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秀红,吕 玥
(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7)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推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1]新疆同全国各地一道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各民族为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凝心聚力一起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进入新时代,我国互联网发展呈现势不可挡的态势。201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了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总要求、总任务和实现路径,同时明确了网络道德建设是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着重指出要抓好网络空间道德建设,并对新时代网络空间道德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层次的要求,体现了互联网与公民道德建设同步发展的时代性。
随着互联网向现实社会生活的延伸持续扩大,网络生活成为新疆公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疆各族群众的文化生活半径和道德建设空间维度进一步扩展,人人都是文化信息的接收者和传播者,更是文化生活的参与者。新疆要在文化润疆背景下开展好公民道德建设工作,不断加大社会道德实践力度,展现良好的新时代新疆社会道德风尚,同时,新疆网络空间公民道德建设也不容忽视。坚持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探究文化润疆背景下新疆公民道德建设的网络空间推进策略,是值得关注的课题。
文化润疆是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新疆长治久安的长远之策、固本之举。文化润疆有利于实现新疆人民文化和道德素质的普遍提升、文化审美品质的飞跃及物质精神生活的充盈进步。深入推进文化润疆工作,通过不断加强现代文明教育、持续开展文明创建活动、深入推动公民道德建设及加大时代新人培育力度等,积极引导各族群众从思想观念、精神追求到生活方式,日益向现代化迈进。
公民道德建设需要以文化作为有力支撑提升道德建设质效。当前互联网文化传播呈现出受众群体广、覆盖面积大、影响程度深与灵活创新性强等特点,是公民日常文化摄入的重要渠道。互联网所传播的文化质量深刻影响着广大受众的精神文化品质,紧密关联着公民道德建设的成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提供丰富的道德资源和精神给养,以文化本身的营养浸润人,有助于提升新疆各族群众道德认知高度,使其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明礼而后修身。同时,通过文化旅游、文体表演、文艺创作等社会化活动的形式,以其交互性将人置于丰富的社会交往中,实现文化艺术滋养群众的精神品质、社交往来践行道德修养,以文化无形的营养丰盈群众现实的道德实践,具有春风化雨之效。
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揭示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前进中的决定性作用,人民群众既是优秀文化的创造者,又是文化成果的享受者,因而新疆各族人民群众是文化润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公民道德建设在大国治理总体格局中内在地表达了人民对于和谐美好社会形态的精神向往,文化润疆作为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重要内容,外向地宣示着新疆社会治理的路径选择。实现新疆各族群众从文化素质到道德修养的知行合一,是深入推进文化润疆的内在要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鼓舞滋养着新疆各族人民群众;教育资源的分配和教育政策倾斜、文化资源的挖掘及文化设施的规划、理想信念的教育及主流价值的引领……实施文化润疆的各个环节,无一不在为新疆公民道德建设赋能。
截至2021 年底,新疆互联网终端用户数达3106.6 万,所有地级市城区、县城城区和97.2%的乡镇镇区已实现5G 网络覆盖,[2]继实现全区行政村“村村通宽带”后,接续实现“县县通5G”“市市通千兆”,铺就了“信息高速路”。网络生活占据了新疆民众生活的“半边天”,信息技术的发展在推动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同时,也对社会精神文明进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疆公民道德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方能促进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新疆公民道德建设既要在社会实践中大力推进,同时也要在网络空间中大力推进,最终形成秩序和风尚。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视察时指出,要以增强认同为目标,深入开展文化润疆。文化安全和公民道德实践关乎意识形态领域安全,关乎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更具灵活性和即时性,广大群众可以通过互联网接收信息,轻松实现关心新疆发展、紧跟时事的目的。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的矛盾性,网络信息以其丰富性便利群众的同时,也容易以其迷惑性误导群众,真伪未明的信息经由庞大基数浏览转发成为热议话题,网络舆论一经发酵便对社会治理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当前互联网场域的文化入侵、不良价值导向无孔不入,极易对社会道德风气产生负面影响,尤其不利于青少年理想信念的树立和成长成才。应以优秀的文化塑造人、以先进的文化指引人、以高雅的文化滋养人,实现以文化浸润的方式提升公民道德素养,使广大群众坚定政治立场,提升辨别是非的能力,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端正历史文化认知,进而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以“文化浸润”促“德性养成”,以“文化赓续”强“道德践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倡导现代文明风尚,促进各民族感情相通、心灵相通,从而凝聚共识,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增进情感认同,促进民族团结。文化润疆和公民道德建设共同聚焦新疆社会治理总目标,致力于实现新疆公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调“我们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3]。中国在实现现代化的道路上,从自在走向自觉继而到自为,是对中国特殊国情的深刻体察,也是对时代发展脉搏的敏锐把握。新疆共有56 个民族,2587 万人口,[4]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疆公民道德建设是国家全面实现现代化、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社会民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互联网的高度普及使用为新疆经济发展提供动力,为人民精神生活注入活力,推动新疆各族群众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新疆公民道德水平高低事关新疆社会经济发展的质量,体现着新疆社会精神文明程度,反映着新疆现代化发展的进程,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文化润疆背景下,新疆各族群众的文化素养是推进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素质基础,决定了群众学习什么知识、关切哪些问题、提高何种能力、坚定怎样的立场……在适应网络生活的时代性上至关重要。群众参与网络生活需要进一步拓宽网络视野,培养辩证思维,由此加强新疆公民道德建设的时代性,促进网络生活与现实生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步发展相得益彰。
党的十八大提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公民个体层面明确了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公民对美好道德生活的向往是关涉社会公共生活领域的道德要求,体现的是对社会公共生活更加文明、更加和谐的追求。社会主义道德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同时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相适应的社会道德,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根本要求。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蕴含着对社会公平正义、社会和谐以及物质文化生活的美好期待。成为什么样的公民?构建怎么样的社会?建设何种国家?回答这些问题,既需要强大的文化支持,也需要深厚的道德力量的支撑。网络空间的文化传播力和道德影响力已然嵌入广大群众生活的各个方面,相较灌输法,群众通过网络接收各类信息从而修正价值观、塑造个人道德具有主动性和自发性的优势。新疆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淳朴的民族风情、团结的群众基础,从网络空间推进新疆公民道德建设,能够有利实现低成本、高效率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加强新疆公民网络空间道德建设,使公民在现实生活和网络生活中潜移默化接受道德教育及影响,从内心认同到具体实践中强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履,能够促使向上向善的道德实践在全社会和网络生活中蔚然成风。
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聚焦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引领新疆工作不断取得重大成就,新疆各族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不断增强。新疆社会发展的历史和现实证明,加强新疆公民道德建设有助于增强各民族群众凝聚力,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自觉性,在思想意识和言行举止层面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增强主人翁意识,与不良思想、风气作斗争。网络的互联互通使全中国乃至全世界能够看到新疆风景、了解新疆人文、听见新疆声音、感受新疆魅力。打破时空限制,新疆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偏远边疆”,新疆公民在参与网络生活过程中所体现的道德素养既展现着新疆形象,同时也传递着新疆力量。个别西方媒体多次企图妖言惑众,蓄意抹黑我国关于新疆的社会治理,活跃在互联网的新疆民众所展现出的真实新疆使谣言不攻自破,网络空间不仅是建设和谐社会实现良好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新疆反分裂斗争的前沿阵地,文化润疆背景下,推进新疆公民道德建设能够为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打牢社会思想基础,为凝聚各民族思想共识、团结奋进建设新疆提供可靠保证。
1.社会文化氛围浓厚
(1)文艺创作彰显自信自强
在文化润疆背景下,新疆文艺工作者近年来创作出大量优质文艺作品,如《阳光下的麦盖提》《五星出东方》《昆仑之约》《张骞》等一批直抵人心的精品力作,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追溯历史、还原场景、弘扬主旋律,呼应新时代人民群众的艺术欣赏需求,打造文化艺术精品佳作,历史文化的宏大叙事、饱满厚重的历史情感与先进的舞台表现技术相结合,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讲述中国新疆故事。新疆各族群众更加坚定文化自信,以更加昂扬的精神面貌亮出新疆的“文化名片”,以更高质量的文化审美丰富美学体验,在优秀文化作品的熏陶中提升文化认知和思想认识。网络空间对于本土文艺作品的分享讨论和观念碰撞营造了良好的互联网文化氛围,增强了文化影响力,拓宽了优秀文艺作品的宣传路径,互联网信息以其交互性指导着普通群众走进艺术剧院体验文化艺术,进一步增强民族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能够凝聚起全社会向上向善的强大力量。
(2)文化旅游增进情感传递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充分开发新疆丰富的文旅资源,有助于增进各族群众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同,引导各族干部群众树牢中华民族历史观。新疆文旅资源得天独厚,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优势十分明显。新疆聚焦文化强区目标深入推进文化润疆,充分发挥“旅游+”的综合带动作用,促进旅游与文化、体育、休闲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2023 年前5 个月,全疆接待游客7270.46 万人次,同比增长34.91%,实现旅游收入624.79 亿元,同比增长74.86%。[5]文旅活动实现高质量发展,体现了新疆社会长期稳定为文化旅游业打牢社会治理基础、注入强劲动能。全国各地游客通过网络分享新疆旅行见闻,在自然与人文的高度融合中,在人与人的亲切交往中,传递新疆群众力量、讲述新疆生动故事,新疆各族群众以高度的主人翁意识塑造新疆形象,最终实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
(3)文体活动契合群众需求
不断创新举办系列文化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在共建“一带一路”重大倡议提出十周年之际,第六届中国新疆国际舞蹈节盛大启幕,配套文化艺术活动接续不断、轮番呈现。同时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举办新疆文化艺术节、新疆草莓音乐节、乌苏啤酒音乐节、“疆菓”音乐节等,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进行前期宣传、线上购票、现场直播、网络收集意见反馈等,以此满足新疆公民对于文化艺术的需求和向往。新疆还不断促进优质文化资源向基层倾斜延伸,共有110 家公共图书馆、117 家文化馆、58 座美术馆、1130 个文化站、8269 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和2293 个社区文化服务中心,[6]把更好满足各族群众精神文化的需求作为推进文化润疆的重要内容,为改善新时代新疆公民精神面貌、强化公民道德建设精神内核提供文化设施保障。
2.公民道德建设成效显著
(1)精神文明展现新面貌
公民道德水平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新疆公民道德建设以创建文明城市、文明乡村、文明校园等活动和公民道德建设月为载体,各地州各级行政区划、各行各业扎实高效开展各类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村规民约引领文明新风尚,移风易俗、人人参与,文明村庄建设展现美丽乡村新面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成为促进群众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载体,是巩固意识形态阵地、实施文化润疆、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平台,助推精神文明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超市小积分发挥大作用,带动群众通过尊老爱幼、摈弃陋习、勤俭节约、整治环境、争做好人好事、积极参与公益事业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激发广大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和自豪感。各类志愿服务活动聚焦群众生产生活的重点、难点,满足群众文化需求,把党的理论政策、医疗服务、科技科普知识等送到群众身边,形成了人人争当志愿者、人人都是受益者的和谐氛围,不断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深入人心。
(2)先进榜样引领新风尚
道德榜样是群众可以看到和学习的重要参照,互联网打破了时空、年龄和身份的界限,使各地人民、各族群众、各年龄阶段、各职业人群更加便利更加广泛地参与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中来。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但有助于引领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而且有效地净化了网络生活空间,有力地促进了公民道德建设。全国道德模范评选中的新疆身影、新疆故事越来越多,新闻、短视频等群众最喜闻乐见的文化传播渠道中新疆面孔、新疆声音越来越令人动容、印象深刻。时代楷模拉齐尼·巴依卡是爱国戍边的“帕米尔雄鹰”,一家三代人70 年守卫边境的爱国奉献壮举通过互联网传遍新疆内外,感动无数军民;“党徽大叔”一个简单的动作让亿万网民纷纷竖起大拇指点赞;接力救助断臂男孩的先进群体为广大群众演绎了现实中生动而朴实的生命接力,等等。这些先进事迹通过互联网传播引发了极具影响力的互动讨论和道德反思,在新疆社会层面营造了积极的道德践履氛围,掀起了向先进榜样学习的热潮。
(3)民族团结开辟新局面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新疆各族人民群众是推动新疆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其道德素质状况直接关系到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新疆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民族团结事业蓬勃发展。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的创建、“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的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的评选、民族团结典型事迹的宣传等,都为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提供了有力的道德支撑。持续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不断增强“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之树已深深植根于新疆各族人民心中,开辟了民族团结新局面。
1.网络新兴职业道德亟待规范
当前互联网经济发展态势迅猛,衍生新兴职业领域范围广、势头足,如直播带货、网络团购、网络培训、推广宣传等,对群众社会生活影响既细又实。一方面,极大便利了群众生活,扩大了群众生活半径,为受众提供了更多选择自由,提高了消费和生活体验;另一方面,由于新兴产业经济利益诱惑大、周期短、信息更新速度快、制度建设尚不完善等因素,网络空间过度商业化、娱乐化,存在一味追求经济利益带来的道德失范和行为失当甚至违法犯罪的问题,如夸大宣传、恶意营销、泄露个人信息、网络侵权、电信诈骗等现象,对社会风气和群众生活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传统服务行业依托互联网技术极大提升了服务群众效率和质量,如网络预约、电子缴费、在线咨询和网络挂号等服务技术大大解放了人工劳动、便利了群众,与此同时人工服务滋生工作态度消极、工作作风拖沓、服务意识懈怠等“责任转嫁网络技术”的消极现象。以上问题究其原因,一是部分公民在互联网利益驱使下个人道德滑坡,仅以法律法规为行事底线,放松了对自身的道德要求,义利观有所扭曲,部分服务窗口在充分利用网络和科技带来工作便利的同时,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服务对象的特群性,服务奉献意识有所消减;二是网络平台和技术主体未能最大限度发挥监管和技术方面的良性导向,社会责任感有所欠缺,诱使网民逐利心理不断膨胀;三是法治约束存在真空地带,互联网失德而不违法事件频发,甚至造成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仅凭道德谴责不足以对此类行为进行约束,现有法治亦无法明确对其进行惩治,使得类似不当行为滋生蔓延。
2.网络道德环境亟待净化
当前社会大众接收信息呈“短”“繁”“快”特点,既反映出网络平台急功近利的价值导向,也暴露出大众缺乏持久全面追踪了解事物过程和真相的耐心和自觉,网络道德环境受到冲击。一是道德底线失守。网络空间存在大量失德行为,引流量、博眼球、网络暴力、带节奏、煽动不良情绪等“失德却不违法”低俗行为严重危害社会公德大环境,有违职业道德,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破坏家庭团结和睦,极其不利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和家庭美德的培养建设,既是市场逐利使然,也是个别西方敌对势力别有用心、恶意作祟。二是内容把控不严。网络空间信息纷繁复杂、新陈代谢周期短,信息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真伪难辨。自媒体群体壮大,为获取流量有些自媒体违背事实真相进行不负责任的解说评论,部分网民缺乏追求事实真相和独立思辨判断的能力,增大负面不实信息和错误舆论侵袭的风险。同时,网民具有年龄、受教育程度不同的群体差异,接收、处理、转化信息能力不一;碎片化的互联网信息内容所反映的单一视角和事实真相的复杂多面的矛盾,存在误导信息受众的风险隐患,不利于营造良好的道德建设环境。三是价值导向偏差。网络空间价值观错乱现象突出,存在拜金、享乐、利己、审美扭曲、抵触道德约束等错误观念,极大冲击着主流价值观。网络道德环境是现实社会环境的投射和延伸,公众在参与网络生活时,容易在不良环境影响下,被激情和非理性裹挟,弱化了自身理性判断和独立思考能力,出现价值观扭曲现象,需要多方网络生活主体自觉、自律、自为,共同建设良性网络道德环境。
3.道德宣传工作质效亟待提升
一是宣传方式局限。长期以来,受新疆特殊社情影响,本土主流媒体以指导群众日常生活、发布官方信息为主,嵌入群众感性生活的影响力不够强,自媒体群体在承担社会责任方面缺乏担当,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网络空间道德宣传的共情共鸣和创新创造。新疆各地道德活动传播主要以现场宣讲、宣传片展播、新闻报导等方式开展,宣传形式丰富、氛围浓厚,但宣传持久性上略显后劲不足,体现在媒介渠道不够多样化、宣传分众化关注不足、道德宣传活动在主流媒体和主要网络平台传播力不够、内容展现形式吸引力不够等方面。二是信息交互不畅。当前新疆主流媒体开展网络信息道德道宣传时,单方输出情形居多,教育主体和客体形成良性互动交流不足,部分官方网络宣传平台关闭评论功能。群众表达态度和意见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受道德信息影响的情感得不到及时输出,未能形成教育闭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群众直接或间接参与道德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甚至影响了部分群众对官方宣传平台的信任度。三是道德影响力有限。道德活动永远是进行时,以道德模范影响人、以道德事迹鼓舞人、以道德文化浸润人、以道德规范教化人,宣传工作责任重大。当前网络信息更新速度提升,受众遗忘周期缩短,道德建设中的宣传工作如宣传片、宣传标语、道德事迹宣讲、模范人物宣传等容易淹没在茫茫的信息海洋中。对受众呈现时间短、记忆留痕浅、内心震撼和行为影响有限。伟大的道德事迹震撼心灵,寻常的身边善举更抚慰人心,榜样和模范需要学习效仿,身边的好人好事需要挖掘传播,道德宣传的着力点应回归聚焦到受教育者本身的生活,绵绵用力。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衍生出各种新兴职业道德问题,既需要加强公民主体道德构建,也要依托法律维系形成刚性约束,双管齐下,才能维护网络生活的秩序和规则。
公民道德建设方面,从提升个人品德入手推动职业道德教育。要从大德、公德、私德三个层面出发,以优秀的文化强化价值引领,塑造精神面貌,以家庭、学校、社区为重要单元,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等重要道德建设载体。注重在公民树立理想信念、形成正确三观、提高思想觉悟等方面发力。一方面,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训,从业者要明确职业行为的底线和红线,严守道德界限,遵从职业道德,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原则和宗旨履职尽责。针对新兴职业领域出现的道德失范现象,以提升文化素养增强群众的道德鉴别力,提高道德责任感,自觉做公共生活道德秩序的遵从者和维护者。另一方面,网络平台和技术主体应牢固树立社会责任感和法律观念,营造积极向上的道德风气,注重企业文化建设的道德价值引领。公民应积极参与道德实践,将道德观念外化为行动自觉,遵守道德约束,敢于发声实践,共同维护公共生活道德秩序,提高全社会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的行动力,巩固精神文明建设优秀成果。以四川大学新闻系女学生在网络污蔑抹黑“地铁大叔”偷拍事件为例,公众一方面着眼于事件真相、发展脉络以及该行为的恶劣性质和社会影响。另一方面将关注焦点落在该学生所学新闻专业的“求真”性及其本人道德水平“失真”性的矛盾上,表现出公众对于其行将迈入社会从事新闻行业的职业道德的担忧。可见公众对于真相和正义都有期待、有立场、有辨别,并且愿意发声、敢于发声,对该女生当前行为的“显性”失德和未来在职业道路的“隐性”失德进行理性批判。这场由网络引发的全社会关于道德的热烈讨论,既体现了社会公众在网络空间进行道德监督和评价的效率和力度,也呼唤着高等教育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具体实践中坚守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进而体现出推进职业道德教育,个体要加强个人德性养成。
法治保障方面,《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提出:“要严格依法管网治网,加强互联网领域立法执法,强化网络综合治理。”[7]法律是道德的制度保障,针对当前“法无禁止皆可为”“失德却不违法”行为存在的真空地带。一方面,应着力推动法治领域的动态完善,持续提高社会问题的法治敏感度,及时回应群众对社会公共生活道德与法治的呼声,强化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方面的系统治理。“从优化平台资源入手,维护网络空间道德秩序,形成党委政府引导、社会公众监督、企业平台遵从、网民自觉自律的多主体综合法治队伍”[8]。如第六届中国新疆国际舞蹈节的热门表演节目网络售票平台一票难求,惠民票价经不法人员倒买倒卖价格飙升,广大网友通过互联网积极发声,新疆警务部门及时介入,保护了人民群众平等享受文化艺术的切身利益。另一方面,应着力推进普法工作,使法律和道德互为补充、相互促进,强化公民在公共生活中的道德感和权责意识,以良法善治保障社会各项事业在既符合法律规定又遵从公序良俗的范围内有序开展。2023 年6月9 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意味着国家重拳出击惩治网络暴力,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行为,借网络暴力事件实施的恶意营销炒作行为,网络服务提供者发起、组织的利用技术手段发布违法信息,违背公序良俗、违背伦理道德等网络暴力违法犯罪从重处罚,网络道德更加深入到现实实践当中,对部分网络新兴职业常见的个人失德行为进行法律界定,进一步为公民的网络道德尊严和权益强化法治保障;同时,社会公众有充分的权利和具体的途径参与到网络空间道德与法治建设当中,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公民法治素养有赖于文化素质的提升,以此“征求意见稿”所面向的群体来看,政府及法治部门立足职责提出专业意见的同时,也应采取具体措施积极鼓励当地公众知晓、参与,强化公众知法、懂法、守法,从而以法治保障德治,为公民道德建设建立法治屏障。
1.政府主导,强化价值引领
从网络互动影响力方面看,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统筹价值引领和制度保障。着力加强正向引导,提升舆情管控的敏锐性和处置能力。网络事件很容易在不经意间发酵产生“蝴蝶效应”和“多米诺骨牌效应”,不实言论、不良思想、不法行为的网络传播不仅会严重影响群众身心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甚至会危及社会稳定和意识形态领域安全,对道德建设和法治建设有极大的危害。强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的道德规范在网络空间的引领,使正确道德观念成为网络生活的主流,[9]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把握社会舆论的政治方向,要做好“大流量”领域和“大流量”群体的价值引领,在社会热点问题的舆论监测上保持警惕,既要有化解风险的速度,也要有优化道德影响的力度,指导公民正确积极参与到道德实践中去。根据文化素养差异,以系统思维推进特殊未成年人群体道德建设,针对特殊未成年人群体参与网络生活的特点运用系统的观点对其道德建设进行统筹设计,“加强网络热点事件研判,统筹兼顾、整体推进自媒体群体、知识精英群体、‘草根’群体和青少年群体等群体的公民道德建设”[9]。
2.正向把控,优化网络内容建设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要深入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让科学理论、正确舆论、优秀文化充盈网络空间。”[7]网络传播涉及用户、媒体、运营商、公司等多方面主体,无论其目的是休闲娱乐、便民服务、营销谋利还是科普教育,传播内容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遵守公序良俗,弘扬正能量。针对当前形式繁多、可能存在隐性不良引导的宣传内容,应强化平台审核机制,采用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科学分析、研判、预警、处置。不断调整负面内容的涵盖范围,确保网络内容合法合规合德。加强网络空间的内容建设,对网络舆论和社会风气“进行正向引领,提高网络多方面主体的网络信息辨识力和免疫力,在复杂多变的网络环境中坚守立场、把握方向、抵御风险”[9]。
3.主体参与,压实各方责任
从网络参与主体方面看,政府、个人、互联网公司构成了当前网络生活的庞大主体,各大主体都应增强自律意识,在网络道德实践活动中秉持道德操守、履行道德义务,营造良好网络道德风尚。其中,个人是网络内容的创作者、接收者和传播者,是网络活动的直接行为主体,是网络道德环境的建设者,提高个人道德自律水平,强化信息辨识能力和道德鉴别能力势在必行。一是要在公共生活中涵养道德意识、培育法律思维,自觉提高道德水平和法律素养,遵从道德秩序、维护法律法规;二是要树立正确价值观抵御不良思想行为的影响,向榜样学习将其道德影响力内化于心、外化为行;三是要扩大知识储备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明辨美丑是非,坚定理想信念,勇担社会责任,维护公共生活的秩序与规则。互联网公司应从约束力和技术层面为网络空间道德建设提供安全环境保障,担当把方向、把尺度、克服技术隐匿风险的职责,从而破解网络空间话题和话语的可操控性、安全与秩序的风险性。当前社会是精神文明不断发展的社会,是非荣辱、善恶美丑不容混淆,网络参与主体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立场与道德评判标准,共同维护网络环境的道德磁场。
1.在针对性上下功夫
文化宣传工作应针对受众接收信息展现出的新特点,优化宣传内容、创新宣传形式、拓宽宣传渠道,在吸引力、传播力和感召力三方面持久发力。宣传内容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前提下,应结贴合不同年龄阶段和职业圈层的信息认知能力,有针对性地创作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如以卡通动画形式开展面向少年儿童的宣传创作;以贴近、共情成年人生活的视角挖掘具有道德教育价值的素材进开展宣传教育;针对老年人“数字鸿沟”的现实问题以更加贴近他们生活特点的内容进行教育感召等等。采取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宣传形式,加大道德教育宣传覆盖面,如展示宣传片、横幅、宣传标语广而告之营造氛围;开展演讲、话剧、社会实践活动,身体力行深化认识;评选先进、树立榜样用身边人、身边事强化感召力等等。运用好官方政务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和小红书等受众广泛的网络渠道对先进事迹和道德创建活动进行宣传,使道德宣传大范围、高频次出现在大众视野内,实现群众对道德活动常看见、常感悟、常提高及常实践。
2.在包容性上出实招
“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生动实践,是增强道德主体践行能力的重要抓手”[10]。要调动群众广泛参与道德建设的积极性,为群众参与道德活动、开展道德评价提供更加宽广的渠道和空间,进一步提升网络舆情管理工作的精准性和科学性,为管理工作注入弹性和柔性。一是提高道德宣传工作的开放性,为群众发表意见看法提供平台和空间,能够容纳不同的声音和见解,在不同意见的交流碰撞中适度干预,引导群众团结一致看主流,向前看、向好看,深化群众对道德建设的领悟;二是保护群众参与道德实践活动的热情,结合行业工作的实际特点科学安排部署文明创建工作,尊重工作和人的发展规律,从实际出发,避免安排失当失度而引发负面情绪和舆情传播,要重视群众的反馈意见,提升文化服务质量和水平;三是舆论引导和舆情管控要深刻体察群众心理,从群众所思所想出发精准施策,德法共治,打击失德违法行为,弘扬真善美,保护群众道德情感。
3.在主动性上求实效
切实抓好网络空间道德建设,使文化浸润和道德建设形成良性呼应、相互促进,宣传工作要抓住话语主动权,积极回应网络空间有关意识形态的问题,引导公众正确认识网络空间意识形态性。新疆的特殊区情,使道德或非道德的事件一经网络传播,往往会掺杂进历史的、宗教的、民族的、感性的因素,新疆公民道德建设在网络场域中具有较强的意识形态性质。宣传工作要助推新疆公民道德建设,大力宣介主旋律优秀文艺作品,广泛宣传道德事迹和道德楷模,更加积极主动地挖掘群众日常生活中的道德事迹,以普通群众的视角和口吻传递道德力量,如在线直播连麦普通群众分享邻里之间感人的生活细节,号召有流量的新疆各民族本土网络红人在平凡烟火气中挖掘道德亮点进行宣传,以民族团结一家亲和乡村振兴工作为切入点挖掘发生在身边的道德故事,鼓励公众参与讨论互动等,推动道德宣传工作平凡有趣接地气,使群众在自然接受道德事迹影响的过程中,提升感知道德力量,涵养道德品性,保持道德实践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总之,随着文化润疆工作不断深入推进,研学教育、公共服务、旅游观光及文化演出等活动极大增强了新疆各族群众对于文化艺术的鉴赏力,提升了文化艺术的体验感,强化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认同感。新疆各族群众之间、新疆与内地各族群众之间在文化艺术、人文旅游的交往中逐渐深化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而助推新疆公民道德建设。同时,新疆公民道德建设要适应新时代的社会发展,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指导,回应各族人民群众对精神文明生活的期盼,积极探索新疆公民道德建设的网络空间的推进策略,既要考虑道德建设的一般规律,又要符合网络空间的特性,结合新疆实际,实现虚拟与现实的有效呼应、道德与法治的良性互动,从而助力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