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 彤,何 静
(齐齐哈尔大学 a.哲学与法学学院;b.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6)
2020年11月,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正式提出“习近平法治思想”,其深刻而丰富的内在逻辑为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提供行动指南。2021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意见》主要任务部分明确指出:“把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学校教育,纳入高校法治理论教学体系,做好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1]习近平法治思想是法治中国建设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习近平法治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是当前高校推进法治教育的必要手段,也是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内要要求,有利于从根本上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习近平法治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三者之间是互相联系、统筹推进的关系,其中“进教材”是“三进”工作的基础,“进课堂”是“三进”工作的中心环节,“进头脑”是“三进”工作的最终目标。“进教材”就是要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由理论体系向教材体系的转化,编写好教材、使用好教材,要求高校教师特别是思政课教师准确把握教材内容、领会主旨主线,将习近平法治思想中蕴含的法理、政理学懂弄通,提升政治站位,增强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引领力;“进课堂”是实现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生动转化。课堂是教师将教材中关于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灌输到学生头脑的关键阵地,是教材和学生头脑的连接纽带,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明理论问题,实现“法治理论”与“法治故事”的融合。习近平法治思想“进课堂”一方面要立足于“思政小课堂”,另一方面也要放眼于“社会大课堂”,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学校与社会的内外联动;[2]“进头脑”是确保教学体系向价值体系的转化。在习近平法治思想“三进”工作中,“进教材”与“进课堂”是过程与手段,最终目的在于“进头脑”,以达到习近平法治思想入脑入心的效果。“进头脑”不仅仅要求进入学生的头脑,也要求进入教师的头脑,只有教师自身本领过硬,法治素养够高才能促使学生将习近平法治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到知信行相统一。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3]当前,我国发展正处在新的历史方位,改革和发展依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面对新的考验坚持用法治思维处理改革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是必然之举。在法治中国建设中国家需要法治建设的参与者和践行者,高校作为法治人才培养的第一基地,扎实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三进”工作,使青年学生了解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内容、历史逻辑、实践价值等相关内容,对于他们正确认识法治中国建设的目标、意义及实践路径意义深远。在全面依法治国进程中,法治人才的培养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支撑性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治人才培养上不去,法治领域不能人才辈出,全面依法治国就不可能做好。”[4]因此,高校要充分加强对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学习教育,引导大学生坚定法治理论自信、法治道路自信、法律制度自信、法律文化自信,促进全面依法治国的纵深发展,为法治中国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三个层次规定了公民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遵循,是凝心聚力、固本强基的重要手段。习近平法治思想全面系统的回答了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问题,为法治中国建设提供重要指导。从价值追求来看,二者的方向是一致的,都着力于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二者的区别在于侧重点不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道德层面融入法治建设,习近平法治思想从法律层面引领法治建设,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关系充分体现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内在统一。习近平强调:“在推进依法治国过程中,必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水平,为依法治国创造良好人文环境。”[5]因此,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三进”有利于引导大学生进一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刻领悟蕴含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精神内核。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顺应法治中国建设的时代之需,其蕴含着丰富的法治教育理论。法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思政课承载着重要功能。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是落实党中央“三进”工作精神的重要方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应有之义。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三进”工作既是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内在之需,也是大学生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的建设之道。高校思政教师应将思政课的内容和重点与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进行充分融入,做到党的先进理论与高校思政课教学保持同频共振,渗透到学生的头脑中,培养学生法治思维意识。持续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有助于实现高校思政课守正创新的内在要求。
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生成逻辑体现着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的发展脉络,具有深刻的理论逻辑、清晰的历史逻辑以及明确的实践逻辑。阐明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生成逻辑是开展“三进”工作的基础,因此在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三进”工作中必须向学生讲明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生成逻辑。首先,要深入剖析其形成的理论逻辑。习近平法治思想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汲取了“德主刑辅”的理念,强调法治与德治同步推进,这里就要求学生在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同时,也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次,要系统梳理其形成的历史逻辑。带领学生回顾不同时期党的法治建设理论,从历史脉络梳理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树立“大历史观”。再次,要全面讲解其形成的实践逻辑。习近平法治思想以系统的理论解答了中国法治建设的难题,同时又在法治实践中丰富吸收新内容,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意义。
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刻总结了法治中国建设的实践经验,其中“十一个坚持”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十一个坚持”高度详尽概括了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战略的指导思想。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三进”工作的深入开展,必须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为重点,既要深入学习每一个“坚持”背后蕴藏的政理与法理,又要坚持系统观念,从全局把握“十一个坚持”的内在逻辑。一方面,以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引领学生。“进课堂”的过程中思政课教师必须向学生讲明“党”和“法”之间的关系,深刻辨析“党大还是法大”这个伪命题,警惕学生陷入西方的政治陷阱,筑牢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另一方面,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感召学生。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始终把人民的幸福生活作为奋斗目标,在“进头脑”的过程中思政课教师要让广大学生切实感受到社会主义法治保障人民民主,保障社会长治久安的成效,从而树立法律信仰。
习近平法治思想蕴含着鲜明的实践品格,为法治中国建设指明了方向,充分把握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实践要求是开展“三进”工作的主要目标。一方面,要全面开展普法教育。习近平指出:“普法工作要在针对性和实效性上下功夫,特别是要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不断提升全体公民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6]在“三进”工作开展中要从各环节、各方面进行普法教育,学习宪法的历史地位、基本原则、重要意义,筑牢宪法信仰,培育青年学生的公民意识。另一方面,引导大学生自觉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实践要求。不仅需要把法理学懂弄清,更需要在实践中实现法理的转化,对待社会中存在的热点问题要用法治思维去看待,在处理侵害自身权益的问题时要学会用法律手段维护权益,自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者。高校教师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塑造灵魂的时代使命,因此对于教师主体的专业性必须严格要求,只有自身本领过硬,才能承担起教书育人的使命。在习近平法治思想“三进”过程中发现思政教师主体存在法治素养欠缺等一系列问题。首先,教师对于法学知识掌握不足,缺乏专业性。思政教师多数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出身,具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知识素养,但是讲解涉及到法学专业性的内容只能浅尝辄止,甚至“照本宣科”,并不能讲解其中的真正要义。部分思政教师对习近平法治思想精神实质的了解程度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层面,没有进一步去挖掘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精神实质,因此讲授法治方面的知识存在一定的难度。其次,教师缺少将法治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缺乏创新性思维。现阶段高校关于法治思想的讲授以教材为主要手段,从最新版本的教材来看,教材内增加了一定篇幅的关于法治思想的内容,但学生对于法治思想的学习需求远超于教材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要进行丰富和拓展,而部分教师关于法治思想讲授的创新能力不足,课堂中所讲授的案例大部分是学生通过互联网就能够及时了解到的,因而缺乏一定的吸引力。
根据教育部目前所规定开设的高校思政课程门类,主要有“思想道德与法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在2023年最新编写的教材中,“思想道德与法治”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分别都从不同维度融入了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内容。但是教材开发程度不够深入。一是教师对教材讲授挖掘不深。在思政课程中关于习近平法治思想内容的讲授主要包含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形成、意义、主要内容以及全面依法治国的相关内容,但是部分教师只讲授其理论知识,对于学生情感目标、应用能力的培养会时常忽略,导致学生学法与用法存在脱节现象。二是受教学计划和教学时长的限制。由于思政教材内容丰富,教师又受教学计划和教学时长的限制,关于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有关内容不能深入拓展,以及不能有效开展法治实践教学等相关活动,进而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纵深性与广博性。三是教材内容相对分散。当前关于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教学内容,高校只有法学专业单独开设“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这门课程,而思政课关于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内容并没有单独的模块化教学,关于其内容的学习主要集中于“思想道德与法治”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中,学生缺乏对于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整体性认识,影响学习的系统性。习近平法治思想“进教材”要注重从不同角度阐释,深度开发教材内容,完善知识系统体系。
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是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关键抓手,能够有效保证高校思政课充满生机活力。当前,高校在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过程中存在简单植入的问题,造成当前困境的诱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课堂资源运用不充分。部分教师仅仅采用传统讲授的授课模式,没有创新教学方法,未能充分利用各种影音资源以及信息化资源,课堂上依旧是以教师为主体,未能做到从“教育者为中心”向“学习者为中心”转化,造成课堂吸引力不足,学生参与感体验感不强,整体上关于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内容和精髓要义的学习效果欠佳。二是环境资源相对匮乏。当前部分高校校园法治文化氛围不强,特别是关于法治知识宣传、法治精神培育的深入普及解读不够,学生缺乏法治文化的环境熏陶,也会导致对日常学习和生活实践中的权利义务认知模糊、法治意识薄弱。三是实践资源开发不足。实践教学是赋予学生最佳体验效果的教学形式,在体验中学习有助于实现知与行的有机统一以及寓教于乐的双重效果,而高校在开展教学时对法学实践的育人功能着力不够,未能实现实践教学同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相辅相成。
习近平法治思想“十一个坚持”中提到要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高校思政教师是法治工作队伍中的部分,是在高校中传播习近平法治思想、进行法治教育的主体,因此必须重视思政教师队伍的法治教育水平建设,加强教师自身法治素养。首先,强化法学理论知识学习,做到“学深”习近平法治思想。高校应组织法学专业的教师进行授课,为思政课教师讲授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同时思政课教师需认真研读关于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相关著作、文献等,坚持做到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以达到习近平法治思想真正入脑入心的效果,为日后授课做良好的基础准备。[7]其次,组织教师开展法学教育培训,为实现“讲明”习近平法治思想做好专业储备。针对思政教师法治教育水平薄弱问题,高校应当与当地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等单位进行联合教学培训,组织思政课教师参与法学课程知识培训,认真听取专业法律工作人员的理论知识讲解与实践经验分享,积累教学素材,将经典案例融入到思政课教学中去,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增强课程吸引力。再次,做到“善教”习近平法治思想。以教师讲授习近平法治思想公开课比赛、学科带头人领学等方式提升理论研究和教学水平,打造高素质学科队伍。进一步激发教师主体活力,将习近平法治思想落实到各个环节,已达到全方位育人的效果。
在习近平法治思想“三进”工作中,进教材是基础,教材是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基本资料,在“进教材”环节中要坚持系统布局,既达到详尽分析,又要避免机械重复。其一,要系统整合教材内容,形成习近平法治思想体系化教学。教师可根据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内容,有针对性的开设相关法治板块教学,从不同维度了解习近平法治思想,使学生对法治思想有一个整体性认识,引导学生全面系统把握其思想的科学性与真理性。其二,合理制定教学计划,把握各部分知识的教学时长。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统筹全局,根据学习内容的重难点,合理规划教学时长,避免出现“大水漫灌”的教学讲授,使法治教学内容失去鲜活度,要结合课程自身的特点,有侧重性的进行法治理论的讲授,实现生动的“进教材”效果。其三,要讲清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点与难点。教师要充分利用关于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系列著作、重要讲话的原文等,例如《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习近平法治思想纲要》《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问答》等系列著作,让学生弄清楚习近平法治思想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与时代价值,明晰党的领导、全面依法治国和人民当家做主三者的关系,实现“进教材”切实有效的法理和情理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律是准绳,任何时候都必须遵循;道德是基石,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8]在思政课教学中必须坚持法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同步推进,切莫让学生机械的学习法律,以免造成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钻法律的空子”,进而造成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利益的行为,要在法治和道德双重约束的轨道内合理使用权力。因此,高校要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引领下,深度开发教材内容,认真制定教学计划,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实现科学系统“进教材”。
在习近平法治思想“三进”工作中,进课堂是中心环节,高校思政课是实现学生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主渠道,高校应充分重视思政课的课堂效果,主动开发教学资源,促进习近平法治思想更长效的融入于思政课,可以从课堂资源、环境资源、实践资源等方面入手,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构建“大思政”格局。
其一,充分运用课堂资源,提高课堂吸引力。思政课教师需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将灌输式教学与启发式教学有机结合,增加课堂探究环节,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思考能力。要多采用案例式教学方式,利用智慧树、慕课等新媒体平台,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经典案例融入到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感与体验感,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9]
其二,打造环境资源,营造法治校园文化氛围。为了促进习近平法治思想更好的入头脑,应当将文化建设作为关键抓手,加大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经费投入,在校园文化中融入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元素。可增设法治学习电子宣传屏、法治宣传栏、开设宪法宣传日等一系列校园文化活动。同时充分运用网络媒体、高校微信公众号、抖音等同步发送习近平法治思想相关学习内容,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了解法律,运用法律。
其三,开发实践资源,迈向社会实践大课堂。在习近平法治思想“三进”过程中,必须重视实践教学,可以带领学生参观法院、检察院等一些司法部门,让学生近距离了解法治实践,高校也可以展开模拟法庭、情景剧等法治实践模式,在师生互动实践中了解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相关内容。同时,高校应充分重视学生假期实践,开展“三下乡”等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司法相关第一线,在实践中学习法治思想,牢固大学生法治信仰。充分开发各种教学资源,构建习近平法治思想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环境,实现“进头脑”。
综上所述,习近平法治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是一个长期系统工程。高校要提高责任站位,做到全面覆盖性学习,开展原创性学术研究,进行深融式教学,坚持久久为功,将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早日实现习近平法治思想理论成果向实践应用能力的转化,培养出具有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人才,促进全面依法治国和法治中国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