾隆)《丽江府志略》,丽江:丽江县印刷厂,1991年,第333页。对当时丽江府农事作了生动描写。 “万里边氓重拊循,艰难稼穑旧尝亲” ,道出了边疆民众农事艰难,需要时时劝勉鼓励。 “《豳风》读罢课苗黍,六谷年年较量频” ,引用《豳风》田园诗意境,对丽江府粮食产量增收表达了喜悦之情。 “好将耜耒负南郊,两木斫揉象益爻;漫说神农开地力,风雷有义应推敲” ,通过砍削烤揉等传统手段制作农耕工具,既道出劳苦大众的辟地开发之功,也道出农业受制于自然气候。 “上中中下等殊差,赤白青黄物土宜;肥瘠不同耕耨异,天时人事共周咨。” 作为把持一方的要员,深知土地肥瘦对产量的影响。 “倬彼甫田我既城,我民应得共加梁;仓盈庾亿三农庆,田祖有神众赛羊。” 他鼓励百姓勤于农事,通过努力增加收成,期望实现仓廪充盈,百姓生活美满的 “小康” 生活。

(三)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完善地方社会发展

据(乾隆)《丽江府志略》统计,管学宣任职期内先后维修、重建、新建基础设施多达50处,是在前四位流官的基础上大规模兴建基础设施,改善丽江府社会治理条件,为丽江社会快速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名为邦本” ,管学宣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稳定社会,储备应急物资的基础设施。乾隆二年,管学宣主持修建大研、白沙、束河三里社仓;乾隆六年捐资建白马、木保、剌缥三里社仓。为解决社会底层无助群体的生存问题,乾隆二年修建养济院,七年续扩修,收容人数从10 名到53 名,每名按照原定额给口粮银一分,尽可能解决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生存问题。在前任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办公场所建设,乾隆三年,盐大使署添设老姆井官房。乾隆六年,管学宣另建劝农亭(原为劝农所)。乾隆七年,管学宣在明伦堂左侧新建教授署,重修讲约所,重修演武场等。

为通畅辖区内交通,加强关哨和桥梁建设。乾隆间重修邱塘关,题额 “保刈天西” ;乾隆七年奉题重修塔城关,题额 “塔城关” ,今存题字的石碑。乾隆三年重修白地坪桥,乾隆四年奉文捐资建来远桥。乾隆七年,分别修建河西木桥、阿那湾木桥、弩弓坪木桥,同年重修通甸桥、平政桥。乾隆八年鹤庆耆民捐修来鹤石桥,管学宣旌以匾曰: “石虹来鹤” 。

“更化善俗,培养士民” ,为更好推广 “国家文教” ,管学宣在任内持续在学校基础设施方面用力。乾隆四至五年间,改建文庙两庑、大成殿、棂星门、崇圣祠、明伦堂、泮池、照壁、文明坊, “易以石砌,缭以通垣,绘以金漆,整齐宏敞,焕然一新,较前加壮丽焉” 。乾隆五年重建府署东侧的魁星阁;在任期内先后修建忠孝馆、节义馆,以及白沙馆、束河馆、白马馆、剌沙馆、剌缥馆等十六个义学馆,并提供每年固定的束修银,作为知府率先捐银,做出榜样。

为加强封建礼俗教化,从思想观念上固化百姓的封建意识,积极推动祠祀场地建设。乾隆五年,增筑先农坛围墙和大门,改建社稷坛于狮子山文昌宫左侧;改建风云雷雨山川坛;乾隆七年,管学宣改造关帝庙,修建土地祠。乾隆二年建玉泉龙王庙,立碑以记,并捐养济田。乾隆四年重建箫公祠。乾隆二年管学宣重修吴烈山神祠,题额 “风雨及时” 。在寺观方面,乾隆四年捐资建文峰院;乾隆八年重修大定阁,管学宣撰有碑记。

巡察迤西道朱凤英在(乾隆)《丽江府志略》序中说: “余方巡历其地,见其城池官廨,府库仓储,学宫坛庙,厘然皆然。以至桥梁关扼,道路沟洫,及义学社仓,无不兴举,条理井然。”①管学宣撰:(乾隆)《丽江府志略》,丽江:丽江县印刷厂,1991年,第6页。至乾隆八年,丽江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很大改进,治理地方的设施不断完备。

(四)创修丽江首部志书,文风为之一振

丽江府创建于明初,历经明至清初,沿袭边疆地区推行的土司制度,以土官为主政,流官为辅佐。这时期儒学的传播非常受限,留于土司阶层,黎民百姓鲜有接受教育机会,传世的文献均为土司诗文。据记载,明代曾修有《巨津州志》《宝山州志》,今未见。在管学宣到丽江任职前,雍正二年万咸燕到丽江任教授,全面开启儒学教育。万咸燕注重收集地方资料,在多年积累的基础上修成《雪山外史》一书。 “以其平日所见所闻者笔录之,久而集散成帙,及学宣为郡守时延为修志” 。乾隆四年万咸燕升迁至四川井研县(今四川乐山市井研县)主事。管学宣在《雪山外史》的基础上主持编修《丽江府志略》。在《纂修丽江府志略·序》中充分肯定万咸燕的功绩,他说: “万君舒仲,于此改流,即来铎丽,历十七年,其所见闻,较余实倍。丽无献,以万君为献可也。其平日笔录,则其文也,爰于修学工余,索编次焉十略,余谬以己意增减,凡余身所经历,讨论所及,更与杨君济、孙君似茗,往复斟酌,期后之君子,可征足信,以为合人情、宜土俗之一卷。书成,就正制府暨当代名公,不谓谬也,勉力梓焉” 。②管学宣撰:(乾隆)《丽江府志略》,丽江:丽江县印刷厂,1991年,第22页。万咸燕前后十六年在丽江任官,非常注重收集材料,从民间百姓交往交流中获得大量口述史料,又通过实地调查,收集到部分文献资料,成为《丽江府志略》的前期资料集。乾隆四年,万咸燕离任之时,撰有《丽江府志略·跋》,其中提及与管学宣的一次对话: “草昧初开,百事权舆,弗略而略,聊志土风始事耳” ,强调开创丽江志书的先河,不必要事事详细。张坦熊在序中说: “管君寓意深远,将欲信今而传后,用以仰承圣天子维新之雅化,而上备职方氏之咨询也。”③管学宣撰:(乾隆)《丽江府志略》,丽江:丽江县印刷厂,1991年,第19页。点明了管学宣竭力编撰《丽江府志略》的用意,真是用心良苦。

《丽江府志略》共二卷十略,书前有朱凤英、张允随等人所作六篇序,后有万咸燕所作跋一篇。按照志书体例,按类分门立略,各分略之下又再立目。上卷由图象略(下设舆图说、星象考、疆域等6 目)、建置略(下设沿革、郡邑、城池等8 目)、山川略(下设山川、关哨等6 目)、财用略(下设户口、田赋等9目)、官师略(下设秩官、名宦等4 目)。下卷由学校略(下设文庙、祭器等7 目)、人物略(下设乡贤、忠孝等7 目)、兵防略(下设封建、师旅等4 目)、礼俗略(下设祠祀、寺观等5 目)、艺文略(下设御制、奏疏等14 目)。为了便于记载,不少目之下又设子目。这样,全志结构更显严谨,层次分明。④参见孙虹:《〈乾隆丽江府志略〉考述》,《中国地方志》2016年第5期。该书内容丰富,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丽江府方方面面的内容,既有远古历史的追溯,也有乾隆五年丽江府的事绩,略古详今,成为丽江追根溯源的第一部综合性文献,其史料价值极高,社会影响力极强,对后世丽江志书的修撰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管学宣对丽江社会发展的贡献

管学宣为官一任,对丽江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主要表现在:

一是以儒学教育为抓手,推进丽江移风易俗。管学宣到丽江上任后,认真调查丽江儒学教育情况,针对存在问题加以改进。从没有人参加科考到有人中举,书院和义学馆从个位数增加到22 个之多,多方筹措保证了办学经费,从制度上确保了学子就学的机会。这为此后丽江府出现6名进士、60余名举人、数百名贡生打下坚实基础。积极倡导和改变风俗,从传统的火葬改变为土葬,从东巴执掌民间百姓习俗到倡导封建习俗等,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风俗习惯。

二是以发展农事为要,多方面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蠲免课税。心系百姓生活,重视农业生产,他一方面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兴修玉河、五村渠等水利,农田得到及时灌溉;确保增加农业生产产量,推进社会稳定;另一方面查清田亩及课税, “去虚存实,减去七百余金虚摊” ,增加政府税收。能从百姓角度出发,积极向朝廷提出蠲免课税的申请,减轻百姓负担,缓减社会矛盾。

三是改进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社会公共事业发展打下夯实的基础。管学宣在任期内,先后修缮和修建的基础设施多达50 处,从文庙、书院到义学,从社仓、养济院到演武场,从关哨桥梁到礼俗祭祀场所,倡导捐资修造,社会风气为之一振。在他之前的四位知府,除了杨馝外,几乎没有什么突出政绩,多数在省城办公,没有到被称为 “岩疆” 的丽江上任,而他亲力亲为,不断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社会治理的硬件设施,从而为丽江府加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是以编修《丽江府志略》为重点,全面记述丽江府的社会生活。元明时期,丽江土司多以汉语诗文创作,记述社会生活的作品不多,更没有志书一类的文献存世。他在万咸燕的基础上编修丽江府的第一部志书,有其开创之功,为此后的府志编修奠定基石。同时, “志略” 在史料价值方面尤为突出,成为丽江乃至滇西北社会历史研究的工具书。

总之,管学宣真正做到了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成为 “名儒标准、循吏楷模” ,①管学宣撰,管志鳌整理:《未亭文集·序》(储善堂藏板)卷一,同治元年刻本,第8页。在丽江树立了 “为民” 的榜样,影响深远。

猜你喜欢
丽江乾隆
丽江正年轻
丽江三朵节
丽江的荒
乾隆眼中的木鱼石
乾隆:瑰丽多姿
乾隆:来尬诗吗
叫一声丽江
绽放的丽江
我的丽江谣
乾隆为何对香妃一往情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