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跳跳
肺癌是临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具有极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据国家癌症中心统计,2022 年中国预计有4 796 996 例新发的癌症病例以及3 193 744例癌症死亡病例,其中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于首位[1-2]。肺癌依据病理类型可分为非小细胞肺癌和小细胞肺癌,前者约占85%,严重威胁国民健康[3]。肺癌患者生存率与分期呈负相关,Ⅰ期肺癌患者有85.5%~90.2%的5 年生存率。由于我国肺癌的筛查和早期诊断不及时,发现时多数已至晚期[4]。Ⅰ~ⅢA 期肺癌患者主要借助手术治疗,ⅢB 和Ⅳ期属晚期,多采取放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多药物联合提高了患者生存质量,但也容易发生不良反应事件[5]。中医药具有疗效好、副作用小、手段丰富等特点,艾灸借助灸火的热力和药物作用,对腧穴和病变部位进行烧灼,可起到扶正祛邪、防病保健的功效,显著改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免疫功能和生活质量。兹将近年来灸法治疗本病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中医无非小细胞肺癌病名,可将其归属于“肺积”“肺壅”“胸痛”等范畴。《难经》描述了本病的症状:“肺之积,名曰息贲,在右胁下,覆大如杯。久不已,令人洒淅寒热,喘咳肺壅。”《灵枢·百病始生》曰:“壮人无积,虚则有之”,认为本病产生的前提在于正气不足。《杂病源流犀烛》指出“邪积胸中,阻塞气道,气不得通,为痰……为血,皆邪正相搏,邪既胜,正不得制之,遂结成形而有块”,认为本病发病过程在于邪盛正虚、痰瘀内生、阻塞胸肺。现代医家对本病病因病机形成了更为细致的阐发。章永红认为本病的特点在于全身属虚、局部属实,以正气亏虚为发病基础,以痰凝、瘀血、癌毒为主要的致病因素[6];贾英杰认为本病的基本病机在于“正气亏虚,毒瘀并存”,注重正邪关系,提出“扶正解毒祛瘀法”的基本治疗思路[7];赵景芳认为肺癌是正虚与邪实相互作用的结果,正虚主要是肺脾肾之虚,常表现为气阴两伤,邪实主要是血瘀和痰浊交阻,因虚致实,因实致虚,最终形成本虚标实证候[8];徐荷芬认为“气阴两虚,邪盛正衰”是本病的主要病机,气阴两虚致机体运化失调,可产生痰浊、瘀血等实邪,久之成癌毒进一步损耗气阴,且放化疗、靶向治疗等亦使气阴严重受损,故治疗当“益气养阴,扶正祛邪”[9]。综上,诸医家依据自身临证经验阐发了对本病的认识,虽不尽相同,但均指出了本虚标实的病机特点,且本虚与标实互为因果,本虚主要为气虚、阴虚,标实包括痰、瘀、毒等。
灸法融合了艾叶温中之效和灸火的热力,通过对腧穴和病变部位的烧灼、温熨,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灸法之所以能够广泛地运用到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中,与其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瘀散结、引热外行等功效密切相关:(1)灸法可温阳固脱。《素问·异法方宜论》指出“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扁鹊心书》指出“真阳元气虚则人病……保命之法,灼艾第一”。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病机根本在于正气亏虚,且经化疗或靶向治疗后,容易产生泄泻、神疲乏力、面色无华等阳气耗伤、脾胃虚弱、气血不足的状态,而艾灸能够起到扶正温阳、消散寒滞的作用,尤其如《医说》所言“若要安,三里莫要干”,通过艾灸足三里调节脾胃功能,能促气血之化生、复正气之亏耗。(2)灸法可消瘀散结。《灵枢·刺节真邪》指出“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调,弗能取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以痰瘀毒等实邪蕴结为标,其形成在于正气亏虚所致脏腑运化失调,灸法借助于温补阳气,调节脏腑功能,促进气血流通,气机畅达则痰湿、瘀血凝聚得以解除。(3)灸法可引热外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虽多虚寒,亦有阴虚热蕴者,其热可由痰瘀久稽不去所化,或由阴虚所生,转而灼伤阴分更致阴虚。《医学入门》指出“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灸火的温热可使皮肤腠理开放,肺居上焦主皮毛,其中所蕴之热亦可经腠理所出,发挥清除热邪之功。但是对于放疗或热疗所导致的阴分亏损严重者,施灸须少量或忌用灸。
3.1 直接灸 直接灸是艾炷灸的一种,通过将艾炷与皮肤直接接触,起到激发人体正气和补益气血的作用。李镜等[10]采用直接灸足三里的方法治疗经靶向治疗后腹泻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50 例,并以口服蒙脱石散的50 例患者作对照,2 周后治疗组患者腹泻、倦怠乏力、食欲不振、神疲懒言等症状较对照组改善更显著。足三里具有调节脾胃、补虚强壮之功,用于靶向治疗后腹泻等脾虚证尤宜;麦粒灸是直接灸中一种特殊的方法,通过将艾绒搓成麦粒大小的艾炷,直接粘敷皮肤上进行灸治,能够精准刺激穴位,对脏腑起到调节作用。因灸量不大,能够刺激机体正气的爆发,提高免疫力。张梦雪和关玲[11]采用麦粒灸足三里、肺俞治疗本病33 例,并以32 例患者作为对照(无治疗措施),治疗6 周后观察组中性粒-淋巴细胞比率降低,免疫功能及生存质量显著提高。此外,冒金锋[12]通过麦粒灸足三里治疗本病32 例,证明其有提升免疫功能和生活质量的优势。谢壁元[13]通过麦粒灸大椎及足三里治疗本病30 例,患者疲劳症状明显改善,骨髓抑制状态缓解,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3.2 间接灸 间接灸亦属艾炷灸,通过在艾炷和皮肤间放置其他材料,避免了直接接触。间隔所用药物因病证而异。用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间接灸包括隔姜灸和隔盐灸,余敏等[14]将54 例化疗后恶心呕吐的本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予利可君片,观察组加用隔姜灸,穴位选择足三里、脾俞、胃俞等。治疗14 d、21 d 后,观察组白细胞计数及恶心呕吐改善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表明隔姜灸还可减轻骨髓抑制。恶心呕吐因于脾胃虚寒不和,生姜降逆止呕,艾灸膀胱经和胃经腧穴能够调和脾胃、温阳补虚,故收效明显;陈芬荣和汪敏[15]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隔姜灸中脘、足三里穴治疗化疗后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的本病患者36 例,并以常规护理36 例患者作对照,结果观察组患者化疗后胃肠道毒副反应得到显著控制;隔盐灸有回阳固脱之功,对于虚寒所致吐泄并作者疗效显著。梁晓静[16]将116 例化疗后恶心呕吐本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9 例、观察组57 例,前者用昂丹司琼静脉滴注,后者加用隔盐灸中脘,结果观察组恶心呕吐的改善程度较对照组高、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3.3 艾条灸 艾条是由艾绒卷成的圆柱形长条状物,艾条灸包含热敏灸、雷火灸等。韩琳等[17]将70 例本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予化疗药,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热敏灸,穴位选择双侧足三里、肺俞、膏肓以及气海、关元,治疗80 d 后,观察组患者的免疫功能、化疗耐受性以及生活质量得到更好的改善。热敏灸是一种艾灸悬灸的新疗法,通过寻找并刺激热敏穴,可以起到较一般艾条灸更好的效果;苏谨[18]将气虚型本病患者111 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5 例和观察组56 例,均予化疗,观察组加用雷火灸脾俞至气海俞段,治疗14 d 后,对照组患者疲劳症状较对照组改善更显著,且CD3+及CD4+T 细胞水平升高;闻朋浩和肖聃[19]采用雷火灸治疗本病23 例,证明了雷火灸能够显著升高患者白细胞水平、减轻化疗药的骨髓抑制;赵怡然等[20]采用雷火灸治疗本病40 例,证明雷火灸在改善患者血液高凝状态、降低血栓发生风险以及减轻化疗后胃肠道毒副反应方面具有优势。雷火灸又称“雷火神针”,为艾绒配合中药末制作而成,药物包括麝香、沉香、乳香、木香、干姜、羌活等,不同医家的药物配方略有不同。雷火灸具有强力的温阳散寒祛湿之功,与本病病机尤宜。
温针灸是针刺和灸法的联合,通过在得气的毫针针柄上置以艾绒或艾条段,促使灸法的温热效应通过毫针传达至腧穴之中,增强了对穴位的刺激,更好地发挥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的作用。孙思邈指出“针而不灸,灸而不针,皆非良医”,针灸结合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中发挥了中医外治法的优势。殷高政和马学真[21]采用温针灸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31 例,先针刺三阴交、合谷、关元、足三里,得气后于针柄处置以1.5 cm 的艾条,燃尽后取针,每日治疗1 次,连续治疗6 周后患者血清白介素-2、自然杀伤细胞、CD3+以及CD4+T 细胞水平显著提高,CD8+T 细胞水平显著下降,免疫功能得到改善;张露[22]将100 例本病患者随机等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均接受化疗后,常规组予以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针刺合谷、足三里、关元、三阴交,得气后针柄置以艾条。治疗6 周后,观察组患者较常规组具有更低的化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更高的免疫功能。除此之外,针灸结合还包括针刺和艾灸作用于不同位置的方式,如吴均[23]将100 例本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化疗组予常规化疗药物,调益三焦针灸组在此基础上温和灸中脘、膻中、气海及双侧足三里,并针刺双侧血海、外关、太冲,艾灸重在温阳补虚,针刺则重在疏通气血,分治标本,适应了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病机特点,故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癌因性疲乏状态,显著提高其免疫功能。
中药是展现中医辨证论治、个体化诊疗的重要内治手段,通过内服中药汤剂、中成药与灸法联合,一方面灸法调节脏腑促进了机体对药物的吸收,另一方面内外合治,显著增加了临床治疗效果。龚艳青等[24]将44 例本病患者随机分两组,均予化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补中益气汤联合隔姜灸(关元、大椎、中脘、肾俞)治疗,9 周后观察组患者发热、恶心呕吐、白细胞降低以及血小板下降等化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补中益气汤重在固护脾胃,能遏制化疗药对脾胃的损害;毕俊芳等[25]将70 例合并血液高凝状态的本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予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补阳还五汤加温和灸足三里及神阙。4 周后治疗组血液高凝状态、中医证候以及生活质量等均得到改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合并血液高凝状态具有气虚血瘀的病机特点,而补阳还五汤重在益气活血,故能够收获良效。此外尚有消积化瘀解毒方联合益肺灸[26]、健脾益肺散结方联合隔物灸[27]治疗本病的报道,均展现了灸药结合的优势所在。中成药较中药汤剂具有携带及服用方便、药味刺激小的特点。赵小鹏等[28]将68 例本病患者随机分两组,均予西黄丸,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针灸,即悬起灸中脘、膻中、足三里、气海,针刺太冲、外关、血海,重视以灸温阳补虚、以针活血祛邪。治疗3 周后,观察组患者肿瘤病灶缩小情况显著高于对照组,而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降低,证明西黄丸联合针灸能够更好地提升患者免疫力和生活质量。
穴位贴敷以中医经络学为理论依据,通过把药物研成细末,经特殊液体调和成膏状,贴敷于穴位或患处,借助穴位、药物以及二者的综合作用,促进局部血管扩张、加速血液运行,发挥激发经气、活血化瘀之功,并借助经络由表及里调节脏腑功能,最终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来祯等[29]采用灸药结合的方式治疗化疗后骨髓抑制的气血亏虚型本病患者50 例,将冰片、当归、肉桂、干姜、黄芪等适量研末以姜汁调糊,涂覆于无菌敷贴,并于化疗前贴敷于足三里、关元穴、气海穴、肾俞穴、脾俞穴,敷药后在上述位置施以艾灸,并以50 例静滴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或输注血小板的患者作对照,10 d 后证实观察组较对照组更能够减低化疗药物的骨髓抑制,提高生活质量;肖彩芝等[30]将100 例本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予以化疗,治疗组加用“强髓升白散”(肉桂、补骨脂、黄芪、当归等)穴位贴敷联合艾灸治疗,穴位选择足三里、气海、关元、脾俞及肾俞,证实了联合疗法改善化疗后骨髓抑制、免疫功能及生活质量的优势;杨秦梅等[31]采用自拟和胃扶正散外用脐疗、吴茱萸贴敷涌泉联合透灸足三里的方式,亦显著改善了化疗后的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穴位贴敷亦属于间接灸的范畴,灸法开腠理促进了腧穴对药物的吸收,更好地发挥了益气温阳的功效。
灸法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中应用广泛,通过灸法的单独运用,以及与针刺、中药、穴位贴敷的联合使用,显著改善了化疗、靶向治疗之后骨髓抑制和恶心呕吐等胃肠道不良反应症状,发挥了中医药的特色优势。但是在文献研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1)近几年关于灸法或与其他疗法联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理论构建尚不健全、文献及相关报道亦不多,未能完整、持续地展现灸法优势;(2)关于灸法疗效机制的探究较少,尤其是艾灸和中药汤剂的联合使用,灸药之间如何相互作用,涉及何种细胞因子、通路和靶点的改变,微观机制尚有待发掘;(3)多数试验的周期不长,虽显著改善了患者的化疗副反应,但对其中位生存期是否具有延长作用,尚缺乏报道。笔者认为未来的研究一方面需要确立灸法治疗本病的宏观架构,不断扩展灸法手段,延长试验周期和增大试验样本量,明确灸法及其联合疗法对于患者生存期的影响,另一方面要立足微观视野,深入探究灸法的疗效机制,以及灸药结合的作用机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