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向关联经验 纵深探寻本质
——《相遇问题》教学实践(一)

2023-05-09 11:23王扣兰
小学教学设计(数学) 2023年4期
关键词:小芳路程放学

文|王扣兰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68、69 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活学习迁移力

1.演一演,感知“相遇”

课前小游戏,模拟例题相遇情境。情境分两个层次,层次一:两人在两端站好,思考相遇的位置大概在什么地方,原因是什么,然后口令员喊“一、二、三、四”,行动员相向而行,最后相遇;层次二:口令员喊“一、二、三、四”,行动员每走一步,喊出自己行走的距离,最后相遇。教师记录学生的活动过程,拍成小视频。

2.想一想,体悟“特征”

师:课前我们玩了一个小游戏,老师将你们的活动过程拍成了小视频,想不想看看?边看边思考你们是怎么玩这个游戏的。

生:我和小明站在直线的两端,同时出发,面对面走,直至相遇。

生:我和小芳每人走四步,然后相遇了,我每步是70 厘米,小芳每步是60 厘米。

师:老师捕捉到这样几个关键词:两端、同时、面对面(相向)、相遇,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相遇问题的特征。

3.说一说,唤醒“经验”

师:在学习新内容之前,先来看这样一道题。

出示题目:

小明从家出发去学校,每分钟走70 米,走了4 分钟,小明家到学校距离多少米?

生:70×4=280(米),速度×时间=路程。

师:这道行程问题只涉及到小明一个人,我们称之为“单人行程问题”。今天我们要学的相遇问题,你觉得是什么问题呢?

生:两人行程问题。

二、三学联动,增强学习自主力

1.自主探学,展开研究

出示例题:

师:一起来看这样一道生活中的相遇问题。读完题目,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与我们课前玩的小游戏是一样的。

师:你能联系课前的运动过程,将这个相遇问题画下来吗?

活动要求:

想一想:题中包含的问题和条件是什么?

画一画:将你活动的过程画下来,让人一眼就看出其中包含的条件和问题。

说一说:四人小组交流,你是如何整理出条件和问题的。

(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巡视)

2.互动辩学,交流互鉴

师:老师这里收集了两位同学的作品(出示作品①和作品②),你能读懂这两幅作品吗?如果读懂了,你更喜欢哪一个作品,为什么?

作品①

作品②

生:我更喜欢②号作品,她将条件清楚地罗列出来,还提出了问题。①号作品没有提出问题。

生:①号作品排列得很整齐,但②号作品是用表格整理的,看上去更清晰。

师:这两位同学都是用列表的方法来整理条件和问题的,让人一眼就看清了小明和小芳的信息。让我们再来看看别的方法(出示作品③和作品④)。有请这两位同学上台说一说你是怎么画的。

作品③

生:小明每分钟走70 米,他走了4 分钟,共走了280 米。小芳每分钟走60 米,她也走了4 分钟,共走了240 米。所以我在图上标出了小明和小芳走的路程。

作品④

生:小明和小芳都走了4 分钟,所以我用了4 小格来表示,他们每分钟走1 小格,小明每格都是70 米,小芳每格都是60米,我还算出了他们分别走的路程,标出了问题。大家还有要补充的吗?

生:我觉得④号作品更详细,他按照要求画出了所有的条件和问题。③号作品算出了各自行走的路程,但各自的速度和时间没有表示出来。

生:我同意他的观点,我还想说,其实④号作品只需要表示出条件和问题就可以了,不需要计算,所以280 米和240 米是不需要标记出来的。

生:我还想补充,因为小明和小芳都走了4 分钟,小明的速度快,所以小明行走的路程要比小芳行走的路程长一些,那么学校的位置就不能画在正中间。

生:我认为还要标上方向,用箭头表示一下他们是朝着什么方向走的。

师:现在这幅线段图,你们觉得如何?

(学生补充,教师添补)

师:刚才同学们说的句句在理,大家听的也是频频点头。你一言我一语,线段图的画法就出来了。现在你们知道一幅完整的线段图包含了什么?

生:条件、问题和方向……

3.对比评学,完善思维

师:根据这幅完整的线段图,你知道小明家到小芳家的路程该怎么求吗?

(学生先独立思考并写出自己的思考过程,之后同桌交流再进行汇报)

生:先算小明家到学校的路程,然后算小芳家到学校的路程,最后相加就是总路程。

师:表述完整,思维清晰,点赞!你刚才说的就是这道题的数量关系。现在你们能根据这个数量关系列式解答了吗?

(学生独立列式70×4+60×4,说清楚分别算的是什么)

师:还有不同的算法吗?

生:(70+60)×4。

师:谁懂他的意思?

生:“70+60”是小明和小芳1分钟走的总路程,再“×4”,就是4分钟走的总路程了。

师:能看懂别人的想法,你是一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70是小明的速度,60 是小芳的速度,70+60 就是他们俩的速度和,速度和的意思就是小明和小芳1 分钟走的总路程。看着线段图想一想,从图中你找到了几个速度和?

[学生配合动画,边指边说。明确总路程包含了4 个速度和,所以是(70+60)×4]

师:对比这两种方法,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结果都是520,答案是一样的。

生:我发现70×4+60×4=(70+60)×4,运用了乘法分配律,所以答案是一样的。

师:看来运用乘法分配律,我们可以从一种方法想到另一种方法,还能互相检验,真不错。

生:我发现这两种方法都是运用的“速度×时间=路程”这个数量关系。70×4 是小明的速度×时间,60×4 是小芳的速度×时间,加起来是总路程;而(70+60)×4,是速度和×时间,速度和也是速度。所以我认为这两种方法本质上是一样的。

师:你已经进入了深度学习状态,学习就是要抓住本质。回顾我们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画线段图的方法能准确地反映出数量间的关系,易于发现并解答所求问题。

生:列表的方法清晰明了地表达了信息及其相互的联系,便于分析、比较。

三、思维提升,促进学习思考力

1.相背行程问题

师:小明和小芳现在放学回家了,其他条件都不变,你能用手指演示他们放学回家的过程吗?

(学生动手演示)

师:上学与放学,有什么异同点呢?

生:上学是面对面走,放学是背对背走。箭头画法不一样,其他都是一样的。

师:是相遇问题吗?

生:是相遇问题。只是原来的相遇点变成了现在的出发点而已,其他特征都是一样的。

师:那从学校出发,各自回家,两家相距多少米?会求吗?

……

2.环形反向行程问题

出示题目:

小芳和小明在环形跑道上跑步,两人从同一地点出发,反向而行。小芳的速度是4 米/秒,小明的速度是6 米/秒,经过40 秒两人相遇。环形跑道长多少米?

师:这次是相遇问题吗?与之前的又有什么不同呢?

生:这次是环形,不是直线了。

师:其实我们还可以借助手指,模拟跑一跑。

(学生动手模拟演示)

师:你有什么感觉?

生:与放学特别像,也是背对背反向而行,只不过放学走的是直线,这个跑的是环形。

师:如果老师借你“一把剪刀”,请你将跑道剪开来,再拉直,你会从哪里剪开?

生:从出发点剪开,拉直就与例题一模一样了,从两端开始跑。

师:你们是一群会研究的孩子!其实将环形剪开拉直,这其中渗透了一种“化曲为直”的思想,巧妙地转化为我们学过的知识。

3.迁移行程问题

师:相遇问题还会出现在什么地方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出示题目:

两个工程队合开一条隧道,分别从隧道的一端同时向中间开凿。第一队每天开凿12 米,第二队每天开凿15 米,经过8 天正好凿通。这条隧道长多少米?

师:借助你的小手,模拟“从隧道的一端同时向中间开凿”,每凿一步,配上长度。凿几步?

生:凿8 步。(边凿边说)

师:相遇了吗?你从哪里知道相遇了?

生:凿通了,就是两队相遇了。

师:第一队每天开凿12 米,这是第一队的工作效率,其实咱们可以把12 看作是第一队的开凿速度,这样就又变成了一道行程问题。你会做了吗?

四、文化培根,渗透民族凝聚力

1.视频赏析,了解詹天佑

学生观看视频《詹天佑》,了解詹天佑是“中国近代工程之父”。1905~1909年,他主持修建了中国自主设计并建造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创设的“两端凿进法”和“中部凿井法”震惊中外。

两端凿进法

中部凿井法

2.方法研究,激发爱国心

师:观看了这个视频,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两端凿进法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相遇问题。

生:中部凿井法,从中间挖到底,然后里面也有两支队伍。①队与②队两端对凿,③队与④队两端对凿,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詹天佑真伟大。

生:原来学好数学,还能在工程上有这么大的助益,我要学好数学,长大做一个对祖国有用的人!

……

猜你喜欢
小芳路程放学
Half-metallicity induced by out-of-plane electric field on phosphorene nanoribbons
求最短路程勿忘勾股定理
放学
多走的路程
求婚
多种方法求路程
快放学了!
走的路程短
安慰
放学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