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梦颖
文科生又站在了风口浪尖。
正值2023届毕业生的春招季。自称“211大学”文科硕士的博主“严肃的虾米”参加了一场上海市人才招聘会,他在自己发布的视频中吐槽,招聘会现场文科岗位少,均薪5000元,准备的5份简历一份都没投出去。
3月2日,“文科生转码或成趋势”又上热搜。在转行“码农”的各类讨论小组中,文科生往往是“主力军”。即使互联网行业这波“风口”已过,各家大厂纷纷裁员降薪,但也没能挡住文科生的程序员梦。有媒体此前的统计报道显示,“转码”的最大动力还是来自于“码农”好就业。
文科生就业难,难在岗位“多又少”
文科生纷纷“转码”,背后最大的原因还是就业“难”。根据智联招聘的报告,2022年人文学科毕业生的就业签约率仅12.4%,远低于理科生29.5%的就业签约率。
一方面,文科生对应到大学专业上,往往指的是学习人文社科类专业的学生。事实上,像汉语言文学、外语类、社会学等很多文科专业会被称为“万金油专业”,就业面广,能兼容更多的行业。因此,严格来说文科生想找到一份工作并不难,但难点在于,这些岗位往往不具有技术壁垒,薪资待遇缺乏竞争力,晋升前景也堪忧。
另一方面,人文社科专业对应的创意类、内容类等工作岗位,往往集中在国内一线城市。而对于诸多生活在非一线城市的毕业生而言,市场上缺乏专业对口的岗位需求,因此,学汉语言、英语等文科专业就与考公、考编画上等号。但随着近两年的考公热、教资热,进入体制的赛道也变得更加拥挤。
在各种“后悔”“劝退”的声音下,人文社科专业似乎变得“万人嫌”,其中外语类专业首当其冲。2020年,国内多所外语类院校投档线就开始明显“跳水”。2022年高考季,廣东外语外贸大学更是因投档排位“暴跌”登上热搜。同样,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其他外语院校也难逃投档位次下滑的命运。
“务实”的不仅是学生和家长,还有学校和政府。2022年,安徽省发布通知,决定将高校3年就业率低于60%的专业暂停招生。根据2021年安徽省的数据,法学、阿拉伯语、金融学、英语等多个人文社科类专业都在60%的红线边缘徘徊。
国内大学专业冷热与就业市场紧密相关。根据百度热搜2022高考大数据,排名前五的热门专业依次为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机械工程、电气工程、临床医学,这些对应的都是大众所认知的高薪或稳定好就业的工作岗位。即使是文科类专业,像中国语言文学类、法学、思想政治教育、小学教育等能为就业“托底”的专业也迎来报考热潮。
在某种意义上,当下的大学成为了职业培训机构,本科阶段的专业设置要看就业市场的变化,人才培养与就业率挂钩。
即使在发达国家,人文社科专业的竞争力与影响力也大不如前。
文科的“衰落”是一种全球性现象。2021年,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宣布关闭全球排名13位的考古系,停止本科招生,解聘部分教师。美国包括常春藤盟校在内的多所大学也陆续暂停了一些人文与社科项目的招生。2015年,日本政府下发通知,要求推动公立大学的“去文科化”。“废除文科学部”不仅冲击了日本教育界,也引发了社会舆论的反对。
在全球文科呈式微之势时,文科专业改革不可避免。在国内高等教育普及化的背景下,专业布局与设置无法摆脱就业的影响。因此,适当优化一些教育质量不佳、与时代需求脱节的专业无可厚非。但或许,让大学回归学术研究之所,才是应有之义。
那些苦于就业的文科生
实际上,文科生的“转码”之路也并非易事。
首先,文科生缺乏对计算机底层逻辑的知识储备与沉淀,曾经学习的知识基本用不上,学习难度相对更大,需要学习的基础知识也更多,甚至有时会难以理解抽象的编程句法。而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来自社会、经济上的压力更是不断考验着选择“转码”的文科生。
而成功“转码”之后也并非一劳永逸。一位“转码”成功的同学说道:“要继续学的知识太多了,可能每一家公司对你的要求,让你做的内容、方向,都是截然不同的,光编程语言可能都有很多种,不同公司的软件环境也是不同的,而且更新换代很快,难度不小,至今我还是觉得自己能力不够。”
有网友评论到:“文科生‘转码’,大概率是钱也花了,时间也浪费了,可能最后还是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近些年,文科生除了选择“转码”,也有一些在就业的压力下选择退学重考,希望换个自己更喜欢的专业,甚至还有高学历者主动“学历降级”,重新读专科,戏称自己“本升专”。比如拥有文科硕士的穆木在尝试过读博、大厂、考公、教师之后,最终放弃了自己的高学历,转而去读了自己更喜欢的烹饪技校学习厨艺,在这个过程中,她不再深陷就业的泥潭,感到久违的心安,也不再焦虑。
“面包”很重要,但能提供内在驱动力的兴趣与热爱同样重要。2020年,湖南女生钟芳蓉意外走红。来自农村的她取得了676分的高考成绩,在“没‘钱’途”“慎选天坑专业”等种种劝退声音中,她依然决定报考北京大学的考古专业。钟芳蓉在自己的微博上写道:“我从小就喜欢历史和文物,受到樊锦诗先生的影响,所以报考了考古专业。”
而在基础教育阶段,落实开展“生涯规划”教育尤为迫切,让孩子尽早了解不同的专业行业与社会运作,发掘自己的热爱与天赋。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考生和家长在选择专业、院校时才不至于一无所知,也更能为这份选择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