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炎培劳动教育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现实意义

2023-05-11 03:50秦雅囡
辽宁高职学报 2023年11期
关键词:黄炎培劳动职业

秦雅囡

辽宁轻工职业学院,辽宁 大连 116100

黄炎培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爱国主义者、教育家和政治活动家。黄炎培为了改革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病——重士而轻农、工、商,贵劳心而贱劳力——使全体中国人能够实现“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使贫困落后、灾难深重的中国摆脱政治不良、经济落后,他决定舶来“职业教育”一词并进行了实践,使其成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开拓者和奠基人。其中,劳动教育是黄炎培职业教育理论的关键内容,他通过现实宣传、理论创建和实践推行不断丰富完善其劳动教育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和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1]黄炎培劳动教育思想对于新时代提高劳动者素质、完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借鉴。

一、黄炎培劳动教育思想的形成脉络

黄炎培劳动教育思想的形成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和时间脉络。当时世界经济、人类思想迅速发展,学校教育越来越难以肩负起实际运用的任务——黄炎培劳动教育思想萌芽于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中,发展于职业教育学校的实际办学中,深化于抗战救国的时代使命中。

(一)萌芽于社会发展对于改革教育的迫切要求

20 世纪20年代,世界经济增速骤然提高,人类思想发展也随之加快,整个社会对于物质的需要和精神方面的欲望都呈现亢进状态。黄炎培指出:“而就供给言,非真物质的不足,乃因知识和能力方面。”[2]他认为解决教育问题是改变中国落后状态的关键。教育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关系到国家的文化体系、社会的未来发展和个人的生活幸福,教育的责任与价值是改善社会发展的重要工作之一。但是,当时学校教育难以肩负起实地运用的任务。例如,在调查当时一些毕业生成绩时发现,很多学生知道一些专有名词的概念但无法说出其中的差别,对于理化方程式只会死记硬背,无法运用到实践中。这就暴露出当时的学校教育出现了学非所用的问题,学生所学脱离实际生活,造成了多数学生毕业后不能满足社会需要。黄炎培指出,随着这类学校数量的增多,社会生产能力和各行业的发展将会走向衰败。因此,他提出“打破平面的教育,而为立体的教育”,将过去的单一理论教育转变为生动立体的实践教育,即实用主义教育。黄炎培的实用主义教育本质上就是教育学生通过劳动进行社会实践,在劳动中更好地将理论文字转化为实践经验,最终实现劳动教育。他主张学校的各个学科都应该以实用为目的,并先后发表了《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 《实用主义小学教育法》等文章,掀起了实用主义教育的思潮。

(二)发展于国内外职业教育的办学实践中

黄炎培曾多次对国内外职业教育进行考察,在此过程中他认识到中国教育和实际脱离是教育落后的关键原因。他在考察过程中多次提到社会生计问题、学校毕业生的出路问题等,希望找到一种更好的教育形式,这就是贯穿于黄炎培职业教育理论中的劳动教育思想。他认为,“劳动教育是将知识与技能、动手与动脑完美结合的有效途径。”[3]当时社会存在一种“工读制度”,即一方面解决青年学子的求知欲,另一方面迫于解决个人生计问题的制度。“工读制度”也是职业教育的一种形式,但是由于社会长期存在“贱工”的陋习以及学生精力有限等障碍,最终这一形式没有维持长久。1917年3月黄炎培发表的《中华职业教育宣言书》指出,当前学校培养出的毕业生实用能力较差,如:农场聘用的毕业生,其知识和技能远远比不上普通农民;商店聘用的毕业生,其能力无法满足商店正常的要求。黄炎培认为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于学生学习的内容只重视理论教育而轻视劳动教育。他认为,今之学生,有读书之惯习,无服劳之惯习,如果学校教育不与职业发展相结合,那么各行业将很难取得进步,因此,要重视在实训中锻炼学生吃苦耐劳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劳动素质,增强职业技能,更好地为社会进步服务。

(三)深化于抗战救国、教育救国的时代责任中

九·一八事变后,在积极投入抗战救国活动的同时,黄炎培仍积极参与有关职业教育的舆论宣传、理论探讨和实践活动。在此期间,黄炎培对“职教救国”的科学内涵有了新的认识。他认为职业教育必须与抗日救亡紧密结合起来,抗战救国是当时的唯一任务。发展生产劳动教育就是通过劳动实践来增进社会生产力,创造社会财富,改善个人生计状况。他认为,立国之道,首在民心,次为民力,民心所向关系到民族前途,只有通过教育来实现“为社会服务之准备”的目标;充实民力则需要提高民族的自给自足能力,通过进行劳动教育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为社会创造先进生产力,进而实现“自治治人,自养养群,自卫卫国”的教育原则。黄炎培认为战争结束后需要生产的恢复和收益,战后教育就是生产教育,在此期间需要通过劳动教育解决土地增产、生产率提高、技艺精湛、运输快捷等问题,因此战后发展劳动教育将发挥出更大的价值。黄炎培劳动教育思想的形成有其内在逻辑,在社会陋习根深蒂固、学校教育学非所用中萌生,在对国内外职业教育实践考察中不断发展,在关乎民族存亡的抗日战争中不断深化,使得黄炎培劳动教育思想形成科学的体系。

二、黄炎培劳动教育思想的科学内涵

黄炎培认为中国的至宝就是“四万万中国人民的双手”,通过社会劳动可以创造无穷的幸福。他认为工人教育问题归根结底就是劳动教育问题,只有在全社会范围内鼓励劳动生产、开展劳动教育,才能解决社会贫困落后的现状。

(一)劳动教育目标: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

黄炎培劳动教育思想的目标是“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有业就是指人民在社会生活方面有了物质保障,乐业是指人民在精神方面有了充实和满足[4]。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通过教育,具体来说就是需要开展劳动教育。实施劳动教育必须遵循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原则,先实现“有业”的目标,再达成“乐业”的理想。

一方面,根据学生个性特点制定劳动教育内容,在实践中要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因材施教,如对于性格活泼的学生宜于开展商业类劳动教育、对于心思细腻的学生宜于开展机械类劳动教育、对于内向迟钝的学生宜于开展农业类劳动教育等。黄炎培提出利用学生性格划分劳动教育类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兴趣,提高职业实践能力,更好地满足社会需要。另一方面,随着毕业生素质的提高,社会有业者的数量也逐渐增多,农工商各行业也越来越发达,劳动人民的物质需要也将得到大大地满足。在解决好人民温饱问题后,全社会的文化水平将持续提高,劳工神圣、职业平等的观念也将深入人心,随之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将得到不断满足。

(二)劳动教育特点:实用化、民主化、社会化

黄炎培认为青年是“为生活而学,非为学校而学”,学校教育首要解决的应该是社会生计问题,开展劳动教育必须具备实用化特点。作为最早推行实用主义的学者,黄炎培曾多次宣传演讲推广实用主义教育,他主张学校的各个学科的设定都应该以实用为目的,教学内容的编排应该结合现实生活的需要,通过实用主义教育增强个人生活与社会现实之间的联系。实用主义教育是早期职业教育和劳动教育的宣传形式,要想实现实用主义教育必须通过劳动教育付诸实践。黄炎培通过劳动教育升华了实用主义思想,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影响。

黄炎培认为,劳工占社会大多数,一切问题,皆以大多数的平民为总目标,开展劳动教育必须具有平民化特点[5]。社会上少数特殊阶层不需要通过劳动教育来解决他们的生计问题,大多数平民需要依靠自己的气力来维持生活。开展劳动教育就是为了增强平民的劳动素质,提高他们的劳动效率,更好地帮助他们解决生计问题[6]。劳动教育以平民化特点为基础,开设各类学校,使普通平民获得受教育的权利,启发民智,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提高生活水平、改善社会生产。随着劳动教育产生的实际效果,黄炎培劳动教育思想越来越被大众所认可。

黄炎培指出,职业教育必须到职业社会里实施,过去的学校、职业、社会是不相关的,开展劳动教育必须具备社会化特点。黄炎培认为,“提倡职业教育的同时需分一部分精神,参加全社会的运动”,劳动教育就是沟通职业学校和职业界的一座桥梁。在开展社会活动的过程中,了解社会需要的人才类型,各类职业需要的知识与技能,这些都离不开劳动活动,因而劳动教育具有社会化特点,与职业院校的建设和社会需要的满足息息相关。

(三)劳动教育宗旨:为个人谋生、为社会服务、为国家增进生产

黄炎培认为,劳动教育的任务就是对劳动者采取启发教育的方式,在他们通过劳动换取生活所需时,帮助增进他们的知识和能力,让他们懂得个人生产劳动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鼓励他们贡献个人力量投入社会生产,从而促进国家的发展。这就是劳动教育的宗旨。任何职业都是通过劳动来换取生活需要的日常工作,劳动教育就是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脚踏实地的精神,不断提高未来的谋生技能,并将服务社会、振兴国家作为宗旨。因此,我们要通过劳动教育来不断提高青年一代劳动者素质和技能,更好地实现为个人谋生、为社会服务、为国家增进生产的宗旨。

总之,黄炎培劳动教育思想的科学内涵始终围绕着“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目标,时刻遵循为个人谋生、为社会服务、为国家增进生产的宗旨,处处彰显实用化、民主化、社会化的特点。

三、黄炎培劳动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中强调: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7]。新时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必须把劳动教育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黄炎培劳动教育思想内涵丰富不仅在当时社会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对于新时代发展劳动教育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为新时代职业院校开展劳动教育提供理论指导

职业院校主要以培养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劳动者为目标,因此在日常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思想是必不可少的。黄炎培劳动教育思想中对职业院校如何建设方面提出了许多具有前瞻性的建议:

第一,在学科设定方面,他认为首先要通过实际调查了解各地方各行业的实际经营状况,各种职业的供求关系和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之后选择社会生活中需求更大的学科,在日常教学中经常性地开展劳动实践训练,通过在校期间的教育将学生培养成社会服务的需要者。

第二,在教育理念制定方面,他指出很多学生具有好高骛远的通病,轻视普通劳动类职业,不关心社会生产劳动等问题。他认为职业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必须弘扬劳动精神,戒掉学生的骄养品行、懒惰习惯和浮夸虚荣的风气。

第三,在与社会沟通方面,他认为学校教育要想和社会职业相联系,在教学内容制定上不能忽视劳动实习环节。因此职业院校必须要加强和社会各行业之间的合作,创新合作办学模式,增加学生到企业和工厂参与劳动实践的机会,也带动了企业工人接受劳动教育的积极性。

(二)为新时代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大国工匠提供先行示范

黄炎培认为师范教育、医学教育都是广义的职业教育,大中小学的教育也都有和职业教育相关的部分。黄炎培劳动教育思想是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具有社会化特点。他认为劳动教育不仅要解决个人生计问题,还要考虑到服务社会方面,要通过劳动教育打破过去贵劳心而贱劳力的观点,并提出尊重劳动、手脑并用、脑力与体力并重的观点。黄炎培指出:“在物质文明演成世界新趋势下,应养成双手负荷新文化创造责任的先锋队。”他认为学校开展劳动教育要培养脚踏实地、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劳动者,不断提高学生敬业、精益、专注的劳动技能,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新时代,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急需大批高素质劳动者,而劳动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大国工匠的重要抓手[8]。

(三)为新时代青年崇尚劳动,弘扬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提供方法借鉴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类生活的第一个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9]人类社会只有通过生产劳动才能真正解决社会发展中的难题。黄炎培认为职业就是用劳力或劳心换取生活需求的日常工作,要想促进社会发展必须培养青年一代养成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的品质,这就需要将劳动教育融入到大中小学的教育体系中,从小培养孩子树立职业平等、尊重劳动的价值观。他鼓励学生在校期间积极参与劳动实践,将实践成果纳入到课程考核中,通过劳动教育激发学生主动劳动的积极性。新时代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劳动模范、大国工匠等技能人才培养,提倡“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一代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10]。这就需要通过劳动教育引导更多青年热爱钻研技术难题,不断提高技术能力,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模范、学习工匠精神的良好氛围。

黄炎培劳动教育思想形成于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其理论内涵具有强烈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前瞻性,对于新时代大中小学构建劳动教育体系、培养高素质劳动人才具有丰富的指导意见,对于在全社会范围内弘扬劳动精神、宣传工匠精神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黄炎培劳动职业
再读黄炎培周期律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职业写作
热爱劳动
黄炎培感动了日本特工
我爱的职业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