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建设策略研究*

2023-05-13 14:31侯小斐王永菲
图书馆学刊 2023年11期
关键词:空间建设文化

侯小斐 王永菲

(济南市图书馆,山东 济南 250023)

1 引言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乡村两级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提供更多更好的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1]。2021年,国家乡村振兴局正式成立,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强保障。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可见,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方面,公共文化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显示,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构建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导向[2]。阅读兴则文化兴,乡村阅读是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一个重要方面,阅读空间设施是阅读服务效能的基础保障,因此,提高乡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能力,推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发展,要从构建乡村公共阅读空间着手。

乡村公共阅读空间设施,以传统乡村借阅室为主要代表,然而单纯以图书借阅功能为主的阅读场所与城市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差距甚远,显然不能满足新形势下乡村人民群众阅读需求。因此,随着国家大力推动全民阅读和建设书香社会,传统乡村阅读场所也有了新的转型方向,成为以“阅读”为核心,注重建筑特点、建设主题、读者需求、书籍分类等人性化的乡村新型公共阅读空间。

2 相关研究综述

我国公共阅读空间源于城市[3]。公共阅读空间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属于狭义概念,即指近五年建设的可供城乡居民借阅书刊及提供多元文化服务的新型公共阅读场所。随着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在城市的大量转型和新建,诸多学者对新型公共阅读空间进行了多角度研究。王子舟[3]认为公共阅读空间的未来发展将呈现多元化趋势,表现为创建主体跨界、服务业务混搭、公益运营结合、城市乡村覆盖等特征。王炎龙[4]等基于文化规划视角对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的多维布局进行探究,提出空间结构优化和服务转型路径。孟璐[5]对公共阅读空间的建设可持续性进行研究,提出缩小区域化差距,促进均等化发展建设策略。童莹[6]对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特色阅读空间运营模式和效应进行研究,提出构建符合城乡需求的体制机制,逐渐缩小城乡阅读空间发展的地缘差异。

乡村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出现时间较晚,建设数量较城市相比明显不足,学者关注度较低,研究文献相对不多。邱翠云[7]等通过分析当前乡村公共阅读空间建设现状的不足,提出在总体规划布局、社会力量参建、改造优化空间、推广“N+”模式等建设策略。陈瑜[8]以政府和社会力量合作为视角提出了农村公共阅读空间的构建逻辑,得出政府购买、PPP合作、公益投入、志愿服务4种合作建设模式。韩晗[9]从农村工业遗产改造更新的角度,提出包括农家书屋,企业、社会团体建设的公益图书馆以及商业阅读空间在内的农村公共阅读空间改造路径。

3 乡村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及其建设现状

3.1 乡村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及其特点

乡村主要是以从事农业劳动为主的农村人口生活聚集区,特点是居住散落、民风淳朴。笔者研究的乡村新型公共阅读空间,与传统意义上的乡村书屋、乡镇文化站、乡村文化中心图书室、阅览室有区别,是以建在乡镇、行政村为主,为广大农村居民提供图书借阅、阅读活动服务,在建设模式、空间设置、运管方式、服务形式相对新颖、更加综合、注重多元的新型阅读场所。其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设模式,主要为政府主导,财政出资,也可引入社会力量,由企业或社团组织出资参建。二是空间选址,体现包容开放理念,注重普遍均等、便捷便利,充分实现乡村居民“抬头看得见、抬腿就能进”的愿望。三是设计布局,设计尽量突出主题、特色鲜明,避免千篇一律,兼具个性与共性,布局考虑功能齐全、细化分区,为不同需求读者提供服务。四是运营管理模式,充分考虑乡村特点,更贴合风土民情,采用灵活运管的方式,为乡村居民提供便利的阅读服务。五是服务形式,可以利用空间资源组织引领村民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阅读推广活动,使空间成为助力乡村阅读的有力阵地。

3.2 乡村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建设现状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乡村文化振兴,不断加大乡村文化投入力度,坚持和倡导文化扶贫和精神扶贫,持续实施多项文化惠民工程,大力建设以乡村公共阅读空间为代表的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成效。20世纪70年代初期,我国开始设立乡镇综合文化站,直接为乡村居民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200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10],明确提出为丰富乡村文化建设乡镇综合文化站。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我国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共建成40366家,其中乡镇文化站32825个,占比81.32%[11]。2005年,作为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雏形,农家书屋建设开始在全国试点,为广大农民群众解决“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问题。2007年,新闻出版总署会同中央文明办、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八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印发〈“农家书屋”工程实施意见〉的通知》,“农家书屋”工程在全国正式实施。截至2021年底,全国农家书屋数量达到58万家[12]。此外,为农村居民提供文化活动的农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也在全国各地建成,2022年8月18日,在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的“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中宣部副部长孙业礼介绍,截至2021年底,全国已建成57万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12]。

可以说,以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和农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为代表的传统乡村公共阅读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乡村传统阅读资源的短板,在更大范围扩展和提升了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随着城市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建设的普及,乡村新型阅读空间也迎来了新的建设契机。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新型公共阅读空间更具建设快速、应用便利、管理灵活等优势,于是,乡村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建设开始兴起。以温州为例,2017年建成的百姓书屋,是在原有农家书屋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和提升,打造具有较高标准的城市书房乡村延伸版,在选址规划、建设标准、开放理念、管理和运营模式等方面延续了城市书房的标准。截至2022年10月,百姓书屋已建成80家。除此之外,乡村图书馆、乡村书房等新型公共阅读空间也如雨后春笋般陆续出现,如北京怀柔区“又见炊烟•雨枫书栈”、密云区“乡村梦想图书馆”、房山区“阅时光书社”,在名称上也赋予了乡村新型公共阅读空间新颖活泼的新意。

4 乡村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建设存在的问题

4.1 基层政府主导规划有待完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大力实施,以及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乡村居民的文化需求日益增加,既要“仓廪实衣食足”,也要“知礼节明荣辱”。“富口袋”和“富脑袋”具有了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这对基层政府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不可否认,一些基层政府在阅读空间建设方面缺乏完善的顶层设计和主导规划,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但求“有没有”,对“好不好”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够。乡村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在哪建、建成何样、建设标准如何、谁来管理、资金投入多少、建设频次和布点如何规划等,这些问题都是基层政府必须考虑的问题,乡村公共阅读空间建设亟待科学规划,统筹发展。

4.2 社会力量参与机制有待健全

社会力量是一个社会学专业术语,是指在社会发展中参与或发挥作用的基本单元,包括公民和各类法人,法人又包括社会团体、事业单位、社群团体、非营利组织等。近年来,我国政府已越来越认识到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的优势和带来的潜在好处,相继出台了相关政策文件。2012年,财政部和民政部发布《中央财政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项目公告》,中央财政大力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项目。到2022年4月,民政部办公厅印发《2022年中央财政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项目实施方案》,这一重大决策已成功运行10年。2014年9月,财政部发布《关于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有关问题的通知》,对社会力量参与政府公共服务提出高屋建瓴的指导。可以说,社会力量是政府主体以外强有力的建设力量,具有民间性、非营利性、自发性等特点,可作为乡村公共阅读空间建设主体的有力补充。社会力量参与既能节省政府财政资金,又能充分调动社会各方积极性,是一举多得的建设模式。在城市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建设中,社会力量参与已基本成为常态,但乡村新型公共阅读空间作为面向农村居民的公共文化服务样式,受乡村企业或公民的重视程度相对较差,因此社会力量参与机制亟待健全完善。

4.3 阅读空间建设标准有待提高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中提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我国乡村曾长期处于生产力欠发达阶段,经济发展较城市相比明显落后,因此在文化建设方面的财力人力物力投入不足。乡村新型公共阅读空间缺乏统一建设标准,且建设标准制定滞后、站位不高,这与乡村居民的阅读率和阅读量持续不高有着紧密联系。具体表现在:一是部分空间建设地址远离村民聚集区,空间使用率大大降低。二是建设条件不高,如空间建设面积较小或者与其他功能间合并,掩盖了阅读推广的功效,使村民对于空间的利用更倾向于休闲娱乐而非阅读,偏离了阅读空间的建设初衷。三是布局设计缺乏新意,相较于以城市书房为代表的城市新型公共阅读空间,乡村空间在布局设计和内饰装修上存在较大差距,虽然与农家书屋相比略显进步,但分区不明、缺乏主题和特色仍然是通病。四是硬件设施相对落后,智能化设施设备配备水平较低。五是管理和运营能力较差,在书刊的更新频率、图书资源的利用情况、阅读推广活动成效、设施设备的维护等方面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和工作规范,管理和运营效果不佳,空间整体服务效能不尽如人意。

4.4 乡村居民评价反馈渠道有待畅通

乡村居民评价反馈代表着建设者或管理者与使用者之间的有效沟通,也代表着管理者对于空间利用率的关注和重视。如果只是一味地建设而忽略使用成效,很难避免乡村新型公共阅读空间成为一项面子工程。乡村居民的评价反馈,一方面是其阅读诉求的表达,要让他们有畅通的渠道表达合理的阅读需求,阅读空间的建设应充分收集他们的阅读需求和意愿,比如空间建在哪、怎么建、建成什么样、投入哪些书刊、谁来运营等。另一方面是乡村居民对于空间使用情况的意见反馈,如书刊何时更换、空间何时开放、设备损坏联系维护、是否接受志愿者服务、读者使用后又有哪些意见等。针对乡村居民评价反馈要制定更适合推行、更方便获取的民意收集途径。针对村民居住分散的问题,要开展实地调研走访;针对村民文化水平低的问题,要尽量避免发放文字较多的调查问卷;针对居住在乡村的年轻人和少年儿童,要专门收集其阅读需求,定时回访,举办针对性强、实效性高的阅读推广活动。总之,应在细节上下功夫,在细微处看实效。

5 乡村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建设策略

5.1 加强政府主导,优化政策体系

根据文化规划理论,公共阅读空间规划布局的首要层面即宏观战略层面[4]。政府需要对宏观战略有相应的政策规划和导向,在顶层设计上注重乡村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建设的政策支持、规划设计,充分彰显政府部门的主导引领作用。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方面,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因此,国家层面已经将乡村文化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制定相应的公共政策,保障乡村居民公共阅读权益,推动“政府主导、体系完善、服务规范、保障有力”的乡村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建设是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增强乡村文化供给的有效举措。首先,政府主导决定了乡村新型公共阅读空间的公益属性,这是保证文化产品供给不变质、不扭曲的首要决定条件。其次,政府主导能够保证这一文化惠民措施的落地实施。乡村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在短期内看似收效甚微、缓不济急,是“文化润心、文明塑村”的长期工程,只有政府主导、政策支持才能真正将这一惠民工程扎实推进。如空间选址这一项,如果缺少政府部门的积极协调和政策扶持,就可能出现位置不理想的问题。最后,政府决策、有效监督,能够保障阅读空间的可持续发展。乡村新型公共阅读空间不能成为“政绩工程”或者“面子工程”,基层政府部门应对乡村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建设给予人、财、物各个方面的基本保障,确保空间真正发挥效能、持续发展。

5.2 强化政社合作,整合社会资源

乡村新型公共阅读空间本质上是由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曾说“公共产品不仅可以由公共部门提供,私人部门也可提供”。公共行政学领域学者唐纳德•凯特尔提出:“政社合作即政府不放弃‘掌舵’,整合社会资源,吸引社会资本完成公共服务的生产和供给,达到‘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8]。”因此,乡村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建设作为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系统工程,应当充分借鉴城市公共阅读空间“官办民助”的先进经验,加强政社合作,在政府主导的前提下,凝聚社会资源,聚合社会资本,完善更多建设模式。一是基层政府应根据国家、省市相关公共文化服务政策制定本区域乡村新型公共阅读空间的建设实施方案,就政社合作提出明确要求或意见。二是针对乡村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具有的公益性和排他性,对社会力量参建给予适当的资金扶持,尤其是对经济条件欠发达的乡村地区。如政府可以考虑以奖代补的形式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或以更为专业的PPP模式引入有资质的社会组织参与政府公共文化服务购买行为[13]。三是基层政府要为参与乡村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建设的社会组织和个人提供多元化平台,加强宣传,提高社会力量参与积极性和便利性。如,推进县级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为乡村空间建设提供业务交流和指导;联合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和农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提供业务宣传和推广;对接有关技术部门搭建物资捐献平台,推动政社合作实质性落地。

5.3 规范建设标准,对标城市品质

政府主导建设,制定建设方案,就乡村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建设进行统筹规划,包括对功能定位、建设模式、选址设计、布局装修、运营保障等制定一系列规范和标准。乡村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建设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为乡村新型阅读空间建设统一标准、确保品质打下坚实基础。当前,我国城市书房建设已经基本普及,不仅数量多,而且在设计、装修、布局、主题、文献等各个方面注重品质,追求卓越,已经得到城市居民的高度认可。但在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主导思想下,乡村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建设仍然是薄弱点,基层政府应当充分认识到城乡差距,不能以传统工作思路开展文化扶贫,认为乡村居民读书需求少就降低对这一工作的重视程度。广大乡村为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建设提供了更广袤的天地,这项工作的开展更有意义,更具价值。建设标准应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对新建新型公共阅读空间进行细致规划,打造分布合理、设计新颖、现代智能、主题丰富的全新乡村阅读格局,为乡村居民提供眼前一亮、活泼有趣的新型阅读空间,并在空间内提供各类型阅读推广服务;二是对传统乡村阅读空间或者其他相关空间进行改造升级,如文化站、文化服务中心、农村书屋等,对标新建的标准进行合理改造,形成与新建空间相互补充、布局更加完善、覆盖范围更广的阅读服务网络,改善阅读环境,增强乡村居民阅读氛围感、获得感、幸福感。

5.4 科学考核评估,提升空间效能

乡村新型公共阅读空间的可持续运行需要一套完整科学的考核评估体系,一方面是对广大乡村居民的阅读需求进行调研,效益最大化地选址建设,有针对性地举办阅读推广活动;另一方面保障阅读空间的常态化、规范化运营。应建立权威、公正的考核评估体系,对建设前的准备、建设中的实施以及建成后的运营进行科学有效的监管考核,通过量化指标、民主测评、委托第三方测评等方式,完成阅读空间综合效能的评价。首先,建设前应当根据建设实施方案,对照建设标准进行选址和效能初评,对空间的硬件条件和建设水平进行考量,确保建设质量不降级。其次,建设中应当对装修质量、安全情况、环境测评、智能化水平进行实时跟进,确保建设水准跟得上。最后,建成后应当邀请附近居民进行阅读体验,获取居民的体验建议,定期举办适合周边居民年龄、层次等需求的阅读推广活动,真正发挥阅读空间的阵地服务功能和活动推广功能。

猜你喜欢
空间建设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谁远谁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