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萌 魏 佳
(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3)
“Z 世代”指出生于1997—2012 年期间,成长于移动设备普及、互联网通信技术快速推进、社交媒体迅猛发展的时代的青年、少年人群。 他们对世界潮流的嗅觉极其敏锐,因此,网络与移动终端成了他们赖以生存的精神载体。 在信息大爆炸时代,“Z世代”在数字经济浪潮中博弈,敢为人先地开辟了属于自己的文化圈层,当下网络热门视频平台——Bilibili(简称B 站)以其独特的亚文化特性与前沿科普性质, 为Z 世代青少年提供了宝贵的精神驻地。通过搜集论文资料,发现在对于B 站单平台网生纪录片的研究目前较少, 在阅读有关论文后汲取观点,产生了研究B 站纪录片对“Z 世代”群体影响的新目标。通过对“Z 世代”人群本体的特性研究,对比以往世代人群的特性,以及追溯B 站纪录片的发展历程,引出几个要点里相关联的部分。 结合B 站纪录片的发展,“Z 世代”的成长二者存在的共性,得出青少年对弘扬文化自信精神作品的创造追求, 与B站网生纪录片在此群体里的影响力形成互为推动的关系的结论,找到新时代互联网优秀文化作品存在与发展的意义。
“Z 世代”人群诞生于网络通信技术在中国走向繁荣的时期,代际社会学家提出“社会代”(social generations)概念,认为代际差异现象主要并非年龄因素导致的结果,更重要的是社会变迁带来的后果[1]。 在网络带给中国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的时代中,“Z 世代”不同于曾经任何一个代际体系,他们展现出了超乎寻常的适应性, 不论是对快节奏信息传播的敏锐度,还是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Z 世代都交出了近乎满分的答卷。年轻的“Z 世代”擅长接纳网络热门话题内容,并灵活变现,如使用表情包、网络用语等,对新闻的亚文化方式解读并传播也是这一群体富有创造力的重要表现。
“网络亚文化”是区别于网络主流文化,在虚拟空间中快速流行并获得群体认可的文化形式。 从最初仅在聊天室与网络亚文化论坛 (如天涯, 人人网等)存在的“gg(形容男生)”“mm(形容女生)”等到如今甚至连主流新闻媒体都在 “无语住了”“奥利给”“羊了个羊”等,这足以展现“Z 世代”作为最有力量的网络话语权掌握者, 可以在取悦自我与个性解读的同时, 利用自身创造力与强大的媒介力量传播新时代的网络文化。
不论对未来职业的规划、 人生目标的追求,还是对生活理念的塑造,“Z 世代”群体都表现出了具有时代特性与创新精神的一面。 尤其在2020 年新冠疫情全面暴发时期与“后疫情时代”下,中国“Z世代”擅长依托互联网为自身寻求发展的优势得到了展现。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21 年我国灵活就业人员已经达到了2 亿人左右[2],其中绝大多数是年轻人,Z 世代青年是新业态新模式的主要参与者和推动者。 在互联网时代成长的Z 世代青年,注重展示自我价值和个性。 在成长过程中,他们被灌输的观念更多地是人生目标的实现, 网络作为催化剂,通过青少年网络文化创新与网络文化消费的方式体现出来。 在“Z 世代”步入高等教育学校或走向社会后,他们的自主化时间安排,个性化职业规划与多元化价值追求往往与单一,定向的传统职业模式相冲突。 在选择中,他们对提供给他们足够精神满足的新经济、新业态模式更有兴趣,如网络自媒体、B 站UP 主、新型自由职业,甚至虚拟主播、电竞选手、 游乐园NPC 等具有虚拟网络空间与精神消费倾向的职业。 在兴趣驱使下,“Z 世代”的职业理念不再是单纯为自身提供物质需求,而是在物质条件充沛稳定的情况下,追寻自身人生价值。 这个理念基础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GDP 增长具有紧密联系。 有消费才能形成市场,如今的消费理念也为中国年轻一代的就业追求提供了更广袤的空间,促进了传统发展理念的转型。
“Z 世代”青少年接受过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理念教育。 高度文化自信、国力自信和制度自信使得“Z 世代”敢于直面任何妄图破坏中国历史文化的行为。 在2022 年, 外国奢侈品牌Dior 擅自改造中国传统服饰“马面裙”并声称是品牌自创的经典款式, 引发广大青年网友对品牌的强烈声讨。 在国外求学的中国年轻大学生自发组织在法国巴黎Dior 旗舰店附近抗议游行, 抵制品牌不尊重中国历史文化的行为。 同样,伴随全球化与中国崛起而成长的Z 世代青年, 见证了中国成为快速发展的新兴经济体大国以及在世界舞台上中国传统文化的出色表现。在传统文化自信的精神指引下,众多中国“Z 世代”创作者也贡献出自己关于弘扬中国优秀文化的作品。 如B 站人文纪录片UP 主“狂阿弥”将张艺谋以及其奥运会导演作品制作成纪录片《一个人,创造出让40 亿人震碎的夜晚》,在Bilibili 上获得了高达1 200 多万的播放量。新生代对于传统历史文化的传播贡献不容小觑,他们的自主性、自觉性与对文化的兼容并蓄, 使得他们能够成为新一代的历史文化拥护者。同时,“Z 世代”群体也迫切需求更加优秀的、有关于弘扬中国历史文化的作品出现。 接受众多新事物的他们希望中国文化能够通过更加吸引他们的方式呈现出来。
Bilibili (简称B 站) 是中国目前最大的视频网站之一,成立于2009 年,它的崛起与“Z 世代”群体的成长息息相关。 最初,B 站是亚文化圈层的聚集地,并且是一个以视频搬运起家的网站,主要运营的内容类型为AGC(动画,漫画,游戏)。相比较于腾讯、爱奇艺与优酷等视频网站,B 站的“Z 世代”圈层特性更为明显。
其中,B 站的纪录片发展史也离不开最初的科普视频搬运,内容主要来自国家地理频道,美国视频网站Discovery, 英国BBC 纪录片网站等主流视频网站。此时的B 站纪录片对版权的认知较为匮乏,且市场监管薄弱, 所以存在良莠不齐的视频内容现象。2014 年,B 站现任董事长陈睿就职后,为视频平台代入有力的资本条件,B 站开始从搬运视频的小众网站逐步走向规模扩张, 力求上市的道路。 在这个过程中, 市场的要求使B 站在搬运视频时逐步拥有了版权意识,开始引进正版番剧与影片,下架盗版与未授权二改的视频内容。 站方自动解决了站内视频搬运与出版的环境问题, 给予了自制纪录片与之后的合作纪录片以权威、严肃的环境。 2017 年,随着央视纪录片频道入驻B 站以及央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在B 站的爆火,纪录片频道在Bilibili 正式起航,着手打造年轻一代观众喜爱的网络纪录片。2018 年,B 站宣布正式与美国著名视频平台Discovery 达成深度合作, 引进了Discovery 平台45 部优秀纪录片作品,成立了专区。 今后,B 站陆续与英国BBC 纪录片频道、日本NHK 等著名国际纪录片网站合作,一同携手打造具有国际化性质的、 内容质量不输主流纪录片的作品。 与此同时,B 站也正努力制作与出品具有特色的、深受用户喜爱的自制纪录片,如美食类纪录片《人生一串》、历史类实验性纪录片《历史那些事》等。 同时,B 站也积极投资纪录片创作拍摄,如自然类纪录片《极地》等。 在迅速的成长中,B 站纪录片寻求全面发展,力争国内网络纪录片之前沿。
“PUGC” 模式, 指传播活动中存在专业生产(PGC)与用户生产(UGC)双渠道的生产模式。B 站是典型的PUGC 运营模式, 视频内容来源于权威官方的产出与个人运营的制作。 官方机构层面上,B 站纪录片拥有专属的账号“哔哩哔哩纪录片”,也有入驻的官方账号“新华社”“共青团”“央视新闻”等。 这些账号代表了主流媒体的话语权,而在B 站上,它们只是组成纪录片创作力量的一部分, 另一部分则来源于B 站特定的用户创作集体:UP 主。
我国的网络发展的动向注定让视频网站注重涵盖用户运营模式。 “我国已然拥有了最广泛基础的数字受众基数和形成了全球最为庞大的数字社会。截至2021 年6 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11 亿,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9.44 亿,占网民总数93.4%”[3]。 庞大的用户群体催生了网民对高质量、 多样化的网络视频要求,并且使得“自给自足”的“产销者”模式逐渐发展起来。“UP 主”原意为“uploader”,意为“上传者”,最初的概念源于日本网络文化,代表了二次创作或产出。如今,B 站PUGC 模式下,UP 主的概念已经不单单拘泥于AGC 领域,而是延伸到了各个类型的视频创作领域。其中,B 站的纪录片UP 主在官方纪录片频道入驻的洪流中,拥有了独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 多数纪录片领域的UP 主曾是B 站短视频与vlog 的创作者,在站方的扶持下,他们发展个人的特色,收获了大批固定受众,经验充足后的他们开始携手站方共同出品个人纪录片。 比如《冒险雷探长》系列纪录片在B 站获得了8 000 多万的视频播放量,位居全站纪录片频道第八。网络用户的创作与上传冲破了官方与主流媒体的局限性,将创作纪录片的权利给予了大众群体,充分发挥了创作者的动力, 且通过PUGC 模式的市场效应,观众可给予用户创作者以互动与回应,以弹幕、点赞、投币等的方式实现,创作者可以通过观众的支持将收益变现,大大增加了视频网站的活跃度。
B 站网生纪录片在稳定的发展中, 力求精品打造,并完美融汇了新生代网络文化的特色。 情景化的表现手法,将抽象的精神内涵具象化,以沉浸式与交互式的技术手段创造新的内容消费体验, 很多时候为科普性的纪录片增加了活力。
B 站用户的“Z 世代”特征显著,受众受教育程度较高,视野开阔,生活节奏快,在内容消费上更强调获得感、好奇心和同理心。 因此,除了历史类、自然类与科普类的纪录片, 一些小众题材或新兴领域的纪录片也备受Z 世代欢迎,如记录宠物看病与“铲屎官”心境的《宠物医院》,记录都市生活中动物与人类共存的《我们是这样长大的》。 它们将镜头聚焦于当代年轻人钟爱的 “宠物世界”。 在时代特征上,B站抓住了年轻人当下的生活,以记录工作、学习日常中的点点滴滴,为观众展现了温暖具有烟火气的感受。 《嗨大学》《我是XX 生》以熟悉的校园场景,给予了多为高质量教育体系下成长的网生纪录片受众以真切熟悉的感受。 《来者何人》聚焦于电子竞技团队的生活,记录了LPL 战队(英雄联盟职业联赛)队员的成长与荣耀之路,以“Z 世代”电竞队员为主角, 展现了年轻力量在工作与训练中精益求精、永不服输的态度。
除此之外,传统纪录片虽然制作精良,但一般以宏大的环境视角为背景,因此受众层面广,却无法抓住“年轻化”的网络洪流。B 站新派纪录片则是注重环境的设置与主题的精化,它们更愿意以小主题,小环境的微观叙事展现,在时长上也更加短小精悍,却在内容上更注重趣味性与互动性。 《人生一串》系列纪录片继承了中国特色纪录片种类——美食类纪录片的衣钵,将主题细化到介绍路边的烧烤与炸串为主,却在B 站包括其他平台都获得了相当不俗的反响。在每一次记录背后,《人生一串》 都交代了一个充满温暖与人情味的故事,同时,每一集都会包含三个或三个以上的不同时空背景下的故事, 在三十分钟的单集中满足了当代年轻受众碎片化阅读的需求。
B 站从2009 年发展至今, 已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平台特色。 相比较传统的网络视频平台,B 站特有的圈层文化在网络用户尤其是年轻群体中产生了 “破圈”效应,甚至引起了别的视频网站也纷纷效仿。B 站纪录片成立了单独版块后, 依靠站方在网络文化中强大的影响力, 在纪录片的制作与发行中融汇了B站各圈层的网生文化, 使得新派纪录片具有知性科普的性质同时还具备了平台效应与平台文化标签,在激烈的网生纪录片竞争中形成了独特的IP 效应。通过与各个平台进行合作让优秀的作品在群体中实现正面的影响力。
举例来说,B 站的新派纪录片《守护解放西》已经做到了第三季,而它自身具备的IP 效应在市场转化中却得到了更加强烈的反响。 以湖南长沙的坡子街派出所的民警的日常工作与一系列充满悬疑的案件为纪录片的主要内容,《守护解放西》 在妙趣横生的故事线中,诞生了众多令人捧腹不止的梗,如“你是玩鬼的,我是捉鬼的”,将民警的严肃与幽默感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趣味化的故事讲述与案件进展过程中,贯穿了严谨的法律术语科普,体现了纪录片应有的知性道德, 由B 站入驻的职业法学教授罗翔解读案件。 罗翔自2020 年入驻B 站后,以其幽默大胆不乏科普内容的段子向观众展现了法学的魅力, 也成功成了二次元和鬼畜区炙手可热的“明星”,《守护解放西》跨越了B 站的圈层,利用网络明星人物的影响力为纪录片内容增添活力, 这也是B 站平台在跨圈层与全平台流量活动方面展现的高敏锐度。 至此,《守护解放西》在年轻人群体中的影响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甚至形成了固定的片迷,许多年轻片迷风尘仆仆来到湖南长沙,只为打卡“坡子街派出所”,并在门口模仿片中人物的动作。B 站通过开辟纪录片的影响力,融入了特色的互动环节与售后服务,以角色化的方式塑造纪录片人物, 同时围绕着人物的日常工作还原事件的本质, 真实中顺带着流量化的打造手法,同时宣扬法律的正义与不可违抗等主流价值观,这也是B 站出品的纪录片为何可以跨越平台的沟堑在全网形成“2.2 亿青年守护解放西”等话题与热潮。除此之外,B 站的跨平台合作, 给予了平台新派纪录片更大的受众群体。 现如今,处于网络碎片化信息时代的人们,尤其是年轻的知识分子与学生群体,从内心深处更渴望获得知识, 在大众视频娱乐聒噪、随意、重复的情绪出口下,知识的传播与咀嚼成了创作主体的新途径, 在此之下,B 站的知识性纪录片通过与更加大众的视频平台进行合作, 获得了极好的反响,如纪录片《人生第二次》,通过与央视网合作,实现了较大范围的传播, 使得许多看过纪录片的中国观众发掘到当今生活中如何把握好人生方向, 面对人生困境的主题。
呈现知识,将是未来互联网宇宙造光的新起点,B 站副董事长兼COO 李旎在B 站首届纪录片发布会上说道:“B 站用户对高知识属性内容的追求,推动了泛知识内容的迅速增长。截至2021 年6 月,B 站知识内容在PUGV 视频总播放量中,占比达到了49%,其中科学科普类内容同比增长达到了1 994%。 过去一年,有1.83 亿用户在B 站学习,是中国在校大学生数量的近4.5 倍。 ”纪录片栏目正好为拥有高知识水平与强烈的求知欲的B 站青年用户创建了干净,稳定的环境。 在站方与青年纪录片创作者的努力下,纪录片创作与知性科普的权利交给了用户个体,促进B站年轻UP 主向纪录片方向转型。
大多数的B 站年轻纪录片创作者都是由外行转型。 UP 主“亲爱的嘉倩”在产出第一部短纪录片前,曾靠vlog《妈妈,我和一只鹅成为了朋友》在B 站获得了几百万的点击量,以清新可爱的风格介绍了在冰岛生活的趣事。 疫情期间,她推出个人自导自演,后期剪辑包揽的《冰岛纪录片》,由于拥有拍摄vlog 的经验,固定粉丝的支持,外加治愈独立的风格,获得了不错的反响。 再如18 集短纪录片《浮生一日》的创作者“纯纯甘”,在此前她是一名素人记者与短视频记录者,擅长用手机镜头记录各行业群体(尤其是北漂)从业者的生活,“真实”成为了她的标签,也使得更多用户对她的作品产生兴趣, 其中,《北京程序员的真实一天》获得了较高的观看量,为B 站用户提供了一扇打开“北漂人”群体生活的窗口。 这些年轻的纪录片创作者,他们的创作内在驱动力更多的是内生动力, 如分享生活,破圈转型,依靠创作纪录片塑造自身风格等。 通过他们的分享,年轻的用户受众可以寻找到脱离于刻板说教的知性科普视频的存在, 并在与他们的互动中,找到知识交流的突破口,形成浓厚的社群氛围。
对此,B 站为了鼓励纪录片创作者的转型, 开展了提高用户黏性与创作欲望的活动, 以此激励个体用户的创作精神。 B 站于2021 年推出了“暗室灯计划”,为创作者们提供全流程支持。 在其间产出了如《小城夜食记》等优秀的纪录片作品,既向纪录片行业源源不断输送人才, 又大幅度地丰富了纪录片题材,提高了纪录片产能。其中,B 站由衷表示希望能让爱好者成为纪实UP 主,又会尽力提供纪实UP 主创作支持, 将青年创造力与B 站“去中心化”“去权威化”的宗旨结合起来,使得人人都能获得优良的创作环境与交流知识的机会。
据专业调查显示,“如今,B 站不仅是青年文化的聚集地,更是弘扬民族自信的发祥地。 用户平均年龄22.8 岁的B 站,其用户不仅仅满足于成为一个观众,高达90%的用户本身即为内容生产者,B 站由此形成了具有稳定的情感维系的高黏度社群。 青年正通过他们自己擅长的文化实践方式, 主动融入传统文化的创新与传承之中”[4]。
在纪录片方面,B 站自制纪录片也如别的圈层一样,充分展现对传统文化的再生性创作。 实验性纪录片《历史那些事》,不仅展现了中国五千年历史的风云变幻,其独创的“小剧场”模式,运用现代的交流方式塑造古代人的对话语系, 使传统文化变得轻松而有趣。 用现代人的视角来解读古代人的生活与态度,更容易让纪录片的科普内容深入人心, 将传统文化变现,以我们熟悉的生活方式展现出来,其中也不乏融入网生特征。 作为实验性纪录片,它以独特的叙事语言与后现代主义的创作模式, 使历史文化故事在前卫的观点解读中获得新生,帮助“Z 世代”观众更身临其境地体会历史人物的心境, 无疑在传统纪录片原有的基础上实现了“破局”。
同时,B 站在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下, 通过打破传统纪录片类型之间的壁垒, 精准而深刻地体现中国新派纪录片特有的责任感与教育意义。 在前不久的2022 年七月份,Bilibili 出品了由执导《极地》《第三极》的新锐纪录片,由曾海若导演的最新纪录片《众神之地》。 其中,《众地之神》以来自中国四大地域的自然界特色动物作为纪录片的主角,以新奇的视角、完美的画面与生动的解说词, 在播出不久后于豆瓣上拿下了9.7 分的超高分。这部纪录片对中国大好河山与广阔地域景观的描绘十分新奇有趣, 在美丽的自然环境中,动物们就如人类一般,拥有着不同地方诞生的不同形态特征。 满足了后疫情时代中人们无法涉足野外的求知欲, 也将中国的壮美河山放置在这精美的“四集手册”之中。 相较于以往的自然类纪录片,如法国著名纪录片大师雅克贝汉的作品《迁徙的鸟》《微观世界》等,《众神之地》将不同的动物作为祖国广袤地域的代表,以美丽的生物物种作为代码,体现的实质上是中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上生命生生不息,百花齐放,“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壮美画卷。在自然类纪录片的性质上加入了展现中华民族的民族自信感与民族包容度的内容, 使得纪录片的意义不只局限于阐述事实、科普知识,更在于对爱国情怀的培养与中国文化输出的推波助澜, 它们打破了传统自然纪录片与传统文化纪录片的隔阂, 体现中国新派纪录片创作者的独特眼界。
在中国“Z 世代”群体成长的过程中,中国社会经济水平稳步提升, 以互联网用户为代表的新文化群体崛起[5]。 秉持着对新事物的求知欲与肩负起时代前行重任的使命,“Z 世代”青少年需要更深刻、更丰富的知识性作品, 同时需要更宽容、 更自由的交流体系。 B 站纪录片以网生背景为桥梁,立足于青少年娱乐、文化需求,在形成较为完善的纪录片生产体系的同时,又试图通过优秀纪录片创作,展现年轻一代的精神风貌。 在不断探索中,B 站纪录片打破了传统纪录片的既定框架, 兼容并蓄地融汇了各类片种的风格,鼓励青年纪实类作品爱好者转型,打破圈层,面向大众展示了符合新一代青年文化自信理念的佳作。“合抱之木,起于毫末”,B 站纪录片的发展离不开“Z 世代”对创作的渴望和对重塑传统的希冀,从一无所有,到一呼百应,两者在循序渐进的成长道路上双向奔赴,让“Z 世代”的文化绿洲在日趋繁荣的中国网络社会中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