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宝志
摘 要:“体育强国”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重要论述的主题。从时代向度中的“体育”、现实向度中的“体育实践”和问题向度中的“体育强国”等实践逻辑中厘清“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实践进程,从“世界观”向度中的“体育”、“人”的向度中的“体育理论”和“现代化”向度中的“体育强国”等理论逻辑中理顺“建成体育强国”的理路,实现实践逻辑和理论逻辑的互动是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重要论述的重要维度,是新时代体育事业发展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关键词:习近平;体育工作;实践逻辑;理论逻辑
中图分类号:G8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3)12 — 0005 — 05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体育工作,发表涉及“体育”的讲话、谈话和相关论述28次,特别是在党的代表大会、全会等重大场合对“体育”的论断不断创新:党的十九大报告《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中提出“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出“建成体育强国”。“体育强国”是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重要论述的主题,“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是对新时代体育工作进
程的实践要求,厘清实践的逻辑进程是开展理论研究的前提;“建成体育强国”是对未来体育工作目标的理论设定,理顺理论的逻辑进路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坚持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辩证统一,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在这种统一和互动中发展二十一世纪的马克思主义”。[1]
一、实践逻辑中的“体育强国”
“建设体育强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一个重要目标”[2]。这就要求我们要准确把握“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3]的时代条件,在“体育事业取得长足发展”[4]的现实基础上开展体育工作
实践,在如何“推动新时代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5]的问题中探寻实践路径,即在时代向度-现实向度-问题向度等递进的实践逻辑中“建成体育强国”。
(一)时代向度中的“体育”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
新的发展变化”“‘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即将完成,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6]“‘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7]。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最新论断,是对体育实践时代条
件的科学描述,是实现“建成体育强国”远景目标的时代向度。
“一切划时代思想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思想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8]。世界格局正在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当今世界处于
百年未有的动荡变革期,一方面,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不断
深入发展,全球化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正在逐步形成;另一方面,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历史性偏差和结构性弱点也形成了各种不稳定、不确定的因素,特别是近年来“逆全球化”现象开始出现,霸权主义成为对时代主题的最大威胁,加之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影响,使
得全球治理处于历史性变革的转折点上。在日趋复杂的国际环境中,中国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9],是全球化和多边主义的拥护者、倡导者、参与者、引领者和受益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时代,中国根据世情、国情和具体实情,“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取得一系列新的重大成就”[10],特别是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经过全国人民共同努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我国经济社会恢复走在全球前列,主要经济指标趋好,社会民生得到有效保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11]。党的十九大指出“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12],对“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作出了战略安排,指明了“历史交汇期”的历史使命和前进方向。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制定了“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了系统谋划和战略部署,描绘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国运兴则体育兴”,体育事业是“两个一百年”顶层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蓝图中的浓重一笔,是以奥林匹克的名义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筑梦、逐梦、圆梦的。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等是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由“大”到“强”的,“建成体育强国”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二)现实向度中的体育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十三五时期,我们全面推进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等各方面发展,深入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提升体育公共服务水平,大力发展冰雪运动,体育事业取得长足发展”[13],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体育
工作的最新概括总结,是“十四五”时期体育工作的实践基础,是实现“建成体育强国”远景目标的现实向度。
从“实施全民健身战略”以来,我国体育人口显著增加,2020年全年全国7岁及以上人口中每周参加体育锻炼频度3次及以上,每次体育锻炼持续时间30分钟及以上,每次体育锻炼的运动强度达到
中等及以上的人数比例达37.2%[14];体育公共服务
供给显著增加,截至2020年末全国共有体育场地
371.3万个,体育场地面积31.0亿平方米,预计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20平方米[15];以2022年北京冬奥会为契机,冰雪运动走出了山海关,南展西扩东进,形成了东南西北遥相呼应、冬夏兩季各具特色、冰
上雪上全面开花的新格局,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申奥承诺正在变为现实。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竞技体育发展模式逐步完善,科学合理的训练体系、中国特色现代化竞赛体系逐步建立,以足球改革为突破口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不断深入,夏季项目与冬季项目、男子项目与女子项目、职业体育与专业体育、“三大球”与基础大项等正在实现均衡发展,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2019年体育产业总规模为29483.4 亿元(截至目前2020年数据尚未公布),2015~2019年平均增长率为14.8%(未扣除价格因素)[16],2015~2019年我国体育产业增加值实现跃升,年均增长率为
19.6%,远高于同期GDP增速,体育产业已逐渐成为我国经济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以新时代女排精神为代表的中华体育精神和奥林匹克精神得到传承和弘扬,体育文化的感召力、影响力、凝聚力不断提高,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传承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和提升国家软实力等方面发挥了独特价值和作用。总之,“十三五”规划中制定的各项体育目标即将完成,为踏上“十四五”征程、“建成体育强国”奠定了坚实的现实基础。
(三)问题向度中的“体育强国”
“要科学研判体育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坚持问题导向,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深化改革创新,不断开创体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7],这是习近平总
书记对“十四五”时期及未来体育工作的最新要求,是体育实践的最新行动指南,是实现“建成体育强国”远景目标的问题向度。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8],体育
自身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及其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不协调不一致是社会主要矛盾在体育领域的体现。“竞技体育强、群众体育弱和‘夏强冬弱‘冰强雪弱”[19]是体育自身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直接体现,对体育人才培养、选拔、激励、保障机制和国家队管理体制的创新,提升重点项目竞技水平,巩固传统项目优势,对中国特色“三大球”发展路径的探索,以北京冬奥会为契机推动冰雪运动的发展,发展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职业体育赛事,坚决推进反兴奋剂斗争等是竞技体育发展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深化公共体育设施供给侧改革,建立体育和卫生健康等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推动健康关口前移,深化体教融合、体卫融合、体旅融合,以青少年为重点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和干预,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等,是更好满足人民体育需求的重点领域和核心问题;扩大体育消费,发展健身休闲、户外运动等体育产业,保障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落实到位体育产业政策,有效激活市场机制,形成多元体育市场主体,充分发挥运动项目产业的核心带动作用等,是体育产业发展存在的不足和前沿问题。这些都是“推动新时代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硬指标”。在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以体育科技的创新为引领、以体育文化的提升为指向是贯穿始终的总问题,其中体育科技的助力“力度”还不够,比如在科学研究方面,体育科学的基础研究和运动装备创新上与西方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在科技公关和服务社会方面,科学化训练和智能化健身的水平还没有达到“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的要求等;体育文化的提升“程度”还不足,比如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方面,武术、舞狮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有待深入挖掘和传承,在体育文化教育方面,潜在于体育运动中的奥林匹克精神和新时代中华体育精神还未真正实现“育人”和“化人”,体育领域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还未形成逻辑化发展等,这些是“推动新时代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隐形的翅膀”,是“建成体育强国”的“软实力”。
二、理论逻辑中的“体育强国”
“社会总是在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总是不断层出不穷的,……如果不能及时研究、提出、运用新思想、新理念、新办法,理论就会苍白无力”[20]“理论创新只能从问题开始。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论创新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21]。面对全新的时代境遇和崭新的实践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点从世界观向度、人的向度、现代化向度廓清了什么是体育、为什么发展体育、发展什么样的体育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形成了新时代体育理论研究的逻辑主线。
(一)“世界观”中的“体育”
“理论思维的起点决定着理论创新的结果”[22],而“理论思维的起点”不在于理论内容的开端,也不在于思维方法的起始,而在于理论思维的逻辑前
提——观念的转变:对原有的“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作为“问题”进行“反思”,形成新实践基础上的“新观念”。与“如何是”——科学式的理论思维不同,哲学式的理论思维追问的是“为何是”和“是什么”等问题,这是世界观层面的元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在新时代体育工作实践基础上,对以往“以体论体”的范式进行了与时俱进的科学审视和哲学“反思”,形成“大体育”的“新观念”。不仅解决了体育“如何是”的问题,开创了体育工作实践发展的新局面,还从不同角度阐释了体育“是什么”和“为何是”等问题,建构了“世界观”中的新体育:从治国理政、民族复兴、社会发展等战略高度阐发体育的社会意义,“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重视发展体育事业”[23]“把体育事业融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大格局中去谋划”[24];从文化软实力、社会文明、人类进步等具体层面阐述体育的自身价值,“体育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体育在……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弘扬追求卓越、突破自我的精神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5]“是展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平台”[26];从人的身体健康、精神生活、全面发展等微观层面阐明了体育的内涵和本质,“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
段”[27]。
可见,“大体育”的理论范式既内在地继承了以往不同时期对体育的各种理解范式,同时又在更广阔的视域中理解体育的价值和本质,形成了全面
的、总体性的“新观念”,从而实现了创新和突破。更为重要的是,这样的创新和突破不是在西方理性主义之上的“世界图景”中完成的,而是在对“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28]深刻理解中把握的,是以新时代的体育实践为基础或根基,突出实践批判的特质,呈现为鲜明的社会性、历史性和发展性。
(二)“人”向度中的体育理论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29]。“以人民为中心”“人民至上”,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根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生动表达;“把人民作为发展体育事业的主体,把满足人民健身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30],表明了习近平
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重要论述的理论基点和价值归宿,是理论思维的内容展开和逻辑建构。“人民”在内在特质上是具有积极能量的、代表历史进步潮流的、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人的集合体,“人”是“人民”的理论性表达。
“人”是在实践中肯定自身的,“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的过程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
物”[31]“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32]。体育是一种特殊的“类”,只有体育是人把本身的生命体作为“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的对象世界,并且通过“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不断突破自我、超越自我来肯定人自身,实现“人的类本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正是以“有意识的生命活动”的最直接、最自然的对象——“人民健康”作为理论基点,以“满足人民健身需求”和“提高人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为重点,在“追求卓越、突破自我”中肯定“人”自身的意义。
人是在实践及其形成的社会关系中呈现本质的,“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3]。现代体育已不仅仅是身体教育的活动,更多的成为一种社会文化活动,体育的旨向也从“以体育人”向“以文化人”转变。由此,体育中的“人”也“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的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34],而是基于自身健康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在与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关系的互动关联中从事体育活动的,“有意识”的人,是人的一般本质框架下的特殊本质。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每个人的梦想、体育强国梦都与中国梦紧密相连”[35],“把体育健身同人民健康结合起来,把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同坚定文化自信结合起来,坚持举国体制和市场机制相结合”[36],“把发展体育事业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结合起来”[37],在“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整体布局中诠释体育中“人的本质”。
人是在实践及其形成的社会关系的现实批判中实现人的理想境界和最高价值目标——“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把体育看作是“人”的经验性存在形式——“强健的身体”,还看作是观念性的存在形式——“健康的精神”,最终实现意义性存在形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包含人的自然属性、精神属性和社会属性等各方面的綜合发展,指出:“争第一、拿金牌奖牌很不容易,拿到金牌奖牌的,值得尊敬和表扬。同时,只要勇于战胜自我、超越自我,即使没有拿到金牌奖牌,同样值得尊敬和表扬”[38]“不仅是因为你们夺得了冠军,更重要的是你们在赛场上展现了祖国至上、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精神面貌。女排精神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精神,喊出了为中华崛起而拼搏的时代最强
音”[39]。而“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是人的“自由”,并且“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40],人是在摆脱对“物”及由“物”建立起的社会关系的依赖基础上才能实现,是在对资本逻辑批判的意义上对“必然”的超越,是未来人“应有”的状态。所以,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体育改革创新”,指出要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和举国体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41]“坚持举国体制和市场机制相结合”[42]“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43]“加快推进体育改革创新步伐,更新体育理念,借鉴国外有益经验,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44]。可见,习近平总书记在批判“金牌至上”及其带来的“异化”的进程中澄清了体育的本质和目的,从根本上保障了体育中“人”的“自由”空间,从而使体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成为可能和必然。
(三)“现代化”向度中的“体育强国”
“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45],“建成体育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题中之义——“现代化”体育是其基本样式,中国式“现代化”体育是其基本特质。众所周知,“现代化”的实质是由科技革命引起、并由科学技术引领的社会转型和社会全面变革,结果是新文明的出现。同样,“现代化”体育是科学维度与价值维度的双重理论表达,大范围科学理性的应用是其主要标志,根本性价值理性的改变是其必然结果。
科学技术是体育“第一生产力”。科学和技术是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程度和运用程度的表达,是“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能力的展现,是一般理性,具有普遍意义。“现代化”体育就是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使与体育密切相关的前沿科学及先进技术成为发展竞技体育的“杠杆”、发展群众体育的“指南”和发展体育产业的“引擎”,特别是在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条件下,增加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在体育的“数字”变量,增加“现代化”体育的“智慧”驱动力。但是,“现代化”体育力除科学理性同时带来的极端效应,如兴奋剂的使用、资本控制造成的体育“异化”等。人文体育是“现代化”体育的价值所在。体育的魅力不仅在于“人”自然力的提升,更在于提升过程中展现出的“人文关怀”和“自身价值”,它来自于每个人在体育中的“直观经验”,而每个人和“直观经验”与社会文明程度、国家发展水平、民族文化差异等息息相关,所以是特殊理性,具有特殊意义。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倡导科学理性,“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46];更注重价值理性,在“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47]同时,“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人民身体素养和健康水平、体育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居于世界前列,体育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事业”[48]。一方面,“人”在体育中的价值得到突显,“以人民为中心”是体育的核心价值,这是在理念上中国式“现代化”体育迥异于西方“现代化”体育的独特之处;另一方面,体育自身的价值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49];更为重要的是“形成政府主导有力、社会规范有序、市场充满活力、人民积极参与、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公共服务完善、与基本实现现代化相适应的体育发展新格局,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实现现代化”[50],这不仅是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对世界体育发展给出了崭新的“中国方案”,体现着“中国智慧”,更拓展了广大发展中国家发展“现代化”体育的路径,表明西方的“现代化”体育并不是唯一的模式。
三、小结
复杂变化的世界格局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改变体育“世界观”的时代境遇,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十三五”时期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和体育文化等体育事业的长足发展是以“人”为中心的体育理论的实践基础,解决实际体育工作中所面对的问题是建成“现代化”“体育强国”的必然选择。总之,只有在“现实”的实践进程中才能实现理论逻辑的“世界图景”设定,只有在“必然”的理论视野中才能加快推进“偶然”的实践逻辑进程,最终在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统一和互动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参 考 文 献〕
[1][20]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65.
[2][5][19][37][41]习近平.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筹办工作汇报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1-21(01).
[3][4][7][13][17][26][27][44]习近平.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9-23(01).
[6][43][45][46]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N].人民日报,2020-11-04(01).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44.
[9][47]习近平.同舟共济克时艰 命运与共创未来[N].人民日报,2021-04-21(02).
[10][11]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说明[N].人民日报,2020-11-04(02).
[1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22.
[14][15]中华人民共和国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21-02-28).http://
www.stats.gov.cn/tjsj/zxfb/202102/t20210227_1814
154.html
[16]2019年全國体育产业总规模与增加值数
据公告[EB/OL].(2020-12-31).http://www.stats.gov.cn/xxgk/sjfb/zxfb2020/202012/t20201231_1811959.
html
[1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9.
[21][2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42.
[23]习近平会见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并接受奥林匹克金质勋章[N].人民日报,2013-11-20(01).
[24][25][30][49]习近平.在会见全国体育先进得和先进个人代表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7-08-28(01).
[2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2.
[2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5.
[3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3.
[3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2.
[3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1.
[3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5.
[35]习近平亲切看望索契冬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N].人民日报,2014-02-08(01).
[36][39][42]习近平会见中国女排代表[N].人民日报,2019-10-01(01).
[38]习近平.在会见第31届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8-26(01).
[4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
[48][50]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的通知[EB/OL].(2019-09-02).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9/02/content_5426485.htm
〔责任编辑:秋 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