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生哲学学习能力的提升策略研究

2023-05-08 22:22:49任健
考试周刊 2023年11期
关键词:哲学教师教学

任健

摘 要:哲学模块是高中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知识体系的构建、学习资源的拓展、思考意识的培养、多元训练的实施等方面入手,构建完善的教学模式。在知识体系的构建上,可以引导学生构建单课和单元知识体系;在学习资源的拓展上,可以将情景性和文本性资源相结合,拓宽学生的理解视角;在思考意识的培养上,可以引导学生从个人生活和现实社会等角度出发,加深对哲学知识的理解;在多元训练活动的开展上,可以将分层训练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帮助学生有效解决疑难问题、增强哲学知识运用能力。文章主要从这些方面谈一谈高中学生哲学学习能力的提升策略。

关键词:高中;政治;哲学;提升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3)11-0158-05

高中政治教材中的哲学板块向学生系统性讲解了哲学的发展脉络、哲学的思维方式、哲学的社会功用等知识。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学生不仅能够形成丰富的文化修养,培养灵活深刻的思维方式,还能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树立积极的理想追求,不断完善自我、发展自我。但同时,哲学知识具有内容丰富、内涵深刻的特点,学生在学习时会遇到不同的困难。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与学习方法,帮助学生有效增强哲学学习效果。

一、 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

(一)构建单课知识体系

统编教材中每节哲学课堂都能够向学生阐述具体的哲学问题,让学生收获具体的哲学知识,并且这些哲学问题和哲学知识都从属于特定的哲学主题,相互之间具有紧密的关联性。但很多高中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往往缺少足够的专注力,习惯于倾听教師的讲解,缺乏对各个知识点进行分析和背诵的意识,在较长时间的学习后会很容易忘却旧有的知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可以引导学生从单节课堂内容出发,具体梳理相应的哲学知识,帮助学生构建细节性的哲学知识体系,培养善于总结、严谨认真的学习习惯,为进行长期的哲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例如,在教学《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构建单课知识体系。这种教学方法更侧重于让学生初步认识所学内容。因此,教师可以将学习的自主权下放给学生,让学生进行独立总结。比如,可以做出如下提示:“本节课的哲学知识可以分为哪些部分?每个部分探讨了哪些问题呢?”根据这样的提示,学生能够首先整体浏览教材内容,确立学习的主要方向为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条件性、真理的过程性三大部分。接着,学生可以采用化整为零的学习思路,在第一部分内容中归纳真理的含义、真理客观性的原因。在第二部分内容中归纳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的概念。按照这样的方式,学生可以完善总结三大部分的细节内容,全面认识本课哲学知识。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让学生从整体与局部的视角出发,有效夯实哲学基础知识。

(二)构建单元知识体系

统编教材中每个单元包含多个小节的内容,这些小节的哲学知识既能够自成体系,又与单元主题紧密呼应,相互之间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同时,在单元学习中,学生会了解更多的哲学名词、哲学问题,很容易对这些知识产生混淆或遗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单元知识体系的构建视角出发,培养学生更广阔的总结思路,让学生分析各个小节内容之间的关系,构建更宏大的知识体系。

例如,在教学《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一单元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回顾与对比中构建单元知识体系。统编教材的目录具有简洁明了的特点,能够直观揭示每节内容的主题。因此,在构建单元知识体系时,教师首先可以引导学生仔细浏览教材目录,寻找恰当的汇总思路。通过阅读“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这一单元标题以及阅读单元导语,学生能够对哲学学习的宏观方向进行具体认识,从而了解单元各节内容之间的共通之处。通过阅读《时代精神的精华》一课的目录与教材内容,学生能够总结哲学的起源与发展、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和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等知识。通过阅读《探究世界的本质》一课的目录与教材内容,学生能够总结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意识的由来与特性以及其他方面的知识。按照同样的方式,学生可以对本单元的其他内容进行总结,从而形成清晰的单元学习脉络。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对统编哲学教材的编排体系进行具体的认识,形成更为科学合理的基础知识学习习惯。

二、 拓展丰富的学习资源

(一)拓展情境性体验资源

哲学问题是人类从各种现象的思考中所引发的,这些知识也产生于人类对日常生活的具体感悟。统编哲学教材在编排上十分注重利用具体的情境让学生产生思考、引发联想,从而进入相应的哲学主题中。因此,教师可以从这一特性出发,利用信息技术、日常生活创设多种类型的情景,引导学生展开深入的体验,有效提高哲学理解能力。

例如,在教学《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一课时,教师可以充分拓展情景性体验资源。比如,在“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与多样性”这一部分中,教材首先列举“唇亡齿寒”“围魏救赵”“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些成语揭示了联系的普遍性。学生可以具体构想相应的历史典故,分析成语中蕴含的哲学道理。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想其他类型的情景,体现联系的普遍性。比如,一些学生可以联想蝴蝶效应,并利用信息技术播放全球气候变化的视频,体会各种自然因素对气候变化的共同影响作用。一些学生可以联想塞翁失马的故事,并观看相应的动画内容,分析主人公的各种遭遇之间的因果关系。同样,教师也可以播放运动员刻苦训练,在较长时间后取得优异的比赛成绩;水滴不断滴在石块上,最终水滴石穿这些情景视频,让学生分析其中的关联性。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师既能够有效消除学生哲学学习的枯燥感,又能够让学生发挥观察能力进行逻辑思考,有效提升学习深度。

(二)拓展文本性探究资源

哲学学科与文学、历史等人文学科以及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之间均具有紧密的关联性。并且,随着这些学科的不断发展,哲学研究的视角不断拓宽,研究的深度不断推进。因此,在统编版哲学教学中,教师还可以拓展丰富的文本性探究资源,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广泛阅读各方面的知识,利用课外知识与教材知识进行相互解析,一方面丰富学生的哲学文化素养,另一方面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理解深度。

例如,在教学《哲学的基本问题》一课时,教师可以拓展文本性探究资源,丰富学生的哲学素养。比如,在阅读“唯物主義者就是一味地追求物质财富的满足”这一观点时,很多学生会难以辨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搜索《哲学词典》,具体了解哲学学科中“物质”的含义,增强学生对生活名词与哲学名词的区分能力。又比如,在阅读教材中的“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这些材料时,学生会对“朴素”“形而上学”这些名词难以具体理解,同样可以利用相应的书籍展开探究,提高对哲学名词的理解深度。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下问题:“这些哲学流派有哪些代表人物?”学生可以阅读古代老子、近代费尔巴哈等哲学家的著作或名言,借助这些具体的文化知识进一步理解这些哲学流派。同样,教材中列举了列宁对唯心主义的批判材料。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其他唯物主义哲学家分析唯心主义哲学的论述,与教材内容相结合,对物质与意识之间的关系有更深入的认识。另外,学生还可以阅读《哲学简史》等书籍,了解哲学的发展历程,积累更多的哲学名词,探究更多的哲学家的故事,感受哲学学科悠久的历史,体会哲学学习的丰富趣味。通过这样的文本性资源的运用,学生的探究方向能够更加广阔,探究程度能够更加深入,从而能够及时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增强哲学学习的透彻性。

三、 培养积极的思考意识

(一)结合个人生活思考哲学知识

哲学知识与日常生活有着紧密的关联性,高中学生有了较为丰富的生活体验,能够借助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和经历具体解析哲学知识,提高理解深度。同时,学生还可以借助相应的哲学知识调整自身的思想状态、解决成长中的困惑,进一步感受哲学学习的独特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这些角度入手,引导学生将教材内容与个人生活相结合,培养积极的思考意识。

例如,在教学《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一课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个人生活进行深入思考。比如,在阅读“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些理论知识时,教师可以创设如下生活场景:“将一块石块和一块橡皮放在课桌上,让学生说出哪个事物更有重量。”通过初步的观察,学生普遍能够认为石块更有重量。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做出证明,学生可以使用电子秤进行称重。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认识到观察的环节运用的是感性思维,证明的环节运用的是理性思维,从而通过这种生活现象对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的特点进行深入体会。又比如,在学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一部分理论知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举例生活经历,从不同的角度做出阐释。一些学生可以分享如下感受:“每个同学使用不同的方式从家到达学校,能够验证步行、乘坐公交车、骑自行车这些交通方式在特定的路程中的出行效率。”一些学生可以分享如下感受:“反复参加篮球比赛,才能够循序渐进地掌握运球、投篮的方法。”根据这些分享的内容,学生能够体会到只有在现实生活中不断尝试,才能够积累丰富的经验,具体认识周围的事物,得到可靠的结论,从而对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形成正确的理解。在这些分享内容的引导下,学生还可以进一步得到感悟,调节思想状态。比如,一些学生原本学习态度不够专注,经常在快考试时才进行复习。而通过理解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学生能够在日常学习中不断努力、不断积累,形成正确的学习习惯。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将个人生活与哲学学习相融合,形成形象化的思维方式,提高学习能力。

(二)结合社会现实探讨哲学知识

哲学的研究与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同时,社会的发展也需要哲学思想的不断引导。高中学生具备丰富的文化知识,能够从社会现实的角度出发,对相关的哲学知识进行进一步的解析,获得深刻的理解。因此,教师可以从这一角度入手,让学生将个人的文化素养充分发挥,展开热烈的交流讨论,进行更为丰富的举例论证,增强学习效果。

例如,在教学《社会历史的主体》一课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社会现实探讨哲学知识。本课的“阅读与思考”部分以三大战役为素材,论证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教师可以让学生运用其他的历史文化知识做出相同的论证。比如,以秦始皇为例,一名学生表达如下观点:“秦始皇能够统一六国,是因为他有着雄才大略。”而其他学生做出如下分析:“秦始皇能够统一六国,是因为秦国的人民踊跃参与战斗,提高了战斗力。”“秦国的人民努力耕作,为秦国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根据这样的探讨,学生能够从更深层的视角出发,对人民群众的重要性有了深刻理解。又比如,教材中讲述了文学名著《格萨尔王传》的创作过程,进一步论证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其他的文学名著或文化事物为例,做出相应的探讨。比如,以《三国演义》为例,一些学生能够表述如下认识:“在这部名著创作之前,历史上就已经有很多讲述三国故事的评书。”一些学生能够表述如下认识:“在这部名著创作之前,元代已经产生了很多反映三国故事的戏曲。”又比如,以春节联欢晚会为例,一些学生能够认识到晚会在确定主题和风格时会充分结合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和审美趣味。一些学生能够认识到晚会场地的搭建、服装的制作以及其他物品的提供都来源于人民群众的劳动和创造。在这样的相互探讨中,学生能够将哲学知识与现实社会紧密结合,培养正确的思想观念。

四、 实施多元的训练活动

(一)专题练习优势哲学知识

统编哲学教材的内容十分丰富,每个板块的哲学知识都有着相应的侧重。每个学生在学习中会对相应板块的哲学知识进行深入地理解。因此,教师可以从学生的优势学习内容入手,实施训练活动,让学生获得良好的训练成绩,感受到个人优秀的哲学学习能力,不断提高哲学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世界是永恒发展的》一课时,教师可以专题练习学生的优势哲学知识,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就感。比如,一些学生的人文素养十分深厚,教师可以让学生列举相应的人文现象,分析物质世界所处的状态。对此,一些学生可以举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阐释传统文学不断发展的过程。一些学生可以列举中世纪、文艺复兴、近现代等时期西方美术的发展历程,阐释美术艺术不断发展的过程。同样,一些学生有着深厚的科学素养,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科学现象阐释物质世界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一些学生对质变与量变的关系有着深刻的理解。教师可以给出“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等名言,讓学生进行仿照举例。学生可以举例“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勤能补拙”等名言,结合质变与量变阐述其中的道理。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擅长的哲学知识设计训练题目,让学生不断得到激励,强化学习动力。

(二)分层训练薄弱哲学知识

与优势哲学知识相对应的是,每个学生由于学习能力的差异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存在不同类型的疑难问题,从而产生薄弱环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全面考察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利用学生所反馈的相同疑难问题实施分组训练活动,帮助学生寻找知识和思维上的不足,做出重点讲解,完善学习成果。

例如,在教学《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一课时,教师可以分层训练学生的薄弱哲学知识。为了更为全面地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在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发放调查问卷,让学生填写存在的疑难问题,并做出汇总,进而制定训练题目。比如,一些学生缺乏良好的总结归纳能力,对课堂知识体系未能完善建立。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设计练习题目,给出一些大标题和小标题,让学生填充相应的知识点。还可以利用填空题目进行训练,让学生填写关键词,提炼重要知识。而大部分学生则会在选择题、材料分析题这些题目中遇到不同程度的困难。教师可以利用相应的题目做出针对性地讲解。比如,一些学生对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缺乏具体理解,教师可以给出如下分析题目“人在饥饿时只有一个烦恼,吃饱后就会有无数烦恼”。对此,教师首先可以引导学生从材料中分别确定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学生可以抓住“只有”这一关键词,认识到人在饥饿时生命会受到威胁,从而能够认识到材料所体现的主要矛盾为饥饿。通过联系日常生活,学生能够将“无数烦恼”联想为人的学习、工作、健康、人际关系等方面,并能够认识到这些烦恼是建立在人拥有生命的基础之上的,从而能够认识到这些烦恼属于次要矛盾。又比如,一些学生对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原理运用存在困难。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引入企业发展、科技发展这些主题的材料,引导学生勾画材料中的关键词,分析特定的现象,做出具体的阐述。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不同类型的题目帮助学生练习哲学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培养学生大胆反馈、客观面对不足的学习态度。

(三)实践运用哲学知识

很多的高中学生在哲学学习中会存在较强的应试化倾向,更习惯于通过作答练习题目来训练哲学知识。这种学习方式会造成学生的学习过程过于枯燥,学习视野过于狭窄。随着“双减”政策的深入落实,越来越多的教师注重将生活实践与学科教学相融合,让学生在生活中运用学科知识,以此拥有更为广泛的训练平台。因此,在高中哲学教学中,教师可以从这一角度入手,构建实践视角下的知识训练活动,既帮助学生学习哲学知识,又让学生在哲学知识的指引下进行创造与成长。

例如,在教学《价值的创造和实现》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哲学知识改造生活、实现个人价值。本课通过“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自由地彰显和发挥自己的智力和体力”这些理论知识深刻论述了劳动的意义。而高中学生普遍将大部分的时间应用于文化课的学习,在生活中缺乏劳动的意识。因此,教师可以以劳动为主题设计实践作业,让学生具体运用哲学知识。比如,一些学生可以利用周末时间打扫社区中的落叶,构建美好的生活环境。一些学生可以在家中整理家务,尝试制作饭菜。一些学生可以帮助孤寡老人购买物品、倾听这些老人生活中的苦恼。在这些劳动中,学生能够体会到邻居、家人对自身的需要与认可,从而能够具体理解“爱我们的家人、爱我们身边的朋友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这些理论知识。又比如,在学习“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创造和实现价值”这一部分内容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才能在社会中正确创造价值呢?”对此,一些学生可以从生活中的环境保护问题出发,参与植树造林、废旧物品回收等活动。一些学生可以从乡村振兴主题出发,在乡村中参与农业劳动、宣传乡村中的优秀文化和农作物。这些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感受到个人的价值与社会发展需要的相统一,对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样,在学习“在砥砺自我中创造和实现价值”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与难度较大的实践活动,并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发表实践感悟。比如,一些学生可以学习当地较为复杂的戏曲表演和民俗工艺,利用较长的时间钻研其中的技巧,弘扬当地的民俗文化。一些学生可以努力练习长跑、跳远等体育技能,在体育比赛中为班级争得荣誉。在这些实践活动的磨砺中,学生能够具体理解“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等理论知识。通过结合教材内容实施实践活动,学生能够以社会和生活为平台,更加深层地运用哲学知识、理解哲学知识,促进教师充分实现哲学教学的教育功能,让学生得到充分地成长。

综上所述,哲学模块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占据重要的比重,对学生取得优异的政治考试成绩、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在统编版高中政治哲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研究教材内容的设置特点、高中学生的学习状况和生活状况,将各种因素相互结合,开展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启发性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哲学学科的具体特点、掌握哲学学习的重要方法、培养积极的探索与思考意识,增强运用哲学知识的能力,从而全面提升哲学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常笑.探究式教学在高中《哲学与文化》中的应用研究[D].烟台:鲁东大学,2020.

[2]马琳.高中思想政治课《哲学与文化》模块教学素材的选用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20.

[3]李寒梅.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制定:困惑、问题与策略——以高中“哲学与文化”课程为例[J].教学月刊·中学版(政治教学),2018(9):3-6.

[4]陈贵新.让高中哲学课堂充满诗意与文化自信——浅谈古典诗歌在高中哲学教学中的运用[J].教学考试,2018(34):71-73.

[5]刘旺明,王巧玲.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融入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初探[J].中学教学参考,2018(1):59-61.

猜你喜欢
哲学教师教学
最美教师
快乐语文(2021年27期)2021-11-24 01:29:04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甘肃教育(2020年14期)2020-09-11 07:57:50
菱的哲学
文苑(2020年6期)2020-06-22 08:41:58
教师如何说课
甘肃教育(2020年22期)2020-04-13 08:11:16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东方教育(2017年19期)2017-12-05 15:14:48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唐山文学(2016年2期)2017-01-15 14:03:59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中国卫生(2016年11期)2016-11-12 13:29:12
圆我教师梦
吐鲁番(2014年2期)2014-02-28 16:54:42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
体育师友(2013年6期)2013-03-11 18:5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