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亚红
[摘 要] 针对当前学生音乐素养薄弱、认知浅层、经验缺乏等问题,反观课堂上教师普遍存在教学目标的设定缺乏系统关联、教学方法的运用缺少多维联动、单元内容缺少层级设计等弊端。探索指向深度学习的单元整体教学,教师通过三层递进、四个转变、五种策略的操作范式,使学生学习积极性更高,合作与体验的兴趣更浓,运用和迁移能力更强,内心的获得感更多,进而让他们形成积极的社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键词] 深度学习;单元整体教学;音乐素养;能力
深度学习是指教学内容对学生有吸引力,教师能够运用丰富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和活动,让学生获得快乐,产生独立的判断能力和创新能力,善于合作、敢于实践的一种有意义的学习过程。目前,我们的音乐课堂看似热热闹闹,但教学目标缺乏素养聚焦,教学内容缺乏序列推进,课堂管理缺乏系统关联,制约着学生音乐素养的全面构建。采用单元整体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良好的教学情境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单元整体设计的方法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增强音乐教學的连贯性和对比性。在单元整体教学中,教师通过改变音乐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真实性,并以苏少版音乐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丰收之歌》一课为例,探讨音乐学科思维型教学模式,浅谈在实践与研究中,指向深度学习的单元整体教学的具体做法。
一、实施三层递进,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单元整体教学就是要将核心素养的培育贯穿教学的全过程,以单元或跨单元集合为单位,按照一定的要素、方式或方法,将原来看似关联不大的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组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立足学生的全面发展,结合学生的成长需求,将一些隐性的、长远的、整体的内容进行挖掘和有机结合,将学生素养发展作为核心进行设计。教师通过结构化的大单元整体布局实施三层递进,能够使课堂教学定位更准确,教学方法和技巧更科学,从而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理解音乐的形式美与意蕴美。
(一)关注核心要素,强化素养立意
教师要整体把握教学内容,系统思考每个单元、每个课时的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关注学生的认知需要,促进学生对知识进行整体联系和构建,结合节拍、节奏、力度、音高、旋律等音乐表现要素来感受和理解音乐作品,提升学生的听觉能力、感受能力、领悟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
(二)关联学习内容,使之有机整合
教师要合理安排教学过程和方法,建立整个单元新旧知识关联,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以新音乐学习内容为圆心,以已有经验到新经验的跨越为半径,引导学生寻找音乐文化背景的连接、相关作品情感连接,发现问题,综合运用音乐及其他学科知识、技能和思维方式,创造性地完成艺术实践,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积累经验,形成序列化的个人经验库。
(三)优化学习方法,坚持育人导向
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先学和后学的作品进行对比,推动情绪、情感和音乐要素学习的深入,加深学生对不同作品的感受和理解,提高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在动作、思维、情感上均有音乐的反应,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动觉等多种感官,集思考、联想、创造于一体,强化学生的深层体验,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从而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合作实践能力和迁移运用能力。
二、实现四个转变,多维融通赋能学生多元成长
(一)思维转变
实现从“教什么、怎样教”到“学什么、怎样学”的思维转变。在课堂开始阶段,教师将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开启他们的思维,这是顺利完成课堂教学目标的关键。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求知欲和好奇心。
例如,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丰收的场景,引导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音乐的美好与劳动的美好,提出问题:这首歌分几个拍子?速度怎么样?情绪怎么样?学生思考后,说自己感悟出歌曲是四分之二拍的演奏方法,歌词与画面都充分显示出这是一首非常欢快活泼的歌曲。教师继续引导:割麦子是一件辛苦活,为了缓解疲劳感,作曲家巧妙安排乐句,请学生参与“火眼金睛”的游戏,聆听教师演唱歌曲,找出不同色块的音调各出现几次。为了加深学生的记忆,教师把乐曲的结构与“汉堡”进行有趣对比,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培养学生探究学习意识,有助于学生在后续教学中能够快速辨别乐曲的结构。
(二)实践转变
实现“从理论灌输”到“任务驱动”的实践转变。我们常说学习是自己的事情,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推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意识和情感关系紧密。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伊始引导学生基于愿望看到结果,确立计划开展表现性自主活动,以一种“以终为始”的思想把原本枯燥乏味的音乐知识与技能训练设计成一个个真实的任务,促进学生在完成任务后实现知识的获得。
例如,为了让学生认真聆听歌曲内容,并能准确说出歌曲节拍,教师在课前导入情境:“前几天老师收到了一张来自丹麦农民伯伯的邀请函,想不想知道邀请函上写了什么,那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吧!”“农民伯伯想邀请小朋友们一起参加丰收盛会,我们先完成几个闯关游戏,有信心接受挑战吗?”接着安排“我有一双灵敏的耳朵”和“我有一双聪慧的眼睛”游戏。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聆听,找出音乐节拍强弱的关系。教师还可以用任务驱动学习方法,让学生在做任务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如教师出示中国管弦乐曲《丰收锣鼓》、靖江民歌《打麦号子》、丹麦民歌《丰收之歌》,提出问题:三首作品都是在表达丰收的喜悦,作品的音乐体裁、速度和情绪是否相同?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发现器乐曲与声乐曲的不同,理解“速度”和“节拍”及“情绪”的关联与含义。学生通过参与互动体验游戏,进行音乐表现的梳理分类。在此基础上,学生结合之前学习内容自主探析《丰收之歌》《打麦号子》,发现乐曲段落不同,加以区分,尝试用语言表达乐句“重复”或“相似”的特点。通过以上过程的实践,进一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音乐听辨能力和辨别音乐段落的思维能力。
(三)体验转变
实现从“机械重复”到“真切体验”的转变。著名学者杜威说过:“如果我们仍然以昨天的方式教育今天的孩子,无疑就是掠夺了他们的明天。”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眼中有学生”,发出相应的指令或者暗示后,关注学生的反馈,使学生与教师之间形成互动,有时是接口唱,有时是律动表演,有时是声音叠加,有时是律动创作,尊重学生独特的感知体验和多样化的艺术表达,引导学生参与活动,让他们的浅层和深度意识真正结合起来,获得身体和思想上的双重体验,充分体现“以学为中心”的理念,让学生自主经历知识的动态形成过程,最终落实音乐学科核心素养。
(四)功能转变
实现从“教师概括”到“学生回顾”的功能转变。在以往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在一课结束和某一单元结束后进行概括和总结,而忽略了学生反思和回顾知识的重要性,学生往往面临被动局面,扮演一种被管理者的角色。学生对于评价结果大多处于不得不接受的被动状态。学生的总结反思是对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进行归纳,并形成认知结构。如果评价没有被评价者的积极参与,很难达到预期目的。发展性评价必须提倡多元化主体,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学生与教师互动评价等。
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敢于提出不同的意见和想法、促进学生主动参与集体活动,教师在保护好学生好奇心的前提下,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唤醒学生的学习内驱力,鼓励学生用不同的视角看待问题、发现问题,大胆尝试把学习成果、学习经验、学习思考与同学分享,这样教师获得的评价和反馈才更加真实、有效。多元互动,用赏识的方法激励学生,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这样课堂才能成为学生学习和成长的乐园,学生才会在评价中不断反思、调整,逐步完善自我、发展自我。
三、落实五种策略,推动学习真实发生
(一)从外在形式体验到内心情感抒发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能够抒发人的情感。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聆听习惯,而非“牵线木偶”式跟着教师唱、动、跳。良好的情感体验是音乐学科素养中最核心的部分。教师要创设美好的艺术情境,在润物细无声的教学过程中唤起学生对音乐的直觉感受,激发学生强烈的审美渴望和学习动机,让学生在体验中享受音乐的美感,允许他们有一个探索的过程和参与的过程。教师可以设置简单的学习任务,让学生获得学习的收获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随着学习的深入,教师在设置学习任务和教学环节方面要有深度,呈现一个学习的阶梯式结构,让学生更加愿意展开联想,从内心生成觉悟,从而深刻地认识音乐、感受音乐、体验音乐、喜爱音乐,把内心的所感所悟、所思所想以最真挚的情感表现出来。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音乐,获得体验的快乐,心灵得到美化,情操得到陶冶。
(二)从动作模仿到自主音乐反应的更迭
音乐学科技能性较强,音乐元素贯穿于音乐能力发展的方方面面,不同类别的音乐元素要在不同阶段有序推进,教师将音色、旋律和声、调式等音乐元素根据需要进行递进式的教学,能够使学生的体验由浅入深,音乐反应能力不断增强。例如,教师在苏少版音乐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丰收之歌》教学中,在第一课时,让学生学唱歌曲《丰收之歌》,让学生懂得了反复、曲式的含义。在第二课时,让学生欣赏《丰收之歌》,学会区分欣赏歌曲的演唱形式,联系第一课时的学习,明确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的概念,用多样的方式庆祝丰收的喜悦。在第三课时,讓学生聆听《打麦号子》的演唱形式,明白号子的特点与作用,引起学生的共鸣,并让学生理解变换拍子在歌曲中运用的意义及效果。在第四课时,让学生欣赏民乐合奏《喜洋洋》,引导学生正确听辨乐曲的结构,并将它与《丰收之歌》进行联系,把“动”作为教学活动的重点,利用道具编创动作,演绎劳动的场景,体会劳动的乐趣。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意识和情感关系紧密。学生要掌握知识的技能,感悟音乐的美感。教师必须运用不同类别的音乐要素,设计恰当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真正做到知行合一,从而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
(三)从感性音乐发觉到理性知觉生成
音乐的无限想象力给人们带来了遐思。当人们没有对音乐进行深入学习时,更容易感受到的是音乐的感性部分。但是,我们发现理性思维与音乐艺术之间也有着紧密关系,很多优秀的音乐作品往往在结构上是非常严谨的,它更多是理性和规律的外化,因此音乐更加需要有理性的认知。教师通过让学生整体感受音乐,建立初次印象,抓住某一元素,局部深入,让学生对音乐有进一步了解,再抓住某个角度,拓宽音乐的表现范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从低段趣味游戏活动到高段探究性活动
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低段到高段的音乐活动,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促进学习真实发生。低段趣味游戏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中段合作性音乐活动能够让学生实现与同伴的合作和交流,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高段探究性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音乐素养,提高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低段趣味游戏活动可以是猜谜、分角色表演等,中段合作性音乐活动可以是小组表演、学生互评等,高段探究性活动可以是创编旋律、设计声势、乐器吹奏等。
(五)从欣赏理解到实践运用
音乐审美离不开经验积累,教师不能以一首歌曲或一首乐曲为教学材料,以解决音准、节奏和声等为教学核心内容,而是要开展能够抓住音乐作品要素的学习活动,在每节课中逐级推进和落实,培养学生感知、理解、表现、运用这些音乐要素的能力,并逐步形成音乐基本素养。
综上所述,在音乐教学中,指向深度学习的音乐单元整体教学,使知识覆盖面更广,素养指向更加明确,教学思路更加明晰,学生表现活动更加真实,从而真正实现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到素养本位的转型,真正让音乐的魅力建立在学生心底感悟的基础上。相信随着教师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的审美体验会更加丰富,乐感和音乐审美能力也会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