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桐 李同同
摘要:学习工厂能够将自主探究学习、情境学习和项目导向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融为一体,是一种能够深化产教融合育人理念的人才培养模式。文章从建构目标、核心要素、作用关系和整体特征四个方面构建了基于学习工厂的产教融合教学模式。总的来说,基于学习工厂的产教融合教学模式能够促使学生从“学校人”转向“实践人”实现身份超越,从单一学习空间转向情境实践空间实现场域超越,从技能培养转向蕴含实践文化的全视角培养实现内容超越,从学校培养转向“校企实践共同体”培养实现形式超越。在具体操作中,以东软数字工场为参考案例呈现该模式的具体实践路径,具体为面向不同岗位进行能力需求分析,对应岗位能力建设实训课程体系,基于行业标准进行职业技能等级认证,“引进+走出”两种方式开展顶岗实习,对接真实项目内容进行毕业设计,打通合作渠道提供人才就业服务。
关键词:学习工厂;产教融合;教学模式;东软数字工场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3)04-0005-07
一、基于学习工厂的产教融合教学模式的意涵
(一)基于学习工厂的产教融合教学模式的内涵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职业教育推进“三教”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教师改革、教材改革[1]和教法改革是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两者从不同的视角和维度破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徐国庆指出,“多技能”已成为现代产业对技术工人的基本要求,而如何对接行业产业需求培养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技能”人才,职业教育需要重新审视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建立能够动态更新的普适性教学模式。在这种发展背景下,学习工厂应运而生。从概念内涵上来说,学习工厂(Learning Factory)是一种基于真实的生产和工作情境将学校教学与工业实践融合起来以实现产、学、研、用等多功能的实践学习场所[2]。在这种实践学习场所中,通过模拟企业生产环境提供相对真实的学习场域,以具体的工作项目为载体设计教学内容,实现了企业生产与职业教育的完美融合。从发展逻辑上来说,学习工厂并不是对现实工厂的简单复制,而是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技能成长规律基础上的一种教学场景优化,能够为学生量身定制更加个性化的学习场域[3]。从内在本质上来说,学习工厂是一种能够促进学校和企业紧密合作、产业和教学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能够实现正式学习中对学生系统知识的传授和技术技能的培养,同时也能够实现非正式学习中学生创新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工作热情的培养[4]。总的来说,学习工厂能够将自主探究学习、情境学习和项目导向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融为一体,是一种典型的工作过程导向学习,而产教融合是基于学习工厂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在本质和价值旨归,二者共同指向具备实践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二)基于学习工厂的产教融合教学模式的核心要义
1.身份超越:从“学校人”转向“实践人”
基于学习工厂的产教融合教学模式中的学习者既是学校接受理论知识教育的“学校人”,也是在学习工厂中参与实践演练的“实践人”。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柔化了职业学校学习和企业实践之间的边界,更加有利于学生实现“理论—实践—理论深化—实践反思”的螺旋式学习和进阶式发展,是一种以工学结合为核心的真正意义上的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5]。基于学习工厂的产教融合教学模式内蕴“招工即招生”理念,即学生进入学习工厂即被赋予双重身份,实现了从“学校人”到“实践人”的身份跨界[6]。这种双重身份在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这种“学校人”和“实践人”的双重身份整合能够同时兼顾培养对象在教育和经济两个方面的需求,能够更好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从根本上强化了职业教育的类型属性,增强了职业教育的社会吸引力;另一方面,这种“学校人”和“实践人”的双重身份整合更加便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学校人”身份强化学生对规范化、系统化、结构化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实践人”身份强化学生对个性化、无序化和分散化的技术技能知识的学习[7-8],更加有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总的来说,基于学习工厂的产教融合教学模式从根本上赋予了学生“学校人”和“实践人”的双重身份,是一种能够深刻体现“学习中有工作”和“工作中有学习”的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9]。
2.场域超越:从单一学习空间转向情境实践空间
随着现代教育范式的不断发展,教育领域越来越注重为学生提供发现知识的过程而非知识本身,而职业教育作为与生产实践紧密联系的一种教育类型为学生提供工作场所学习更是其题中应有之义。以前的职业教育基本都是简单复制普通教育的教育模式,学生进入学校后的前两三年内通常都是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知识传授,在临近毕业的最后一年安排学生去企业实习。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将理论知识传授和技术技能训练割裂开来,使得学生无法及时实现理论在实践中的实际应用和实践在理论中的深刻反思。而基于学习工厂的产教融合教学模式能够以区域产业现有资源和发展需求为依托进行人才培养[10],从根本上保证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的知识和技能的融合共生和同向同行。总的来说,基于学习工厂的产教融合教学模式实现了从单一的“先学习后实践”学习场域到复合的“边学习边实践”的学习场域的跨越,更加有助于学生在学校场域中深化认知和在学习工厂场域中提升技能,使得学生的思维能够从传统课堂上的图像展示、语言表述和过程模拟中解放出来,在真实具体的工作场域中进行实践演练。
3.内容超越:从技能培养到蕴含实践文化的全视角培养
表现在职业与教育、工作与学习、企业与学校的跨界性是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而基于学习工厂的产教融合教学模式在模拟工厂真实情境的基础上实现了学生“学校人”和“实践人”双重身份的确立,使得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不再局限于简单的理论知识传授和实践技能提升,而是职业院校和学习工厂双方共同寻求学生发展和利益诉求之间的契合点,促使学生从“学徒”“学校人”向“职业人”“实践人”转化。一方面,基于学习工厂的产教融合教学模式能够通过向学生提供贴近真实生产情境的学习场景让学生在实践演练中逐渐对行业、产业、企业和岗位等的文化理念形成深刻认知,实现对职业规范和职业文化的理念认同和行为塑造。另一方面,基于学习工厂的产教融合教学模式会为学生提供具有常识性知识和累积性经验的师傅,这些师傅在多年的岗位实践中形成了个性化、具体化和情景化的实践文化知识,这些具备工匠精神的师傅通过言传身教能够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实现文化熏陶,学习到在课堂上和书本中难以接触的精神品质[11]。可以看出,基于学习工厂的产教融合教学模式是一种超越了单纯技能培养、注重实践文化熏陶的全方位和全视角人才培养模式。
4.形式超越:从学校培养转向校企“实践共同体”培养
共同体是“一个基于共同目标和自主认同、能够让成员体验到归属感的人的群体” [12],形成共同体对组织凝神聚力具有重要作用。基于学习工厂的产教融合教学模式能够在夯实合作基础的基础上促使学校和学习工厂之间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校企“实践共同体”[13],推动学校和学习工厂双方在深化发展共识的基础上实现更加深入的资源共享和人才培养。从本质上来看,基于学习工厂的产教融合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是职业院校和学习工厂在深化认知基础上的“双主体”育人,不仅实现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从学校单一主体向学校和企业共同合作的双主体的形式转向,同时也促进了以职业院校为主体的学校教育与以企业为主体的技能培训的内涵融合。总的来说,打造学校和企业共同合作的“实践共同体”,能够让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利于彼此发展的愿景目标,进一步在凝聚双方发展共识的基础上提升人才培养动力和效果。
二、基于学习工厂的产教融合教学模式的模型构建
(一)基于学习工厂的产教融合教学模式的构建目标
目的性是人类实践的根本特性[14]。任何一种人才培养模式的产生都是对原有模式不足的一种变革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一种重新审视,因此,基于学习工厂的产教融合教學模式的建构目标主要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具体来说,基于学习工厂的产教融合教学模式旨在针对传统人才培养中由于校企合作不紧密、产教融合不深入导致学生岗位胜任力不足的弊端,以学习工厂的形式奠定校企合作基础,最终通过为学生打造技术技能培养的学习场域培养其以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为核心的职业能力,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能力的提升。
(二)基于学习工厂的产教融合教学模式的核心要素
关于一种教学模式的核心要素,柯林斯(Collins)等人提出的认知学徒教学模式在研究了技术技能人才从新手成为专家的过程后将内容、方法、结构和社会作为该模式的核心构成要素[15],得到了学者们的普遍认同。因此,基于学习工厂的产教融合教学模式同样由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结构和社会四个核心要素构成。具体来说,其一是教学内容。众所周知,任何一种教学模式的构建中,教学内容设置都是最为核心的问题[16]。基于学习工厂的产教融合教学模式以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根本目标,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的过程中要同时兼顾通识性知识和专业性知识,保证教学内容的整体性和全面性。此外,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的过程中要打通理论知识和实践演练的界限,更好地彰显职业教育的类型属性。其二是教学方法。基于学习工厂的产教融合教学模式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要在整合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开展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当学生在学校时,可以开展线下的课堂教学和线上的学习工厂师傅实践指导;当学生在学习工厂时,可以开展线下的实践演练和线上的学校教师理论指导。这种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方式能够更好地整合教学资源,最大化地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持。其三是结构。在基于学习工厂的产教融合教学模式中,无论是学校的课堂教学还是学习工厂的实践训练,都需要教师按照知识的复杂程度对学习内容进行“解构”,以为学生提供难度进阶的序列化学习任务,方便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提升技术技能。其四是社会。基于学习工厂的产教融合教学模式不仅要紧密对接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现实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加情景化和贴近真实性的教学活动,还要通过团队之间的社会性交往合作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三)基于学习工厂的产教融合教学模式要素之间的作用关系
基于学习工厂的产教融合教学模式中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结构和社会四个核心要素是一种相互促进、相互支撑的协同共生关系,共同构成职业教育“教学生态系统”。从各个要素的功能特征来说,教学内容的传授要以其余要素为支撑,教学方法是保证教学效果的重要方面,结构保证学生对知识的可接受性和建构性,社会则更侧重知识的有用性和实用性。各个要素处于“教学共同体”中的不同位置,共同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从整体生态化治理角度来看,基于学习工厂的产教融合教学模式的教学生态系统中主要包括政府种群、行业企业种群、学校种群和学生种群[17],不同种群之间和种群内部的广泛合作与竞争使得该教学模式形成了一种具有“造血”功能的能够不断迭代更新的教育生态。一方面,各个种群之间通过“合作共治”以提升运行效率和保护生态多样性,以“共治”实现“共生”并促进各个利益相关者的话语表达。另一方面,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良性竞争”实现优质资源和生存空间的合理分配,以优胜劣汰机制实现迭代更新。
(四)基于学习工厂的产教融合教学模式的整体特征
1.以学生为中心原则
198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18],从此以教师、教材、课堂三要素为中心的“传授模式”开始向注重学生、收获、体验的“学习模式”发生转向[19],由此确定了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和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基于学习工厂的产教融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实现了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更加注重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和发展为根本原则来开展教学活动。这种教育理念重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主学习,追求学习效果的提升,是一种更加利于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
2.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原则
学习者群体从“数字移民”向“数字土著”快速切换是未来教育领域发展的必然趋势,学习者将更多展现出“熟练地处理多头任务、习惯碎片化学习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20]。职业教育也要顺应这种发展趋势。基于学习工厂的产教融合教学模式要实现教育教学活动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这一方面能够保证教学效率,另一方面也能培养教师和学生的信息化思维以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挑战。
3.发展性原则
基于学习工厂的产教融合教学模式坚持发展性原则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其一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职业教育教学中要满足各个要素本身和彼此关系的可持续发展诉求,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激发个体的内在动力。其二要实现共同发展。如果撇开教师发展谈学生发展、撇开学校发展谈企业发展都将陷入人才质量难以持续提高的困境,因此,要以共同发展为原则打造一种生生不息、充满活力的教学生态。
三、基于学习工厂的产教融合教学模式的实践路径——以东软数字工场为例
东软数字工场的建立源于东软多年人才培养和供给的成功经验,是东软27年软件外包经验与东软近20年IT教育的完美结合。数字工场主要为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提供专业化、全流程、进阶式的人才服务解决方案,打造从人培方案定制、现场实践开展、专业对口顶岗到人才就业输出的完整人才培养生态链,将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紧密对接起来。可以看出,东软数字工场是一种典型的基于学习工厂的产教融合教学模式,其人才培养过程具有较强的示范性和参考价值。
(一)面向不同岗位进行能力需求分析
东软数字工场可以为本科院校的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智能科学与技术等专业的学生,高职院校的软件技术、移动应用开发、物联网应用技术、大数据技术与应用、计算机应用技术等专业的学生提供人才培养服务,而根据不同专业进行岗位能力分析是其开展人才培养的第一步。岗位能力分析是东软数字工场的教师或师傅根据行业调研报告、岗位标准、工作流程和企业需求等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并从中提取对应岗位工作所必需的核心技能模块的过程,这是东软数字工场培养学生技术技能的起点和基础。例如,软件技术专业的学生主要从事Web前端开发、Web服务器端开发、移动应用开发、软件产品测试和软件产品技术支持等岗位工作(如表1所示),根据不同岗位提炼胜任能力需求,为后期设置课程体系奠定基础。
(二)对应岗位能力建设实训课程体系
东软数字工场在前期进行岗位能力分析的基础上将工作领域的技能要求进行教学化处理,进一步提炼转换成教学任务,再将每一个教学任务按照内在联系序列化为层次性递增的学习任务呈现给学生。具体来说,东软数字工场根据IT企业主流技术岗位,将培养方向分为Web前端开发工程师、JavaWeb开发工程师、软件测试工程师、车载嵌入式开发工程师、大数据应用开发工程师、人工智能应用开发工程师等岗位方向,从“知识”“技能”“素质”三个层级设计课程体系。具体来说,其一,在知识层级嵌入技术类课程。东软数字工场聚焦未来项目的知识需求,深入对接合作职业院校为学生提供的课程体系现状,结合对学生的弱项技能诊断,将技术类课程以专题、项目和活动等多种形式嵌入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中,与职业院校原有课程之间实现了互补和衔接,让学生能够掌握更加全面的知识内容。其二,在能力层级嵌入项目级课程。东软数字工场为了全方位覆盖学生的实践训练培养过程,在技术类课程的基础上嵌入了项目级课程,帮助学生在补全知识不足的基础上实现技术技能水平的提质升级与能力突破。其三,在素质层级嵌入素质类课程。东软数字工场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嵌入了职业素质强化课程,并从心理辅导层面帮助学生认知自我与未来的职业规划。通过职业生涯规划与自我认知、职业思维修炼、简历制作、职业素养必修课、商务礼仪、面试技巧、高效沟通术、TED演讲技巧训练、团队协作与沟通、团队管理实践、时间管理、办公软件应用、学习力修炼、结构思考力、有效执行、目标管理、习惯养成、IT时代的创新思维与方法等18个主题的定制化职业素质课程、论坛活动和团队活动帮助学生掌握职场技能,感知行业发展。总的来说,东软数字工场通过嵌入素质类课程实现了对学生未来就业综合竞争力的多维度、多层面支持与帮助,使学生提前完成了从“学校人”到“职场人”的身份转变。
(三)基于行业标准进行职业技能等级认证
东软教育科技集团为使学生具备岗位胜任能力,推出了软件工程师职业能力认证评估模式,在数字工场内的测评中心进行人才职业能力等级的鉴定和评估。这种职业能力测评,能够实现对学生职业能力水平的把握,方便后期开展更加具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同时根据测评结果,东软出具人才职业能力等级鉴定评估报告,该报告在学生就业阶段将作为学生能力的有力证明,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快速找到適合的岗位,同时能够帮助企业快速找到适合岗位的人才。具体来说,首先,东软数字工场基于自身深厚的产业背景,由生产实际中的岗位需求提炼出企业的用人标准,以此标准形成东软软件工程师职业能力认证体系。其次,东软开发了初、中、高三级递进的软件工程师职业能力等级标准,并将每一等级标准再次细化为两级,增强了职业能力等级标准的包容性和适应性(如表2所示)①。最后,东软数字工场在职业技能等级认证实施过程中,一方面结合传统形式的测试,全面、真实、快速地考察应试者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利用东软人才技能测评系统对学生的软件项目开发、网络管理、系统维护等方向的操作过程和结果进行评测,并将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此外,针对软件企业岗位技能的要求,通过对各测评体系的技能点进行总结整理,全面准确地构建了专业技术知识树。系统采用神经网络理论用于测评等级鉴定,学生对试题的作答信息会被知识技能树传导至能力层进行分析,然后将分析结果汇总传送至输出层进行综合鉴定,鉴定出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引进+走出”两种方式开展顶岗实习
东软数字工场系统整合教育教学和实践训练相关资源,为职业院校学生提供实习实训机会,使学生能够真正接触到企业的真实项目,让学生在参与整个项目推进的过程中熟悉项目内容并适应项目组文化。这不仅能让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还能让其体验岗位角色和工作状态,实现从校园学生到企业准工程师的转变。一方面,东软合作企业会将部分项目外包给东软数字工场,东软数字工场会遴选对口专业的优秀学生进入该项目的研发和实施团队,由企业工程师担任项目经理,带领并指导学生完成项目开发与交付。另一方面,东软数字工场也会通过东软控股的人才派遣业务,直接派遣学生到合作客户方进行顶岗实习,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到现实生产中的岗位实际情景开展实习实训。目前,东软数字工场已经为京东、海信、浪潮、翼支付、快钱等20余家国内外知名企业提供人才服务,合作范围覆盖了移动、金融、医疗、汽车、媒体、电商、ERP等领域。
(五)对接真实项目内容进行毕业设计
东软数字工场结合学生未来的工作方向与院校联合进行毕业设计,基于企业真实项目内容,从企业技术攻关、技术改造、技术应用、产品研发等多个领域提取关键问题为学生设置毕业设计题目,基于真实背景与环境开展毕业设计。学校教师与企业导师共同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全过程,以问题为导向,理论与实践互补,突出毕业设计环节的研究创新功能,最终由数字工场和学院共同组成毕业答辩评价组进行最终评价,实现优秀毕业设计成果输出。此外,为更好地支持学生做出更加优秀的毕业设计,东软数字工场提供毕业设计管理云平台,平台不仅能够实现题目申报、选题、开题、译文、中期检查、过程指导、论文撰写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还能够帮助院校在线上实时监控管理毕业设计进度,将教师的所有指导过程记录导入系统,直接反映毕业设计指导效果,保障指导过程按进度进行。总的来说,东软数字工场通过为学生毕业设计提供真实项目和信息管理平台,能够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保障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完整的项目操作流程。
(六)打通合作渠道,提供人才就业服务
东软为合作院校输送的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就业服务。具体来说(如图1 所示),其一是企业双选会。东软在全国范围内合作企业多达1000家,每年10月末企业在东软的各大数字工场举办校园招聘双选会,学生在企业实训阶段即可参加上述企业的校园招聘,为学生就业提供了保障。其二是职业素养培养。东软会安排人力资源部门的讲师对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技巧、心理辅导、简历制作、面试技巧、职场礼仪等方面的就业实战技巧培训,通过这种系统的职业素养培养帮助学生尽快获得企业认可并融入到企业中。其三是就业直通车活动。东软数字工场打破常规的人才推荐方式,积极为学员拓展到各类企业工作的就业渠道,通过为学生建立包含学业成绩、专业资质、评价情况、求职简历等在内的个人档案供用人单位与所需人才进行匹配选择,挖掘适合学生的就业企业,为学员提供就业机会。目前已向抖音母公司字节跳动、中国通信服务股份有限公司、Intel、华为ODC业务中心、银联金卡、碧桂园、东软集团等公司输送近千名毕业生。
注释:
①职业资格1级(初级)需要学生能够运用职业种类及相应职业分类所需的职业技能和基本知识,在指导下完成所承担的工作;职业资格2级(初级)需要学生能够运用职业种类及相应职业分类所需的职业技能和基本知识,在指导下完成所承担的工作,并具有一定独立工作能力;职业资格3级(中级)需要学生能够熟练运用职业种类及相应职业分类所需的职业技能和基本知识,独立完成所承担的工作;职业资格4级(中级)需要学生能够熟练运用职业种类及相应职业分类所需的职业技能和基本知识,独立完成所承担的工作,具备指导他人工作的能力,并能够承担部分项目管理工作;职业资格5级(高级)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项目经验和业务、专业能力,独立完成项目管理工作;职业资格6级(高级)需要学生具有较丰富的项目经验和业务、专业能力,创新性运用职业种类所需的职业技能和专业知识,能够在专业领域内提供专业技能指导。
参考文献:
[1][15]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2]ABELE E, et al. Learning Factories for Research, Education, and Training[J]. Procedia CIRP, 2015(32): 1-6.
[3]陈正.工业4.0背景下德国大力发展“学习工厂”——以巴登—符腾堡州为例[J].世界教育信息,2020(4):57-59.
[4]高原,李为刚.非正式学习与泛在学习关系辨析[J].当代继续教育,2020(6):50-56.
[5]管平.职业教育国家主导模式的建立——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再认识[J].中国高教研究,2013(6):88-91.
[6]马新星,朱德全.发展现代学徒制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路径探寻[J].教育发展研究,2020(21):71-76.
[7]刁丽琳,朱桂龙.产学研合作中的契约维度、信任与知识转移——基于多案例的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4(6):890-901.
[8]吴全全,姜大源.隐性知识管理——职业教育教学论探索的新视野[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19):10-12,24.
[9]孔德兰,蒋文超.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基于制度互补性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20(7):103-108.
[10]张继明,方泽强.论高职院校异地化产学研合作基地的管理体制建设[J].职教论坛,2012(3):73-75.
[11]谢霄男,李净.现代学徒制下“工匠精神”的培育——以工科高校为例[J].中国高校科技,2018(4):54-55.
[12]张志旻,赵世奎,任之光,等.共同体的界定、内涵及其生成——共同体研究综述[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10):14-20.
[13]柴草,王志明.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的影响因素、缺失成因与对策[J].中国高校科技,2020(5):83-87.
[14]魯洁.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45.
[16]曲宏歌,姜淑兰.思政课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的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6):57-59.
[17]刘玉萍,吴南中.职业教育生态化治理:价值内蕴与路径选择[J].教育学术月刊,2019(7):13-20.
[18]秦侠,杨金侠,杨善发,等.构建“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支持系统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12):42-43.
[19]李瓊,杨格丹,李敏辉.“以学生为中心”的融合交互教学模式研究——以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21(10):110-117.
[20]吴南中.场域变迁与高职教务变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9):15-20.
(责任编辑:杨在良)
Abstract: Learning factory can integrate multiple learning methods such as independent inquiry learning, situational learning and project-oriented learning, which is a typical talent training mode that can deepen the concept of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This paper constructs a teaching model of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based on learning factory from four aspects: construction objectives, core elements, functional relations and overall characteristics. In general, the teaching model based on the learning factory can promote students to transform from school person to practice person to achieve identity transcendence, from a single learning space to a situational practice space to achieve field transcendence, from skill cultivation to a comprehensive perspective cultivation containing practical culture to achieve content transcendence, and from school cultivation to school-enterprise practice community cultivation to achieve form transcendence. In the specific operation, Neusoft Digital Factory is taken as a reference case to show the specific practice path of the mode, which includes capacity demand analysis for different positions, practical training course system for corresponding post capacity construction, vocational skill level certification based on industry standards, in-post internship in two ways of "introduction + exit", and graduation design based on real project content. Through the above content, this paper hopes to open up cooperation channels to provide talent employment services.
Key words: learning factory;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teaching mode; Neusoft Digital Factory.