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国,徐国昌,姜 东,温有锋
(1.南阳理工学院 人类学研究所,河南 南阳 473004; 2.河南省张仲景方药与免疫调节重点实验室,河南 南阳 473004; 3.锦州医科大学 生物人类学研究所,辽宁 锦州 121000)
眼部形态特征是体质人类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上眼睑皱褶、蒙古褶、眼裂高度、眼裂倾斜度、内眦间距、外眦间距、眼裂宽是人类体质调查的重要内容,调查上述项目涉及人类学、人体解剖学、民族学、生理学、遗传学等学科,它对于人类种族研究,民族识别等均有重要价值[1].
锡伯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由于历史上的两次迁徙,形成了如今锡伯族分居祖国东北、西北的居住格局.2021年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锡伯族人口约有 19.19万人,主要分布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察布查尔县、霍城县、巩留县,以及辽宁、吉林等省.锡伯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属于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2].研究锡伯族历史、语言、文化、体育类的文献报道较多[3],近年来有关锡伯族身体围度、遗传性状、体脂分布等生物学特征的报道亦有出现[2,4-5],但针对锡伯族成人眼部特征的研究报道较少.为全面了解两地区锡伯族成人眼部特征,分析眼部特征随年龄增长的变化规律,完善少数民族体质人类学数据,同时为法医学、考古学、民族学提供形态学数据,项目组成员于2017 年7月~2018 年8月赴新疆、辽宁,对新疆察布查尔县、辽宁沈阳市锡伯族成人眼部生物学特征进行现场调查,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采用随机整群分层抽样的方法确定了新疆察布查尔县锡伯族成人588例(男性289例,女性299例)、辽宁沈阳市锡伯族304例(男性为158例,女性为146例)为调查对象,分为青年(18~34岁)、中年(35~44岁)、壮年( 45~59岁)和老年( 60岁及以上)4个年龄组.被调查者在调查地点长期生活,并且父母均为调查要求的民族,以身份证显示的民族为准,眼部无感染或过敏性疾病,眼部周围无皮肤疾患,无先天性眼病.被调查者均知情同意,检测中注意个人信息安全保护.
调查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样本有较好的代表性.调查方法和判别标准主要参照《人体测量方法》[6]和项目组编制的人体测量手册,对新疆、辽宁两地锡伯族成年人进行7项眼部指标的调查,其中上眼睑皱褶、蒙古褶、眼裂高度、眼裂倾斜度4项为观察指标,内眦间距、外眦间距、眼裂宽为3项为测量指标.眼裂宽=(外眦间距-内眦间距)/2.
数据录入 Excel 表格并进行初步整理,并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眼部观察形态类指标采用χ2检验(Chi-square test)和Fisher 精确检验(Fisher’s exact test).眼部内眦间距、外眦间距、眼裂宽数据不同年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差不齐时采用Welch’s ANOVA,当数据非正态分布时,采用克鲁斯卡尔-沃利斯检验(Kruskal-Wallis test).不同地区总体平均值比较采用u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新疆锡伯族不同年龄男性眼部观察类形态特征及比较见表1,新疆锡伯族男性的上眼睑皱褶出现率不同年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老年组最高(86.36%);眼裂高度中型青年组(72.41%)高于老年组中型(50.00%),而眼裂高度窄型青年组窄型(7.24%)低于老年组(44.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蒙古褶、眼裂倾斜度不同年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新疆锡伯族不同年龄女性眼部观察类形态特征及比较见表2,新疆锡伯族女性有蒙古褶随着年龄增大而增大,老年组蒙古褶出现率(87.80%)达到最高,青年组(62.50%)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眼裂高度中型青年组(87.50%)高于老年组(37.80%),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而眼裂高度窄型青年组(6.25%)低于老年组(56.10%)(P<0.01),新疆锡伯族女性眼裂高度型别随年龄变化的趋势与新疆锡伯族男性情况一致;上眼睑皱褶、眼裂倾斜度不同年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表1 新疆锡伯族不同年龄成年男性眼部观察类形态特征及比较(n,%)
表2 新疆锡伯族不同年龄成年女性眼部观察类形态特征及比较(n,%)
辽宁地区锡伯族男性眼部观察形态类指标不同年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见表3);不同年龄女性眼部观察类形态特征及比较见表4,辽宁地区锡伯族女性不同年龄眼倾斜度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青年组眼外角高比率14.48%、眼内角高比率33.33%,分别高于老年组的眼外角高比率(5.88%)、眼内角高比率(13.73%);眼裂倾斜度平型青年组(51.85%)<中年组((61.76%)<壮年组(64.71%)<老年组(80.39%),呈现出随着年龄的增大而逐渐增大的变化趋势.锡伯族眼部观察类形态特征地区间的比较见表 5,新疆锡伯族总体有蒙古褶率(76.87%)高于辽宁地区(8.22%)(P<0.01);而辽宁地区锡伯族的眼裂高度中型(66.45%)、宽型(12.83%)高于新疆地区.
表3 辽宁锡伯族不同年龄成年男性眼部观察类形态特征及比较(n,%)
续表3
表5 锡伯族成年眼部观察类形态特征在地区间的比较(n,%)
不同年龄、不同地区间锡伯族眼部测量类指标比较见表6 ,新疆锡伯族男性不同年龄间外眦间距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且青年组外眦间距最大(10.26±0.64 cm).内眦间距、眼裂宽在不同年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女性青年组内眦间距(3.61±0.50 cm)高于壮年组(3.24±0.58 cm)(P<0.01),但外眦间距、眼裂宽在不同年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辽宁锡伯族男性内眦间距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组内眦间距最大(3.41±0.49 cm),且随年龄增高而内眦间距均值逐渐变小;而外眦间距、眼裂宽在不同年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女性内眦间距、外眦间距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眦间距均值青年组(3.23±0.34 cm)最大,老年组(3.23±0.34 cm)最小,但外眦间距均值壮年组(9.61±0.88 cm)最大,老年组(8.95±0.98 cm)最小.
不同地区比较,新疆锡伯族男性外眦间距、内眦间均高于辽宁锡伯族男性,分别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眼裂宽在两地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新疆锡伯族女性外眦间距、内眦间距、眼裂宽均高于辽宁锡伯族女性(P<0.01).
表6 不同年龄、不同地区间锡伯族眼部测量类形态特征及比较
人类上眼睑外表面出现的程度不等的横向皱褶,称上眼睑皱褶,主要由于提上睑肌肉收缩时造成附着处皮肤的退缩而形成[7].亚洲蒙古人种具有相对比较发达的上眼睑皱褶,尤其是北亚地区的大陆蒙古人种,该性状具有较高的出现率[1].遗传学研究证实,上眼睑皱褶为单基因性状,有上眼睑褶皱对无上眼睑褶皱为显性形状[8].在群体中,有褶皱率常随年龄增长而增大[9].因此,有学者认为,上眼睑褶皱有延迟显性的特点[6].本研究发现,新疆锡伯族男性老年组上眼睑皱褶最高为86.36%,高于青年组和壮年组(P<0.01),本研究结果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新疆与辽宁锡伯族男性有上眼睑皱褶平均分别为75.09%和69.99%,两地区间无明显差异,这与郑明霞等报道的内蒙古汉族(77.02%)、内蒙古蒙古族男性(77.62%)出现率相近[10],低于新疆塔吉克族[11](97.94%)、云南基诺族(92.81%)、云南哈尼族(100%)、云南布朗族男性(100%)[12](P<0.01),高于四川白马藏族男性(52.21%)(P<0.01).新疆与辽宁锡伯族女性有上眼睑皱褶平均分别为77.93% 和81.51%,与郑明霞等[10]报道的内蒙古汉族(85.68%)、内蒙古蒙古族(81.82%)女性上眼睑皱褶出现率接近,低于新疆塔吉克族(100%)[11]、云南基诺族(96.67%)、云南哈尼族(100%)、云南布朗族女性(99.43%)[12](P<0.01).
蒙古褶又称内眦褶,有些人的上眼睑向眼内角延续,并且不同程度地覆盖着泪阜,此皱褶即为蒙古褶,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13].蒙古褶发达程度有明显的种族趋势,常见于东亚、中亚、北亚的蒙古人种.一般说来,欧洲人、澳大利亚人、美拉尼西亚人及非洲人等都没有蒙古褶,但非洲的布须曼人有蒙古褶.遗传学研究证实,有蒙古褶对无蒙古褶为显性性状[6].为适应环境,蒙古褶在一定意义上起到重要作用,上下眼皮的脂肪层增厚使眼部面积缩小,减少了与寒冷干燥空气的接触,还可适当保持眼部温度[14].本研究结果显示,新疆锡伯族男性(71.63%)、女性(81.94%)蒙古褶的出现率分别高于辽宁锡伯族男性(7.59%)、女性(8.90%)(P<0.01).锡伯族西迁至今两百多年的历史演变中,影响因素多样且复杂,居住地气候是不可忽视的因素,本研究辽宁锡伯族采集点沈阳位于辽河平原中部,属于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6.2~9.7℃;而伊犁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属大陆性北温带温和干旱气候,冬春长,冬季寒冷,气候更加严酷,这可能造成了当地新疆锡伯族更高的蒙古褶出现率.此结果也可能与当地不同民族通婚造成的基因交流有关,新疆察布查尔县锡伯族与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等大杂居小聚居,而辽宁沈阳锡伯族与满族、朝鲜族大杂居小聚居.本研究更倾向于支持气候导致的自然选择变异造成两地蒙古褶出现率的差异.
眼裂高度又称眼裂开度,正视前方时上下眼睑缘间的最大距离.细窄的眼裂是中亚、北亚及东亚蒙古人种各族群的特点,高而宽的眼裂是黑色人种各族群的特点[6].本研究结果显示,新疆锡伯族男性、女性的眼裂高度窄型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增大,相反的中型随着年龄增大而降低(见表1和表2),这与谢宾、郑连斌等人[15-16]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也与王芳等[17]研究中国汉族成年人眉眼部特征的年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新疆女性的眼裂高度窄型(38.46%)高于辽宁地区(17.12%)(P<0.01).
眼裂倾斜度指内毗(眼内角)与外毗(眼外角)的位置关系.眼裂倾斜度有族群的差异,欧洲人眼外角较眼内角高;蒙古人种各族群,往往是斜的,眼外角明显高于眼内角,这与眼内角有蒙古褶有关[6].眼裂倾斜度各型间新疆锡伯族男性、女性与辽宁男性、女性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郑连斌等[16]报道呼和浩特市回族男性中外角高为63.8%,女性则为76.7%,郑明霞等人[10]的研究结果显示内蒙古蒙古族外角高男性为58.57%,女性为72.35%,内蒙古汉族则男性为59.27%,女性为77.27%.这些研究结果都高于本次调查的锡伯族人(P<0.05).新疆、辽宁锡伯族男性各年龄段眼外角高平均分别为9.00%、9.49%,女性则分别为16.05%、24.66%,相同之处在于两性别的趋势一致,且女性眼外角高的比例多于男性.
辽宁锡伯族男性随着年龄的增加内眦间距变小,新疆、辽宁锡伯族女性内眦间距不同年龄阶段之间呈现同样的趋势(见表3).新疆锡伯族外眦间距青年组最高(10.26±0.64 cm),高于其他年龄组(P<0.01).无论男女,新疆地区锡伯族内眦间距、外眦间距、眼裂宽均高于辽宁地区锡伯族(P<0.01).形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与生活的地理环境有关,本次新疆锡伯族人采集点为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该县地处新疆西天山支脉乌孙山北麓,伊犁河畔,地势南高北低,地形分为南部山区、山麓、丘陵、中部倾斜平原、北部河流阶地和河漫滩,相较于辽宁沈阳市,开阔的地理环境需要更开阔的视野,这就可能需要更大的内眦间距、外眦间距及眼裂宽与地理环境相适应.
人的差异除表现在人种方面外,还表现在时空、性别、生物学等方面.这些差异受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6].学者们普遍认为,眼部观察类指标与遗传关系紧密,上眼睑皱褶和蒙古褶为单基因控制的性状,眼裂高度与眼裂倾斜度也有明显的族群差异;眼部测量类指标内眦间距、外眦间距与遗传的相关性,没有查询到相关资料.性状是基因型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如本研究发现,新疆与辽宁地区锡伯族上眼睑皱褶出现率没有差异,说明遗传因素可能在此性状中占主导因素;新疆锡伯族蒙古褶出现率远高于辽宁地区,可能是地理、气候等所致的自然选择的变异占主要因素;新疆地区锡伯族内眦间距、外眦间距、眼裂宽均高于辽宁地区,原因可能与不同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相关.
综上所述,通过对比分析新疆锡伯族与辽宁锡伯族成人7项眼部生物学特征,可知:
1)新疆锡伯族的眼裂高度、上眼睑皱褶、蒙古褶在不同年龄之间存在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而辽宁锡伯族仅眼裂倾斜度在不同年龄间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
2)两地区比较,新疆锡伯族总体蒙古褶出现率高,眼裂高度窄型出现率高,同时眼的内眦间距、外眦间距及眼裂宽更大,说明地理环境因素会显著影响人类的表型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