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伦德曼“支配自然”观点的逻辑进路

2023-05-11 12:58杜仕菊叶晓宣
关键词:格伦德曼支配

杜仕菊,叶晓宣

(华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0世纪70年代初,随着资本主义生态危机愈演愈烈,一大批环境主义者在研究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时,认为马克思存在“支配自然”的观点,主要以马克思的经典文本和劳动理论这两个方面为依据,认为马克思是人类中心主义者,其自然观包含“支配自然”的取向。1991年,格伦德曼(Reiner Grundmann)在《新左派评论》(Capitalism Nature Socialism)发表《生态学对马克思主义的挑战》(“The ecological challenge to Marxism”)一文,认为:“马克思使用‘支配自然’一词来表示人类能够驾驭自然界的这一特性。”①GRUNDMANN R.Marxism and ecology[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60.但是,格伦德曼认为马克思所言的“支配自然”并非传统人类中心主义意义上的“支配自然”,而是以人的生存和发展为前提,以理性支配为特征,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共存共荣的“支配自然”。通过对当前生态危机的分析,他主张用马克思唯物史观破解生态难题,并在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以及法兰克福学派的基础上,从人学、技术、历史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四个方面,阐发了其“支配自然”的观点。本文从逻辑起点、逻辑主线和逻辑归旨三个维度对格伦德曼“支配自然”观点进行审视,对部分西方学者指责马克思在生态领域“缺场”以及马克思主义过时论进行回击。

一、格伦德曼“支配自然”的逻辑起点:人类中心主义

格伦德曼“支配自然”观点肇始于人类中心主义立场,并以此为逻辑起点,剖析了马克思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考察,对马克思的自然观给予积极辩护。格伦德曼从人的存在、需求和本质三个方面探讨了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内涵,这既是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生态学的重构,也是对资本主义社会批判的现代性视角下的生态转向。

(一)人是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存在物

格伦德曼推崇马克思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界定,认为人是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存在物,人既是自然存在物又是社会存在物,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是相互联系的。马克思坚持自然先在性和人的主体性的统一,自然界为人提供了生产生活资料,人能够发挥自身主体性去认识和改造自然。自然界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本身就是自然存在物,自然界作为人的实践活动所作用的对象,其客体主体化的过程,即自然人化的过程,促使人对自然进行合理的改造以更好满足自身需要。

一方面,人的存在首先是自然存在,人对自然的依赖和自然对人的制约是人与自然关系的首要表现。从历史的视角来说,人是自然的产物。但是,在人诞生之初,自然对人并不友善,被赋予一种与人对立且又无法征服的神秘力量。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纯粹动物式的意识(自然宗教)”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4.,是人对自然的依附。就生物学的角度而言,人来源于自然,像动物和植物一样,必须保持身体的存在,因为人必须先是自然人,然后才有机会成为社会人。人的存活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这些条件不是直接源于自然,就是需要利用自然进行处理和加工。人想要生存,就必须与大自然进行物质和能源的交换,人与自然的关系暴露出人对自然的依赖性。另一方面,人的存在也是社会存在。人的社会性突出表现在与自然的交换中,而使人真正从自然中超然出来的是物质资料的生产。通过物质资料生产活动,人在生产满足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必需品的同时,也与他人发生联系,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自此,人类真正开启了属人的历史。

个体与自然的联系是人与自然关系表现的最初形式,后来发展为多数人与自然的联系,但这种联系会根据活动的方式、条件和目的进行改变。格伦德曼指出:“人类能够投射自然过程的结果和他们自己工作的结果。”②GRUNDMANN R.Marxism and ecology[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100.这进一步表明,人与动物之间根本区别在于人的意识的目的性与计划性,这也意味着人的劳动从一开始就是有意识、有目的性地朝着一个目标的行动。

(二)人的需要有四个不同的层次

人的发展的一个标志性特征是自身生产能力的发展,而推动人自身生产能力发展的是人的需要。对马克思来说,美好社会中的人,是有丰富的社会需求并得到满足的人。相反,资本主义社会之所以是有缺陷的,是因为人们的需求很少或者没有得到满足。

格伦德曼考察了马克思在其著作中提出的需要类型,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对于生存必需品来说的生理需要。这是一切需求的基础,如果生理方面的需要都无法满足,其他需求便丧失了物质载体。为了获取满足人的衣、食、住、行所需的产品,人类通过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使整个社会得到了持续性发展。第二,在某一特定时间或地点的与特定人群的生活标准相适应的需要。这类需要与人所处的时代、地域及社会关系有关,即相异群体的需求也是相异的,需求的特殊性实则是需求主体的特殊性。满足此类需要,应该对在一个特殊区域内的人们的生活水平进行评估,确定其生活质量。第三,奢侈需要。它指的是在人的必需品之上的需要。人的需要具有层次性,在满足了必需品的需要之后,人会追寻更高层次的需要,但马克思在此指的奢侈需要更多指的是虚假需要,是一种攀比性的需要。人的需要是随社会发展而变化的,且体现在和他人的比较中。尤其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导致的阶级压迫的存在,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鸿沟越来越大,劳动者的生活条件虽有改善,但远远不及社会发展的平均值。马克思认为,金钱是一种价值转换的载体,是一种将奢侈欲望变为现实的中介,它使人们的奢侈需求得到了进一步的满足。第四,社会需要。在此,它指的是面向全人类的整体需求,不是为了某些人的利益而牺牲他人的利益,而是包含着未来社会的根本特性。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物质丰富的社会,它可以满足一切需要,消灭了阶级和阶级剥削,结束了资本家限制和支配工人的情况。从格伦德曼对马克思关于需要的分类可以得出,人的需要具有层次性和丰富性,人的生理需要居于基础地位,在生理需要之上产生了奢侈需要、社会需要等等,但无论何种需要都受历史条件的制约。

格伦德曼认为,需要是人的本性,也是人类支配自然的内驱力,评估环境得失的科学参考点应该是人的需要,这可以让现有的评估环境问题的标准更加清晰。他认为:“任何关于自然和生态问题的论述都不是没有前提的,这些预设存在于话语参与者的文化背景之中,它们是历史的产物。”①GRUNDMANN R.Marxism and ecology[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17.所以,对自然或生态问题的界定总是与以人类为中心的因素有关,若离开了人的需求的实现去谈所谓的生态平衡,对人类而言是毫无意义的。②夏巍,刘旭娜.格伦德曼对马克思自然观的诠释与辩护[J].理论视野,2022(9):89-95.

(三)人的本质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结合

马克思对人的本质描绘总体上有两个层次:一是区别于动物,即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劳动;二是区别于人,即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认为,人是“有生命的、现实的人”,从“有生命”的视角对人类的“类本质”,即“使用工具的劳动”进行了考察;从“现实的”视角对人的“个人本质”即“社会关系的总和”进行了考察,并以“人的需要”为依据,对人的本质的基本规范进行了重构。

首先,人的类本质是人可以利用工具进行实践。马克思在对人的本质的考察中,以“现实的人”为切入点,主张人存在的前提是“有生命的”,需要通过劳动实践来满足吃、住、穿等基本需求,这也是划分人与动物的重要标志。一方面,人能够利用主动性与自然形成创造的关系,通过使用工具的劳动来实现自身的需求,从而主动地改造世界。动物与环境的关系则是被动的,动物只能根据所处环境的变化调整自身,适应环境才得以生存。另一方面,人可以把自己和自己的行为区分开来,工具的演变和生产力的发展蕴含着人的发展,是人的行为的产物,社会关系和社会形态也因此改变。而动物的行为是和身体结构结合在一起的,它们的生活方式是固定的,只有在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之后,它们才会改变自己的身体,进而出现物种的变化和发展。其次,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从出生就处在社会中,“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87.。人最初是作为自然人存在于社会之中,社会人是自我在社会中的全面展现。人的存在与人的劳动一样,从诞生之初就存在于社会之中。人的生产关系就是在物质生产实践中产生的,并从中实现了生产与交换。同时,文化、法律、宗教等也从生产关系中延伸出来,构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影响着人的本质。所以,一个人的生存状态取决于他所处的社会关系,并由此决定了他的社会地位。最后,人的本质建立在需求之上。人的需求是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的逻辑起点,它是人类的劳动能力产生与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生成与发展的动力。一方面,需求是产生人的一切行动的根源。人的社会行为的直接动机是一种真实而具体的需要,即利润。现代科学已经证明,每个生物体的活动最终都是由需要来决定和引导的。显然,需要是人的本质及其一切行为的根本。另一方面,需求又是社会交往的基本要素。“人类不仅具有创造性,而且具有群体性,即使在作曲、写作、思考等不直接合作的活动中也是如此。”②GRUNDMANN R.Marxism and ecology[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104.所有的活动都建立在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即便是在封闭的科研环境中,社会也提供了科学研究所需的资讯和语言。所以,需求既是劳动的动因又是人的本质特征之一,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内在基础。

二、格伦德曼“支配自然”观点的逻辑主线:有效支配自然

针对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格伦德曼将理论层面的批判转向现实层面的建构,认为生态危机的原因是多样的,他所说的“支配自然”不是粗暴地对自然进行控制,忽视自然内部的生态平衡,而是以尊重自然规律为前提,以合理使用技术为手段,以符合人类利益为核心的有效支配。有效支配自然是格伦德曼“支配自然”观点的逻辑主线。

(一)尊重自然规律是有效支配自然的前提

针对部分生态中心主义者认为马克思有“控制自然”的观点,并对此进行攻击。格伦德曼认为,马克思虽有“控制自然”的观点,但其所谓的“控制自然”是在掌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有意识地控制和支配自然,而不仅仅是盲目地对自然进行征服与掠夺。③GRUNDMANN R.Marxism and ecology[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109.人必须在自然规律的限度内才能支配自然,违背自然法则的人的活动是不会得逞的。所以,尊重自然规律是人类支配自然以达到其目的的先决条件,人类不能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而不顾自然法则,对自然进行无情的统治。

然而,承认客观规律是自然界固有的,并非完全否认人对自然的控制,而是强调人能在认识到自然法则的基础上合理地改造自然。第一,自然是人存在和发展的先决条件。自然是人获得生存资料的来源,人需要与自然产生互动关系才能生存。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都无法离开自然,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与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第二,自然界有其生存和发展规律。人要遵循自然法则,不能违反自然法则,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反噬。要认识和改造这个世界,就要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尊重它的法则,“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①列宁.列宁全集:第5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29.。第三,在学习和把握自然规律的过程中,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能正确地认识外在的世界,并把它转变成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这就是人和动物的本质差别。在自然界中,人可以了解和把握自然的法则,并主动地对之进行改造。但是,人类同样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不能忽视或违背自然规律,必须始终把握自然的限度。

所以,格伦德曼认为,人可以依托大自然实现目标,但不能随心所欲,人对自然的控制是有阈值的。人是大自然的阐释者,只有在对自然进行观察和思考的过程中,才能更加深刻地认识自然,进而使个人在自然合理的边界范围内行动。

(二)合理使用技术是有效支配自然的方式

马克思指出,技术的主体是人,它能使对象服从于人的意愿,从而达到技术对自然的支配,并最终控制人。但是,从技术悲观主义的观点来看,科技的任何一个重要的发展,都会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科技的应用,虽然让人的物质生活变得更加美好,但也带来了人与自然的矛盾。格伦德曼提出了一种正面的观点,以回应技术悲观主义者对马克思技术观的批评。他认为,马克思的人与自然关系思想赋予了技术统治以客观和必要的意义,人要在自然界中生存并实现其目的,就必然要与自然界进行斗争,马克思对技术进行控制的思想不等于技术决定论。

格伦德曼指出,人与自然的关系可分为两类:对自然的占有和对自然的改造。在人类社会早期,以捕猎和采集为谋生手段,人对自然只是占有,但自然的恩惠是丰厚的。因此,人们可以从“用益权”的角度来使用大自然。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们若想从自然中获得一些非直接的事物,就要对自然的过程进行一定的控制,而这种更高层次的转化需以具体的技术为先决条件。马克思将此过程称作“新陈代谢”②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5.或“与自然的交互作用”③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1.。“在这种手段—目的关系中,人类试图从自然界中获得一些并非直接存在的东西,或者在一定程度上操纵和控制自然过程。”④GRUNDMANN R.Marxism and ecology[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60.格伦德曼认为,技术的不当使用是生态问题发生的重要因素。如何预防生态问题的产生?这就需要合理地利用技术。“人们愈将第一自然转化为第二自然,他们愈将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⑤GRUNDMANN R.Marxism and ecology[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117.格伦德曼认为,要想在自然界中生活,需通过科技来控制自然,对自然的支配取决于对科学技术作用的认识,若脱离科技去谈论统治自然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技术理性、生态理性、价值理性在生产过程中同等重要。也就是说,企业在使用技术的时候,要考虑到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因为单向的“支配自然”不能在自然材料本身的价值和人所需求的价值之间创造统一。

(三)符合人类利益是有效支配自然的核心

格伦德曼认为,支配是指主体按照一定的目的或利益自觉地控制对象,其结果必须符合支配者的目的或利益。如果人类对自然的支配造成了严重的消极影响,并危及人类的基本利益,甚至危及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时,这就是一种不合理的行为,因为它与人支配自然的初衷完全背道而驰。

一方面,支配自然要在人类的理性引导下进行,它离不开人对自然的科学认识与价值判断。支配自然并非盲目地征服和控制自然,相反,它需要人类理性的参与。自然是人类的一部分,对自然的管理必须将人的需求、认知和实践能力与自然规律联系起来,使人与自然融为一体,使自然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对自然的控制与人的利益密切相关,是对人的积极解放,而非对自然的破坏与滥用。格伦德曼“支配自然”的正向含义,并非建立在自然之上和人的欲望之上主奴式地统治与征服,或以牺牲生态环境来换取人类的利益,而是建立在人的价值观念和理智之上的合理支配。另一方面,统治者的利益和欲望赋予了主导自然的积极意义。“这样的能力不能包括在恰当界定的支配中,它没有增强能力拥有者的利益,反而削弱了他的利益。一种能力转化为对能力拥有者的外在威胁,不能称为支配。”①GRUNDMANN R.Marxism and ecology[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2.人对自然的掌控与人的需求和利益紧密相连,而不是像迈达斯国王那样随意将石头转化为黄金,最终使自己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人在自然中的支配地位和具体的目的相关联,只有当这个目标实现时,才能成为真正的统治者。环境问题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模式的扩张性和资本主义自身发展的短视性。由于资产阶级对剩余价值的疯狂追逐,使其会超出自然限阈去支配自然,这种支配方式仅符合资产阶级的利益,而不是人类的利益,所以最终酿成了生态危机。正如格伦德曼所言,“生态问题仅仅由改造自然的特殊方式引起的”②GRUNDMANN R.Marxism and ecology[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23.。

三、格伦德曼“支配自然”观点的逻辑归旨:人与自然和谐

格伦德曼以批判资本主义的非生态性和异化为基础,认为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们才能真正地实现自我,才能把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完全交给人来“有意识地控制”。他主张通过消除异化劳动、采用混合经济、合理支配自然等手段,致力于实现以人与自然和谐为本真目的的生态学。

(一)消除异化劳动以促进人类发展

格伦德曼指出,马克思追求的目标是人的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人的解放是其最高理想。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归根到底取决于劳动本身的发展,马克思明确资本主义生产条件阻碍了人的全面发展,因此需要变革劳动的异化属性。

格伦德曼深入研究了资本主义大型机器的使用,并结合了马克思有关资本主义机器使用的观点,辩证分析了资本主义机器使用对人和社会的影响。一方面,机器的使用在提高生产力上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正是由于机器的使用,人从初等的生产过程中脱离出来,资本主义社会在机器高效生产大量商品中生成。“现代自然科学与现代工业一起变革了整个自然界,结束了人们对于自然界的幼稚的态度和其他幼稚的行为。”①孙道进.马克思主义环境哲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381.科学技术的运用,使机器更新迭代更快,能够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进而为共产主义的实现准备物质条件。另一方面,机器的使用有其负面影响。机器由工人生产出来,是工人智慧的结晶,却也是造成工人异化的原因之一。机器大规模的使用,使工人受缚于机器。工人只需学会如何操作机器即可,其作为人所具有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在生产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是极小的。此外,机器设计遵循的是生产效率最大化的原则,对人的友好性较弱,这需要人调整自身去适应机器。人明明是机器的创造者,最后却沦为机器的附庸,机器使“活劳动”变成“死劳动”,人的异化性凸显。“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②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4.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机器不仅导致了人的异化,还导致生态问题出现,若不消除机器对人的异化,人的发展无异于空中楼阁。同时,人的生产是“非人”的生产,饱受异化的折磨,且生产的产品也不能为全体社会成员所占有。但是,在共产主义条件下,人的生产是“自由人”的生产,能够充分体现出全面性和创造性,其劳动产品亦能被全体社会成员共享。

格伦德曼认为,马克思关注的是所有人的自由和解放。马克思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状况时,洞察到了人类苦难的原因在异化,认为废除资本主义生产条件才能使人的苦难消失。只有达到共产主义社会,拥有高度发达的物质条件,单纯透明的社会关系条件,人对自然进行完全占有时,才能消除人的异化,充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二)采用混合经济以合理利用自然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所构想的共产主义社会的鲜明特征。在资本主义市场中,人的劳动是不自觉的,受到机器的操控,具有简单性和重复性。换言之,自由放任市场中的劳动却是不自由的,是工人为谋生而不得不从事的剥削型的劳动。格伦德曼认为,马克思没有指明共产主义社会不存在市场,“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论框架内需要市场和计划并存”③GRUNDMANN R.Marxism and ecology[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267.。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市场将具有与资本主义自由放任下完全不同的含义,劳动可以是简单的,亦可以是复杂的,它的剥削性消失了,具有了多样性和创造性。“马克思使用‘有意识的控制’一词来涵盖两种不同的组织经济的原则:市场和计划。请注意,市场和计划并非如此不相容;混合经济或市场社会主义都是可行的社会形态。”④GRUNDMANN R.Marxism and ecology[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270.格伦德曼也看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中市场的缺陷,比如可能导致异化现象和拜物教。但是,共产主义社会能够根据一个共同的计划来管理国家生产,将市场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结束资本主义生产的致命性缺陷,即持续的无政府状态和周期性动荡。

市场和中央计划都是调节社会经济运行的手段,二者都有利有弊,简单否定市场或褒扬计划都是片面的。倘若市场能够在人的合理控制之下,那其效益是巨大的;倘若计划中含有片面的因素,或没有得到合理的控制,那计划会阻碍经济的健康运行。中央计划是共产主义社会经济的一大特征,在财富充分涌流的过程中,能够满足人的各种需要,既能提高人投身各类活动的积极性,也能把人从被支配的生产中脱离出来,使之成为历史的主人,真正实现自身的发展。市场作为计划的补充手段,在国家的控制之下合理运行,可以增加共产主义社会的活力。自然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法免除被无限掠夺的命运,但是在共产主义社会,计划和市场同时充分发挥作用,自然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异化现象消失,人能够在符合自然本性和规律的基础上,真正实现对自然的合理支配。

(三)合理支配自然以实现人类解放

格伦德曼认为,“共产主义社会必须是理性地调节自己与自然交换的社会”①GRUNDMANN R.Marxism and ecology[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232.。马克思所预测的共产主义社会,拥有解决生态问题的潜能,可以对出现的生态问题进行有效的控制。这意味着共产主义社会能够在人类理性的主导下,开创出人与自然合理进行物质变换的新场景。格伦德曼指出,当前生态问题依然存在且有扩大化的趋势,这与未来社会的生态愿景背道而驰。根据他对生态社会主义的构想,共产主义社会必须通过合理地支配自然,最终达成人与自然的和谐。

马克思认为,人的解放是人对自己生命状态的自觉掌控,不仅是物质上的极大的满足,而且是精神上的极大的满足。共产主义社会与追求人类解放是一致的,解决环境问题的制度基础是共产主义制度,而支配自然的归旨是实现人的解放。格伦德曼概括了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规划:“一是废除私有制;二是消灭阶级、消灭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三是普遍化的幸福感;四是普遍化的物质财富;五是消除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六是增加闲暇时间;七是回到使用价值的生产;八是构成人类总体的每一个人都能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劳动产品。”②GRUNDMANN R.Marxism and ecology[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233.可以看出,消灭阶级压迫,能够使人回归人的本性,废除私有制,可以使资本主义过度生产而导致的环境问题得以解决,让生产真正回归到使用价值上。格伦德曼归纳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原则与生态社会的原则具有同构性,为如何解决当代生态问题提供了一些思路。按照上述原则建立的社会,生产不是为了单纯追求利润,而是为了整体社会的利益,能够充分化解资本主义商品化生产带来的环境问题。劳动者拥有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超越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和阶级斗争,人可以自觉地支配自然并实现自我,人类对自然的控制日益加强,进而建立理想中的共产主义社会,这正是人“支配自然”的最高境界。共产主义社会消除了资本支配和人的异化,是一个能够反映人的真正需求的社会。在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前提下,共产主义将会消除资本主义对人产生的奴役性影响,从而避免人们过分追求剩余价值而对自然进行掠夺和破坏。从长期来看,人们应当在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并充分尊重人与自然之间和谐与稳定关系的基础上合理地进行实践活动。

综上,格伦德曼“支配自然”的观点有力地维护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批判了生态中心主义者对马克思“支配自然”观点的误读,这对探寻解决当今生态危机的途径,有一定的积极方面。格伦德曼积极解读马克思“支配自然”的观点值得肯定,但部分西方生态学者包括格伦德曼在内仅凭借部分文本资料和劳动理论,就认为马克思存在“支配自然”的观点是有失偏颇的。另外,格伦德曼缺乏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并没探寻到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还试图通过资本主义改良的手段解决生态危机,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①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3.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现代化发展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在自然维度上的深刻彰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绿色底色,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增添了质量成色。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正确“支配自然”是有必要的。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主张“以人为本”,要求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遵循。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为指导,借鉴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中的有益成分,充分挖掘其时代价值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得以实现。

猜你喜欢
格伦德曼支配
爱德曼荣获SABRE Awards Global PRAgency of the Year全球最佳公关代理商大奖
被贫穷生活支配的恐惧
美国女郎跟随假乐队巡演捞金的神奇故事
跟踪导练(四)4
基于决策空间变换最近邻方法的Pareto支配性预测
传奇航天人约翰·格伦
大肌肉,听指挥
随心支配的清迈美食探店记
身为天使(On Being an Ang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