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升师生互动对话效率的策略

2023-05-08 18:41:41陈明忠
考试周刊 2023年11期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陈明忠

摘 要:为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提升,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课堂“活”起来。传统语文课堂教学中以教师讲解为主,整体课堂氛围较为沉闷,学生参与不足,因此教师应积极调整教学方式,使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文章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对话进行探究,分析师生互动对话的内涵、意义与特征,了解语文课堂中实施对话式教学的要点,并结合当前小学语文课堂中师生互动对话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尝试提出恰当的优化措施,全面提升课堂中师生互动对话效率,在确保语文课堂教学能够顺利开展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互动对话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3)11-0023-05

一、 引言

现代化背景下,课程改革的推进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更多要求,一方面,应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另一方面,应营造师生和谐关系,促使学生实现综合提升。基于此,语文教师应采取恰当的方式进行课堂升级优化,借助师生之间的互动对话,创建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得到稳定提升和发展。

二、 对话式教学的内涵、意义与特征

(一)对话式教学的内涵

“对话”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同时也包含着人类精神方面的沟通和交流,对话主要是为了了解对方的真实想法,并在对话中掌握相关的知识内容。对话式教学是一种与传统灌输式教学完全不同的方式,借助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交互,有效实现互动交流,使教师和学生之间能够产生相对稳定的情感连接。彻底消除传统教学中单向知识传递时的低效与不足,为学生提供更为适宜的教学方式。在互动对话教学过程中,借助语言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在学生完成对话的过程中,不仅能够获得知识上的收获,同时也是社会化和个性化方面的有效提升。语文是一种具有较强人文性的学科,借助语文的特点构建师生对话交流,有利于加强情感的传递和感染效果,从而使师生之间的距离无限拉近,有效构建良好的课堂氛围,提高实际的教学效率。

(二)对话式教学的意义

对话式教学是一种方法,在具体落实过程中对提升课堂质量有着重要意义。首先,其能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在互动对话开展过程中,教师通过以电脑、掌控、鼓励和评价等方式,调整整体对话的氛围,完成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从而使课堂中的气氛更为融洽,降低学生对课堂任务的排斥性。其次,其能够凸显教学目标。教师借助互动对话与学生进行交流,在对话中双方基于课堂目标完成知识的共享和共进,共同向教学目标方向迈进。最后,其能够培养学生的素质与能力。互动对话教学中,不仅是知识和理论方面的学习,更是借助对话对学生智力和综合能力的锻炼,使学生能够在不同的环境中快速找到问题的主题和目标,提升对话效率,从而实现自我提升与发展。

(三)对话式教学的特征

对话式教学应用在语文课堂中,能够体现出其基本特征:其一,主体性。借助对话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促使其在互动中实现自我能力的升级和发展,实现自我能力的综合提升。其二,交互性。师生之间的互动对话需要二者共同合作,在积极配合下针对问题进行深度思考,并且主体之间的对话会对彼此的思维产生影响,其不仅是单纯的教学关系,更是在互动中实现共同发展。其三,创新性。学生作为具有社会性和丰富情感的个体,其受到环境和时代的影响较大,因此在进行教学时,传统的对话方法的作用效果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合理进行创新和发展,顺应社会的变化,才能够提高互动效率,增强实际的教学效果。

三、 语文课堂中实施互动对话教学的要点

(一)加强情感互动

语文课堂中实施互动对话教学,应重视对话中的情感交互,保持师生之间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统一性,确保对话过程中保持紧密的情感联系。新课改背景下,要求培养健全理性的新时代人才,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在知识与理论教学的同时,加强情感渗透和引导,为学生构建健康的精神与情感世界,使双方的交流更加高效。如部编版语文教材更改后,增加了爱国主义教育相关课文,并增加课外历史阅读,意在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在此类课程教育过程中,教师在进行互动对话教学时,需要结合课文对学生实施情感教育,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情感需求,合理调整教学对话内容和方式,从而强化与学生之间的情感联系,在情感互动中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二)重视能力提升

互动对话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帮助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品质。以往语文课程中将教学作为提升学生认知过程来对待,重视学生对语文知识和单一技能的培养。该思维下学生的发展受到制约,与当前的教育理念相悖,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升。现代化教育理念下,要求学生实现全方面发展,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借助不同的教学模式,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利用互动对话教学方式,教师有效控制对话的发展方向,从而强化对学生相关能力的锻炼,如语言表达能力、临场应对能力、随机应变能力以及知识理解能力等,使学生掌握的能力与社会需求相契合。

(三)联系生活实际

语文来源于生活,同时也在生活中应用,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的理念,意在将课堂教学与生活有机结合,通过生活元素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教育效率。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设置对话时,应使对话更具“生活气息”,以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在生活化对话中增加语文知识与内容,帮助学生加强对知识的理解效果,同時使互动对话氛围更加轻松愉悦。如在部编版教材中,大部分单元中设置了“口语交际”环节,大部分交际的主题具有较强的生活气息,如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春游去哪玩儿”,第二单元“该不该实行班干部轮流制”等,其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学生能够轻易地将语文与生活相联系,从而使思维内容更加丰富,有利于提高环境质量。

(四)重视学生状态

在互动对话教学时,教师应观察学生的实际状态,尽量使学生在对话后能够得到一定收获。教师实施互动对话时,应提前设置相应的问题,并预设相应的问题,给出相应的答案,同时准备大量的资料,以满足学生对课堂的多元化需求。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参与到对话中时,不仅要按照恰当的内容调整互动对话内容,同时应观察学生的实际状态,调整自身的语言表达方式或者态度等,使学生在对话中更加自如,切实提高互动对话的价值,确保学生在对话中有所收获。

四、 小学语文课堂对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对学生的引导

互动对话教学是为了促进学生实现快速发展与提升,恰当的教学中,需要教师采用恰当的方式引导学生表达自身的观点和看法。但在实际的小学语文课堂互动对话中,部分教师只顾输出教学内容,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得学生在对话中的参与感相对较低,难以快速提升相关能力,容易制约学生思维的发展。课堂中,教师大量使用单纯性问答方式,如“是不是”或“对不对”等形式的问句,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回答内容意义不大,达不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师生对话缺乏情感

语文课堂中,师生之间应保持良好的氛围,构建和谐的关系,以保障交流的顺畅性。但实际上课堂中的互动对话往往存在情感不充足的情况,对教师来说,其在组织对话或设置问题的过程中,本身的情感相对单薄,使其在对话过程中,无法有效对学生产生感染效果,从而使互动的效率不断降低。对学生来说,严肃的课堂对话使其较为紧张,在该状态下,学生必然难以与教师进行情感交互。如在回答问题时,学生过于紧张而回答错误,此时教师察觉不到学生的不安情绪,反而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此类行为不仅无法构建良好的情感通道,同时还会影响课堂氛围,且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三)互动对话较为单一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采用不同的互动对话方式,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丰富教学内容。但在实际教学时,部分教师对学生的兴趣缺乏了解,不能根据学生的差异性调整对话方式,导致师生对话过程较为僵化,难以提高语文学习效率。大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创新性,设置互动对话时,多采取课后习题中的问题,但未对课后习题中的问题进行延伸,从而使课堂的互动较为生硬,学生缺乏有效的思维拓展,严重影响实际的教学质量。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针对不同学生使用相同的提问方式,该问句的互动性不强,学生回答时需要按照标准的回答模板,该方式下学生的思维受到禁锢,严重影响互动对话的组织效果。

(四)学生的参与性不高

在课堂中通过互动对话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在学习过程中保持主动状态,有利于增强课堂的实际教学效果。但部分教师在设置互动对话的过程中,不能有效地设置趣味性较强的话题,对学生的吸引力有限,严重制约在互动对话中的参与效率,学生不主动与教师进行对话,使课堂气氛较为沉重。同时教师缺乏创新能力,在构建与学生的互动活动时,形式较为单一,学生的参与性不高,使得自身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无法得到凸显,进而影响实际的教学质量。如在语文课堂教学时,教师往往需要通过点名的方式实现与学生的互动,在点名时,较少部分学生较为积极,其他学生均保持逃避心态,长此以往学生得不到锻炼,将会影响学生的综合发展。

(五)缺乏对话教学评价

恰当的教学评价能够帮助教师了解课堂互动对话的实施效果,借助评价内容,教师对对话组织方式进行优化和调整,促使课程教学质量得到提升。对学生来说,积极的教学评价能够帮助其树立信心,并使学生能够及时改正不足,实现稳定提升。当前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评价体系仍存在不完善的情况,严重影响实际的学习效果。在互动对话教学过程中,主要为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缺乏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不利于教师的进一步提升,同时容易影响学生的心态,最终不利于互动对话教学水平的提升。

五、 提升小学语文课堂师生对话教学效率的路径

(一)提高教师话题设计能力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在互动对话中起到较为重要的作用,作为引导者,教师应提高自身的引导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恰当的互动对话主题使学生能够踊跃参与到与教师的对话中来,促使师生对话质量得到明显提升。话题在互动对话开展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恰当的话题能够激发出学生的兴趣,并与课程保持较高的关联性,学生在互动对话过程中,能够充分理解掌握语文知识内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但若话题设置不合理,必然会对学生的积极性产生影响,严重情况下容易引发学生的反感,不利于优化课堂教学质量。

教师在提升互动对话话题设计能力的过程中,应使话题具有以下特点:其一,科学性。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同时与当前社会发展规律不产生冲突。其二,综合性。话题中应包含语文知识内容和常见的生活经验,将学科与生活紧密相连,提高话题的质量与深度。其三,开放性。教师应树立大语文观念,并更新语文教育体系,同时坚持新课改下对学生的培养要求,鼓励学生做出开放性的规划和交流,从而促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稳定提升。其四,启发性。话题的设置应避免空洞,要做到对学生有一定的启发效果,促使学生思维不断发散,从而使互动对话效果得到增强。

如在《走月亮》一课的学习中,本课程的教学重点是帮助学生想象阅读中的画面,同时体会文章中亲情。教师在设计话题时,在此基础上构建对话:

师:“在通读一遍后,大家在文字中‘看到了怎样的景色?”

生:“看到了……”

师:“如果你正处于这样的环境中,你想跟谁一起‘走月亮?为什么?”

生:“我想和……,因为……”

此類问题均属于发散性较强的问题,学生的思维受到鼓励,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从而了解文章中的景色,在另一个维度感受大自然的美妙之处。借助学生描绘的场景,进一步提出具有强烈情感倾向的问题“想和谁分享美妙的景色”,使学生在回答中自动融入情感,有利于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帮助加强对文章中情感的理解效果。

(二)创设恰当的对话氛围

良好的对话氛围对提高师生互动质量有促进作用,因此教师在语文课堂中,应积极创建平等、真诚的氛围,鼓励学生参与到对话中,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能够摆脱其他因素的影响,主动阐述自身的观点,便于教师加深对学生的了解。教师在创建对话氛围的过程中,一方面,应减少评价性语言,可以使用描述性语言代替以往的表达方式。如“你说得对/你说得不对”等属于明显的评价性语言,尤其在否定性评价语言中,学生需要承受较大的精神压力,同时自信心不断减弱,在该情况下发生的对话将无法对学生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且不利于构建平等的交流氛围。将此类评价性语言转化为描述性语言时,可以用“你的观点很有意思,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吗/这个回答很有趣,还有其他想法吗”等语言与学生进行交流,避免学生在直观评价下对互动对话产生排斥心理。如在《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中,教师借助课后问题中“为什么小女孩的病慢慢好了呢”一问,创建互动对话,学生在回答时,可能出现与文章思想不符的内容,教师应对回答表示肯定,同时引导学生分析豌豆生长过程,以及植物成长过程中带来的力量。将其融入答案中,使答案更加准确,同时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另一方面,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语文教师应避免“高高在上”的心态,同时针对学优生和学困生应保持相同的态度,鼓励其参与到互动交流中。教师在与学生进行对话时,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参与对话的学生人数同样有限,此时教师应随机选择学生,避免仅与“尖子生”进行交流,同时在交流时应保持平易近人的姿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如在《蝙蝠和雷达》一课的学习中,教师提出问题:“蝙蝠和雷达有什么关系?你还知道哪些仿生物设计?”随机选择学生回答,鼓励其发表自身看法。在回答完毕后,教师应对学生表示肯定和赞扬,随后进行深度解析,使课堂氛围更加和谐。

(三)丰富师生对话互动方式

为使小学语文课堂中师生互动对话效果不断增强,教师应采取丰富的互动方式,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对话过程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全面增强实际的教学效果。首先,教师可以构建讨论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对话。在《落花生》一课的学习中,教师为学生梳理落花生的优点及其隐喻的人性优点,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梨有怎样的特点?你身边有像‘梨一样的人吗?”在提出问题后,可以由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讨论,或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讨论梨的特点与优势。该类型讨论使课堂氛围更加热闹,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其次,利用情景模式设置互动对话。教师在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利用视频、图片或音频等构建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发言,并参与到对话中。如《将相和》一课的学习中,教师为学生讲解该历史故事的背景,构建情境模式,并鼓励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随后教师与学生共同交流廉颇、蔺相如等人的言行特点,并梳理该故事的脉络。教师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在阅读中受到的启示,在互动中,学生的语言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得到充分锻炼。

最后,可以通过小组的方式构建交流通道。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别设置相应的探讨主题,学生之间互相讨论,最后每小组派出代表,与教师进行交流沟通,其他学生分析交流过程。该方法能够对学生进行充分锻炼,使学生在交流中锻炼表达能力和总结能力,随后在分析师生对话时,提升分析能力。如在《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中,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交流阅读中的情感变化情况,并与教师进行互动对话,表达阅读过程中感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提高学生课堂主体地位

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能够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锻炼,因此教师在设计互动交流活动时,应借助交流,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构建良好的语文课堂环境。一方面,教师应借助互动交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教师应避免提出问题后急匆匆展开交流,应为学生留足思考的时间,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在《太阳》一课的学习中,教师提出问题“总结文章中的描述方式,作者分别使用什么方法介绍太阳?”小学生的阅读速度有限,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应预留阅读时间和分析时间,避免提问后直接告知答案,导致学生自主分析能力不断减弱。

另一方面,教师应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在交流互动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亲自实践,在动手后感受文章表达的真实情感,此时的交流也会更加地顺畅。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时,学生的体验感增加,真实地成为课堂主体,有利于增强对学习内容的感悟。

(五)积极构建教学评价机制

语文课堂中,教师应合理构建过程性评价机制,对学生之间的对话情况进行合理评价,帮助学生了解自身存在的不足,使其能够更全面地了解自己,并积极地改正自身缺点。在对话教学中,为使评价效果最大化,一是应在对话互动过程中进行评价。评价过程中使用简单的语言,使学生能够准确地了解评价内容,提高评价的针对性。二是在评价过程中应尽量使用鼓励性语言,减少否定性评价。小学期间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恰当的鼓励评价能够帮助学生树立信心,进而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因此,教师在构建教学评价机制时,首先应对学生的发言表示肯定,其次提出交流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最后对学生进行鼓励,使其能够保持良好的状态,避免过于消極对语文产生厌恶心理。同时教师应组织学生对教师进行评价,通过匿名的方式,使学生能够大胆发言,并鼓励学生对教师提出意见,逐步帮助学生提高分析能力和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教师根据建议对自身的教学方式进行优化,有利于进一步完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六、 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应合理运用互动交流的方式,与学生进行合理的互动,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基于此,教师应积极利用多元化手段,创建良好的班级氛围,丰富对话互动形式,强化教学评价,与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交流,促使学生综合能力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徐小刚.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1(18):43-44.

[2]李梁婷,牛茜.小学语文课堂师生互动的有效性教学策略——基于人工智能分析系统应用[J].山海经(教育前沿),2021(32):29,31.

[3]张琴.提高小学语文课堂合作学习中师生互动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新课程(教研版),2021(10):166.

[4]何丽叶.如何借助师生互动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研究[J].当代家庭教育,2022(19):134-136.

[5]王玮.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师生互动教学策略[J].天津教育,2022(33):162-164.

[6]丁加高.如何提升小学语文教学师生互动中的话语沟通技巧[J].安徽教育科研,2021(13):41-42.

[7]马柱山.浅析小学语文课堂师生互动行为的有效性研究[J].学周刊,2022(8):58-59.

猜你喜欢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取舍有道,方为有效课堂教学
学周刊(2016年26期)2016-09-08 09:02:56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