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冉?马利云
摘 要:文化自信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在小学阶段开展文化自信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对本民族文化树立坚定自信。乡村小学生身处乡村环境,其文化自信有独特性,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乡村小学生文化自信的内涵、培育价值,探寻文化自信实现路径,是加强乡村小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乡村小学生 文化自信 培育价值 实现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1]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需要文化自信教育。充分把握乡村独特性,对乡村小学生实施文化自信教育,有助于深化他们对中华优秀文明的认知,构建乡村小学生文化自信之基。本文通过揭示乡村小学生文化自信内涵,挖掘乡村小学生文化自信培育价值,从政府、社区、学校、家庭层面探索乡村小学生文化自信实现路径,加强乡村小学生文化自信培育,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筑基。
一、乡村小学生文化自信的内涵
(一)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民族和政党的全体民众对其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认同和肯定,是对其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心。[2]文化自信的主体是国家、民族及政党,文化自信的客体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二者是实践关系。[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根本支撑。第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根源和基础。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属于全体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树立文化自信的基础,也是凝聚中华民族理想信念的精神纽带。第二,革命文化是文化自信的认同和延续。革命文化在中国人民的同仇敌忾中形成,体现了共同的民族信仰,是对文化自信的无限认同与历史延续。第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文化自信的体现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迎着改革开放的时代潮流应运而生,集中体现了时代主题,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为坚定文化自信蓄积底气。
(二)乡村小学生文化自信
乡村小学生文化自信是乡村小学生在充分认识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对本民族文化产生深刻认同感和归属感,自觉主动地传承、弘扬、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了解与学习乡村文化资源。乡村小学生能够自觉接受优秀乡村文化的熏陶,学习本民族先进文化。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充分运用地区文化资源开展社会文化活动,提升学生文化修养。第二,认同与传承乡村文明成果。乡村小学生在学习本民族文化精粹的过程中,感受乡村文明之璀璨,对本民族文化产生高度认同感。强化乡村小学生传承与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的使命感,建立保护本民族、本地区优秀文化的责任意识,抵制外来文化侵袭。第三,创新与发展乡村文化传统。乡村小学生在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基础上,秉承文化与时俱进观念,发挥本民族优秀文化的时代价值。自觉自发营造良好文化氛围,探索文化发展新形式,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时代新发展。
二、乡村小学生文化自信培育价值
(一)文化自信培育有助于增强乡村小学生的文化认同
乡村小学生正处于认知发展的关键期,缺乏独立自主的价值判断能力,容易受到外界文化的干扰。不成熟的人文精神教育和价值观引导使乡村小学生的心理认知与情感活动缺乏有效关照,更易导致他们产生偏激、极端的心理倾向。在这个阶段对乡村小学生实施文化自信培育工作,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增强他们的文化认同感,并以此对抗多元文化碰撞所带来的文化迷茫与文化自卑。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含蕴丰富,具有强大的精神力量。“文化的本质在于对人的精神建構。”[4]通过文化自信教育活动,将这些优秀文化融入乡村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有助于提高乡村小学生在文化乱潮中甄别劣质文化与不良文化,抵御消极文化思想渗透的能力;在潜移默化间树立文化认同、文化自觉,在中华优秀文化与外来文化的比较中坚定本民族文化旺盛的生机,坚守文化立场和文化边界,坚定文化自信。[5]
(二)文化自信培育有助于坚定乡村小学生的文化信仰
乡村小学生是新时代文化的继承者与弘扬者,文化独特的教育功能对他们具有重要意义。加强乡村小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坚定他们的文化信仰,建立起高度的文化自信,并在这个过程中创新与发展中华优秀文化。在乡村小学开展文化自信教育,让学生学习本民族文化精髓,能够让其对本民族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充满信心,坚定民族文化信仰,并将这种文化感染转化为实践动力,推动文化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提升民族文化的影响力与号召力。具有时代价值的新文化推动传统文化繁荣创新,实现中华优秀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乡村小学生的创造力与进取心得到充分鼓舞,创新文化形式和文化内容的积极性显著增强,更多与时俱进的优秀文化成果诞生。这些崭新的文化结晶又进一步坚定乡村小学生的文化信仰,推动文化自信培育。
(三)文化自信培育有助于调动乡村小学生的学习热情
乡村教育受到师资、教学条件等多方面的限制,可供教师选择的教学手段十分有限,具有强大育人功能的优秀文化得不到有效利用,学生学习热情低迷。对乡村小学生实施文化自信培育工作,既可以完善学校文化自信教育体系,丰富学校课堂内容,提高优秀文化资源的利用率,又能够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和雅俗共赏的教学内容,激发乡村小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乡村小学生开展文化自信教育,整合本民族、本地区优秀文化资源,向学生介绍中国深邃广博的文化,给予其热切而浓厚的文化熏陶,拓展其眼界学识。用唐诗宋词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规范乡村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用无私无畏、勇往直前的革命文化激励乡村小学生奋发图强;用反映时代命题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指引乡村小学生发展方向;用充满趣味而内容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寓教于乐,寓乐于教,在快乐学习中调动乡村小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乡村小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路径
(一)政府层面
1. 保护和传承乡村优秀文化
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中孕育了灿烂的文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在岁月更迭中打磨积淀,构成了乡村的独特基因链。然而,近年来城镇化的天平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加剧了乡村文明的失落。乡村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内容,也对文化自信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
提升村民传承与保护乡村文化的意识,是政府亟待完成的重要任务。政府可通过多项法规条约、科普宣传,鼓励引导推动乡村历史建筑的保护与传承,为乡村小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塑造良好氛围。
2. 开发和建设乡村文化景点
乡村见证了一片土地的历史浮沉,承载着这片土地上人民最炽诚的情感,是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乡村人民的世代耕耘与共同信仰,是地方文脉的象征。着力开发和建设乡村文化景点,对于乡村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政府应当挖掘乡村特色文化,找寻具有独特历史文化意义的乡村遗迹,回溯其形成和发展的人文意义和历史意义,打造地域专属金名片。乡村小学生在参观这些文化遗迹的过程中,潜移默化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文化自信油然而生。
(二)社区层面
1. 社区参与服务乡村文化建设
乡村社区的社会、生产关系极为复杂,它是在乡镇一定区域内、将共同的农业生产活动作为纽带的、具有互动性和稳定性的社会共同体。[6]拥有共同文化印记的乡村社区居民聚集在一起开展文化活动,有助于传承和赓续乡村文脉,凝聚共识,增强乡村小学生文化认同感。
乡村社区肩负起文化复兴的使命,组建乡村文化建设队伍,深度挖掘乡村本土文化个性,开展乡村社区群众文化活动,服务乡村文化建设。济南市章丘区石匣村拥有古老的齐长城遗址,同时还存有大量乡村历史文化遗产。石匣村社区把握当地“章丘梆子”特色,打造社区戏剧节活动,邀请评书表演艺术家交流互鉴,以独特艺术形式为本乡传统文化注入时代风采。社区参与为乡村小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文化交流平台,在共享欢乐的社区群众文化活动中,乡村小学生能够体验浓烈的乡社情感,了解本土本乡独特文化习俗和生活方式,传承和弘扬乡村传统文化价值观,认识文化传承的独特价值,树立保护和振兴乡村遗产意识,增强文化自信。
2. 社区教育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社区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乡村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和主要载体。[7]社区教育是教育终身化背景下的时代产物,顺应了人的社会化需要。农村社区教育使得传统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冲破时空束缚,乡村小学生在与社会实践的紧密联系中学习乡村独特传统文化,提升文化素养,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农村社区教育的开展既要依托乡土文化的本土性特点,也应传达现代文明,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交流连接中提升乡村居民文化水平,加速乡村文化振兴。对乡村小学生开展农村社区教育时,社区应统筹自然文化、社会文化、生活文化和生产文化资源,综合考虑乡村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习热情、兴趣偏好等多方面因素,开展具有乡土风情的社区教育。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岵山镇茂霞村的岵山社区大学,与茂霞村村委达成合作,为本区域乡村小学生提供乡村微图书馆公共空间,并游走于乡镇间开展国学经典亲子读书会家庭教育活动,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农村社区教育凝聚社区力量,践行“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让乡村小学生在良好的文化和社会氛围中感受优秀文化熏陶,坚定文化自信。
(三)学校层面
1. 营造良好文化氛围
校园环境是乡村小学生耳濡目染接受优秀文化熏陶的场所。学校应将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纳入校园建设目标中,让乡村小學生在各类优秀文化的浸润中快乐学习,在温馨德育的开展中坚定文化自信,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与价
值观。
明确文化自信育人目标,构建文化自信温馨格局,是营造校园良好氛围的总要求;积极组织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完善校园教学条件和教育资源,是构建校园良好文化氛围的动力。菏泽市曹县邵庄镇中心小学在“培养良好习惯,奠基成功人生”办学目标的引领下,大力推动书香校园建设,营造传统文化气氛热烈的温馨校园。学校充分把握本地区传统文化特色,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利用传统节日和校园艺术节组织各类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为乡村小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文化展示平台,促进学生创造力的个性发展;学校依托广播、宣传栏等文化传播媒介,用校园舆论扩大校园文化影响力与感召力,助力乡村文化自信教育
发展。
2. 创设乡村文化教育课程
学校作为各类文化载体的集中地,对各种文化载体进行创新并在这个过程中培育乡村小学生与时俱进的文化自信,是学校的基本职责之一。乡村学校应深刻把握乡村文化的独特性表达,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促进乡村小学在课程设置、教学形式、教学内容等方面与优秀文化、地域文化紧密融合,创设独特的乡村文化教育课程,这对于乡村小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具有关键意义。
学校教师们可以成立专门的教研组,选取能够象征本土文化与地域特色的文化素材作为乡村文化教育课程的内容;关注乡村小学生的心理需求,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让乡村小学生在课堂互动中了解文化、学习文化、运用文化,推动乡村文化自信教育发展。曹县邵庄镇中心小学以学习雷锋、书法教育、美德教育、快乐阅读、阳光大课间等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文化教育主题为落脚点,创设学校文化教育特色课程。学校重视班级的集体教育功能,以主题班会为抓手,独创养成教育、感恩教育与心理辅导主题班会;大力弘扬乡村优秀历史文化,将书法与制作工艺作为校本课程,让学生在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四)家庭层面
1. 重视家庭文化自信教育
家庭教育在青少年的身心發展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文化自信教育是乡村小学生文化自信建构的重要一环。以家庭教育为载体,发挥父母的榜样作用,在家庭日常生活中贯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身体力行展现优秀文化的育人功能。
乡村小学生的监护人必须提高家庭教育意识,树立科学合理的家庭教育观念。首先,乡村学校与社区应加强与其所属区域内学生父母的沟通,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并提供一定程度的心理支持与教育方法,助力家庭文化自信教育活动开展。家长与孩子沟通时,应尽可能地多关心孩子们的内心感受,倾听他们最真实的声音;在沟通方面,应注意沟通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抛却家长“权威意识”,以平等的心态与孩子进行交流,用有趣味的语言讲述文化故事,让优良家风的影响在潜移默化间发生作用,将优秀文化知识内化为孩子们的主观认知,坚定乡村小学生文化
自信。
2. 组织家庭文化自信活动
家庭活动对乡村小学生的成长具有直接性的影响。在家庭活动中渗透文化自信教育,在言传身教、因势利导中引领乡村小学生自觉体验中华优秀文化中所蕴藏的人生哲理,帮助其建构文化信仰,坚定文化自信。
家长作为家庭活动的主导者,必须肩负起定期组织家庭文化自信活动的责任。家庭文化自信活动形式多样,家长可以根据自身家庭情况与地区社会风俗灵活安排。例如,根据传统节日风俗进行文化自信教育的渗透。在重要的传统节日,家长可以与孩子一同制作节日纪念品,在手工活动的开展中讲述节日起源,科普节日风俗,加深孩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在传统艺术活动中渗透文化自信教育也是家庭文化自信活动的有效途径。家长可以充分利用本地区政府、社区、学校提供的文化资源,带领孩子参观文博馆、书法展,聆听民族乐曲,走进文化长廊,游览历史文化遗迹,感受中华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的魅力,体会中华文明的包容性,提高孩子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42-43.
[2] 秦慕兰.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农民文化自信的培育[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9(4):11-16.
[3] 苏娟.论文化自信的时代价值[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22(12):52-56.
[4] 孙燕.树立青年学生文化自信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9):47-50.
[5] 范卿泽,郑智勇,谭轹纱.新时代中小学生文化自信培育机制的三重审视[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187-194.
[6] 陈瑞静.乡村振兴视域下的农村社区治理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22.
[7] 王建安,李云霞,贺中东,等.乡村文化振兴背景下社区教育发展研究——以安康市乡村为例[J].陕西开放大学学报,2023(4):40-43.
基金项目:浙江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红色文化视域下乡村小学生文化自信培育路径研究” (S202310347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