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荣(武山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甘肃 武山 741300)
白崖沟摩崖石刻位于甘肃省天水市武山县滩歌镇南沟村白崖沟组北1 000米、圈子阖西岸30米处的石壁上。白崖沟摩崖石刻通高2.25米、宽1.62米,总面积约3.65平方米,距离坡面2.5米。四周皆有拦线,个别几字残损,全文共计276字,分16行,首行9字,次行3字,尾行19字,其余各行均20字。石刻记载了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年)在开封重修宣德楼、集英殿于陇右伐木的事迹。系宋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苏轼弟子刘焘的楷书,书风淳古遒劲、体态端庄,是省内乃至全国范围内罕见的宋代摩崖石刻,具有非常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艺术价值。
拉梢寺铭文题记、水帘洞功德碑记、清嘉庆碑位于甘肃省天水市武山县榆盘镇钟楼湾鲁班峡的崇山峻岭之中。拉梢寺铭文题记:龛高1.54米、宽2.25米、进深0.2米、面积3.465平方米、魏碑字体,从右至左共12行,每行9字,末行4字,共103字。大意就是哪年哪月哪日,尉迟迥在此开窟造像,目的是愿天下太平等。这些题记为水帘洞石窟群的断代提供了可靠依据。水帘洞功德碑记:高94厘米,宽55厘米,面积为0.517平方米,共12行304字,记载了修建水帘洞的功德主们捐资这一功德事迹。清嘉庆碑残高63厘米、残宽29厘米、面积为0.19平方米。拉梢寺铭文题记、水帘洞功德碑记、清嘉庆碑等所涉及碑刻对于文化展示、石窟断代研究、文物研究、景区祈福等历史文化挖掘工作及游客参观提供了宝贵资源。
武山县博物馆作为县域内唯一一家可移动碑刻石刻文物国有收藏单位,经调查梳理,现共收藏可移动碑刻石刻文物6件/套,宋、元、明、清历代皆有涵盖。
1.保护情况
武山石碑石刻资源丰富,大多数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如石柱、石碑等增设了围栏,避免了人为抚摸、踩踏和撞击,使石碑石刻与观众相对隔离。
(1)白崖沟摩崖石刻因地处野外崖壁之上,避免了人为破坏,保存较为完好,目前采取的保护措施仅上方设置了简易防雨屋檐。石碑完全裸露在外,暂无其他保护措施。
(2)拉梢寺铭文题记,位于拉梢寺1号摩崖造像左下方,年代为北周,现存状态稳定,不需修复(2009——2011年国家文物局牵头,由敦煌研究院进行修复)。
(3)水帘洞功德碑记,位于水帘洞石窟四圣宫下方,年代为清代,状态稳定,不需要修复。
(4)清嘉庆碑,位于水帘洞石窟四圣宫下方,年代为清代嘉庆年间,部分损腐,需要修复。
2.管理情况
(1)白崖沟摩崖石刻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完成;2021年,由滩歌镇人民政府自筹资金,在石刻上方设置简易防雨屋檐;2022年,由滩歌镇人民政府自筹资金,为通往石刻的道路修建了约200米的台阶并设置了水泥防护栏。
白崖沟摩崖石刻
大夫子范黄大老爷德政碑
(2)拉梢寺铭文题记,系2001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水帘洞石窟群附属文物,类别为摩崖石刻。(2009——2011年国家文物局牵头,由敦煌研究院进行修复)
(3)水帘洞功德碑记,系2001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水帘洞石窟群附属文物,类别为石质碑碣,现有拓片留存。碑刻所在的水帘洞石窟单元、道观及其他宗教场所由武山县宗教局领导的武山县道教协会、水帘洞民主管理委员会、水帘洞道观所使用,按照“谁使用、谁管理、谁保护”的文物保护原则,该机构同时负有保护该文物安全的责任。
(4)清嘉庆碑,系2001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水帘洞石窟群附属文物,类别为石质碑碣,由于石碑残损,不具备拓印条件,故无拓片或数字化留存。
3.现状分析
(1)武山石碑石刻资源丰富,绝大多数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如石柱、石碑等增设了围栏,避免了人为抚摸、踩踏和撞击、使石碑石刻与观众隔离开来。白崖沟摩崖石刻因位于野外崖壁之上,避免了人为破坏,保存较为完好,目前采取的保护措施仅于上方设置了简易防雨屋檐。石刻目前完全裸露在外,暂无其他保护措施。拉梢寺铭文题记,位于拉梢寺1号摩崖造像左下方,年代为北周,状态稳定(2009——2011年国家文物局牵头,由敦煌研究院进行修复)。水帘洞功德碑记位于水帘洞石窟四圣宫下方,年代为清代,状态稳定,不需要修复。清嘉庆碑位于水帘洞石窟四圣宫下方,年代为清代嘉庆年间,部分损腐,需要修复。
(2)白崖沟摩崖石刻碑文系熙河路属官刘焘丹书。石刻圆润洒脱自如,体势苍劲挺拔,精美绝伦,书艺精湛,可以说代表了甘肃宋代书法和石刻的最高成就,是宋文化精细成熟的艺术风格的折射。拉梢寺铭文题记、水帘洞功德碑记、清嘉庆碑是水帘洞石窟群的附属文物,这些碑刻石刻对于水帘洞石窟群的文物断代研究、文物研究、展示利用、提供了可靠依据。
1.保护情况:大部分保存完整、状态稳定。其中,4件/套,状态稳定,不需修复;1件/套,部分损腐,需要修复;1件/套,腐蚀损毁严重,急需修复。
2.管理情况:馆藏6件/套碑刻石刻文物均为未定级碑刻文物。
3.现状分析:馆藏6件/套碑刻石刻文物均为未定级碑刻文物。受保存、资金、手段等制约,馆藏碑刻石刻文物,之前一直存放于国保单位圣寿寺院内,饱受风吹、日晒、雨淋、冰冻等侵害。为更好地保护管理和研究,此碑刻石刻文物于2022年4月21日搬至馆内标本室保存。由于缺乏宣传或其他原因,碑刻石刻的史料价值、文物价值、书法艺术价值得不到应有的体现。
4.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1)在保护管理工作中:由于这些碑刻石刻是不可移动文物,地处野外、时间跨度长、材质不一、受保护条件的限制,绝大多数碑刻石刻仍保存于自然界中,石刻的分化、雨水的侵蚀等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新的保护技术起步较晚,近年才有所进展,但进度缓慢。
汪惟永墓志铭碑
(2)在利用研究上:这些碑刻石刻保护存在的问题,也为资源的利用带来了影响,目前,武山的碑刻石刻档案资料还不健全,相关研究和资源的利用途径、方法单一,碑文与相关文献资料的研究不够,重著录轻考证,由于受历史原因或所处环境的影响,对碑文的挖掘研究不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碑文的文化、艺术研究价值。
1.做好文物保护单位的“四有”工作。增加安全警示标识,因地制宜增设保护围栏,增加电子监控等保护设施。加大对田野碑刻石刻文物的安全保护,严格督促落实文物安全责任制。加强日常巡护看管,开展碑刻石刻病害分析,发现文物安全隐患并及时采取措施。
2.严格履行碑刻石刻拓印审批手续,创新拓印过程中的监管手段,邀请全国著名碑帖拓印名家,对石刻进行临摹、展演、拓印,馆藏保存。
3.积极申报文物保护专项资金。加强碑刻石刻原风貌的保护,对碑刻石刻做全面的防风化技术保护。
4.加强宣传教育。增强社会大众共同保护碑刻石刻的自觉性,不断增强广大观众的文物保护意识。在景区景点内增设标识牌,提醒游客文明参观,激发人们保护碑刻石刻的自觉性。
5.整合资源。对全县不可移动文物碑刻石刻资源进行登记、编号、复制、拓印,进行陈列展览、为保护不可移动碑刻石刻文物做好前期准备。
1.在此次摸底调研工作中发现,因缺乏专项资金支持等原因,碑刻石刻文物保护与研究工作比较薄弱。今后的工作中,需鉴定碑刻石刻文物的文物级别,争取专项资金的支持。
2.采用多种形式培养专业技术人员,提升在职人员业务水平,加大碑刻石刻文物研究力度,深入挖掘文物内涵价值,做好碑刻石刻文物的分类和文字解读,建立碑刻石刻文物资源数据库,实现碑刻石刻文物资源数字化。
1.建立全县碑刻石刻文物资料库,实现资源共享。利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和全国首次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全面调查核实全县碑刻石刻资源,做全面细致的摸底调查,包括碑刻石刻的内容、存藏地、保护程度、失散情况等,分类建立碑刻石刻资源档案。
2.全面搜集和整理碑刻石刻资料,对现存的碑刻石刻进行拓印,馆藏保存,并整理出版,真正做到方便大众查阅、展览和研究,为下一步研究利用做好准备。
1.建立碑刻石刻数字博物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展碑刻石刻的保护利用数字化工作,建立数字博物馆。为书法爱好者提供参考依据与临摹原本。
2.创新碑刻传承方式。把碑刻石刻这一文化遗产转化成文化生产,让碑刻石刻文物“活”起来,发掘碑刻石刻资源书法、艺术和历史价值,彰显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完美结合。使原本“冰冷的文物”碑刻石刻升温,让碑刻石刻拓印技艺焕发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