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医学生医德教育的探索

2023-05-11 21:02:44刘艳华孙晨浩宋安琪周明珠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3年22期
关键词:医德医学院校医学生

刘艳华 孙晨浩 宋安琪 周明珠

医学道德简称医德,是医务人员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所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良好心理素质、职业道德习惯和优良传统,是调节医务人员与患者、医护内部及与社会之间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1]指出,要把德育作为医学人才培养的首要内容,将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进一步加强以医学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和职业价值观为基本内容的职业素质教育[2]。

1 新时代医学院校医德教育现状

1.1 “专业为主、医德为补、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教育模式

新时代要求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医学教育也提出将医德医风的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进行本源结合的方针,并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但是医学院校在对医学生的培养中普遍存在重视临床专业知识训练,只是将医德教育作为辅助补充的问题。目前医学院校开展的医德培训科目主要有《中外医学史》《医学伦理学》《医事法规》,其余都是在专业课程教育中融入一些新时代优秀人物事迹的思政教育。医德教育的开展缺乏专业的针对性,多采用“大班授课,教师轮转”的教学安排,教学内容单一古板,与临床结合不紧密,缺乏思想上的感染力与号召力,这就导致医学生更加注重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在思政课上逃课、混学分的现象层出不穷。新时代的医德教育也采用了多平台线上教学的模式,如雨课堂、腾讯会议等,但医德教育过于形式化,经常出现评论区无人作答、无人开麦回答问题、线上挂课的现象[3]。医学生应付式的学习态度与思政教学的质量是新时代医学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1.2 “重理论、轻实践、标准低、形式固定”的考核模式

医学院校对学生医德课程的考核注重理论基础,缺乏实践性考核。但医德只是一个抽象概念,单凭理论知识并不能将其和医学专业知识形成有机连接。医学院校对医德理论的考核题型相对固定,不能与当下的医学问题和医学现象结合起来,没有做到与时俱进,考核标准低,挂科率低,导致医学生对本课程学习不重视,普遍存在“考前突击也能过”的侥幸心理。随着国民医学知识的提高和保健意识的增强,传统的“医者治,患者从”的局面不复存在,如今“医者治,患者疑”“医者治,患者闹”的现象层出不穷。患者对医生的要求不只停留在专业素质上,更要求医生具有一定的医德医风,因此,医学教育中对医学生医德教育的考核也应与当前患者的实际需求相结合[4]。

1.3 “不全面、刻板化、偏差大、多元化”的医德认知

目前,00 后成为医学院校报考的主力军,这批医学生的医德认知不全面,只能认识到从医的原则和底线,却不能思考深层次的价值理念;只能认识到医患关系紧张背后的危害性,却不能构建融洽的医患关系。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高考后是随着“医学热”填报志愿,对医学缺乏系统的认识,未来就业面对科室选择时手足无措,对医德的认知只是停留在入门的医学生誓言的宣读上。医学生对医德的认识刻板化,认知仍停留在“大医精诚”的传统医德精神上,缺少对新时代医务工作者所展示的“爱国奉献,科技创新”理念的认识[5]。同时,当代社交媒体舆论的导向也导致当代医学生的医德认知存在“偏差大,多元化”的特点。

2 新时代医德教育的具体要求

2.1 医学生医德教育的含义

医学生的医德教育指医学院校为适应社会对医德的要求,有目的地制定各种医德教育活动,传播医德理论知识,学生最终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自己独有的医德品质,并产生相应的医疗行为[6]。医德教育的目的是在医学生的心中树立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使医学生明白哪些行为是自己作为一名合格的医务工作者应该做的,而哪些行为是基本的医德所不允许的。医德规范培养主要包括:以医学道德、职业态度和职业价值观等作为基本内涵的职业教育;医疗活动中的人文关怀与人道主义精神要求;家国情怀、爱党敬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医学伦理与卫生法治要求。医德规范是医学生从业的底线要求,是医学生、医生和其他医务工作者的根本行为准则。

2.2 职业态度和职业价值观的培养

医学生医德的基石是对医师岗位具有高度的认同感与信念,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提炼出最适合医学道德规范的部分并内化升华为医学生职业价值观。对医生职业的热爱是一切医疗行为迈向正轨的动力源泉。职业态度和职业价值体系的确立可以让医务工作者以主人公的形式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并外化为医疗行为去净化当下的医疗环境。职业态度和职业价值体系的确立是医疗行业不断净化、不断进步的源头[7]。

2.3 人文关怀与人道主义精神的培养

医乃仁术,医学并不是冰冷的,要赋予医学以温度,给予患者以人文关怀,加强医学生对人道主义精神的理解,体会患者痛处,关心患者之担忧,真正让医疗模式转变为“生物-社会-心理”的新型医疗模式[8]。医学人文关怀要树立一种“指导-合作性”的关怀模式,用严谨的工作态度,权威的医疗技术给予患者信服感,而不是基于一种可怜式的安慰。人文关怀应该尊重患者的基本权利,多方面、多层次、多维度地关心患者的需要。

2.4 家国情怀与卫生法制的底线需求

正是在“家国情怀”思想的熏陶下,才有了人民生命之墙的牢固。医生行业必须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相契合,医务工作者的思想不应局限在医生、患者,而应有大局观念,统筹兼顾,放眼于整个医疗卫生行业,整个社会医疗环境,承担起为祖国医药事业奋斗终身的历史重任。医务工作者应致力于除人类之病痛,而非禁锢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应齐“父母心”“家国心”于一身,先国后家,先人后己,致力于人民生命之墙的构筑。此外,法律是道德的最低标准,是从医的底线要求,如今很多医学生的法治观念淡薄,医学生要学习卫生法制的相关知识,不断校准自己心中的天平,对善恶美丑的评定更加客观,只有将家国情怀和底线要求结合起来,才能成为一个有温度、有原则的医务工作者。

2.5 医学关系的正确构建

医学关系是在医疗活动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医患关系、医际关系。新时代人们的价值观念、权利意识、健康需求发生了重大变化,医患关系出现了物化、扭曲的现象。因此,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调节医患纠纷,也是医德培养的一项重要内容。和谐的医患关系的建立需要医务工作者具备一定的医患沟通能力,要具备保障好医患各方权益的法律意识,落实好医疗各方的社会义务,更需要提高医疗各方的职业道德与自律意识[9]。

医际关系是指医务人员之间的关系,当下由于地区医疗水平的发展不均衡,专科医院与综合医院的侧重点不同,以及患者自身生理心理的特异性,导致了医际关系具有“差异性”“竞争性”“协作性”的特点,构建良好的医际关系需要医学生们培养尊重同道、彼此信任、互相学习、互相合作、公平竞争的正确道德。

3 医学院校医德教育的价值

3.1 赋予医学教育新的内涵,提高医学生医德素质

医学生在高校期间的医德教育仍具有可塑性,加强医德教育可以给予医学教育新的内涵。医德教育致力于培养医学生救死扶伤的道术、心中有爱的仁术、知识夯实的学术、能力过硬的技术,培育医德高尚、医术高超的人民健康守护者。医德教育致力于取缔以考试为导向的“记忆式学习”,向培养社会价值观和职业素养为目的的“形成式学习”转变。通过医德教育将医学生训练成为一名专注的聆听者、细心的观察者、敏锐的交谈者,让医者有良好的人文素养、道德风貌和社会影响力,能承担起社会责任的担当,引领先进思想和行动,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医疗建设的人才[10]。

3.2 培养“高层次、复合型、思维全面”的医学人才

医学人才需要具有时代适应性,当今社会急需的医学人才不仅要医术高明,更需要品德高尚、德才兼备、内外兼修。“德行”决定着自身的品质、形象、威信,“得道”决定着患者信任度和社会认可度。当今社会,医疗卫生领域竞争相当激烈,唯有加强德育建设,增强胜任能力,与患者和社会的需求相一致,提高服务质量,促进全面发展,才能应对医疗行业面临的风险与挑战。医学院校只有加强德育建设,才能为国家培养“高层次、复合型、思维全面”的医学人才,才能适应当下的社会需求[11]。

3.3 提升职业道德素质,改善医疗环境

做好医学生的医德培养工作是许多重大社会医学问题的根本解决之策,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医德培训活动,可以促进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全面提升,增强医学生的个人价值观、服务理念以及社会责任感,有助于化解当前社会转型中出现的医疗问题和医疗技术纠纷,提升全社会整个医学团队的医德价值观,改善和净化医疗环境,对于当前医药卫生工作的改革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成功构建都有重大作用。

4 新时代医德教育优化路经探析

4.1 树立“德才并重、全方位、终身制”的教育理念

医德教育的协同育人是指各个育人主体以人才培养和使用为目的,为实现共同的医德教育目标而形成的资源共享、积蓄能量的有效互动[12]。医德教育必须系统化、全方位地融入课堂、预见习、见习、实习、住培中去,每一部分的医德教育都应该具有该阶段的特色,要将专业教师、临床带教老师、辅导员三者在医德教育中发挥的作用紧密联系起来,实现多维度的医德教育体系,将医德教育真正融入“科,教,研”中去,培养出真正德才兼备的医学生。课堂教学不应局限于书本教学,教学内容应新颖鲜活,应将新时代各个附属医院或各学院涌现出的先进人物事迹融入各门课程中。临床带教老师在“传、帮、带”的示教过程中结合临床案例和亲身经历,引起学生们对医德的共鸣和思考。辅导员在医德教育中担任重要角色,担任医德的传播者、示范者,医德教育的组织者、整合者[13],在课后陪伴医学生的时间最长,可以在课后进行各种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校园文化交流活动。新时代医德教育更应充分利用各种社交媒体弘扬优秀事迹,探索多元的培养方式,做到线上线下并重,将医德教育浸润到医学生的日常。

4.2 规范医德观念的“理论、实践、考核标准”的整体结构

医德观念是一个整体结构,它包含医德知识、医德概念,医德评价和医德信念等构成元素。这些构成元素分别居于不同的心理层次,最低层次是医德知识的掌握,最高层次是医德信念的建立[14]。医德观念的实践应该与理论并重,考核形式可以多样化,但考核标准应该规范化。医德的考核应该赋予时代意义,不应墨守成规,拘泥于文字考核。医德知识主要靠教师的言传身教和学生“主动式”的思考领悟。医德概念这一层次,需要学生在掌握一定的医德知识后在心中内化并抽象出人物概念,并由此来指导以后的医德认知与医德行为。医德评价需要建立考核机制,在同龄人中选取道德模范予以表彰,激发榜样的力量。将医德这一抽象理念活化为一个个案例。医德信念的最高境界是由医学院校中数代人所树立的医德观念,是数辈人传承下来的办学与行医理念。医学院校的医德信念应树立成标杆,存活到每一位学生、教师、医务人员心中,医德信念自觉深化,形成良好的医德文化并外化成一批批良好的道德模范。形成校园文化品牌,可以将校史馆、名医讲堂、主题活动、校园网站、校园公众号作为载体,培养医学生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4.3 医德教育应个性化、多元化,深化医德理念,取缔刻板化认知

传统“单向式”的理论教学忽略了学生主体性,机械式的课堂模式无法实现学生深层次的医德思考,无法思考背后的价值体系。各医学院校应该用以学生为主体的医德教育代替说教式的教育理念,充分激发起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自己发现医德的内涵,深化对医德内涵的理解,真正做到仁心仁术,而不是浮于刻板的“医德”二字。各医学院校可采用翻转课堂的形式,通过雨课堂、学习通等教育平台课前发布学习任务,课堂上进行学生展示,课后进行形成性评价,提高医学生的参与度。问题导向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抛出问题,问题应紧贴时事,引发学生们的思考讨论,结合教师的引领指导,力求师生一起设身处地地提出问题的最优解。临床情景剧表演是一个比较新颖的艺术项目,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一个个冰冷的医学现象、伦理事件有血有肉地展示给大家,教学的简单愉悦也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此外,与医德问题相关的辩论会、主题讨论会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思维的碰撞,思想在交流和碰撞中才能得到升华。由于医学生对医德认知的个性化与多元化,医德问题从来没有标准解,只有最优解,而最优解的提出往往需要这种形式的教学。

4.4 医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

医德教育与思政教育互为贯通,目的一致。思政教育能让医学生肩负起民族复兴的大任,承担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没有爱国奉献、爱党敬业的思想支撑,医学生的医德教育将虚无缥缈,医德教育能培养出无数人民的健康卫士,孕育出的时代精神也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范畴。思政教学是医生医德培养的重要基础,是当代医务人员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国家建设事业的重大信念保障,因此医学生的医德培养不应局限于医务人员和患者中,应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同党的先进性思想相互交融,培育“家国情怀”,让医学生着眼于国家大局,有更宽阔的视野和更远大的目标,尽自己之努力,贡献祖国的伟大事业[15]。在专业课程上加强横向联系,例如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医学史》结合起来,赋予医德精神理论以时代意义。同时做好师资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16]”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思想理论教师应与学校辅导员教师、临床带教老师合作,相互指导,共同教学。加强自身建设。教育工作者要融合“医生”“教师”“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三个角色,凸显医疗技术先进、职业道德崇高、爱国敬业的教师楷模作用,努力塑造乐于敬业、精通技术、不怕吃苦的医务模范形象,以推动教学中医学道德由知向行的转变。

4.5 医德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相融合

《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17]指出医学生必须具备职业道德素养(职业价值、行为、伦理、态度),包括医学科学基础知识、沟通技巧与能力、临床技巧与能力、卫生系统和群体健康、批判性思维和研究、信息管理6 个基本素养与能力[18]。医学职业素养是医务工作者执业的基本要求,新时代社会与医疗行业的发展对医务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医学生只有具备全面的医学知识、先进的医疗技能、优秀的职业道德素质、职业能力、职业作风和职业心理素质等才能使自身占据优势,才能更好地迎接机遇与挑战,以适应医学领域的发展需要和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19]。加强系统性职业素养教育,培养医学生的利他主义精神,将医学与商业功利交换区别开,减少当下存在的职业意识淡薄、贪污受贿、过度医疗的现象。加强人文精神教育,赋予医学以温度,对医学生的考核要提升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的标准化比例,使其能以仁爱之心,帮助患者恢复健康,加强沟通能力,减少医患冲突的发生。此外医德教育还应与科研能力教学、临床技能培训结合起来,形成规范化的系统化培养体系。

综上所述,高等医学院校应该创新医德教育模式,深化医学生对医德内涵的理解,实现医德教育与思政教育、职业素养教育并重,将医德教育全方位地融入课堂、预见习、见习、实习、住培中去,实现多维度的医德教育体系,将医德教育真正融入“科、教、研”中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材施教,培养出真正德才兼备的医学生。

猜你喜欢
医德医学院校医学生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消费导刊(2018年10期)2018-08-20 02:56:40
孙思邈医德思想发微
文学教育(2016年18期)2016-02-28 02:35:03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中国卫生(2015年3期)2015-11-19 02:53:24
“慕课”(MOOCs)发展对高等医学院校教学改革的启示
医学院校中小组教学模式的建立和实践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
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医学研究生医德教育问题探讨
对医学生心肺复苏课程设计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