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史”教育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研究

2023-05-11 03:50李占文姚平平
辽宁高职学报 2023年11期
关键词:四史育人思政

李占文,李 博,姚平平

辽宁医药职业学院,辽宁 沈阳 110101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指出要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本文以下简称“四史”) 和形势政策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群众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继往开来走好新时代长征路[1]。因此,结合高职院校思政课教育教学规律,深刻把握“四史”教育与高职院校思政课建设之间的内在关联,解决融入过程的关键与重点,以便提出具体的措施,这对于更好地实现“四史”教育目标,深入推进思政课创新与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一、“四史”教育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重大意义

(一)有利于提升思政课铸魂育人实效

思政课是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也是加强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应有之义,是推动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把“四史”教育与思政课建设有机融合,推动理论、现实与历史三结合,在大历史观中增强历史思维能力,并转化为历史自觉,将政治性与学理性、理论性与价值性、实践性与批判性体现在教育中。

(二)有利于引导学生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青年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党史观,这也是开展“四史”教育的目的之一。要让学生坚持用现代唯物主义思想和唯物主义历史观来分析历史事件、历史问题或历史人物等,从而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历史虚无主义是对唯物史观的否定,它坚持唯心史观,严重背离客观事实,企图消解中华民族根基,瓦解社会主义中国,是严重错误的历史观。通过对“四史”的学习,青年学生可以提高对错误思潮的辨别与抵制能力[2],总结历史经验与规律,把握现在,面向未来。

(三)有利于新时代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

把“四史”教育与思政课教学有机结合,向青年学生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等,使其能深入细致地了解“四史”的历史脉络,弘扬中国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影响力和文化软实力。

二、“四史”教育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具体内容

(一)在党史中学深悟透“四个选择”

1921年,中国发生了开天辟地大事——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从此,中国人民有了主心骨,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它显示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以及其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和政治品格。在党的百年奋斗史中,构建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这与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内容紧密相连,其教学目标主要是帮助青年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深刻领悟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道路和改革开放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并且深刻体会在这之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经历了怎样的磨难并成长壮大的,探索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

学习党史,就是学习党锐意进取、创新发展的历史,党始终站稳人民立场,把人民的利益放在最高的位置上;中国共产党人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品质是构筑伟大建党精神的坚强基石;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取得各项事业胜利的坚石。

(二)在新中国的发展进程中要厘清“四个正确认识”

1949年建立了新中国,中国人民真正站了起来,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一路披荆斩棘,致力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融合,正确认识世情国情党情,不断推动社会进步和党治国理政能力。在《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 (以下简称《实施方案》) 中对形势与政策课提出了“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深刻领会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面临的历史性机遇和挑战”的要求[3],二者具有一致性,旨在引导青年学生树立“四个正确认识”。

学习任何思想、理念、历史都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时代背景,对新中国史的学习亦是如此,这样才能正确认识中国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和取得的成绩,科学认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一方面,在时间纵向中把握发展的主题和脉络,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处理好新中国发展的两个历史时期之间的关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在空间横向中正确看待社会主义发展中的曲折,坚持否定之否定原理,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学会在发展中尽可能地避免某些曲折,以推动社会主义不断发展。

(三)在改革开放史中坚定“四个自信”

1978年中国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1978年12月18 日—22 日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新时代。根据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就是将“四个自信”的内容贯穿始终。正如《实施方案》中所强调的概论课要引导学生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4]。

改革开放是党和国家的历史性决策,要领会我们党如何坚持人民至上,形成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开拓进取、勇于自我革命,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和精神财富。改革开放推动了人民思想的解放,激发了人们的建设热情,为中国注入了创新与发展的强大动力。可以说,当前我们所取得的一切成绩,其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我们始终坚持了“四个自信”[4]。

(四)在社会主义发展中要深化对“三大规律”的认识

如今,社会主义的发展已经经历了五百年,它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并不断显示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都属于社会主义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可以以更加广阔的视野深化对“三大规律”的把握,让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学习社会主义发展史,就是要求我们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的领悟和认识,特别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在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党的领导地位不动摇,进而不断强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通过把握规律来指导实践,为中国未来发展保驾护航。

三、“四史”教育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目标

(一)培育高职院校思政课育人成果

思政课是高职院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渠道,新时代新要求,摆在我们面前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如何创新式发展。也就是说,思政课不仅要具有理论深度,更要有价值高度,以不断增强大学生获得感,这是思政课教师必须面对且要解决的课题。思政课的教育教学根本目标就在于将理论力量和精神价值转化形成育人成果,引导学生自觉担当中华民族复兴大任。通过“四史”教育来认识和把握历史规律、分析历史事件、预测事物发展趋势,有利于学生理解与认同。

(二)深化“四史”教育载体途径

“四史”教育的开展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行之有效的运行载体和途径是其关键内容。而高职院校思政课在长期发展和创新实践中,已经越来越科学规范、系统完备,可以说,思政课越来越成为高职院校开展“四史”教育的有效载体。在融入过程中,要从思政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体系中充分体现,并形成内在逻辑。在课堂教学中,内容体系要以史论道、以案明理,使学生学会用历史思维,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在实践教学中,可以开展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活动,以破解“四史”教育重点和难点问题。比如,虚拟仿真教学让学生进行沉浸式体验,身临其境,使学生了解历史和文化,从而深化对历史基本知识和理论的学习,不断提升对历史的认同感,对党和国家的归属感。

(三)提升“四史”教育主体力量

教育队伍的整体素质事关“四史”教育的有效开展,事关学习教育成果的取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5]作为思政课教师,要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勇担责任,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这支队伍中大部分思政课教师对“四史”教育有着全面系统而深入的认识,又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等专业知识。因此,要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的作用和优势,多交流、重培训,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思政课教师队伍。

四、“四史”教育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关键性问题

(一)厘清“融入”关系

“四史”是一个有机整体,既普遍联系又相互区别。党史,要重点讲清楚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什么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地位等;新中国史,要重点讲清楚新中国的性质,中国人民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创造的中国奇迹,为什么要热爱自己的国家等问题;改革开放史,要讲清楚进行改革开放的必要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的变化,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重要性;社会主义发展史,要对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实践性、人民性、科学性进行阐释,理解和把握“两个必然”,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世界社会主义的贡献等[6]。

(二)厘清“融入”基础

找到“四史”与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可融通之处,弄清弄懂为什么能够“融入”,并在逻辑关系中把握互动作用。“四史”侧重点不同,但又相互关联,要抓住各自的重点内容与各门思政课分类设计教学体系[4]。思政课教育要充分挖掘“四史”教育资源,增强党史教育的立体感,提升思政课教学的深度、温度。一是将“四史”教育中重要的历史事件与相应思政课章节内容相融合。比如可以将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三大战役等历史事件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相结合,在阐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相关理论时引用,让理论的讲解更加具有鲜活性;也可以从中国精神的角度进行论述,与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第三章中国精神相融合,引导青年学生坚持爱国与爱社会主义相统一;亦可从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伟力角度,与“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相结合,阐释“人民至上”。二是将“四史”发展过程中涌现出的伟大人物相联系,讲好中国故事。让中国先进人物的故事感染人、教化人,既达到思想育人的同时,又起到以文化人的作用。

(三)厘清“融入”过程

在思政课的框架上把握“四史”教育,深入把握融入的关键点,重塑框架体系。这里所说的“融入”不是“硬融入”“表面化”,而是基于各门思政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深度融合,也就是基于思政课教材重点、难点、社会热点和学生的关注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融合[7],在相融与交汇的过程中要进行育人成效的检验与育人目标的把握。

五、“四史”教育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施举措

(一)全面把握

全面系统准确把握“四史”的联系与区别,统筹推进,弄清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从而明理、增信、崇德、力行。“四史”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从总体把握与分析,不能顾此失彼,但又各自特点突出、内容侧重不同,因此要做到融会贯通。“融”,要发挥合力,运筹帷幄,在发展中把握历史;“会”,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审时度势,把握时代脉搏;“贯”,要统筹兼顾,在统一中把握多样性;“通”,要谋划全局,在现实中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把握中为学生学习注入内生动力,激发学习热情[8],培养学生的使命担当。

(二)调查研究

通过对省内40 多所高职院校进行问卷调查并实地调研5 所高职院校“四史”教育与思政课融合的现状做经验总结,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将“四史”教育与思政课的创新与发展实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高职院校的学生感性思维较为丰富、理性思维不够成熟。因此,一方面要做好“四史”教育历史脉络的梳理,勾画“四史”的思维导图;另一方面,加强“四史”与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契合,发挥引领作用。

(三)突出重点

强化“四史”教育,特别是政治教育和政治训练,引导青年学生增强坚定理想信念、锻造本领才干,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强化问题意识、突出实践导向,不断增强针对性、提高有效性,实现入脑入心,以培养学生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四)深化“融入”

在铸魂育人这一目标上,“四史”学习教育与思政课具有同质性,二者均致力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要求上的有机统一是“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的内在依据。以“四史”为主线贯通思政课教学全过程,发挥教师教育主导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优化课程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是“四史”教育取得实效的关键[9]。

(五)加强合作

加强跨校合作,共享资源。加强学校与学校之间的融合,发挥各校的优势特色,共建校园文化资源,扩大育人成果。这不仅有利于改善学校内部文化资源,也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总量,通过协同合作,共建“四史”教育氛围[10],促进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凝聚力量,有效推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互利互惠共赢,推动高质量发展。

(六)搭建平台

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四史”的育人功能和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因此,要搭建多元实践平台,多管齐下、共同施策,使“四史”教育有机融入思政课之中。通过构建“四史”实践调研平台和实践基地体验平台,加强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将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教学形式与方法进行创新,让“四史”教育走深走实。

猜你喜欢
四史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小主播上微课 团队员学四史
遇见“四史” 图说“第一”
队史连“四史”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聊斋志异》与前四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