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井冈山精神对伟大革命精神的铸就

2023-05-13 00:14郭跃文廖胜华
广东社会科学 2023年6期
关键词:井冈山革命中国共产党

郭跃文 廖胜华

井冈山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大厦里高高矗立于最前列的一座丰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井冈山精神和苏区精神,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铸就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革命精神。”①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第253页。“今天,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坚持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让井冈山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②《习近平春节前夕赴江西看望慰问广大干部群众》,《人民日报》2016年2月4日,第1 版。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深刻指出了井冈山精神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构筑中的关键历史作用,揭示出井冈山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伟大革命精神①伟大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的精神品质,表现为体现革命本质的信仰、信念、情操、意志、作风、认知、思想方法等,其内容尚无统一的权威概括,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延安精神等都属于革命精神。的重要源头之一。深化对井冈山精神的研究,需要将其置于伟大革命精神的“宏观定位”②刘建军认为,深化对井冈山精神的研究,应有一个宏观的定位,应放在革命精神的大框架中进行。刘建军:《论加强中国革命精神的研究》,《红色文化资源研究》2016年第2期,第1页。中审视,从精神生长的内在逻辑上揭示其所以然的深层机理。③这方面的学理研究尚待深入。郭必选从中国革命精神生长史和形态学的角度对井冈山精神与延安精神进行了比较研究,内容主要是历史逻辑的梳理,较少涉及逻辑机理。郭必选:《中国革命精神的生长史和形态学——井冈山精神与延安精神比较研究》,《井冈山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第5—8页。从精神生成类型看,井冈山精神是以承载该精神的社会实践地域来命名。④杨晓伟:《“人地关系”视角下中共革命精神的内涵认知与科学命名》,《党史研究与教学》2020 年第5期,第5—16页。在这里,事件、地域、人是关键三要素,特定时空的事件性质、问题情境、行动策略,决定了精神的基本形态和内涵精髓,形塑着主体的人格;在事件展开和主体人格形塑的过程中,形成体现主体精神风貌和价值共识的精神符号,由此形成具有特定时空色彩的精神坐标。⑤郭跃文、廖胜华、李璐:《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生成机理探析——以特区精神为例》,《广东社会科学》2022年第1期。从实践形态、主体塑造、价值共识等维度,考察和揭示井冈山精神与伟大革命精神的内在逻辑关联,对于新时代新征程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具有现实意义。

一、具有开创意义的革命实践形态:井冈山精神与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最关键一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井冈山是革命的山、战斗的山,也是英雄的山、光荣的山”。⑥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第108页。这一论述既从“革命”“战斗”等维度,概括了孕育井冈山精神的实践基础,指明了井冈山精神的革命精神实质;又从“英雄”“光荣”等维度,揭示了革命主体在革命实践中焕发出的巨大主观能动性,及其所呈现的主体精神风貌。精神生成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形成于具体的历史活动中。特定的客观历史实践催生出特定的精神形态,特定形态的精神力量又推动着客观历史的前进。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革命精神,孕育形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的伟大历史实践中,特定时空的革命实践形态则为各种具体的革命精神打上具有鲜明时空标签的历史标识。井冈山精神独特而伟大的关键在于,该精神孕育并作用于中国共产党开辟独特革命道路的革命实践中,其得以孕育的历史实践对中国革命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开创性作用。对这一独特而伟大的实践形态,势必要从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的高度去把握,而不应将其作为一种地域精神文化来审视。⑦刘建军:《论加强中国革命精神的研究》,《红色文化资源研究》2016年第2期,第2页。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是世界现代革命史上最为波澜壮阔的篇章,开创了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中国道路。在开辟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和孕育伟大革命精神的历史进程中,井冈山的斗争起到了“最关键”的历史作用。1965年,年逾古稀的毛泽东重上井冈山时谈到,井冈山道路的探索是中国革命最关键的一步。①马社香:《“井冈山的革命精神不要丢了”——王卓超回忆1965年毛泽东在重上井冈山期间的一次谈话》,《党的文献》2006年第3期,第22页。毛泽东用“最关键”这一修饰语,表明井冈山的斗争对于中国革命而言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历史作用。井冈山的斗争探索,形成了以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为主要内容的井冈山道路。这是一条“以农村为中心”的武装夺取政权之路,是一条“思想建党”“党指挥枪”“支部建在连上”“官兵平等”的建党建军之路,是一条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创建革命根据地的建政之路。井冈山道路的开辟,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特有的坚定信念、务实品格、创新精神、奋斗意志、密切联系群众作风。这些精神品质是井冈山道路的精神承载,赋予伟大革命精神以新的形态和内涵。②余品华认为,正是从以秋收起义和井冈山斗争为起点的土地革命战争开始,中国革命精神才开始逐步具有较完备的独立精神形态,开始具有中国革命特色所赋予的丰富精神内涵和文化意蕴。余品华:《井冈山精神二题》,《南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4期,第117页。

(一)标注中国革命在精神上独立自主的新起点

井冈山精神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实践“开篇”,昭示着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主动、精神主动上迈向新境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主动和精神主动是科学驾驭历史规律和引领历史走向的精神自立、理论自主、道路自信。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受前所未有的劫难,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精神危机、理论危机、道路危机全面凸显,直到“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③《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516页。,走上了共产主义的人间正道。然而,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的一段时期,对于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动力、前途等重大问题仍然存在认识上的分歧和争论,理论上的教条主义、思想上的盲动主义、精神上的悲观主义不时出现。这些思想困惑和精神困顿,实质问题就是如何处理以俄为师和自主探索的关系,最终使马克思主义适合于中国具体环境,“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④《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34页。。盲目效仿俄国革命的城市暴动失败后,毛泽东从中国以农业经济为主和军阀割据的国情出发,毅然引兵上井冈山。井冈山时期,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革命实际,围绕红色政权能否长期存在、工农武装割据、建立工农民主政权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而艰辛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⑤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思想的提出,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年,第123页。从这个意义上讲,井冈山的斗争不仅是挽救革命、寻找革命新道路的历史起点,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起点,⑥左乐平、王仕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起点和理论创新——纪念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九十周年》,《毛泽东思想研究》2017年第6期。是中国共产党走向精神自立、理论自主、道路自信的新起点。

从中国近代以来的精神历程审视,井冈山的斗争所展现的精神自立意义更为凸显。自晚清面临“三千年来未有之变局”以来,如何处理好“外来”和“自我”的关系便成为中国人实践和思想中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不管是主张中体西用、全盘西化,还是主张“一切均借俄助”⑦中国革命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编:《新民学会资料》,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32页。,都表明中国人处于难以科学定位自我的精神焦虑中。井冈山道路的探索,既不是狭隘的保守主义,而是以“外来”的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为指导;又不是僵化的教条主义,而是自主探索适合中国革命实际的道路,从而体现出在融入世界文明进步潮流的基础上发挥自主性的精神主动状态。这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精神状态的标志性转换。

(二)为中国革命注入创新变革的新基因

井冈山精神体现了守正创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将这一革命精神的内核深深植入中国共产党人的血脉深处。革命是除旧布新的过程,“是围绕着实现人类的自我解放而展开的全面性的社会结构变换”①林尚立:《国家转型与现代政治:从中国把握中国政治》,《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4 年第6 期,第146页。,也就是在进步理想的指引下对旧事物旧世界进行彻底性改造。因而可以说,革命精神的最重要内核就是为了理想而勇于变革突破,也就是守正创新,对此毛泽东以“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②《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第1439页。的宣言作了形象豪迈的表达。中国共产党将“必须坚持守正创新”作为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守正是坚守理想,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顺应实践发展,以满腔热忱对待一切新生事物,不断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③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20页。守正创新体现了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高度统一。理想主义赋予内源动力,激励人们不断追求进步美好;现实主义赋予务实理性,推动人们冲破教条束缚,从现实出发创造走向进步美好的途径。

对于革命精神而言,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缺一不可,犹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轮。中国共产党真正将两者有效结合并转化为对革命道路的守正创新,肇始于井冈山时期的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井冈山精神承继了伟大建党精神,在“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上毫不动摇;同时又开创性地注入创新变革的新基因。井冈山道路坚持从国情出发,摒弃暴力革命的“城市中心论”,依托乡村在白色政权的包围中建立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红色政权,“这是世界各国从来没有的事”④《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48页。,体现出反对本本主义的实事求是精神和敢为天下先的创新胆略。这种实事求是闯新路的精神气魄构成了井冈山精神的核心。⑤《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第113页。在井冈山斗争的实践基础上,1930年5月,毛泽东撰写了《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从思想路线的高度提出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指出“说马克思主义是对的,……是因为马克思的理论在我们的实践中,在我们的斗争中,证明了是对的,……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的,但是必须同我们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通过调查“定出正确的斗争策略”。⑥《毛泽东江西革命斗争时期著作选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75—76页。这表明,井冈山的道路探索了推动中国共产党开始形成守正创新的思想自觉、理论自觉。正是有了这种思想理论自觉,中国共产党才逐步找到推动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新道路。

二、具有关键意义的主体自我改造:井冈山精神与中国共产党人革命人格的塑造

革命者“是由特殊材料制成的”①《斯大林选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69页。。所谓“特殊材料”,意味着超越普通人的人格特征,如具有崇高理想、顽强意志、无私品格等。革命精神则是革命人格的展现。因而,革命精神的生成过程实质是具有革命人格的“新人”锻造过程。毛泽东反复强调:“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就是由这里头出来的。”②《毛泽东文集》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62页。中国共产党在用自己的先进性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因应革命中“地移而事移”带来的各种情境和挑战,不断进行自我改造,孕育新的精神气质。伟大革命精神就是在一系列革命人格的塑造中不断孕育扩展和提高的。

在中国共产党人革命人格的形成发展中,井冈山时期的自我改造极其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井冈山斗争的伟大实践,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和抉择、对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成长具有关键意义。”③《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第112页。1927年南昌起义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队伍来源日益复杂,既有工人、农民,也有旧式军队人员、游民无产者,甚至土匪,由此导致一段时期革命队伍内军阀习气、流寇习气和各种错误思想大量产生,“这对于执行党的正确路线,妨碍极大。”④《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85页。针对这种情况,中国共产党十分注重通过斗争锻炼和思想教育,锻造一支具有无产阶级思想觉悟的革命队伍。毛泽东指出:“我们这支军队为什么能成为新型的军队,就是在改造旧中国的同时,也改造了我们自己。人的思想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改造的。井冈山上的袁文才、王佐,就是被改造了过来,为井冈山根据地作出了贡献嘛。”⑤马社香:《“井冈山的革命精神不要丢了”——王卓超回忆1965年毛泽东在重上井冈山期间的一次谈话》,《党的文献》2006年第3期,第24页。这段话为1965年毛泽东重上井冈山时所说,表明他非常看重井冈山时期对人的改造。

(一)革命觉悟的锻造

革命者的灵魂在于其先进的阶级意识,其革命性根源于此。锻造革命新人的核心就是培育这一阶级意识。阶级意识并不能自发产生,“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⑥《列宁选集》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第317 页。。井冈山时期,党在用阶级性改造革命队伍上,初步探索出了较为系统的有效方法,使坚定的信仰信念成为井冈山精神的灵魂,⑦《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第112页。从而锻造出具有全新阶级觉悟的新型革命队伍。比如,在厉行“洗党”纯洁党组织的基础上,着力加强政治建设,选派优秀党员训练各级部队;加紧政治训练和阶级教育,开办培训班和政治课,“训练内容:讲阶级斗争史、革命发展史,讲政治、群众工作,也讲军事”⑧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党史资料证集编研协作小组、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编:《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下),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第459页。,“连长教排长,排长教班长,班长教战士,老兵教新兵”⑨《星火燎原》编辑部编:《星火燎原(井冈山斗争专辑)》,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第195页。;进行阶级动员,组织群众打土豪。更为重要的是,红军的人民军队性质和民主平等作风,有力推动了将旧军人改造为革命军人。“红军废除了雇佣制,使士兵感觉不是为了他人打仗,而是为自己为人民打仗。”①《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63页。官兵平等、废除肉刑等新型制度“具有无穷的吸引力”,“唤醒了被压迫者长期被压抑着的人的尊严……成为大家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牺牲的强大力量”。②《粟裕传》编写组编:《粟裕传》,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0年,第59页。经过政治教育,“红军士兵都有了阶级觉悟”③《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64页。。先进的阶级觉悟催生了坚定的革命信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井冈山时期,近五万革命烈士献出宝贵生命。他们抛头颅洒热血为的是什么?为的就是坚定执着的理想信念。”④《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第113页。

(二)革命意志的锤炼

坚忍不拔的顽强意志是革命者的显著精神标识,体现了革命者对革命理想的不懈追求、对革命初心的坚定不移、对流血牺牲的无所畏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队伍,正是经过井冈山斗争的锤炼,才进一步成为“愿为主义而牺牲”的“铁军”。井冈山时期,中国革命处于低潮,革命意志动摇涣散现象一度颇为严重。对此,毛泽东在湘赣边界党的代表大会上专门批判了悲观思想,系统回答了“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问题,参加会议的人“受到很大教育”⑤《粟裕传》编写组编:《粟裕传》,第62页。。毛泽东这一时期写就的《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从理论上廓清了革命前途问题,坚定了人们的革命信心。井冈山的残酷环境,更是考验着革命者的斗争意志。有的人在考验面前成为革命的逃兵,更多人则不惧艰险,“有的在敌人的刀丛烈火面前,昂首挺胸,慷慨就义;有的不管敌人怎样严刑拷打,怎样威胁利诱,仍坚决同敌人进行斗争;有的在战斗最危急、最艰难,甚至弹尽粮绝的时候,宁死也不向敌人屈服。”⑥井冈山精神研究课题组编:《弘扬井冈山精神 永葆党的先进性》,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5年,第178页。从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1927年10月到1930年2月的两年零四个月间,平均每天近60人在斗争中献出生命。井冈山的斗争充分展现了信仰信念的力量,似红色熔炉淬炼着革命队伍,“渣滓被淘汰了,剩下的却冶炼成了纯净、坚韧的钢铁”⑦《星火燎原》(选编之一),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出版社,1979年,第114页。。从此,中国革命有了一批经历过严酷考验、信念坚如磐石、勇于知难负重的中坚力量,“自井冈山以后,无论革命形势怎样发展,共产党人始终凝聚力量坚定前行。”⑧张芷源:《井冈山三问——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井冈山精神重要论述的体会》,《党建》2019年第5期,第31页。

(三)革命作风的塑造

革命者是“具有特种性格的人”⑨《斯大林选集》上卷,第169页。,在理想主义、集体主义的感召下形成了无私无我的思想行为风格。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队伍的众多优良品格和作风,正是奠基或强化于井冈山时期。其一,艰苦奋斗的乐观主义精神。艰苦奋斗是井冈山精神的基石。⑩《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第114页。井冈山时期条件十分艰险,但广大革命战士不畏强敌、不畏艰难,自力更生战胜困难。曾志晚年曾深情回忆说,“红军偶尔能吃上一顿南瓜,觉得比吃肉还香,但没有人叫苦发牢骚”,①曾志:《一个革命的幸存者:曾志回忆实录》,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70页。“给我最深刻的感受是我们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②曾志:《一个革命的幸存者:曾志回忆实录》,第81页。,这种精神境界并不需要特别的思想政治工作,因为“我们的战士觉悟高”③曾志:《一个革命的幸存者:曾志回忆实录》,第81页。。其二,人人平等的民主主义精神。红军战士之所以觉悟高,与红军长官的民主平等作风密切相关。共和国上将杨至成回忆到,“从军长、代表起,都是一样苦,因此士兵们没有什么怨言。”④文尚卿、李梦星:《井冈山精神与庐陵文化》,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8年,第142页。毛泽东对井冈山时期的民主主义作风尤为重视,不仅在《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详细论述民主主义在红军改造中所发挥的重要武器作用,还在1965年重上井冈山时特别指出,对于井冈山精神比较提倡的是艰苦奋斗,忽视的是士兵委员会,并重新提起《井冈山的斗争》中关于民主主义的思想。⑤马社香:《“井冈山的革命精神不要丢了”——王卓超回忆1965年毛泽东在重上井冈山期间的一次谈话》,《党的文献》2006年第3期,第23页。其三,严明的组织纪律性。红军刚成立时,组织纪律性并不强。1927年10月,毛泽东为初上井冈山的部队宣布“三条纪律”,1928年1月又宣布“六项注意”,次年发展为“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人民子弟兵“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精神作风就此诞生,“从此,改变了工农革命军同群众的关系”⑥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175页。,革命队伍开始真正成为文明之师、胜利之师。其四,依靠群众、为了群众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井冈山时期,党和红军创造性地把“做群众工作”作为红军三大任务之一,“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形成了紧紧团结群众、依靠群众这一重要法宝。⑦《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第115页。这对于中国共产党精神气质的陶冶具有重大意义。在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之前,中国共产党还具有较浓的知识分子气味,“有这种气味,就不愿到农村中去,轻视农村。农民也看不惯知识分子。”⑧《毛泽东文集》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32页。随着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党逐渐比较深刻地了解农村⑨《毛泽东文集》第七卷,第133页。,进一步锻造成为与工农群众紧密结合的革命先锋队。

三、具有寻根意义的革命精神家园:井冈山精神与中国革命精神的价值共识

以地域命名的革命精神,体现的是活动于该地域的革命主体的集体精神风貌和精神世界,除了反映革命者共同的品格特质外,还反映了群体共同的精神情感、精神认同,表达了这些主体的精神同质性。这些主体长期活动于此,与此地的山水人情深度互动融合,演绎着改变主体命运的宏伟史诗,主体则自觉地将自身情感、价值投射于此,形成“人地合一”,赋予该地域特别的意义感和神圣感,产生“精神家园”“革命故乡”的精神寻根功能。⑩杨晓伟:《“人地关系”视角下中共革命精神的内涵认知与科学命名》,《党史研究与教学》2020 年第5期,第13页。对于革命精神而言,特定时空所孕育的精神成果并不只属于当时当地的“在场者”,而是作为革命的内在精神基因,为所有革命者和后来者所秉承发扬。就像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很多崇高精神的形成过程是有限的,“但形成了一种宝贵精神财富,是一个永恒的定格。”①《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第36页。

在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地图中,井冈山的位置殊为独特,被冠以“中国革命的摇篮”,故其寻根意义更是超越一时一域之人群,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共同的革命精神寻根地。中国共产党并非诞生于井冈山,也不是在这里打响革命的第一枪,却在这里栽下革命新道路的“第一棵树”,垒出中国革命家园的“第一块砖”,并萌生了最初的革命家园意识。诚如粟裕所言,上井冈山的“第一个感觉就是革命有了一个‘家’”,不再是“釜底游魂”了。②《粟裕传》编写组编:《粟裕传》,第59页。这个“家”既是物质的,给了革命队伍憩息和依靠之所;也是精神的,满载着革命者的精神价值共识,不仅孕育出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精神上的集体自觉,还成为此后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形成和强化革命者身份认同的精神符号,起到涵养伟大革命精神的源头活水作用,赋予伟大革命精神历久弥新的永恒力量。

(一)革命精神的集体自觉

井冈山的道路探索和精神气概一经产生,便具有整体意义上的精神价值,成为全体中国共产党人宝贵的精神财富。首先是推动了中国革命的道路自觉,使中央逐渐认识到“先有农村红军,后有城市政权,这是中国革命的特征”③见1929年9月28日中共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六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512页。。各地纷纷“学江西井冈山的办法”④此为1929年春鄂东北特委提出的口号。转引自余伯流、夏道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设》,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379页。,大力开展武装割据,井冈山精神很快得到宣传弘扬。1930年1月,中央军委《军事通讯》第1期详细介绍了井冈山的斗争,指出中国共产党人两年来艰苦斗争,“在困苦到‘衣不得暖,饥不得饱’的时候,还不改勇往直前的精神”,其中的宝贵经验“值得我们每一个同志注意”⑤余伯流、夏道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设》,第376页。。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更加自觉地系统整理、宣传井冈山精神。如从20世纪50年代起,编辑出版《红旗飘飘》《星火燎原》等书刊,征集了大量井冈山斗争的故事,让井冈山精神鲜活地走进亿万干部群众心中。1965年,毛泽东首次明确提出井冈山精神的命题,一再提醒并告诫“井冈山的革命精神不要丢了”⑥马社香:《“井冈山的革命精神不要丢了”——王卓超回忆1965年毛泽东在重上井冈山期间的一次谈话》,《党的文献》2006年第3期,第24页。。此后,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历代中央领导同志,均结合当代的时代特征对井冈山精神进行论述提炼,都强调要结合时代发展,赓续红色基因,大力传承弘扬井冈山精神。因而,井冈山精神作为革命精神的重要具体精神形态,其意义不断得到凸显和强化,有力发挥着不断唤醒和强化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精神上的集体自觉的功能。

(二)革命身份的共同认同

革命精神塑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红色基因。传承这一红色基因的直接体现就是历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于革命身份的集体认同。毛泽东指出:“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⑦《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05页。井冈山作为中国革命的“圣地”,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至为宝贵的集体精神记忆,是将革命者凝聚到一起的重要精神符号,对于塑造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身份认同具有关键性作用。尤其是对于身为“老井冈”的老一辈革命者来说,“井冈山”更是他们的革命身份象征,其意义超越个体和部分,代表着中国共产党整体意义上的最初革命荣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中的井冈山地名并非自古有之,而是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首先将大小五井等地区称之为井冈山。①《1928年前没有“井冈山”之名》,《文史博览》2010年第12期,第34页。作为自己命名的地区,井冈山承载着毛泽东的重要精神寄托,他不仅一生对井冈山的战友念兹在兹,有的还亲切地称之为“井冈山”“老井冈”。无数革命先辈将井冈山视为自己的精神故乡。曾志就是一位典型代表。从湖南走上革命道路的她,生前留下遗嘱,死后将自己的部分骨灰埋在她战斗生活时间并不算长的井冈山(另一部分骨灰埋在长期工作生活的广州)。可以说,井冈山对于老一辈革命者、对于历代中国共产党人而言,具有特殊的精神情感意义。这种特殊精神情感意义作为涵养革命精神的重要养料,时刻昭示着中国共产党人是坚定的革命者。

(三)革命永远在路上的动力源泉

井冈山精神作为中国革命的重要精神表征,赋予中国共产党人强大的精神力量。包括井冈山精神在内的一系列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孕育出不畏强敌、不惧风险、敢于斗争、勇于胜利这一中国共产党最鲜明的特质和特点,激励着中国共产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永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本色。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告诫全党,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但同时是马克思主义革命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不要忘记我们是共产党人,我们是革命者,不要丧失了革命精神。”②习近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一以贯之》,《求是》2022年第18期,第8页。正是凭着革命加拼命的强大精神,走过百年辉煌历程的中国共产党才能团结带领人民创造了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等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

四、结 语

井冈山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优良传统、政治品格、价值追求、精神境界、作风操守的集中体现,是继伟大建党精神之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又一重要源头,是我们党和军队的宝贵精神财富,从精神灵魂、精神内核、精神基石、精神符号等方面,全方位塑造了伟大革命精神的形态内涵,实现了伟大革命精神的创造性升华。井冈山精神是历久弥新、常研常新的重要理论命题。党的二十大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即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面对加速演变的百年变局,面对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勇担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凝聚起攻坚克难、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取得新进展新突破,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防范化解来自政治、经济、社会、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方面面的重大风险挑战,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深入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仍需大力弘扬伟大革命精神。进一步深化对井冈山精神的研究阐释,在新征程上更好地传承光大包括井冈山精神在内的伟大革命精神仍然极具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井冈山革命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井冈山诗五首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井冈山抒怀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七绝 井冈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